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8400000010

第10章 忏悔良知与深层人性 (6)

“原罪”的说法可以通过我们的内心经验来证实。当我们觉得自己对某事、对某人没有任何责任的时候,他们和我们总是毫不相干的,内心的冷漠便换来一片平静与轻松。因为他们的存在与我们的存在被认定为没有关系,所以不存在责任。可是,当我们认为自己对某人、某事负有责任的时候,就感觉到好像是欠了债似的。其实,这时候并没有人强迫我们认定自己对他们有责任,总之欠债的感觉就是挥之不去,缠绕在心。这种欠了债似的感觉,如果转化成宗教的说法,就是罪感。认定人生而有“原罪”,实际上是一个确立道德责任的可取的方法,至少它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的神话色彩,因为它的非实证特征和非分析性,它在近代受到许多指责和批评,非犹太—基督教传统的人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它。

“原罪”说是犹太—基督教乃至整个中世纪的伦理基石。依靠这块基石才能够建成庞大的理性—宗教大厦。整个中世纪,教廷和宗教理论家一直强调个人有罪,所有人必须忏悔乃至用生命去赎罪。罪恶是如此这般深重,罪恶是如此这般深入埋藏在内心的深渊,假如想超越罪行,进入天国,就必须以一生的努力去搏斗,去救赎。基督教在中世纪的雄心太大,期望在尘世建成天国。这种想法或许不切实际,但宗教伦理对人性邪恶的指责,直到今天还是发人深省的。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第十四卷中用大量篇幅申述人类从亚当以来的堕落。

这种堕落包括恐惧、贪婪、诉讼、战争、背叛、发怒、仇恨、欺骗、阿谀、伪善、盗窃、抢劫、傲慢、嫉妒、谋杀、弑亲、残忍、狂暴、邪恶、奢侈、卑鄙、奸淫、私通、乱伦以及数不清的、肮脏的和不自然的两性行为等等。这些罪恶与生俱来,因为人的始祖背叛了神,背叛产生的罪孽之血流动在每一位亚当的子孙的体内。原初的罪孽的实质是“人把自己看成是自己的光”(man regards himself as his own light)Saint Augustine,The City of God(VolⅡ),p573.西学基本经典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而不是把神看成是自己的光。

奥古斯丁对《旧约》的“原罪”说法是有所发展的。《旧约》把人类堕落的原因归结为无知,无知虽属于自身但终究不是明确的意识可以决定的。奥古斯丁着重强调人偏爱有害的东西导致了人的堕落。所谓偏爱有害的东西,就是人在明确的意识里追求那有害的东西。人性本身的恶等同于人的“原罪”。所以,《上帝之城》的中心立论是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存在着世俗之城与精神之城,就像人性存在着邪恶与善良一样,人应该排斥前者而选择后者。

犹太—基督教的“原罪”概念在历史过程中,既有正面的价值,也有负面的价值。它的正面价值有助于建立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任何宗教或类似宗教的道德体系,都会透过教义或学说建立道德责任的原理。例如,与犹太—基督教不同,中国儒家学说通过“性善论”的假设来建立道德责任。按儒家的说法,人性本善,但这种“性本善”只是潜在的东西,谁也不能说自己当下的现在的本性就是善的。古代蒙童读本《三字经》在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之后,马上跟着说“苟不教,性乃迁”。性善的假设跟着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变恶的警告,若想自己的本性臻于至善,就必须按照经典的教导去做。人性既然无时不在变恶,故人生当尽各种义务,完成各种“本分”。

在尽义务、完成“本分”的过程中,也就是承担道德责任了。比较起来,儒家的说法更加平易,但对深层人性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理论架构里面没有足够的紧张。犹太—基督教伦理中创造出一个伸延性很强的“原罪”概念,又从“原罪”引出忏悔与救赎。这种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极大,使得西方作家在挖掘人性深度方面,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思想源头。笔端触及的人类内心世界,远比中国作家表达得要深刻,这恐怕不是没有原因的。当然,“原罪”的说法,也在历史上造成某些阴暗的影响。中世纪许多流弊,如迫害异端、残酷用刑、禁欲主义等贬损人的尊严的弊端,多少都和“原罪”说相关。同时,教会权力过大,垄断了对罪行的解释,亦排斥了人们对世俗幸福的追求。

康德伦理学的出现,在论述上弥补了“原罪”说的缺陷。从此,责任的概念代替了“原罪”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说明人有责任而不必事事都牵涉“原罪”。责任的概念是康德伦理学的中心。按照康德的说法,行为有道德价值,人有德性的光辉,全在于人能够承担道德责任。离开了责任,无论人自身还是人的行为,都没有道德价值。责任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所谓责任,它不是从外面强加进来的,既不是社会权威,也不是伦常纲纪使人有责任,责任就是良知,意志遵从普遍规律去行事就是履行责任。无论是犹太—基督教的“原罪”说,还是康德伦理学,都是对人类良知结构的一种理解。不同在于前者是神本主义的,而后者是人本主义的。

5良知——心灵体验到的责任

人生活在一个息息相关的世界里,大到与自然万物,小到与其他个体,各人的福祉与利益千联万系,彼此相通。虽然存在的相关并不构成责任的必然理由,但道德戒律的绝对性所反映的正是人类存在的相关性。从责任到承担,从良知到付诸行为,其间有漫长的路途要走。尽管康德把道德律称做“绝对命令”,可是我们知道,“绝对”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如果我不遵从去行事,我就必然受到惩罚。由于恐惧惩罚,所以不得不遵从去做,于是道德律就是绝对的。道德律所以是绝对的,是因为心中的良知昭示我们按照行为可以成为普遍规律那样去做。道德律的绝对性并没有剥夺主体的自由,相反它更突出了主体选择的自由。换言之,主体的道德自觉是最重要的,除非你自己愿意,没有什么外在的力量可以征服你的内心。假如行为主体失去良知的照耀,失去道德的自觉性,假如主体否认他的道德责任,那么他人或权威当局是不能通过“命令”让他主动承担的。这时候,道德责任于他就是不存在,或者说是未被意识到的。

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存在道德责任的自觉程度的问题。人们平常所说的有良心或没有良心,指的就是个体对道德责任的体认程度。所谓良知,并不神秘,它是人承担道德责任的内心体验和确认。体验得越深刻,良知在内心就越明亮。倾听良知的声音,确认自己为人的责任,其实在每个人内心都不一样。有的人体验得非常强烈,例如圣雄甘地,他会觉得自己要是非素食或穿机器纺的布,抑或对异性有任何一点欲望,都是违背了印度教的良心,他的良知告诉他,最严格的禁欲就是最崇高的道德戒律。见《甘地自传》,张若谷译,台北星光出版社,1983年版。尽管常人做不到甘地那样极端,但他的行为确实是来自他倾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我们不能因为世上很少人这样履行道德实践,就说甘地是不真实的。有的人对良知的体验则比较麻木,所谓芸芸众生,就是这个意思。不管怎么说,只要在生命的旅程中,按照“绝对命令”去选择,不论自觉程度如何,总归是良知一点,可以发扬光大。就像火苗的光,有亮丽的,也有不那么亮丽的,但总归是光,可以照亮黑暗,假以时日,星火也可以燎原。

责任对于个体而言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虽然社会的普遍意识里有各种各样的道德戒律,它们对于个体未尝不可以看成是外在的社会存在。事实上社会权威也常常利用权力做方便法门,宣扬和灌输道德戒律,由外部将责任灌输进去,以收到统治的效用。不过,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道德戒律的社会实践问题,而是道德戒律的内心“认同”问题。良知的召唤使得责任成为使命,这个使命不在心灵之外,不是他人或权威耳提面命来告诉我们说,必须做某事,而是内心深处存在一个声音,我们有能力倾听到它,它是我们的使命。因此,使命是心灵的使命,责任是良知意识到的责任。它是从主体的自觉里升华出来的,是我们从无限丰富的内心宇宙里寻找相遇的。尽管社会可以给德行正面的评价,但外力的鼓励与奖赏并没有道德意义,虽然这样做可以收到统治的实效。只有主体不屈服于外力的诱惑与高压,纯粹出于对道德责任的自觉,这种良知的光芒才耀眼夺目。良知所以能引起心灵震撼的效果,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发自内心的。

比如说,噩梦般的“文化大革命”已过去多年。梦醒过来,该申冤的已经申冤,该报仇的已经报仇,该“解放复出”的已经“解放复出”,该审判的也已经被审判。总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情似乎结束了,人们不大愿意重提灾难的过去,舆论也选择遗忘作为了结过去的方法。可是,巴金不是这样。他年老体衰,却以惊人的毅力,花了八年时间,写成五集《随想录》。八年中,他写写停停,停停写写,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停地“唠唠叨叨”。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只管说些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在《随想录》里,不时可以读到他述说他的坚持,他和死神的抗争:

今天又在落雨,暮春天气这样冷我这一生也少见,夜已深,坐在书桌前,接连打两个冷噤,腿发麻,似乎应该去睡了。我坐着不动,仍然在“拖”着。巴金:《随想录》,第232页,三联书店,1987年版。

整整八个月,我除了签名外,没有拿过笔写字。以后在家里,我开始坐在缝纫机前每天写三四行“随想”时,手中捏的圆珠笔仿佛有几十斤重,使它移动我感到十分困难。巴金,《随想录》,第669页。

朋友们劝我少写或者不写,这是他们对我的关心。的确我写字十分吃力,连一管圆珠笔也几乎移动(的确是移动)不了,但思想不肯停,一直等着笔动,我坐在书桌前干着急,慢慢将笔往前后移,有时纸上不出现字迹,便用力重写,这样终于写出一张一张的稿子,有时一天还写不上两百字,就感觉快到了心力衰竭的地步。巴金《随想录》,第899页。

巴金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在伤残的折磨与年老的衰退中,还调动残年余力,依旧听从那神秘的声音——“写吧”——的催促,他为什么非写不可?他到底要告诉人们些什么呢?

同类推荐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巅峰之作,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全书带领读者领略了大海的旖旎风光,见识了神奇的海洋生物,同时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
  • 燃烧的法兰西

    燃烧的法兰西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对法国空军基地进行了轰炸,法军大量飞机未能起飞即在地面被毁。
  • 美女如云

    美女如云

    《美女如云》为中国当代作家韩小蕙的散文作品集,主要收录了《美女如云》、《做个平民有多难》、《把心留在泰宁》、《三清山神话》、《中华民族三章》、《冬雪雪冬读书暖》、《艺术赤子吴冠中》、《别一种悲壮》、《关于幽默》、《七八颗星天外》、《我心中最重的一块金牌》、《青春年代好读书》、《增城儿女绿和蓝》等作品。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 孤独落地的声音

    孤独落地的声音

    孤独的人都是如此,明明孤独,却深深隐藏,认为那样才会不受到伤害。他们习惯用冷漠的眼睛来看这个纷扰的世界,他们躲藏于尘世的背后,淡看人间繁华。
  • 边缘人

    边缘人

    “当初在确定书名之前,颇费了些脑筋,某天在去新村玩,路过宜宾农校门口时,突然想到边缘一词,“边缘人”就立即出现在我脑中,当即我就兴奋不已,将它作为我这个专集的名字。
热门推荐
  • 最强武道馆

    最强武道馆

    李慕身为一个普通人,在地球灵气复苏的时代,各种强大的超凡者与妖魔纵横于世,李慕显得有些无可奈何。“叮叮!最强武道馆系统觉醒!”“叮叮!奖励宿主木人桩一件!”“叮叮!奖励宿主太极拳一本!”“叮叮!奖励读者最强武道群一个214168620!”
  • 那一世的风情

    那一世的风情

    本书记述了沈从文、叶浅予、罗家伦、邵洵美四位民国才子的爱情故事和生平事迹。
  • 穿书之苦逼的帝王生活

    穿书之苦逼的帝王生活

    苏凡澈是一只成精的猫,在人类的都市中混吃等死。一天半夜,他化成人形偷偷用主人的手机看小说,却发现小说的无良作者回家继承千万遗产不写弃文了,苏凡澈顿时怒从心起。一道闪电划过天边,苏凡澈失去了意识,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居然穿成了书中苦逼的帝王,一出生就是个傀儡,唯一爱他的太后被摄政王苏霊秘密处死,孤儿帝王被摄政王压得死死的。最后由于帝王试图摆脱摄政王的掌控,被摄政王一并送上西天。没错,摄政王就是本文的男主,虽然之前看小说的时候觉得摄政王大权独揽还把帝王耍得团团转,可真的轮到自己。想到最后帝王被车裂的场景,苏凡澈毛都炸起来了。摄政王一在,帝王就跟只猫一样乖,他一走就皮的像只猴。“陛下,臣该怎么惩罚你呢?”
  • 乐慈的臭没流生活

    乐慈的臭没流生活

    邪恶腹黑的各种段子、让你不知道事虚幻还是现实
  • 五代之再创盛世

    五代之再创盛世

    五代十国,这个中华历史上最为混乱惨烈的时期,朝代更迭犹如昙花一现。军阀间的激烈混战,使得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乱世要想活下去,何其难?二十年前他来到这里,想的是怎样可以活着?所以他竭尽全力,不择手段。求的只是有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二十年后他还在这里,想的却是如何让黎民百姓更好的活着?面对偌大的江山,汉高祖那首《大风歌》成了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无敌狂豹

    无敌狂豹

    马隆本是拳击手,意外重生为一只美洲豹,在系统帮助不大的情况下,看马隆如何凭着努力毅力和勇气战雄狮、斗猛虎,成就陆地霸主。群号677607015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开不完的会议,做不完的提案,填不完的报表,赶不完的进度,参加不完的各种聚会……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快……你会不会有一点担心:我会不会在无尽的忙碌中不小心弄丢了自己?
  • 天河王座

    天河王座

    一个偶然,牵引出一个没落了无数时光的家族,蛰伏在血脉里的强大与尊贵,也将在这次偶然中悄然复苏崛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