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确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就是说,德与才是不能分开的,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出发,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为圣人,德才兼亡为愚人,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在用人时,如果没有圣人和君子,那么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因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而愚者虽欲为不善,但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这就是说,有才而缺德的人是最危险的人物,比无才无德还要坏。司马光还说,人们往往只看到人的才,而忽视了德。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司马光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家,自然有他的思想局限性,但是就德才关系本身的分析来看,论述比较深刻,有重要的历史学术价值。识人观人以德为先,次之才学。就是要防止重才而轻德的现象出现。有才而缺德,这样的人只能是奸才、歪才、邪才、刁才。当然,只有德而没有才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缺才之德的人,是忠厚人、老实人、辛苦人、正派人,但才气没有了。这样的人是人,而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才。
按照识人学的基本原理,在处理和看待德与才的关系时,我们强调德应重于才,但在这前提下,又要注重量与才的问题,坚持德量才三者的统一。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但本人是大德大才的旷古奇才,他选用人才,也以德才兼备为准则,正如他在《便宜十六策》里指出的:“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若夫国危不治,民不安居,此失贤之过也。夫失贤而不危,得贤而不安,未之有也。”因此,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特别重视选用德才兼备之士。
亮死前,密表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死,琬执政,其人大公无私,胸怀广阔,能团结人,明知时势,做到国治民安。蒋琬病,荐费代之,费为人明断事,善理事,知军事,他在任时边境无虞,魏人不敢正窥西蜀。可以说,诸葛亮、蒋琬、费都是善识人之人。
刘备死后,有诸葛亮及其后继者蒋琬、费、姜维等辅佐,刘禅这昏庸之王才得安坐帝位达四十一年之久。而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魏立国虽有四十五年,但早在十七年前司马懿就发动政变夺取曹爽的军权,魏政权已归司马氏,魏已名存实亡,魏政权存在实际只有二十八年。孙权死后,孙亮立为吴帝,内部不和,国势日弱遂被晋灭,孙权后人掌权只有二十七年。三国相比,蜀汉政权较稳固,无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之事,这是因有德才兼备的贤臣辅佐之故。
真正的诚实之人,真正的忠臣,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表现出他们优秀的品质。所以,以近知远,以微知著,也是识人之道必不可少的良策。
对朋友首先是识,然后才是交
拥有许多朋友,说明一个人的为人得到了众多人的肯定。但对朋友应怎样看待呢?他们都是可以肯定的人吗?
对朋友识是首要之事,而交还在其后。
俗话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得一知己足矣”之说,不管怎样说,意见只是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只要有一个好朋友就够了。在此,我们不讨论朋友多少为好,我们只强调一点,朋友不管多少,“好”是关键,急则可相依,是主旨,而在危急之中或为名利而袖手旁观,或向你射出冷箭的朋友则以不交为宜。
《金瓶梅》的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较可信的是王世贞为父复仇而作。
王世贞的父亲王抒收藏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奸相严嵩得知后向王抒索要,王抒不敢不给,又不甘心给,于是找了一位画苑高手,临摹了一幅献给严嵩。严嵩不辨真假,看到赝品后连连夸赞,不料,翰林唐顺之一眼就识破了,严嵩因此恨透了王抒,找了个借口把王抒杀了。
王世贞深知父亲之死是因为唐顺之,他与唐顺之本是朋友,为了报父仇,朋友的友情也就无足轻重了。王世贞先后几次派人刺杀唐顺之,但都未得手,反而引起唐顺之的警惕。有一次,王世贞派出的刺客已把刀架在了唐顺之的脖子上,唐顺之从容不迫,说:“请让我给家人写几句话吧。”刺客同意。唐顺之拿起毛笔,笔头忽然掉了,唐顺之佯做修理毛笔,把笔杆在烛火上烤了一会——笔管内暗藏有一支毒箭,遇热即飞出,刺客因此丧命。
唐顺之用计杀死刺客,侥幸逃生,但他不知刺客是谁。更是作梦也没想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点破《清明上河图》所致。
王世贞是明朝文坛的奇才,唐顺之很喜欢读王世贞的文章。一天,唐顺之偶遇王世贞,问王有无新作,王世贞信口应道:“正在写一部《金瓶梅》。”唐顺之连忙说:“老兄写好后让下人拿来,让小弟先睹为快!”
王世贞本是随口胡诌,根本连想也没想过什么《金瓶梅》。回到家中,想起在路上跟唐顺之说的话,觉得这倒是一个为父报仇的机会,于是,潜心写起《金瓶梅》来。王世贞找来几名帮手,一边写,一边印,印书之纸都是用剧毒之物浸泡过后又晾干的。《金瓶梅》印出来后,唐顺之立即派人取回家中。
由于是新书,油墨尚未干,一页与另一页常常粘连在一起,很不好翻揭。王世贞为吸引唐顺之一口气读完,故意把故事写得徘恻缠绵、奇峰迭起,因此,唐顺之不得不频频在舌上沾口水揭书。看着,翻着,翻着,看着,康顺之正看得忘乎所以时,忽然觉得舌头有些发麻,头脑也有些发沉,唐顺之打了个冷颤,连手也开始发沉了。他挣扎着拿起镜子,向镜中一看,口腔内全黑了,尽全身之力喊道:“来人,我被人暗算……”倒地而亡。
朋友间的反目为仇,任何时期都有实例,它所给予我们的思考不是如何去杜绝和制止这样悲剧的发生,而是要让我们去预知将要发生的朋友间的反目为仇,如果我们在毫无戒备的条件下受到曾经是朋友的伤害,那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
世事是变化的,昔日的朋友经过了不断的社会环境的变动,心态、价值取向是否也变化了呢?这要重新认识。即使是对昔日最好的朋友也要保留心中的秘密,这绝不是世俗,而是理智。
不经患难,难见真情
朋友之间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至少学会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朋友,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朋友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予鼓励;当朋友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亲切地询问他们;当朋友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朋友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田,给他们带来美好的希望。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人们对这句话可能都不陌生。晋代有一个人叫苟巨伯,有一次他听说他的一个挚友病了,于是前去探望。
偏偏在这时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带着家眷四散逃难。
这位朋友对苟巨伯说:“我病得很重,走不动了,活不过几天,你赶快去逃命吧!”
可是苟巨伯却不肯走,他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我远道赶来,就是为了来看你。现在敌军进城,你又病着,我怎么可以扔下你不管呢?”说完便去给朋友熬药去了。
他的这位朋友百般苦求,叫他赶快去逃命,苟巨伯却端药倒水安慰说:“你就安心养病吧,其他的你不要管,天塌下来我替你顶着!”
这时突然门被踢开了,几个凶神恶煞般的敌军冲进来,冲着他喝道:“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全城人都跑光了,你们是准备反抗吗?”苟巨伯指着躺在病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生病了,而且还很严重,我不能丢下他自己去逃命。”而且还正气凛然地说:“请你们不要惊吓了我的朋友,有什么事尽管找我。即使要我替朋友去死,我也绝不皱一下眉头!”
敌军听后愣在了那里,听着苟巨伯的慷慨言语,还有他所表现出的无畏态度,很是感动,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我们还怎么能侵害他们呢?走吧!”说完敌军离开了这里。
患难时体现出的正义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威力,不得不令人为此惊叹。
和平时期的朋友间关系,可能看不出什么真、伪、诚、虚,显现得也不甚分明,只有在面临危难之际才能洞察清楚,也只有经过特别的、血与火考验过的朋友才是在任何时候都信得过的朋友。
提防“笑面虎”
笑脸一直是人们易于接受的,却不知有些人以笑脸做面具,给人和善、平易、朴实的感觉,却是一肚子阴谋诡计,所以,切勿被其所迷惑。
防范“笑面虎”式的人古代圣贤早有理论,更有其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便于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体现着处世的人生的智慧。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笑面虎”式的人再伪装、再狡猾,总有让人可辨之迹。
西汉御史大夫张汤为人狡黠多诈,滥施刑罚,办事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意;对于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妄加诬蔑,任意诽谤;对于皇帝喜欢的人,就胡乱吹捧,极力美化。他利用自己御史大夫的职权,经常随意罗织罪名,弹劾大臣,残害同僚。
张汤对他的副手御史中丞李文怀有宿怨。张汤最宠信的小吏鲁谒居,为了替主子铲除政敌,邀功献媚,就悄悄地派人上书皇帝,用罗织来的罪名检举李文。于是,皇帝命令张汤来审理这个案件。张汤借机滥引法律条文,施以酷刑,终于诛杀了宿敌李文。后来皇帝偶尔问起案发原因,张汤假装自己不知情,故作吃惊地说:“可能是李文的仇家干的。”
其实,张汤做贼心虚。退出之后,急忙赶往鲁谒居家密商对策。
此时,正赶上鲁谒居卧病在床。当张汤看到鲁谒居的两脚红肿时,就亲自给他按摩双脚。这事正好被赵王刘彭祖看见了,心想,从没听说过一个主管长官竟然如此服侍一个小吏,判断其中必有隐情;加上刘彭祖素来不满张汤的残暴,于是,向皇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国家重臣,竟然给一个卑贱的小吏按摩双脚,我认为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勾当。”皇帝将此事交给刑部调查。调查期间,鲁谒居正好病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身上,因而被囚禁了起来。一天,张汤恰好去监牢里提审犯人,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张汤本打算暗中营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这样一来,鲁谒居的弟弟误解了张汤的意思,心中既害怕又愤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叫他的家人上书皇帝,揭发了张汤与他哥哥鲁谒居共谋陷害李文的经过。皇帝得到举报,命令立案审理。
这是见于《资治通鉴》的一幕官场上权力斗争的闹剧。这里引述意在说明赵王刘彭祖能够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张扬为小吏“摩脚”一事,洞察其中的阴谋。这确是一种较为高深的识别“笑面虎”的谋略。
“笑面虎”善于察言观色,脸皮很厚,把自己当成商品,谋求在“人才市场”上讨个好价钱。这种人即使在工作上也好讨价还价,以使该公司的领导给他们以晋升或增加工资的机会。或者他们在工作上不安分,但却热衷于往上司那儿跑,为的是和上司套近乎,不是凭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重用和提拔,是想通过和上司的私人关系去得到好处。
“笑面虎”一般嘴甜、心细、脸皮厚,他即使是做错了事,也往往会把责任转嫁和推卸到其他人身上去,而一旦有了功劳,他又会极力地吹嘘自己的贡献和成绩,生怕上司不知道。还有,上司在场和不在场,他们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上司在的时候,他肯定是最勤劳的一个,连脸上的汗水他也不会去擦,就是想给上司一个好印象;上司一旦离开,他准保就呆在一旁休息了。
领导者光凭自己的眼睛是很难发现的,因为这些人很会伪装自己,只有多听取其他人的反映,才能揭开这种人的真实面目。
对于这种人,无疑是不能距离太近的,因为其伪装老到,总以笑脸遮掩丑恶嘴脸,容易叫人轻信,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远离他。
不要一看到笑脸就放松了自己心里的防御,笑脸下往往潜伏着险恶的用心,他之所以以这样的面目出现,正是要你放松警惕,从而轻松地征服你,因此对人的认别要谨记原则。
通过外物识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也和自身之外的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情感和意志都会凭借外物而有所渲泄,这就为我们通过与人接触密切的外物而了解其本人提供了可能。
根据调查,近十几年来在家中饲养宠物的人迅猛增长。家中饲养的动物当中,狗的比例最高,占全部宠物的21%,其次是鸟,占14%,猫占13%。不知从何时开始,猫、狗已成了受人喜爱的宠物。
人饲养宠物,是由希望有人追随的愿望而来的。于是,饲养动物便成了人类自我的延伸,亦即人类通过饲养宠物,表现了自己的各种愿望和最神秘、独特的自我,甚至内心所隐藏的欲求。
因此,饲养何种动物也可作为研究深层心理不可或缺的媒介。
也就说我们可以通过饲养的宠物来了解这个人。
前面提到过,宠物的代表是狗,而经常与狗形成对比的是猫。回溯它们的历史,狗住在平原,以群居生活为主,因而彼此关系比较友好,但是也因此比较缺乏各自的主张。猫住在高地,大部分单独行动,所以非常细心,独立性比较强。
因此,人也可以划分为狗型和猫型。这两种人具有完全相反的性格,即狗型人经常会依照他人的意思去做事,依赖性强,比较温柔,多半为外向型,能够很快和他人获得沟通,喜欢和大家愉快地吵闹,内心有什么感觉或想法,往往会立刻表现出来,外表看来具有社交性、开放性,人情味十足,敏感而给予人随和的印象,但综合言之,却以忧郁性格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