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08700000020

第20章 批评孩子的八大法则(3)

有位母亲望子成龙心切,对儿子期望很高,遗憾的是孩子的表现并没有随着母亲的高期望值的升高而上升,似乎还形成了一种“反比例”形式。母亲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出色,伤心的是,有一天她钱包里一张十元的钞票不翼而飞,随即发现了儿子书包里的玩具。于是,第一次,这位母亲狠下心来,狠狠揍了儿子一顿。事后她将钱包锁起来。但仍出现了第二次。急怒之下,她拉着儿子站在楼道里,一边打一边骂:“你这个小偷。”邻居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纷纷探出头来看。儿子的脸煞白煞白的,却没有哭。第三次她忍无可忍,拉着儿子就走。说要把他送到公安局去。儿子脸上既惊恐,又麻木。

当孩子出现错误,父母采用体罚,企图孩子变得乖,这种行为实在有些愚蠢。

《艺术人生》里采访台湾歌手齐秦,在此他讲述了自己叛逆的青少年时期。那时他喝酒、打架,半夜三更才回家,一回家就习惯性地跪在地上等着父亲的鞭子和训斥。这种轻微体罚,对于齐秦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当父亲发现这一情况时,改变了教育方式,也改掉了小齐秦的坏习惯。有一天他打完架回家,像往常一样跪着等待挨骂,却发现父亲只是背对着他说了一句:“去睡吧。”齐秦内心一下子受到触动,从此便改邪归正,踏上了音乐之路。

作为父母,殴打孩子只是出于恨铁不成钢,有谁会将其视为目的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殴打孩子这种体罚教育已经失效了,应该使孩子内心受到触动,主动改掉不良行为才是良策。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犯错误就特别生气、伤心,其实这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他们打完孩子,自己心中的气消了,舒服多了。实际上,这些父母们一定忽视了自己的真正目的,并没有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只是把所有的痛苦转嫁给了自己最爱的孩子。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殴打孩子具有以下弊端:

殴打会给孩子带来危险

除了孩子的身体受伤之外,内心也会受到伤害,后者的伤痛是更严重的,无论两者中任何一种的伤害都不是父母所希望的。其实,父母完全可以用其他办法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

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殴打,让孩子觉得父母无能;殴打,只能短时间内改善孩子的行为,但孩子改善行为的原因是怕挨打而不是自觉行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卫能力或者远离父母时,仍然会这样做。

会让孩子觉得暴力可以解决问题

孩子长大后,对父母不满时,也会使用暴力。这或许是许多虐待老人现象长久存在的根源。

可能让你与孩子触犯法律

虐待孩子显然是犯法的,父母犯法,而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会使孩子蔑视法律。孩子长大后,如果遇上其他的不利因素,就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存在着不受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是从父母第一次出手罚他的时候,这种想法就萌发了。

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感情

父母经常殴打孩子,以后的任何教育方法都可能难以见效,使孩子越来越倔强。

打骂不是有效的教育和沟通手段,使用这种教育方法,其实质是在人为地给自己与孩子之间制造距离,制造隔阂,令父母和孩子之间越走越远。如果你还爱你的孩子,那么记住,爱是一种宽容、一种理解、一种理智和一种责任,而不是用棍棒和拳脚相加来体罚孩子。

法则七:不要责骂孩子“你真蠢”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父母,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生活上关心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他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道。但是当孩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来:“你怎么就这么笨呢?猪都比你强!”“我怎么就么倒霉,生了你这么个蠢孩子!相信世上再也没有比你更蠢的了!”……好像只有这么骂了才痛。骂过之后,他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却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这种“刀子嘴”,已经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能够集一切优点于一身,健康、漂亮、聪明、活泼……但事实上这是很难的,世界上毕竟没有那么十全十美的孩子。中国人又有一句古话:“母不嫌子丑。”它的意思是不管孩子怎样,他也许在别人眼里看起来不聪明或不好看,但在父母的眼中却总是聪明可爱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家长,看到自己那天生有缺陷的孩子难免会有厌恶之感。

有这样两个兄弟,哥哥天生比较迟钝,倔强。而他的弟弟却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兄弟两人在一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结果与弟弟同班。母亲看他书也读不进去,长得又丑,母亲心里就对弟弟有些偏爱,看见他则难免产生了些厌烦的感觉。尤其看到他的作业总是打“×”,就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这么倒霉,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

孩子虽然迟钝,但这些话还是听得懂的。其实孩子本身就很自卑,在学校他得不到老师的喜爱,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何况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就对自己的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最终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母亲十分伤心,但后悔已经晚了。

普天下的父母没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的,正是由于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无奈与怨恨,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经常会抱怨老天:为什么对自己这么不公平,对孩子这么不公平?我们到底哪里做错了?因此,他们在生气时,或孩子不听话时,这种强烈的怨恨就会控制不住发泄出来。

王家辉的儿子是天生的高度近视,他不管看什么东西都要放在眼皮底下才看得清。小王见了又气又恨,有时就骂:“什么东西都要拿到眼皮底下,瞧你那副德性!”

孩子天生视力不好,本来自己就很痛苦,结果母亲还要喊他瞎子,心中更是痛苦和自卑,因而常一个人躲在外面痛哭。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坏处。

父母希望孩子“十全十美”的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天生有缺陷,你就要接受这个现实,再说你的抱怨也改变不了什么,只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对于那些天生有缺陷的孩子,父母应该赋予更多的关心与耐心,使他们时时感到温暖和帮助,并且帮助他们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上所带来的不利与不便。同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鼓励孩子发挥其长处。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举出了一些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责备方式:

使用难听的字眼——傻瓜、笨蛋、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跟你说不要这样做,你偏这样,你听不懂人话吗?

压制——你别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就给我滚出去,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孩子!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吗?

贿赂——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期末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让你洗碗都洗不好,还打碎了,真能干,将来还想成大事?我怎么就生出你这么一个不中用的孩子呢?

父母们在责备孩子时,往往不经过深思熟虑,一些“过火”的话就脱口而出,从不考虑这些话给孩子带来的后果。通常情况下,父母责备孩子时,会引起孩子的反驳,造成冲突和敌对的局面。如果这种情况长久存在,会对亲子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有的父母责备语气过重,一些侮辱性的词语层出不穷,例如“愚蠢”、“笨得像猪”之类的话,严重损害了孩子的尊严,同时,也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反正自己已经这样,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从而自暴自弃,完全采取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父母过度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自杀,甚至举刀杀死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你笨得像头猪!”“你的脑筋真差劲!”这些责备话的副作用很大,会对孩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生活甚至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所以孩子不论是在头脑还是在容貌方面有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借口。

法则八:不可骂孩子“你不是那块料”

父母们聚在一起经常爱谈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孩子,他们的谈话内容会在无意间被孩子听到,这种无意间得到的信息和有意识获得的同样被大脑储存,影响人的自我概念的形成,这正是培养孩子的好机会。所以当你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不妨多提提他好的表现,还有你对他的期望和赞美。

作为父母,在评价孩子时,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你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也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影响,它对言语具有强化作用,会给孩子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有这么一位父亲,他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这孩子从小就沉默寡言,像个闷葫芦。一天说不了几句话,整天就知道胡写乱画,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结果,孩子上学后,不管老师问他什么,他就是一句话也不说,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都去做游戏,他也不参加,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某一个角落,胡写乱画。老师和父母都以为他是个弱智孩子,可智力测验的结果却是“智力正常”,最后经专家鉴定,才知道孩子患了“诱导性智愚症”,其病因就来自他父母那经常性的口头强化。

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所做出的一些较好的行为常常视而不见,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而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却格外注意,甚至逢人便讲,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更加根深蒂固。

许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在潜意识当中,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和成年生活中不断地支配他们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令行为者本身迷惑不解。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在爱孩子的时候,要拥抱孩子,抚摸孩子,经常说“孩子,我为你的进步而高兴”,“孩子,你是家里的重要成员”之类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家庭里,却会听到这样一些话: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你就不是那块料!”

“你是聋子吗?还是听不懂人话?”

“你简直比猪还懒”

“瞧你那副德性!”

这些话不仅在当时令孩子不快,而且在他们潜意识里也已留下了很深的痕迹。各种贬低孩子的话像种子一样洒落在孩子心里,这些“定位”式的批评,特别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强化了孩子心中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就是父母所咒骂的那种人,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要知道,自信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不管是从智力上、体力上,还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那些没有业绩的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缺乏自信心。

“为什么你不要求进步?”

“不,我不行。”

“我不行”的自我概念,正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这些概念,往往来源于孩子时代父母所给予的“你不是那块料!”……的消极评语。

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人是了不起的,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孩子总是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评价,而不能分析判断这些评价的正确性。当孩子被成人告知“你很笨”时,他会感到非常紧张,而且往往表现得更笨。

在成年人生活的领域里,任何人都必须控制甚至压抑个人情感,否则就会遭到别人的轻视,因此,父母也变得冷漠起来。尤其当他们生活压力太大,再看到不懂事的孩子时,他们就会突然失去控制,对孩子说出一些伤害感情的话。如“当初我就不该生你!”、“闭嘴!你给我滚一边去,别让我看到你,你这个一无是处的家伙!”等等。同时伴随着圆睁的双目和尖厉的叫喊,这些表情、动作以及整个爆发过程,构成一个强烈的刺激,使孩子对这些终身难忘。他们可能会因此认为:原来在爸爸妈妈眼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爱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的源泉,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奠定了孩子最初对生活、对未来的信任基础,所以,父母应该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

作为父母,你一定要知道,你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很有可能会让孩子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波动,这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学会欣赏孩子,告诉孩子自己喜欢他,欣赏他的所作所为。看到他的长处和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然后再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是信任中含有期待。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父母千万不要说:“别干了,你根本不是这块料!”这样的嘲弄只会给孩子的心里抹上阴影,使孩子悲观失望,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来。

你说孩子“是那块料”,他就是“那块料”;你说孩子“不是那块料”,他就不是“那块料”。

同类推荐
  • 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古代谋略与教子之道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寂寂无闻,有人叱咤风云;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有人一生幸福,有人历经挫折……不同的人各有不同的命运际遇。不论是伟人还是凡人,他们都曾经是人之子或人之父,人之女或人之母,他们走过了或正在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成长过程。教子成材、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怎样教出大人物?怎样使你的孩子将来有个美丽灿烂的前景?怎样令你的孩子一生无憾?怎样使你和你的家庭温馨美满?答案必须由你——此刻的家长去填写。
  • 写给孩子的第一本逆商书

    写给孩子的第一本逆商书

    古话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代父母们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能够出类拔萃,成就伟大的人生。要想让孩子勇敢坚强,要想让孩子坚持不懈,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孩子的逆商水平。提升孩子的逆商,宜早不宜迟。及早培养孩子的逆商,孩子会逐渐地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会拥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将能够承受压力而更具动力。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
  •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100招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100招

    想要孩子有高智商,父母就要有高技巧。很多时候只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技巧,有方法。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不是一种空想,为什么你的儿子不能成为下一个比尔·盖茨?《培养了不起的男孩100招》将针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细节,对家长进行具体的教育指导。全面分析男孩的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心理特征,并针对男孩的性别特征、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给你全面到位的指导。改变你想法的1%,男孩的人生就会变得与众不同!《培养了不起的男孩100招》由李师德所。
  • 80后妈妈养女攻略

    80后妈妈养女攻略

    “80后”现已步入结婚生育高峰。“80后女孩”渐渐成长为了“80后妈妈”,是现在社会中新妈妈的主体。“80”后妈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她们自身多半是中国代独生子女,她们的身上曾经被贴上了幼稚、娇惯、叛逆、长不大、不懂爱的一代人的标签。那么,当“80后女孩”成长为妈妈后,她们该承袭哪些很好的传统,又该改进哪些育儿的观念?“80后”这一代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女性又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好妈妈?她们如何进行佳的角色转换和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面临的种种困惑?
热门推荐
  • 逍遥纵世

    逍遥纵世

    “倚剑而生,仗剑天涯,仍他世事万千变化,我自逍遥!”“愿爱我的人与我所爱的人能一生幸福,虽想逍遥一世,但为守护他们,我愿背上一生的枷锁!”一场阴谋,异变横生,失去所爱,身寄逍遥神灵魂转世的药尘背负着血海深仇,开始了登顶巅峰的路程,带着不羁放荡的性格游走于世间,尝尽世间欢乐悲痛,有红颜的芳心暗许,兄弟之间的侠肝义胆,前世的深仇旧爱;是该执着,杀戮天下,还是该放下,相忘于江湖,冷眼天下,我自快活?
  • 疾风遗梦

    疾风遗梦

    :以100年后的日本为舞台,讲述得到神之力“咒力”的人们在名为“八丁标”的结界中形成了小型社会。然而在这样的小型社会中,情报、思想、记忆、爱、生命都被管制着......,然而有一天以早季为首的一群少年们,对这个抚养自己长大的世界产生了好奇。究竟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人类的历史背后究竟沾染着多少鲜血,为了追求这些疑问,少年们开始了赌上性命、保护朋友的战争。
  • 玩游戏那点事儿

    玩游戏那点事儿

    永远都忘不了那天帮主临危受命,逼着我去敌对帮会当007。在命运的胁迫下,我每天都暗搓搓的躲在暗处视奸对面大神掉节操。
  • 文明的次代现

    文明的次代现

    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仅存的人类在废墟中建立了四个文明聚集地。时隔三百多年后,四大文明聚集地终于决定以一款游戏<和谐9>来重新建立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但<和谐9>似乎并不仅仅只是建立彼此间的文化交流那么简单。
  • 取世间最好之物

    取世间最好之物

    一朝穿越,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个儿子,一个丈夫,林墨嘉有些无奈。前一天还拿着心脏病的确诊报告,睡了一个觉就莫名其妙的穿越了,还穿越到了前不久看的一本书里,这也就算了,还穿越到了女配的身上。林墨嘉无力吐槽,将死之人,这些东西何足畏惧?可是……和那个懂事听话的“儿子”在一起生活竟有些舍不得了?想她林墨嘉生来就不知道父母为谁,自然也不希望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没了娘。不过……原主的丈夫,还有点小帅的呀!为什么之前没有注意到了男主的外貌描写呢?不然她也不会因为不认识他,弄了一堆囧事出来,尴尬死了。某统:我记得某人说过不想再谈恋爱来着。墨嘉:……小黑屋,欢迎你。某统和某嘉在一起经历生死多年,阳光没见着,和小黑屋倒是生出了感情。某嘉丝毫不慌的仰面道:我林墨嘉要取,便只取这世间最好之物。某男俯身轻声诱惑:那我,便只取(娶)你这囊中之物……
  • 重生之呆萌女腹黑帝

    重生之呆萌女腹黑帝

    她是被抛弃的孤儿,只想赚钱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却不想一天她也被车撞死,是意外还是早有阴谋?她因祸得福重生在了陌家小公主身上,有宠爱她的父母哥哥们,她却不小心进了他的陷阱,看她如何一步步的踏进他爱的陷阱,看她如何翻身做一个奸商。
  • 当世界末日时

    当世界末日时

    在希望中绝望,在绝望中获得新生。这是末日中的人类,在绝望中谱写的精神赞歌。
  • 是对冤家撩不停

    是对冤家撩不停

    穿越?神马?爷求放过!!爷“我们的未来有许多未知数,但有一个定值就是——我爱你”
  • 娱乐之王者归来

    娱乐之王者归来

    曾被誉为乐坛天才的林云十年后重回娱乐圈,从头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传奇。归来仍是少年。
  • 隐居三年

    隐居三年

    这是一本自我之书,是一幅风景画卷,也是一画镜子。徐南歌子画着画,把生活过成诗,蓦然回首还创造了一个新自己。在创立的“南歌子丝巾品牌”蒸蒸日上,获得资本投资时,她毅然放下企业与品牌,在上海隐居,“我的内心需要表达,我也急需滋养,我只是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稍离五色五味。”徐南歌子这样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隐居三年是诗意而长情的三年,是举轻若重的三年,是不为旁人的自我修炼、寻找生命底色的过程。她把对艺术、对创造、对生活的不同视角的体验和思考及时记录下来,把对自我生命的追溯与表达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隐居三年》,提醒我们也许真的可以慢下脚步,一边滋养一边前行。我们本可以不按牌理出牌,我们本可以另有轨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