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8600000026

第26章 游牧见闻(2)

冬季物资匮乏问题比其他季节更显得突出。过冬营地一般是其他季节难于放牧利用的草场,因而远离城镇、居民点和牧民定居点。冬季人畜都需要利用雪块来解决用水的问题,因而牧户之间和畜群之间要保持足够的距离。高度分散的布局把牧民推向更为偏远的地方。越冬前牧民会集中采购贮备足量的消耗品,但有一类物资—补充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是难以保存的。在暖和季节牧民还可以通过牲畜鲜奶、鲜肉、草原上生长的野葱野韭菜或购买一些喜欢吃的土豆白菜等大路菜来摄取维生素,但在冬季这些全部都没有了,唯一能永久性保存维生素的茶叶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牧民们的日常食谱是早上和中午都喝奶茶,配上奶豆腐(蒙古式奶酪)、煮羊肉或牛肉、油炸面馃子,只有晚上吃一顿饭。饭前或饭后还可喝点茶。奶茶有兴奋提神、助消化、补充维生素的作用,这也是很多牧民喜欢喝浓茶的原因所在。不少外地人在牧民家生活上半月二十天的光景,就会形成终生难以摆脱的“茶瘾”。

春季营地(哈布勒扎)先期过牧退化

春季是牲畜产仔、牧业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草原青黄不接、牲畜极度瘦弱的艰难时期。牲畜在没有任何补饲的条件下,经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体内脂肪能量消耗殆尽,适宜放牧的枯草也已所剩无几,青草尚未萌发。在营养补充跟不上的情况下,母畜还要承担产仔哺乳的营养输出。有些牲畜在收获季节来临之时母子双双死亡,即使生存下来,也会出现流产、难产、奶水不足、母不认仔等常见现象。牧民们发明了“对奶歌”,把仔畜放到母亲身旁并以富有韵律的“呔—,呔—”声调引导母畜接受仔畜进行哺乳。据笔者观察,这样做可以起到安静母畜的作用,但是即便母畜允许仔畜吸吮很长时间,仍然看不出吃饱的样子,可见母畜体内缺乏制造奶水的营养物质,即使临时采用再多的诱导办法也无济于事。

春季是游牧生产“生”和“死”的博弈。繁殖成活的仔畜多意味着畜群会发展,仔畜死亡损失多就会导致减产,所以春季的保畜率、繁殖成活率就成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指标。由于春季特有的关键性和艰难性,因此稳定生产的主要措施也集中于春季。

· 在上一年的秋季和冬季就要锁定来年春季争取使牲畜多生少死的目标,全力以赴做好抓膘保膘的各项工作,千方百计通过秋季的“走敖特尔”,远距离游牧使牲畜多积累脂肪,通过冬季的各种防寒保膘措施减缓牲畜体内脂肪的过快消耗,以使牲畜在春季来临时有维持繁殖、哺乳和恢复生长发育的体能。因而,春季的成败几乎取决于上一年工作的每个生产环节。

· 选择水源、牧草、地形和交通条件最好的地方作为春营地。春季是草原上的旱季,既没有秋季降雨集中时形成的季节性小河和水泡子,也没有冬季寒冷季节的积雪供牲畜补充水分,只能寻找常年有水的河湖或容易打出井水的草场作为春营地的选址地点。这种草场还要求耐牧性较好,牧草较早返青,这样才能使成年畜和新生仔畜都有适宜的牧草可供采食。春季气候变化不定,大风、暴雪和气温的剧烈波动容易引起自然灾害,引发人畜疾病。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作为春营地便于自救和互救,而且这也是组织外部救援的必备条件。具备这样条件的草场在偌大的草原上其实并不多,因而春营地人畜过度集中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进而引起草原过牧而发生退化。

· 优先建设与经营。凡是有可能的建设措施首先要在春营地安排进行。最初的建设项目可能是打井,解决水源这一头号问题。接着可能是为母畜产仔保暖的棚舍。从简陋的木杆栅栏到封闭的蒙古包,再到土木结构的永久性棚圈,根据建设的能力逐步改进完善。再有能力时开始贮备干草和饲料,以补充产仔母畜和幼畜的营养。建设项目的效果必然反映在牲畜少死多生的指标上。牲畜的增加,建设能力增强,自然的发展结果就是春营地变成定居点。年复一年在春营地过度放牧,必然加速局部草场的退化。20世纪60年代前后,各地普遍出现了水井和接羔保育点周边草场退化面积越来越大的现象。有的地方牲畜轮番践踏,终至寸草不生。这些现象反映了建设增强—牲畜增加—利用集中—草场退化几大环节之间的一种恶性循环。春营地建成定居点后,逐渐兼起了冬营地的角色,冬春营地最后合为一处,连续驻牧时间达六七个月。牧民们一开始不习惯入住定居房,认为日常起居生活不方便,不好打理。但在尝到了温暖过冬的甜头后,往往出现天气转暖后仍不愿离开冬春营地的现象,所以生产队必须作出“最后期限”的决定,以解决到了晚春仍然有部分牧民不愿搬出定居点的问题。放牧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加剧了草场退化。由此可见,春营地先期过牧退化的原因在于草场利用的不均衡,这是游牧生产完全依附自然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只有到了当代由于牲畜数量增加后才必然出现的现象。

春季也是牧民最为繁忙辛劳的季节。现略举几项:· 放牧、守夜人不离畜群,一天24小时都要有人精心观察产仔的母畜。白天放牧时,羊群要一分为二,产羔群(撒和)只能在近处放牧,不产羔群(扫拜)必须到远处放牧,尽量为接羔群保留近处的草场。羔羊一出生即装入特制毡袋,骑马送回营地。晚间出生的则需及时移入避寒的棚舍或人住的蒙古包内,因为仔畜出生后如果无人照管,很难成活。牧民主妇白天要负责做饭、烧茶、挤奶、对奶、拉水等家务劳动,晚上要负责守夜接羔和防止狼害,在畜群旁边的毡篷车内打几个盹就算是睡觉了。

· 早晚定时对奶。膘情好的母畜会主动寻找认领所产的仔畜进行哺乳。膘情不好的母畜就会出现母不认仔的情况,即便采取包括“对奶歌”等人为措施诱导哺乳,也无法满足仔畜的需要。有的牧户会挤一些其他牛或羊的乳汁哺育缺奶的仔畜,而人手不够无暇顾及者只能听天由命了。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对春季生产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小米面和奶粉帮助牧民解决接羔保育的需要,但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实践证明,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加强怀胎母畜的营养供给。

· 防风、防雪灾。春季草原上经常出现的大风可能会刮翻蒙古包,所以春天要在蒙古包顶的垂线和迎风方向上拴上绳索,风力特大时还需人在室内拉拽。大风雪会把牲畜吹散,因而在无棚无圈时只能凭人力冒风雪不分昼夜地拦挡牲畜。

· 防火、防狼害。大风可能会把正在炉灶内燃烧的火块草屑等沿烟道抽到空中,散落到草原上引起火灾。因而,一遇大风天牧民就会停止生火烧茶做饭。有时两三天无法进食。一旦发生火灾,牧民们自动骑马赶去扑火,保护牧场。春天里狼害对羊群、牛犊、马驹、驼羔的生命形成巨大威胁。稍有疏忽一只饿狼在一夜之间即可咬死成群的牲畜。因而牧民们要组织几次集体围猎活动,掏狼窝、灭狼崽、消灭野狼,尽量减轻对牲畜的危害。

· 履行礼仪之规。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起,草原民族的礼仪越来越名目繁多。冬季后期、春季早期,草原上是拜年、祝寿、访亲问友比较集中的时期。草原上居住分散,一年甚至几年时间亲友之间都难得相见,一旦聚会热情万分,往往宴饮通宵达旦,甚至延续两三天。繁忙的生产、古朴的生活和至高无上的喜庆礼节交织在一起,此时如何才能总揽全局,做到三者都不耽误,就尤其需要家庭主妇的智慧和辛劳了。

既繁忙又欢乐的夏营地(召斯朗)

随着天气转暖,青草萌发,草原重新出现了蓝天、白云和绿地的优美景色。最拖累牧民的母畜产仔的集中阶段过去了,肆虐草原的风雪灾害也很少了。按理说,牧民们应该可以轻松地过一段消闲日子了,但是接踵而来的各项活计却永远干不完,打烙印耳记、剪毛抓绒、收获鬃尾、鞣制皮革、缝制衣被、易货买卖、赶制奶食品等等,一宗接着一宗。在“大集体”以前,放“苏鲁克”(出租牲畜)的大户要清账盘点,牲畜损失多的破产佃户要重新与其建立租畜关系。夏季的一些生产环节还必须由牧民们互相帮忙,合作完成(如剪马鬃马尾、烙火印等)。所以夏营地的选择除考虑水源和草场条件外,还要考虑牧民之间的合作与外界交流能够尽量方便地进行。

· 剪毛抓绒。绵羊毛和山羊绒可以制成可薄可厚、可大可小的毛毡,是牧民生活中最重要的防寒、防风、防潮用品。用羊毛毡围在蒙古包外面,可以阻挡草原上经常出现的八九级,甚至十级以上的大风。冬天在蒙古包睡觉,身体下面就是摄氏零下二三十度的冰冻地面,如果没有二三层平整的羊毛毡隔开,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严酷的寒冷。牧民在冬天骑马外出或放牧,蒙古靴的里层必须有厚厚的羊毛或羊绒毡袜才能御寒。进入夏季后,风和日丽、牧草返青,牲畜脱绒换毛的季节到了。适宜剪毛抓绒的时间相当集中,过早则新绒毛没有把旧绒毛“顶”起来,过晚则会有一部分自然脱落,丢失在野外。因而牧民们要采取突击的办法抓住最有利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收获绒毛。有时一天内赶早赶晚,凭着一双手的力量要剪完上百只绵羊的毛。绒毛收获下来,又得抓紧时间擀毡、捻绳、缝制各种日用品。20世纪60年代牧区公社都已经兴建了半机械化的制毡作坊,但有些牧民还是喜欢用马拉毡滚的传统办法手工制毡。

· 剪鬃烙印。马鬃毛是草原上制作绳索的主要材料。搭建蒙古包,装备和管理坐骑与车辆都离不开鬃毛绳。马尾毛长而韧,既可以制作精致的绳索,还能制成四胡和马头琴供娱乐使用。群牧状态的马十分难以制服。除雄性去势的骟马平常已经驯服供人们骑乘使役外,其他诸如公马、母马、幼马终年都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采食、奔跑,形同野马一般。所以每年一次的收获鬃尾是一件十分费力的工作。每一匹马都要由套马手骑马追逐,用套马杆拽住,另一人靠近马匹,颇费一番周折才能制服,戴上笼头,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剪下马鬃马尾。烙印则更为复杂,要有人负责套马,有人负责将马摔倒固定,有人负责生火烧红铁印操作,这可能是传统畜牧业生产最需要牧民们互相协作的环节。烙印马匹的归属、烙印的形状是否具有唯一可辨认的性质,都需要邻近的牧民们当场公开确认。年轻的牧民们也愿意乘人群聚集的机会展示过人的技艺。

· 鞣制皮革。牧民在冬季宰杀牲畜的皮和猎取野生动物的皮都需要在夏季的挤奶季节利用发酵牛奶或羊奶进行熟化、鞣制,然后才能制成各种用具和衣被。羊皮的用途主要是缝制冬春季节的皮衣。齐全的皮衣每人要有:一套防风保暖性能最好,但也是穿在身上最重的大皮衣,还要一套轻便美观但保暖性差的羔皮衣服和一件供下夜防风御寒用的皮斗篷。全家还要有几件巨型皮被,供晚间搭在皮衣上面防风御寒。牛皮和马皮的用途主要用于制作冬季棉靴和夏季单靴,制作马具、车具和日常用的绳索等。套马杆上的皮制套索既轻便、又结实,驯马、抓捕牲畜、防狼侵害,都依赖灵活的套马杆。骆驼皮适合制作对坚韧性要求最高的用具,如蒙古包“哈纳”墙上的木杆相交处就用驼皮筋充当活动“轴”,利用平行四边形可以随意变长变宽的原理,使每一张“哈纳”墙收起来时只有几十厘米宽,拉开来宽幅可增加两三倍。五六块哈纳墙收拢起来只能垫一个牛车的车底,但拉张开来可以围成一个容纳十几个人的蒙古包。从这一点来说,在人类发明金属用来制活动轴(或铆钉)之前,游牧民族使用皮制的活动“软轴”或称“软铆钉”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 赶制奶食品。母畜产仔季节结束后,即进入牧草返青的季节,营养供给条件改善后,牲畜产奶量大增,除供哺育仔畜外,还有一定量的富余供人食用,于是抓住短暂的泌乳期赶制奶食就成了牧民们夏季最重要的工作。牧民日常要制作的奶食品至少有3种:奶油、奶皮、奶豆腐。奶油脂肪成分多,蛋白质成分少,提炼后可制成黄油。奶皮中脂肪和蛋白质大体相当,味道最佳。奶豆腐是牛奶发酵后使蛋白质凝固所形成的一种奶酪。这3种奶制品全年的食用量都需要在夏季这两三个月左右的牛羊泌乳期内制作储备充足。马奶中的干物质含量,特别是乳糖含量高,发酵后就会有相对较高的酒精度,因此发酵马奶又称为“马奶酒”,既是宴饮佳品,又是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蒙元时期欧洲制作蒸馏酒的技术传播到草原,于是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就是在制作奶豆腐之前将发酵奶中含有的少量酒精蒸馏出来,收集奶酒。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制作奶酒还是牧民向统治者无偿提供的徭役。

· 牧区贸易。在长达数千年的游牧史上,并没有固定的商品交易地点,而是由“旅蒙商”在温暖季节深入游牧地区进行易货式的交易。牧民一年中必须购买的物品,如粮食、砖茶、丝绸布匹等必须在暖季商路开通的短时期内进行储备。支付的货物一般为活畜和皮毛等。据史料记载,一般一块砖茶换一只羊。也有的称“茶一斤易一羊,10斤易一牛”。据此计算,一块4斤半重的青砖茶要换取牧民的活羊4只。另有资料记载,一只玻璃烟袋嘴可换取马1匹,可见交易的极端不公平。这些交易的时间性还很强,一般一年只有6月和9月两次。牧民们必须抓住时机集中换回急需的生活用品,大量的牲畜和皮毛等产品由“旅蒙商”运出草原。在集体化后,牧区供销合作社普遍建立起来,交易公平的问题解决了,季节性集中交易也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因而夏营地的居所选择仍然要考虑对外交往与联系的便利性。整个夏季都具有牧事活动多,内部和外部联系都比较频繁的特点,决定了牧民要选择水草条件好、交通联络较为方便的地点居住,这也会引起人畜过度集中,因而草场过牧退化也就像春营地一样在所难免了。

同类推荐
  •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本书由“经典常谈”和“文艺常谈”两部分构成。“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一般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文艺常谈”将朱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辑为《文艺常谈》,这本书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极大帮助。
  • 不舍国学

    不舍国学

    本书是一本关于广义的“国学”的著作,富有系统性地展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内涵、变异。陈述精炼清晰,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阐释了一个个国学现象和概念;语言通俗易懂,在不失学术规范性的前提下,将国学知识及其内涵渗透给读者。在当今碎片化阅读的潮流中,该书以“微学术”的形式创新学术传播机制,使学术知识更加深入大众文化生活。
  • 历代散文(下)

    历代散文(下)

    文学艺术卷:分为神话传说、历代诗歌、历代词赋、历代小说、历代散文、文学名著、文学名家、民间文学、书法与篆刻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戏曲艺术、民间艺术、工艺美术、艺坛典故等36分册来展现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多彩与辉煌成就,描绘古代绚烂多彩的艺术殿堂。
  • 中国禁忌风俗

    中国禁忌风俗

    世象百态,无奇不有,然而禁忌风俗常常习焉不察。这是它的奇怪之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学界称之为“隐示文化”。一方之民,由于共同的禁忌,都不做某些事,都不说某些话,没有行为的表现,只在心里犯嘀咕,怎么观察?有什么办法?难,的确是难了些,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光用眼看不出来,那就再动动嘴;走马观花不行,那就深入田野。习俗要传承,禁忌有变化;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梦可勘,心岂不可度乎?于是,民俗学者的兴致来了,三翻七捣,普查钩沉,扑扑拉拉,没几多光景,竟把中国的民间禁忌搜罗了一大箩筐,资料、专著连篇累牍,禁忌的大门再也关不住了,禁忌的研究也渐渐深入,蔚为壮观起来。
  • 接吻简史

    接吻简史

    接吻是人人都了解的事,但其来龙去脉鲜有人知,丹麦学者克里斯托弗尼罗普教授围绕“接吻的历史”这一主题,详细考察了西方世界的接吻历史,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吻”的历史发展和文学演变之路,将“吻”分成爱情之吻、友谊之吻、敬重之吻、和平之吻、柔情之吻等形形色色的类型,用大量的引经据典和诗歌故事,将接吻的整部历史写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书中配以大量世界名画及精美插图,与吻的罗曼文学史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本美轮美奂的接吻之书。
热门推荐
  •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

    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既是两浙文化精神在20世纪激变动荡的社会形势下所孕育的文学成果,又与世界文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密切相关。《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对王国维、夏丏尊、王任叔、冯雪峰、梁实秋以及王元骧这六位在20世纪浙江文学批评发展史上取得了较高理论成就的杰出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本书从中外比较诗学、比较美学的角度入手,尽可能地揭示了他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是如何在两浙文化精神的制约下,接受世界文学的影响,来推动浙江地域文学批评的发展的。
  • 穿越之我乃凌驾于天之人

    穿越之我乃凌驾于天之人

    包括凌天在内的八名穿越者穿越到了海贼、假面骑士、火影、美食猎人、妖尾、奥特曼几个世界,现在是假面骑士的旅行!(简介真的不会写啊!)(本书主要以原创为主,不会给原著主角有太多戏份,除了一些比较关键重要的地方会多一些)(不建议看前面的实在是太垃圾了第二十章才算是本书的正式开始前面的看不看就随意吧) (由于作者是学生党,更新速度很慢,请谅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小妖怪

    无敌小妖怪

    “王大妈,把您头上的草拔一下,这十分钟的功夫都齐腰了。”“李哥,天这么热您就不能安心吹空调吗?非得吐着舌头带着你那一群狗小弟乱跑,你看王叔多安静,一言不、王叔!你又跑哪去了?留个分身我看不出来吗?”“张姐,快,快让你家熊孩、乐乐把手上的炸弹扔出去,小孩子玩什么不好,偏要玩炸弹,万一……哎呦我去,炸了!”2026年5月1日零点,一股莫名的气息入侵世界开启了千奇百怪的进化时代,在全民进化的时候,徐野的进化道路却走歪了。“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PS:求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梦千秋辞

    大梦千秋辞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那么一个世界。里面有文定天下的书生,有武可安邦的将士,有为国为民的侠客,还有,逍遥于人世间,只听其名不见其人的半仙。唔,今日这个故事,便是从这半仙……当年出生的桃园县里一家酒馆的少年郎说起!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我是邪魅祭品:绝爱蛇女

    我是邪魅祭品:绝爱蛇女

    我本是平凡的女生,忽然发现自己爱上一个蛇人,而且我也成了恶魔的祭品,并有了奇怪的能力。逃亡、隐藏,命悬一线。四周有人类的敌视,背后有恶魔的追索。在极度危险中,我还要面对柳仲和陆子鹰的两份情,并且要在他们之间选择一个恋人。柳仲的沉静和深情,陆子鹰的玩世不恭和桀骜不驯——我究竟要如何选择才是正确?兰殿下,中毒,鹰魔,糖精——我们的邪魅四人组,在残酷的社会中,能不能保护自己的家园?面对全新的青春,我们又将遇到怎样的迷情、拥有怎样的精彩?当我再次落入魔窟时,还会遭受怎样的凌虐?当一切散尽,才终于明白,谁是我命定的有缘人!
  • 沁人时光

    沁人时光

    纵使时光蹉跎,遇见彼此,也是我额外的期待
  • 一壶曲江酒

    一壶曲江酒

    酒,肝肠寸断,不作酒。人,忠肝义胆,方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