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46100000030

第30章 走到尽头的变法(1)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1068年8月,大宋熙宁元年,在首都汴京的延和殿上,当世知名度最高的两位政治家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之面,展开了一场不留情面的舌战。这是继公元前81年的那场盐铁会议之后,又一次记录在案、关于国营化政策的大辩论。

上一年的1月,宋英宗驾崩,长子赵顼登上皇位,是为宋神宗,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此时的宋王朝已开国110余年,农耕社会的“太平病”又发作了起来——土地兼并大量增加,权贵及豪强商人占有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他们还控制了重要的产业经济,贫富差距显著拉大,国内社会矛盾突出。更糟糕的是,中央财政虽然比立国之初增加了4倍,但还是入不敷出,发生重大危机。宋神宗立志于“富国强兵”,他对宰相文彦博说:“天下的弊端实在太多,不改革不行。现在最首要的事情是增加收入。”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历代推行激进主义变革的皇帝大多都是年轻人,如秦孝公、汉武帝、唐德宗、宋神宗以及晚清的光绪帝等。当时朝中重臣都是所谓的“大儒名士,文雅君子”,神宗一个也看不上眼,他选中了地方官出身的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

王安石是一个官场“另类”。他的文采极好,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常年在基层当官,历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对行政关节十分娴熟。而平日里,他不修边幅,独来独往,个性十分孤傲,在注重享乐和礼数的士人中显得格格不入,时人讥笑他不通人情世故,戏称其为“拗相公”。

开放——管制——半衰——崩溃,循环往复,轮回重现,这是中国历代治乱的宿命,而每当经济出现重大危机之际,必会出现一位重量级的理财大师,他成为那个朝代的转折点。在宋代,这个人正是王安石,他对宋神宗建言说,要“富国强兵”,就必须“摧抑兼并,均济贫乏”,而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效仿伟大的汉武帝,执行国家主义模式,由政府全面管制所有重要的产业领域。

王安石的政策建议遭到朝中众多大臣的反对,延和殿的廷辩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与他面对面交锋的是翰林侍读学士、文坛领袖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因为宋朝对文士从来宽松,所以大家的言论就十分放肆,双方辩锋犀利。

这场辩论是从要不要“辞赏”引起的。神宗登基后,带领众大臣去天坛祭祀,按惯例,皇帝赏赐了大臣们。而大臣们也按例上书辞让赏赐。

司马光请神宗接受大臣们的“辞赏”,他说:“当今国用不足、灾害频繁,首要之举,正是削减政府支出。”

王安石大大地不以为然,他说:“国家富有四海,大臣们的收入有限,靠节省开支,实在起不了大的作用,不是当今的急务。”

司马光反问说:“那你说说什么是当今的急务?”

王安石说:“国家财政不足,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善于理财的人。”言下之意,站在对面的司马光等人都是空口儒生,只知“省钱”,不懂开源。

司马光反讽说:“所谓善于理财的人,不过是把头屑都收集起来,用簸箕扫聚细碎,尽力搜刮民财。如此下来,老百姓困苦不堪,流离成盗寇,这难道是治国之道吗?”

王安石说:“这当然不是善于理财的人,真正高明的人,不在老百姓身上征税而国库却无比充足——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在熟读史书的司马光听来,这一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非常刺耳,他当即反驳说:“这是当年桑弘羊欺骗汉武帝的话,司马迁把它记录下来,讥讽武帝被蒙蔽了。天地之间所能生产的种种货物,只有那么一个数量,不在民间,就在政府,桑弘羊说他能够让国库充沛起来,不从民间获取,那是从哪里得来的?如果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那么,武帝晚年怎么会出现盗寇蜂起的情况?难道不是人民因为穷困而造反的吗?这样的话怎么可以拿来作为国策讨论呢?”

以司马光之见,桑弘羊和王安石所标榜的“不加赋”其实比“加赋”还要坏,因为,“所谓不加税赋而国库充足,不过是想办法偷偷地夺取民间财富,它的害处更甚于公开的征税”。

双方你来我往,辩论了很长时间,“争论久之”。在这场火药味甚浓的大论战中,朝中重臣大多站在司马光一边,神宗徘徊其间,无比为难,在延和殿上,他对司马光说,“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转过头去,又同意王安石的主张,“不允”辞赏。

有关延和殿廷辩的记录出现在司马光的文集中,因而看上去,似乎是反对派占了上风,而实际上,这些质疑的声音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决心。6个月后,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全面负责变法事宜。为了坚定皇帝的决心,王安石就对他讲了一句日后非常著名的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言与1000多年前商鞅对秦孝公所说的那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前后呼应,如出一辙。

王安石在后来的几年里提出了一个整体配套改革方案,相继颁布十余条法令,其中,最重要的三大经济政策,分别是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

均输法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一招,它的“政策版本”源于桑弘羊,不过,与前辈不同的是,王安石在政策初衷和操作方式上更有递进。

桑弘羊推行均输法的初衷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也就是以促进商品的均衡流通为目标。而王安石明确提出自己之所以要“均输”,根本目的是由政府掌握重要商品的流通权——“轻重敛散之权”,防止富商大贾进行投机活动,国家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与商争利”的特征昭然若揭。其次,王安石专设发运使衙门,还从国库中专项拨备出500万贯、300万石大米,作为均输的本钱,这也是桑弘羊及刘晏所没有尝试过的,表明王安石的均输更加具有商业经营的性质。

在推行均输法的两年零八个月后,王安石推出了市易法,由政府全面垄断城市的商品零售,在各地设立市易司,负责平价购买“滞销商品”,到市场缺货时出售,商品价格由市易司划定。各大城市的贸易商人必须到市易司获得核准的身份资格,否则不得擅自经商。市易法推出后,均输业务并入其中,在流通领域构成一个集采购、运输和定价销售为一体的国营垄断体系。

青苗法的提出比均输法晚了两个月,这是王安石的独创之举,也是他最为得意的手笔,据他自己说,这一思想源于《周礼·泉府》——尽管他曾说过“祖宗不足法”,不过在后来,他不断地到《周礼》中去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这一点跟王莽很类似。其具体办法是: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农户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每笔贷款的利息为20%,一年可贷两次。王安石以现存于各地国有粮仓中的钱谷1?400万贯石为青苗本钱。

王安石的这三大政策一举笼罩了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两大领域——商品流通和农业生产,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可想而知。就跟所有的计划经济大师一样,王安石的初衷其实就是两个:第一,尽可能多地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第二,打击富豪,缩小贫富差距。而其结果也是同样的两个:前者的目标在短期内会迅速地实现,长远看却注定失败;后者的目标则从来不会实现。

为了强力推行变法,王安石还对现有的财政官僚体制进行了变革。宋代财政已实行分权管理,分别由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掌管宏观经济政策、国营事业和财税事务,王安石打破分工,特别成立了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权力重新归于一人。

变法实施之后,国库果然为之一饱,仅仅市易司获得的收入就相当于全年夏秋两税总收入的三成,政府因青苗法而得到的利息也十分惊人,因为征缴上来的钱粮绸帛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新建52个大仓库。国家主义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应也充分发挥了出来。王安石还通过推行农田水利法,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工程,仅熙宁二年到九年的7年中,就覆盖了36.3万顷农田,粮食产量较前期大有增加。

可是很快,政策弊端也毫无悬念地呈现了出来。

均输法让发运使衙门成了一个权力空前膨胀的“政府型公司”,它到处与民争利,官方的采购价格与市场波动背驰,要么大大低于市场价格几近抢劫,要么大大高于市场价格收受回扣,发运使把大米运到一些缺粮地区,销售价格比之前增加一倍,正常的市场运行被完全地打乱了。宋朝官员本来就乐于经商,均输法正好给了他们一个中饱私囊的好机会。

市易法“尽收天下之货”,让政府成了最大的商店、银行和物流中心,它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连水果、芝麻都被垄断了起来,城市商业秩序被彻底破坏。

以首都汴京为例,多年以来,这里的商品交易被大行会所控制,外来商人饱受欺负。1072年,王安石就曾向神宗报告说:“如今汴京的茶行被十来个大户垄断,外来茶商到京,必须先给他们送礼物,乞求定价,把茶叶卖给这十来个大户,都不能有利润。只有这样,才可能被定下较高的价格,然后再从零售环节中把钱赚回来。其他的行业,大多是这样的状况。”他还举例说,他家里雇用了一个洗衣服的妇人,她的儿子会做烧饼,可是因为饼业被行会控制,他们又支付不起入会的钱,所以一直无法开张。在王安石看来,这当然是非常不合理、不公平的状况,于是,他决心通过推行市易法,打破大户的垄断。然而,当政府替代大户成为新的市场垄断者之后,情况竟变得更加糟糕。宋代学者郑侠在《西塘集》中记载说,自从实行了市易法之后,商人们都不肯到汴京来做生意,大家都绕开都城而行,因为只要一进城门,货物就可能被全数押送到市易司。后来,这些情况被反映到宋神宗那里,连皇帝本人也觉得太过分了,有一次,他小心翼翼地对王安石说:“市易司连水果都要垄断起来销售,实在太琐碎了,能不能把这一条给罢废了?”王安石正色道:“制定法律的关键是看是否有害于人民,不应该因为它的琐碎就罢废了。”

对普通农户来说,伤害最大的当然是青苗法,此法的本意是国家拿出一定的款项在地方上放债,以免穷人受富人高利贷的剥削。可是一到执行阶段,就完全地变味了。各级官员把陈旧的霉粮放给农户,收回的却必须是新粮,放的时候斤两不足,收的时候却故意压秤,一来一回,实际利息竟比向富人借贷还要高。中央为了把钱放出去,就下达贷款指标,地方官只好搞摊派,民间苦不堪言,如果发生水灾旱灾,政府为了收回本息,就到处抓人,农民只好卖地卖儿女。青苗法实行几年后,谷价非但没有降下来,反而一路上涨,最终苦的是农户和城市贫民。

种种新政的实施,让宽松的经济环境不复存在,自由工商业者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民国学者王孝通在《中国商业史》中一言以蔽之曰,自“王安石变法”之后,“商业早入于衰颓之境矣”。

王安石治理下的国家,又进入到了一个“极端的年代”。激烈的变法对民众财富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其景象颇与汉武帝发动的“告缗运动”相似。中国商人阶层在财富积累上的不安全感和幻灭感,并非一日生成的,它几乎是一种历史性的强制记忆,在不同的朝代被一次次地强化和唤醒。

王安石的政策实在过于刚烈,在后来的数年中遭到反对派的群起攻击。司马光被外放洛阳长达15年之久,在那里,他一边编撰《资治通鉴》,一边与同道者声气相通,多次发表《与介甫书》,以******的方式批评变法。司马阵营非常强大,其中包括苏洵、苏轼父子以及欧阳修等著名人士。

司马光首先反对的是政府机构的改革,他认为,财政该由三司管理,三司失职,可以换人,不该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专断职权。王安石则反驳说,汉唐两代都是有宰相亲自兼领盐铁或度支司(如唐代刘晏),如此才能对财政问题进行最直接的管理。

在具体的变法措施上,双方的分歧更为巨大。在一份反对变法的《革弊札子》中,司马光对多项变法逐一进行了批评,他写道:“设立市易司之后,国家强行垄断贸易,连蔬菜瓜果都不放过,导致商贾无利可图。搞青苗法后,导致不善经营的家庭纷纷破产。还增加茶叶和食盐的国营比例,贱买贵卖,老百姓大吃其苦。”当世文豪苏轼在另外一份也是批评变法的奏折《应诏论四事状》中更是惊呼,“自从变法之后,民间所有生财之道,都被公家收走了,所有的利益全部归于常平使这些官府衙门”。

面对朝野的汹汹反对,固执的王安石当然不甘示弱,他公开发表《答司马谏议书》予以驳斥,同时对质疑人士实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压。在他的主导下,几乎所有反对变法的大臣都被贬斥,要么被驱赶出决策层,要么被流放到京城之外,要么被迫辞职或称病不出。当时朝中的主政大臣有五位,时人戏称他们是“生老病死苦”,除了王安石是“生”之外,其他四位则分别是“老病死苦”。

“王安石变法”前后执行了17年,神宗从即位开始,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1085年4月,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

同类推荐
  • 新常态改变中国

    新常态改变中国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现象明显,经济趋势从未如今天这般扑朔迷离。针对这一情况,国内最权威的学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考、调研,为我们在下一个时期顺势而为,获取经济红利,用智慧跑赢经济下行压力,给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分析、建议。
  •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金融危机”还没结束,“气候危机”开始上演,企业如何“转危机为商机”?“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企业如何紧抓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在低碳经济中拔得头筹?低碳经济中企业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各领域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本书作为第一本从低碳商业模式角度阐述如何把握低碳经济新商机的专著,聚焦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发展,解读低碳商机与国家政策,并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育、乐六大领域的典型案例,剖析低碳商业模式的特征、意义,给出可操作的建议与对策,帮助企业完善自身商业模式,实现低碳化,发现新商机、创造新价值!
  • 应该读点经济学2

    应该读点经济学2

    充满经济学智慧、经济学趣味的书中,作者为我们揭开了宏观经济神秘的面纱,我们将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如何运转的汇率、利率、税率和物价指数背后有什么秘密7通货膨胀是不是政府的把戏?财经新闻和娱乐新闻,究竟哪个更加有趣?经济学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必备的知识,然而,世界会变,经济学的知识也会不断变化,因此,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会经济学的思考方式,体味思考后大彻大悟的乐趣,而这,也是《应该读点经济学2: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世界》的最终目的。
  • 重口味经济学

    重口味经济学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存在很多奇怪的人和事,如果你看不懂,那么很有可能糊里糊涂地被利用。本书便结合社会现实,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经济现象,少了些小清新,多了些重口味,给大家新鲜刺激的阅读感受的同时,让你花钱有门道,赚钱有套路。
  • 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对新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透视。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股市二十多年来的重大事件,对股海中吒咤风云的人物及相关事件进行了公允的评析和真实的叙述。从一种特殊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和伟大,以及广大散户为中国股市的发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贡献。
热门推荐
  • 假如离开村子的是鸣人

    假如离开村子的是鸣人

    鸣人再被水木蛊惑前去盗取封印卷轴之后,被木叶村众忍者围捕,之后在得知自己被水木利用之后,鸣人一怒之下决定离开木叶,离开村子后的鸣人,该何去何从?
  • 天下之权力游戏

    天下之权力游戏

    一个现实的世界,一段残酷的权力游戏;天下唯霸者独裁,权力唯智者掌控。华天集团三少爷华昊杰在权力游戏中运筹帷幄,用人生的起起落落揭示出世俗的繁华和堕落。(本文周日至周四每天一更,周五周六每天两更)
  • 将就结个婚

    将就结个婚

    台湾作家[慕容雪]的免费全本小说《将就结个婚》。
  • 冥之杀

    冥之杀

    世界第一的杀手组织冥府出击,斩杀罪恶,追求梦想!
  • 独家记忆:你可安好

    独家记忆:你可安好

    我们从未离别我们偶尔欢喜在四季变化的流年里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象里,多庆幸,一直有你。——明白你与我远隔千里咱们若即若离在大好的流年里在擦肩而过的人群中多庆幸你不在这里面——温嘉颖我们已经走远,再也回不到从前在你成长的岁月里在这需要人陪伴的青春,原谅我要离开你。——明千无意来到你身边,宛如低微的草,在人潮拥挤的岁月里在这百花争艳的青春中,原谅我,只能做草——郑梓嫣
  • 告别与念想

    告别与念想

    告别之所以伤感,是因为我们心中总隐藏着念想,而念想有时候也离不开告别……
  • 后宫宠妃

    后宫宠妃

    一次美丽的邂逅,她成为多尔衮的妻子,风霜雨雪,陪他一路走来。王府后院,她历经艰险独自承受;朝堂战场,她苦心谋算步步为营。为他报杀母之仇、平失位之恨、实现英雄的梦想,也一步步走进他的心底,直至无可取代。遇到她,他不再是抱憾终生的摄政王,而是得偿所愿的九五之尊;遇到他,她不再是寂寞无闻的平凡女子,而是与他坐拥江山的一生所爱。这一路走来,她的双眼早已失去了当年初见他时的纯真,心里也早已因为勾心斗角和步步为营而愈发坚忍。当他挥师入关,定鼎北京时,大玉儿劫持了他们的儿子,联合朝臣想要置你于不复之地时,今生最大的一场赌局,开始了。为了多尔衮,鸿门宴,她去赴;九五位,她去争。
  • 穿越之举世奇公主

    穿越之举世奇公主

    平凡的吃货蚁族李纯熙,家人远离,生活无望,每天以吃为生活乐趣,却不知不觉已经成了200斤的女胖子,男神对之视若无睹,下定决心减肥略见成效,一时兴奋过度导致休克,醒来之时却也穿越到了不知名的王朝,可是镜子中虽不是自己但也是个小胖子,偏偏这个小胖子是个天生蠢呆之人,虽为家中嫡女却任自己的嫡亲妹妹欺凌,下定决心改变命运,先从减肥开始,运用自己的现代智慧进行经商,获得皇上青睐册封第一个民间公主谱写传奇人生,王公贵族对其却之若骛,可心中早有所属。
  • 我真不愿重生了

    我真不愿重生了

    新书《邪魂动八荒》已传,敬请书友支持!本书又叫《绝世大佬从记者开始》……重生1995,马天佑没兴奋完半天,就迎来降维打击。冒出个沙雕系统开歪挂,就问你怕不怕……很多年以后,终于爬上令无数富豪只能仰望,甚至都想掐死他的财富之巅,马天佑再次感受到了孤独。“系统出现障碍,将恢复初始设置,请宿主准备重生……”“啥……不不不,我真不愿重生了,绝对不能再玩一次了。我才刚退休啊,现在看到一个钱字,我都想吐了。再重生,毋宁死!”(非系统流,重生才是真内涵)
  • 重生首席女王

    重生首席女王

    一个不可能的意外,出身贫困的朴智京被从楼顶而落的金敏儿砸个正着,一觉醒来,发现自已竟然灵魂附到了出身良好却一无是处三小姐身上。看她如何扭转自已及这位三小姐的人生,实现人生爱情理想。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