登陆注册
15353100000029

第29章 朝鲜历史上有否山上王延优

《三国史记》是12世纪中叶,金富轼根据当时尚存的各种古书和其他资料编写的朝鲜史书。书中记载了高句丽国王的世系资料,是一部朝鲜现存最古老的史书。

但是对《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成书于公元1145年、南宋绍兴十五年)关于国王世系的记载中记载的高句丽第十世王——山上王延优其人是否存在的问题,现今还有争议。

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朝鲜史专家杨通方在论述朝鲜《三国史记》有关高句丽君主世系问题时,认为:高句丽不存在山上王延优其人。据“好太王陵碑”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玉之创基也,……于沸流谷忽本西,(筑)城山上而建都焉。不乐世位,……顾命世子儒留王,以道兴治,大朱留王绍承基业,逮至十七世孙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二九登祚,号为永乐太王。”

文中说明高句丽王朝第十七世国王为广开土王。

但朝鲜高句丽王朝时金富轼著《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关于国王世系的记载却为:1、始祖东明圣王(邹牟);2、琉璃明玉(孺留);3、大武神王(大解朱留王,无恤);……19、广开土王(谈德)……。根据此记载,比“好太王陵碑”多出了两世国王。而“好太王陵碑”系好太王死后立于太

王陵侧的太王勋绩碑,具有极珍贵的史料价值,可据以校正、补充过去史籍记载中的错误与不足。

再根据西晋陈寿著《三国志-魏书-东夷高句丽传》推断出山上王延优是误载的二国王之一此书云,伯固死,有二子:长子拔奇,小子伊夷漠。

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漠为王。……伊夷谟无子,淫灌奴部,生子名位宫……“而《三国史记》云:“山上王,讳延优,一名位宫,故国川王之弟也。……”“东川王,或云东襄。讳忧位居,少名郊彘,山上王之子……”

据此及史实所载与《三国志》基本一致。因此,位宫应是东川王忧位居的另一个名字,而不应是山上王延优的另一个名字。再则,《三国史记》提及新大王伯固死时有两个儿子,未记载还有别的儿子,与《三国志》中的提法基本一致。但《三国史记》记载继承故国川王伊夷谟王位的山上王延优时,却说山上王延优是“故国川王之弟”,也就是说伯固还有一个儿子名延优。这就更加引起并加深了对山上王存在的怀疑。由此说明故国川王伊夷谟与山上王延优二人即故国川王伊夷谟一人,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山上王延优其人。金富轼在高句丽历史上多加了一个山上王延优,并把位宫这一名字从东川王忧位居的头上移到了山上王延优的头上,显然是错误的。

上述观点发表后,引起了争议。延边大学朝鲜问题研究所的朴真奭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对“好太王碑”文中所记载:“至十七世孙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字样,列举了中外史学界存在的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认为,碑文所记“十七世孙”应按行辈算,不应按王位世系算,认为好太王是高句丽始祖邹牟王的第十七世孙子;第二种认为,“高句丽王朝第十七世国王为广开土王”,这是按王位世系算的;第三种认为,碑文中“十七世孙”,按王位世系算而不按行辈算,但它应从高句丽第三世,即大朱留王开始算。

而朴文同意第三种看法。因为在古代,不论东方或西方,都施行王位世袭制度,高句丽也不例外。在高句丽初期王位不仅父子世袭,而且也兄弟相续。如第三世大武神王和四世闵中王都是第二世琉璃王的儿子,是兄弟;九世故国川王和十世山上王是八世新大王的儿子,也是兄弟。这种情况必然造成王位世系超过血统行辈的结果。碑文中首先记述了从第一世到三世的一些活动情况:“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世子儒留王以道兴治,大朱留王绍承基业”,紧接着便记载道:“(及)至十七世孙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从文章的上下关系看,这里的“十七世孙”,如从第一世邹牟王开始算似有重复之嫌,但从第三世大朱留王开始算则有顺通之感,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大朱留王,下面的话是接着上面讲的,即从大朱留王到好太王有十七世。中外史学界的罗振玉、王健群、朴时亨等人也持类似观点。

另外,《三国志。魏志》记载伯固的儿子是二人,而《三国史记》却载为五人:拔奇、伊夷谟、发岐、延优、罽须。从整体上看,《三国史记》的记载不仅有人,而且每个人的活动事实都记载得较详细具体。《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新大王十五年十二月条中(也就是伯固死的时候),并没有提出他究竟有几个儿子的问题,而是在故国川王元年条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国川王,讳男武(伊夷谟),新大王伯固之第二子。伯固毙,国人以长子拔奇不肖,共立伊夷谟为王。”但此话并不是说伯固只有两个儿子,而是指明了新大王的二儿子能够继承王位的原因。《三国史记》虽把伊夷谟看成故国川王的另一个名字、但从他的实际活动看却不象故国川王,而更象山上王。故国川王在公元197年逝世,同年其弟山上王即位。《魏志》载:“东川王……小名郊彘”。

说明东川王之父是山上王,而不是故国川王。清代丁谦对《梁书》高句丽传所记“丸都”的注释中写道:“丸都……考《东蕃纪要》其国山上王始都于此,迨其子东川王时,为魏将母丘俭所破。”朝鲜古书《三国史节要》和《东国通鉴》都以专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山上王的活动事实。《三国遗事》王历中也有他的名字。所以,在高句丽历史上确有山上王延优其人,否认他的存在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以上两种结论相悖而行,各说一是。但是仅据《三国志。魏志》和《三国史记》作为弄清山上王是否存在的疑问是片面的,因为这两部书与其他所有古书一样并不是完美无误的,因此,高句丽王朝山上王延优的问题最终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才能大白于天下。

-------END-----

同类推荐
  • 覆汉

    覆汉

    努力闻达于诸侯,以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作为一个遗腹子,公孙珣很早就从自己那个号称穿越者的老娘处获取了人生指导纲领。然而,跟着历史大潮随波逐流了一年又一年,他却发现情况渐渐有些不对了!这是一个半土著的男人奋斗在大时代的故事!
  • 雾泊
  • 帝国轴心

    帝国轴心

    巍巍华夏五千载,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一段江山美人的传奇往事,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 明月当年照长安

    明月当年照长安

    前世,她对庶妹百般怜惜疼爱,却换来了不得好死的下场。今生,她携恨归来,发誓要将往日仇怨一一清算,决不罢休。淮河东边旧时月,大胤朝曾经的锦绣明珠,沦落尘土,血染一片。再归来,仍旧是那样的鲜衣怒马,仍旧是京城的富贵繁华,仍旧是两府最疼爱的郡主,却早已在红颜枯骨之下物是人非。[重生这个梗已经太多太多了,我也没有办法一一去看,本文架空,所以请大家带着宽容的心来阅读,谢谢!]
  • 特洛伊(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特洛伊(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消失的世界和神秘的文明:特洛伊》从对特洛伊战争的描写入手,一步步展现出古希腊文明的辉煌历史。受荷马著作及《埃涅阿斯纪》的影响,年轻的海因里希·施里曼开始寻求青铜时代的特洛伊旧址。在他的孜孜探求下,考古学有了很大发展,在他之后,威廉·德普菲尔德继续考古工作,并编写了德文版的考古巨著。被誉为和施里曼一样的天才阿瑟·埃文斯于19世纪末也开始了他的考古生涯。他和其他考古学家陆续发现了特洛伊、迈锡尼、赫梯帝国等古希腊文明。
热门推荐
  • 涅槃武神

    涅槃武神

    少年云浩为家族废材,受尽冷眼,但因母亲遗嘱,要好好活下去,并且照顾年幼的妹妹,终于在一次生死危机中得到机缘——生死造化诀,由生入死,由死转生,每次生死转换都是大恐怖,一不小心就是真正的魂飞魄散,但一旦通过,修炼者也将得到无尽的好处。
  • 斗罗大陆之却邪斗罗

    斗罗大陆之却邪斗罗

    十年荣耀,一如既往。看我如何在斗罗中重振斗神之威,让却邪战矛响彻整个斗罗。一个和叶秋一样的网络高手到了斗罗大陆又会如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朕的皇后是个妻管严

    朕的皇后是个妻管严

    朕的一次微服私访第一次遇见了她,在国公府第二相遇,朕被人算计了……
  • 岸自欢喜呀

    岸自欢喜呀

    好人家男孩子林岸一直是父母的骄傲,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女主是老师都搞不定的小学渣,这样的两个人,却成为了同桌,两人的摩擦和矛盾也接踵而至。
  • 北宋清泉奇案

    北宋清泉奇案

    一个横空出世的大盗,行窃数十起从未失手一个年轻俊朗的算命先生,屡助官府破得奇案一个江南富家公子哥,只想行走江湖快意恩仇北宋元丰年间,青衣奇盗祸乱中原。为瓮中捉鳖,朝廷下令庸城城禁七日,只为拘捕大盗。人心惶惶的七日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三部猜画正在修改,期间可去如下地点群聊:贴吧:北宋清泉奇案书迷群:203531848寻人可至新浪微博:七名小少爷
  • 潋滟琉璃合

    潋滟琉璃合

    简介无能,请大家佛系看文,谢谢支持~杠精、喷子误入
  • 噬神
  • 青山烟雨录

    青山烟雨录

    "修炼一途在我看来就是探索世界的奥秘和追求自身的极限。"少年听着师傅的话,幡然醒悟开启了一场奇幻的冒险。为了救所爱之人,他奋不顾身,却没想到成为了灵族的叛徒,踏上了一场打怪练级和谈情说爱的路途。面对巫女的质问,他会选择继续还是放弃。面对所爱之人,他会选择拯救还是逃避。他又如何面对曾经的友人拔刀相向。光怪陆离的妖魔鬼怪谱写着一首战歌,远古的洪荒巨兽浮出水面,就连世界起源的奥秘也若隐若现。然而眼前的人呦,你是否能听到少年心中的渴望和期盼。
  • 梦念山海

    梦念山海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所思隔云端,奈何凡肉身。”跪在山下我问菩萨“何谓爱?”“有她”“吾欲寻她,何寻?”菩萨沉默良久“无妖”。后来我站在山顶剑指菩萨“何故欺我?”“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