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96900000002

第2章 成长之路(2)

艾尔弗雷德对自己的小女儿寄予了厚望。当看到玛格丽特身上进发出具有巨大潜力的火花时,他认为要不失时机地使她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决心利用自己小时候所没有享受到的教育条件来培养女儿,让她成为人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一般人家的孩子到了5岁上小学时都进入离家最近的就在街角处的那所国立小学,而玛格丽特则是上了一所离家足有一英里多路的亨廷顿托尔路小学。亨廷顿托尔路位于富人居住区,因此学校里极少有来自下层劳动阶层的孩子,这个学校中的学生,家庭背景都不一般。这时,艾尔弗雷德已在格兰瑟姆买下了第二家商店,商店离玛格丽特就读的学校很近。有时,他开着新买的送货车从那儿经过时,就顺便接送玛格丽特和她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就住在她家的街对面,是一位奶制品店主的孩子。平时,玛格丽特上、下学都是步行,每天来回4趟,因为中午回家吃饭。

亨廷顿托尔路小学是一座红砖房,居高临下,俯视格兰瑟姆火车站。学校里一边是空地,一边是足球场和网球场。每个班大约有40名学生,用的都是双人课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死记硬背。玛格丽特显示出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成绩突出,在同年级学生中出类拔萃。不久她就跳了一级。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父母从不让她回家后闲玩。父亲对她寄予厚望并严格要求。在家里,父亲从不允许孩子们抱怨困难或表现出退缩情绪。

学习永无止境。玛格丽特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学习就是她的全部童年生活。父亲鼓励她读有教育意义的书,有时让她复述书中的内容,有时同她一起讨论。他还常带她去听讲演会和音乐会,经常给她讲一些高深的知识,包括如何理财。她的脑子总是不得空闲。直到她当上首相后,她还记得父亲是怎样给她讲他自己是如何省钱的:他找到的第一个工作每周只能赚14个先令(合75便士),其中12个先令要交房东,其余两个,先存上一个,他自己只花一个。父亲鼓励玛格丽特把自己的零花钱都积攒起来。每星期一早上,她把零花钱同喝牛奶的钱一起带到学校里,购买储蓄券。这样做不是为了有朝一日把存款取出来购买自己喜爱的玩具或衣服,而是为了将来派上大用场。

玛格丽特对这种作法颇感自豪,她对人说:“我们存钱完全是为了留一点底子,也许是供我们日后上大学或开始参加工作时开支。”

父母在玛格丽特生日时给她的礼钱,也是直接存入银行的。

玛格丽特从来不能自由自在地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她家商店后面没有花园供她玩耍,家里没有自行车可骑。这并不是因为父亲修不起花园,买不起自行车,事实上,随着玛格丽特的成长,他的两个商店的生意越来越兴隆,家里越来越富裕。然而,父亲在花钱方面,手一直很紧,不是非花不可的钱,一分也不乱花。在玛格丽特童年时期,家里一直没有安装热自来水设备,没有洗澡间,也没有室内卫生间。每周只在商店的贮藏室内洗一次澡,热水也要自己打。

虽然罗伯茨夫妇在家里省吃俭用,但是对别人却是相当慷慨大方。罗伯茨夫人除了参加“扶轮社”的活动外,还常常对人施舍,如向她认为特别需要帮助的人发放自制的面包和蛋糕。同时,他们还引导女儿们把自己手头的零花钱捐献给慈善机构。

在外人看来,罗伯茨一家的生活平淡无趣,事实也是这样。那时不可能有电视,玛格丽特的唯一乐趣就是弹钢琴,直到玛格丽特10岁时,家里才买了一台收音机,这对她来说是件大事。玛格丽特5岁就开始学钢琴,每周都有几次课。罗伯茨夫人酷爱音乐,而且天赋很好,人们都认为玛格丽特就禀承了她母亲的天赋。还有人说,如果玛格丽特不中断学习钢琴,一定可以成为一名职业钢琴家。但是,父亲要让玛格丽特干更有出息的事,她15岁那年,放弃了学习钢琴,而专心致志于学业。

总的看来,玛格丽特的童年生活虽然是不缺吃穿、算得上是幸福,但却是缺乏欢乐、非常呆板的。正如她的朋友、同龄人威克斯德所说的:

“我认为她没有幽默感,她的父亲也没有幽默感,她的母亲更谈不上幽默。他们太严肃、太勤奋了。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严肃的,必须认真对待。”

然而,无论是罗伯茨先生,还是玛格丽特,都为自己的严肃认真而高兴。

)第二章 热心政治

1936年是玛格丽特·罗伯茨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口,这一年她11岁。对每一个英格兰的孩子来说,11岁都是一个重要关口,因为按照英格兰的教育制度,孩子们在11岁都要参加一种选择性的考试,然后升入不同的中学。一种是文法学校,学习的课程多与升入大学有关,另一种是综合中学,主要是学习与就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玛格丽特在她11岁那年不仅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而且还获得了通常颁发给11岁孩子的郡少年奖学金。于是她由亨廷顿托尔路小学转到了凯斯蒂文女子文法学校。这是一座红砖建筑,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居高临下,俯视城镇中心。学校环境优雅,周围是芳草如茵的网球场,楼前马路对面有几片曲棍球场。在玛格丽特转到这所学校来时,她的姐姐玛丽亚已经在此学习了,她也得到了奖学金。在此期间,她们的父亲已被推举为该校董事会的董事,后来又被选为校董事会主席。

凯斯蒂文中学是一所受地方政府资助的学校,学生的父母一般只需负担一半学费。全校共有350名学生,其中1/4的学生领取奖学金。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很大,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寄宿生。按规定,学生是11岁入学,14岁毕业,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在15岁时离校,以便拿到毕业证书。个别学生可以读到17岁,甚至18岁,以便为上大学作准备。

学校根据入学时的情况将学生分为甲班和乙班,凡获得奖学金的学生通常都进入甲班,但玛格丽特开始时却被分到乙班。班里共有30名学生,分别在5个教室上课。新生入学时,各年级负责人用抓阄的方式决定学生的上课教室。

玛格丽特在班里并未表现出天资过人,虽然她的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这并不是来自于她的聪明,而是她的勤奋刻苦。她在班里总是不声不响,不和其他同学一起活动,但是她认真听课,一放学就离开学校,回家复习老师所教的东西。她的美术课学得不好,因为这门功课不是单靠用功就能学好的。这样,她的学期平均成绩总是被美术课拉下来。但是,两年后她被调到了甲班,并一直留在那里,直到毕业。

学校每天的活动从上午8点30分开始。先是在大厅里作早礼拜,大厅是学校的中心,上面是一个艺术陈列室。早礼拜的内容包括唱圣歌、祈祷;然后,学校发布通知;最后,唱诗班再演唱一首圣歌。玛格丽特是唱诗班的成员。早礼拜后便开始上课,直到中午休息进餐,下午1点20分继续上课,4点15分放学。学生们回家后,还要做至少两个小时的作业。玛格丽特同住在城里的大多数姑娘一样,每天步行上学,回家吃午饭。这样,她每天大约要走4英里的路,不管是酷暑严冬、刮风下雨,都是如此。只有住在乡村的姑娘例外,学校允许她们带上三明治在中午吃。

学校的纪律很严格,在穿着、语言、礼貌、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在衣着上,冬天,学生穿蓝色上衣,不打领带,蓝色束腰连衣裙,以及黑色长筒袜;夏天则穿蓝布套装;上学和放学的路上还必须带帽子,冬天为蓝色毡帽,夏天为草帽。学校要求学生必须懂礼貌、讲标准英语,而这在学校里已形成风气。在凯斯蒂文中学附近有一个名叫金斯的男子中学,学校禁止本校的姑娘们同金斯中学的男生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嬉闹取乐。多数学生都能照规办事,最听话的是那些领奖学金的学生,因为她们深知得到来这个学校读书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也有个别的。不用说,玛格丽特是遵守纪律的模范。

玛格丽特在学校从未有过知心朋友,虽然她也常常同其他同学在一起。她喜欢作为集体中的一员,但同所有人都保持一般关系。她很少在放学后去找同学,总是在家里埋头做作业,或到自家商店后面的仓库干活,或参加教会的各种活动。她一直显得不太合群,当时人们对她的印像是,她不愿和那些毫无主见、只会咯咯傻笑的姑娘们混在一起。她的这种态度常使她的同学们感到扫兴,以致一些同班同学在上学时不同她走一条道,以免在路上碰到她。

还有一个因素使得同学们与玛格丽特疏远。她在看电影方面比别的同学享有特权。学校有规定,在上学期间,学生们只能在星期五和星期六看电影。这项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学校为此经常派女教师和维持纪律的学生守候在电影院门口,以防有人在其他日子里溜进去。可是,罗伯茨夫妇的商店在星期五和星期六要到很晚才关门,他们只有在星期四这一天才有时间去看电影,因为这一天商店关门较早。因此,学校允许玛格丽特在星期四陪父亲去看电影。结果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特权,完全是因为她父亲是学校的董事的缘故。那时,格兰瑟姆市不准星期日放电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艾尔弗雷德·罗伯茨造成的,他是市议会议员,每当有人提出在星期天开放公园、游泳池、电影院等娱乐设施时,他总是表示反对。

学校的主要体育活动,在冬季是玩曲棍球和七人无板篮球,在夏季是打网球。玛格丽特当时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曲棍球队员。她曾在校队里当了3年的中卫,但以后她就很少打球,也很少参加任何球类比赛了。那时,女孩们打曲棍球时并不换装,只需脱掉连衣裙就可以进行比赛。她们身上穿着短衫、深黑色的短内裤和黑色长筒袜。由于球场在马路的对面,她们必须半裸着身子穿过马路,这使她们感到很难堪。

除了体育活动外,在学校里唯一使人感到轻松的时刻是在生物老师达顿小姐的指导下种植花木。姑娘们三四人结成一个小组,共同管理一小块地。每次劳动结束后,玛格丽特的手和指甲都是干干净净,没有沾上一点泥土(并不因为她没干活),而其他人却满手是泥。玛格丽特从小就非常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总是显得十分整洁,成年以后也是这样。当时,她是个相当结实丰满的少女,长着一头棕色的秀发。但那时她相貌并不出众,只是长大后才出落成一位标致的小姐。她是个很严肃的姑娘,从来没有任何越轨的举动,也不做任何野蛮的事情。

少年时代的玛格丽特显得比大多数同龄人要早熟些。在进入高年级后,她在某些方面显露出了出众的才华。当时,经常有人到学校做演讲,内容从服装的历史到世界局势,包罗万像。每当演讲结束时,讲演人总是请听众提问题,这时站起来提问的往往是玛格丽特,而其他年龄相仿的同学却很羞怯,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玛格丽特的问题提得既内容明确,又语言严谨,而她的同学们则只有当听众的份儿,相形见绌。

玛格丽特是学校辩论俱乐部的成员,她在那里再次显示出了自己当众演讲的才能。学校里每年举行一次辩论活动,与她的演讲才能相比,其他同学都望尘莫及,只能坐在硬梆梆的地板上听她演说。她演讲时总是胸有成竹,满怀信心,毫不怯场,一旦开了口,就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她渴望抓住听众,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她发言。但是她的同学从来不认为她在演讲方面有什么天赋,极少有人感到她的演讲能够振奋人心或受到欢迎。她讲话慢条斯理、抑扬顿挫,像她当首相后那样,只是声调比后来高,而且满口的林肯郡腔。玛格丽特在同学们眼里是个“死用功的学生”,其实并非如此。学校里有一部分学生把学习演讲作为额外的课程,专门去修这门课。而玛格丽特从来不这样做,尽管她父亲后来组织了私人演讲课。

玛格丽特在文法学校主攻自然科学,主要有化学、生物学和数学。她这样做主要是受了凯斯蒂文中学化学女教师凯伊小姐出色教学的影响。不过,学生们不管专业如何,在六年级的时候还必须学习一些必修课,如圣经和公民学,后者实际上是一种时事政治课程。

时事课是玛格丽特擅长的科目,她是学校里最了解国际时事的人,而许多像她那个年龄的学生,只知道格兰瑟姆这么一个小天地,而且很少关心和了解其他地方的事情。 玛格丽特的姐姐有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奥地利笔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从维也纳来到罗伯茨家,同他们住在一起。这位姑娘讲述了很多第三帝国统治下人民的生活情况,玛格丽特虽然很入迷,但很多情节使她感到毛骨悚然,这些故事使她比同龄人更了解什么是战争。

罗伯茨先生的政治抱负虽然只限于格兰瑟姆镇,但他对其他地方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政治方面的事情兴趣极浓。他在家里有些专断,而且也有很强的影响力,他把自己的这种对政治的兴趣传给了他的小女儿。他常常要她发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同时也表明自己的见解。玛格丽特长大后,他仍很愿意同她一起讨论政治问题。这更使他喜欢自己的小女儿,因为他与妻子就从来没有这样的共同语言。

从玛格丽特懂事时起,罗伯茨先生就一直在格兰瑟姆市议会任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游说、拉选票这样带有政治色彩的活动成了玛格丽特的第二个特长。这种活动每隔几年就有一次,直到1936年罗伯茨先生当上了高级市政官为止。那时,高级市政官不经公民选举产生,罗伯茨先生是该市最年轻的任这个职务的人。后来,他又担任了市议会财政委员会主席这个要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还出任过市粮食局长、全国救济委员会主席和地方治安官等职务。1943年还当了一届格兰瑟姆市市长。因此,玛格丽特在童年时期就一直受到当地政治活动的熏陶。父亲经常带她去听格兰瑟姆的政治家发表的演说,并且还常常同这些政治家见面。她第一次体验到全国性的政治活动是在1935年的大选时,当时她只有10岁。她帮助保守党候选人维克托·沃伦德爵士折叠选举地址标记,还和其他市议会议员的孩子们一起在投票站与选举委员会办公室之间奔忙着,把从点票员那里获得的投票人数报到委员会办公室,以便在核对之后打上记号。

1942年,她再次参加了这类活动。这年,沃伦德爵士进入了上院 ,格兰瑟姆必须进行一次补缺选举。玛格丽特积极参加了帮助保守党候选人亚瑟·朗莫尔竞选的活动,负责在小城里挨家挨户地送传单。可是这位候选人却败给了无党派人士威廉·肯特。

同类推荐
  • 朱元璋

    朱元璋

    活剥人皮,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一幕幕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竟然出自一个丑奇无比的放牛娃,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手。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元璋。本书为传记,描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其出身贫寒,少年为地主放羊至参加农民起义后,成为“洪武”皇帝并采取一系列安民政策,揭示了其伟岸的一生。本书对朱元璋的创业、勤政、惩贪、嗜杀和他颇富离奇怪诞的一生,作了全面生动而又活灵活现的介绍,力图告诉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地朱元璋。
  •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红伶:侯艳的艺术人生

    本书讲述了侯艳的成长经历,以及艺术生涯,包括有:“红伶在路上”、“秦韵兮飞扬”、“影视大舞台”、“爱是醉心莲”、“原为连理枝”等内容。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

    知民、翟迎春编著的《马克思恩格斯》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恩格斯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梁思成传

    梁思成传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人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
  • 德川家康(青少版)

    德川家康(青少版)

    这是一本浓缩了三百年历史的励志读本,更是一本高度提炼的人生智慧,作为送给青少年的青春厚礼,这本《德川家康青少版》从复杂的历史怪象中梳理出最高的人生智慧,让青少年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处世之道和成功之道,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像德川家康一样去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像德川家康一样用耐心和智慧赢得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蛋蛋小龙仙:师父,徒弟掉啦

    蛋蛋小龙仙:师父,徒弟掉啦

    推荐新书《傲世绝宠:魔眼大小姐》,请大家多多支持。她是六界之中唯一仅存的神界血脉,唯一仅有的龙族人亦多宝,她肩负着为龙族复仇,重新创造神界的责任。他是仙界第一上仙亦清风,他一手将她抚养长大,收为弟子,毫不吝啬的将所有宠爱全部给了她,就算天地不容世人不许,他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放弃一切,永远只爱她一人。亦清风:“多宝,为师的心很小,只装得下你一人,生生世世,也只爱你一个,所以绝对不要离开我。”亦多宝:“师父,多宝是你的,永远都是你的,我的心,我的爱,哪怕山无棱,天地合,绝不断此情!”“我叫亦多宝,我是主角!”
  • 迈向克里玛莎

    迈向克里玛莎

    “谦恭!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信仰!”他是一只巫妖,他却恪守着骑士精神!他是一只巫妖,他却坚守着光明信仰!“强敌当前,不畏不惧!果敢忠义,无愧圣灵!忠耿正直,宁死不屈!保护弱者,无违天理!”站在世界的顶端,无论多大的风雨,没有人能阻挡他追随圣灵的步伐!圣灵也不能!……这是一只碎嘴猫和一只将身心都献给光明的巫妖的烂漫传奇故事!是的,“烂漫”,不骗你!就是这么回事!
  • 话痨球王

    话痨球王

    他是NBA历史上最话痨的天王巨星......
  • 苏苏的万界旅行

    苏苏的万界旅行

    穿越到一个棺材里,苏苏表示自己太难了,好不容易有等到有人来盗墓,结果自己居然还穿越了!系统加身结果却是馋我身子!唔,我太难了!
  • 闻一以知十

    闻一以知十

    圈养一个“疯子”眼中的这个社会的感情和阴谋相交作为主线,一案接一案,一环连一环,手段层出不穷,惊天绝秘一步步现出峥嵘,甚至亲情、爱情、友情一度度峰回路转。且看一场扑朔迷离的身世之谜,过程曲折离奇,而事实的真相竟让人匪夷所思,闻一是怎么层层剥茧,解开谜团,缕破奇案的历程。
  • 天谕天之子

    天谕天之子

    从宇宙诞生之后,万物便走上了进化之路。夏轩,这个来自地球的少年,在经历一切不顺后,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天道渴望进化,创造出了名为天谕的系统。天谕系统,连接万界,沟通万界,负责制造强者。而夏轩发现,这些世界,都是曾经的二次元……
  • 生活系兑换系统

    生活系兑换系统

    2025年的一场传染病,让世界上出现一种新型病人,他们拥有着超乎常人的速度,力量,掌控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力量。为了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作为普通人的吴冕,只能苦逼的从零开始。“体术需要20兑换点,剑术需要40兑换点,冥想术需要100兑换点……”看着兑换商品,吴冕抽出一张纸,清了清鼻涕,将兑换栏拉到最后:“鼻病毒:是否兑换?”
  • 角儿

    角儿

    这套四本影视原创小说自选集,包括了我的九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影视作品注重的是故事性,有了一定的故事,再加上其文学性,也就是鲜活的人物和文学的命题,自然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也就是说,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离不开文学的支持。影视制片人经过十几年来的生产制作经验,已经意识到剧本在一部戏中的重要性。另外我的创作主张是,一定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当代性。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读者接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试想,任何一部文学名著,不论中外,都是首先有较强的可读性以后,才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然后才是不朽。假设一部作品的出版,只有一小部分人在看,又怎么能流传下来呢?难以流传下来的作品,又何谈名著呢?
  • 契娘系统

    契娘系统

    生前惨死,怨念重生,女帝独女,呼风唤雨。R型系统已启动,契约生效。任务清单:扮男装,逗御医,勾将军,调王爷...什么!任务失败当场抹杀!安啦~这种厚颜无耻秀下限,伤风败俗没节操的事情,她一定会干的。说白了:就是公主,将军,御医,花魁一路进阶升级的萌逗进化史。
  • 幻世天魂

    幻世天魂

    天道无情,万物皆为蝼蚁!林枫机缘下入得天下第一大宗派——青羽宗。在纷乱的世界里,林枫会有怎样的奇遇,又会有怎样动人的故事?茫茫天地,芸芸众生,皆是多情之事,多情之人。然而,有情、无情,皆为纷争!且随我进入书中,来看看这个叫做林枫的少年,在幻世大陆上如何一剑流年,一梦云烟!***一梦幻世,一梦惊魂!《幻世天魂》读者群:333272551喜欢本书或者对本书有何意见的读者可以在评论去留言,也可以加群与作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