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7200000025

第25章 出山记

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这话的意思很简单,是说一个人就算被人打得牙都掉了,那你也得忍着,也得把这打掉的牙,和着满嘴的鲜血,一起吞下去,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好汉!

那么,曾国藩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话呢?

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他这话里除了要忍,还透着股刻骨铭心的狠劲儿。这说话的风格可不像他,他是一代大儒嘛,平常就喜欢拽文诹字的。这“打脱牙,和血吞”说到底就是句大白话,但他一生却对这句大白话十分钟情,还把它当作他家训中的名言,这到底跟他作为一个湖南人的性格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些,都要从曾国藩一手组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地方武装——湘军说起。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太平军从广西出发,一路横扫湖广各地。腐败至极、无能至极的清政府一下慌了手脚,平常那些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时都是一幅趾高气扬的模样,现在老百姓真火了,真反了,他们就怯了,就软了。结果清政府的政府军八旗和绿营,作为这个腐败王朝的腐败军队,更是不堪一击,在太平军面前是节节败退。太平军自广西金田村起义,虽然面临清军的重重堵截,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很快就横扫湖广,并攻占了长江上游重镇武汉。然后顺江而下,直指江南腹地南京,并一举攻下了南京,然后把南京改名叫天京,以此为都,建立了震惊历史的太平天国。

历史总是那么凑巧,那么出人意料。本来,太平天国闹得再凶,也跟曾国藩没有太大的关系。

一来,他在北京当京官,而太平天国起义当时主要在南方,曾国藩再忧国忧民,他也只是个文官,发发议论、发发牢骚可以,朝廷怎么也不可能让他到南方来带兵打仗的。

二来,曾国藩个人的理想一直是想当个儒学大师,所以他常以理学传人自命,那志向、那才学,都是个标准的文科班的高材生,他从来也没有去干武行的志愿和本事,所以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去面对太平军。

可历史就这么巧,1852年,曾国藩被任命为江西乡试的主考官,到江西去主持当地的科举考试。但按规定,他这个主考官的差事也是临时的,那边科举考试一考完,他就得回京复职。可更巧的是,曾国藩还没到江西,才走到安徽,就接到了母亲突然去世的消息。这一下他只好紧急改道回家奔丧,这叫丁忧,在古代是定制,也就是法律硬性规定的守孝行为,所以朝廷也就立刻批准了这个京官中的文官回湖南老家奔丧的决定。

这样,命运就把这个太平天国后来最大的对头送回了湖南,送到了本来无人可抵的太平军的面前。

我有时真的很感慨命运的力量,它总是有一双神奇的上帝之手,把时光这样扭一扭,把事情那样扭一扭,轻轻巧巧地就把你放到那个你想也想不到的命运的节点上!曾国藩就这样被命运送到了那个谁也想不到的、连他自己也想不到的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的命运的节点上。

曾国藩千辛万苦地越过太平军和清政府军的交战区,好不容易回到了湖南老家。当时太平军已经越过湖南,打到湖北去了。而清政府军,也就是绿营,面对太平军节节溃散,根本无丝毫还手之力。在这个情势下,那个苦命的咸丰皇帝也急眼了,政府军都不行,该怎么办呢?

他居然很有创意——既然政府军打不过,那就请雇佣军好了。于是,近代史上最早的具有雇佣军性质的地方武装就出现了。

咸丰紧急下诏,命令当时所有在老家或者丁忧、或者赋闲的这些朝廷大臣,一定要凭借个人的影响力,在当地召募兵勇,办团练。

团练是什么呢?其实严格来说,他并不是标准的军队,只是相当于协助正规军维护地方治安的民兵组织,所以也就相当于给绿营当陪衬的,也就是个跟帮的。

但此时绿营已经不顶用了,正规军都成了正溃军,所以咸丰也没辙了,能凑的都凑起来,管他原来是主力还是跟帮的,多拉两个人壮个胆也是好的。因为曾国藩是以朝廷大臣在湖南老家丁忧的,所以他也被任命为了湖南当地的团练大臣。

事实上,曾国藩对于这个任命一开始是非常抵触的。为什么呢?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则,他回家是为他母亲奔丧的。曾国藩跟母亲的感情很深,他后来一直说他们兄弟几个性格、个性都不像他爹,而是都像她妈,他爹本性比较懦弱,而他母亲性格十分坚强,所以打心底说,曾国藩小时候是崇拜他的母亲的。当然,这算不上恋母情结,可毕竟跟母亲的感情很深。现在母亲刚刚去世,他就出来带兵打仗,他觉得感情上说不过去。

二来,他毕竟只是个儒生,是个只会舞文弄墨、不会舞枪弄棒的知识分子,曾国藩说我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对打仗一窍不通,怎么能来负责办这个全省的团练呢?所以一开始,他坚决不肯。

后来也是有两个原因,最终促使曾国藩改变了决定,最终出山当了这个湖南的团练大臣。

一是好朋友的规劝。曾国藩这个人特别喜欢交友,隐然是两湖地区知识分子的领袖。当时很多好朋友了解到曾国藩不愿出山,都纷纷写信来劝他。比如被林则徐最为推崇、号称湘乡奇才的左宗棠,当时就以一个乡村教师的身份,加入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府,成了张省长重要的参谋。他就反复向张亮基推荐曾国藩,说要想抵抗太平军,就一定得请曾国藩出山,所以左宗棠亲自代张亮基写信给曾国藩,苦劝他一定要出山。

除了左宗棠,也还有很多人劝曾国藩一定要出山,这其中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就是郭嵩焘。

郭嵩焘也是晚清名臣,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外交官,和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是晚清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外交家。当然,他的辈分比曾纪泽高一辈,因为他跟曾国藩是同学,当年两个人一起就读著名的岳麓书院,意气相投,年青时就成了好朋友。

郭嵩焘开始是写信规劝,后来看曾国藩不出山,他都急了,亲自跑到曾国藩的老家湖南湘乡,当面来劝。郭嵩焘的口才真不一般,要不也当不了外交家,当面一席话,居然就打动了曾国藩。

郭嵩焘说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太平天国起义绝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呢?就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说太平天国致命的地方就是它的拜上帝教,他们很明确地是与中国传承的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为敌,所到之处毁学宫、砸孔庙,杀儒生,这些都让知识分子痛恨不已。另外他们还很明确地与同样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传统文化为敌,所到之处,连关帝庙、岳王庙都一一毁坏,这也让底层的百姓同样也很难接受他们。这样,所谓拜上帝教,不论是跟传统民间文化还是跟社会主流文化,都肯定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长远看,他们肯定成不了事。所以你只要出山,最后一定是一场胜局。这种眼看着必胜的事,你怎么能不出来领头做呢?

这位郭嵩焘郭同学要是参加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估计在狮城舌战里怎么着也得拿个最佳辩手。他不是一般的能忽悠,几句话就把曾国藩的心思说活了。

这时候郭嵩焘又告诉了曾国藩另外一个小道消息,这个消息也就是最终让曾国藩下定出山决心的第二原因。

什么消息呢?郭嵩焘说,你别看皇上只是让你当湖南的团练大臣,好像看上去跟其他省的团练大臣也没什么两样,但其实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在哪儿呢?在于你这个团练大臣那是你的老师唐鉴亲自向咸丰皇帝保荐的。

唐鉴是当时的名儒,曾国藩就是拜他为师学了修身养性的静功,所以一听是唐老师推荐自己当这个团练大臣的,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这还真不是郭嵩焘瞎忽悠。当时唐鉴已经退休了,但因为名望特别大,咸丰皇帝面对太平军束手无策,就把唐鉴请去,请教这位大儒有什么救国的良策。结果唐鉴只向咸丰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学问、人品、出身、才干,并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清史稿·曾国藩传》)并以自己一生的名望作担保,建议咸丰一定要请曾国藩出山来对付太平军。

事实上咸丰也不是特别相信唐鉴的话,但你把人家请来,人家都这么说了,那就试一下吧!咸丰也就死马当作活马医,下诏命曾国藩当这个湖南的团练大臣。

曾国藩一听自己的老师不惜以一生名望来保荐自己,当然也是感恩戴德,再加上他也特别认同郭嵩焘的那个文化逻辑论,所以也就下了出山的决心。

但这时候,曾国藩还有一个顾忌,他是个儒生,儒家讲究为父母守孝要满三年,他平常以大儒自命,现在母亲刚死,自己就出山带兵,这不让天下的知识分子笑话嘛!这个理怎么说得通呢?

你看,他既然下决心要出山了,但还顾忌着面子上说不过去,说明曾国藩这个人有时也挺好面子、挺迂腐的。

郭嵩焘一听这好办,你不是怕天下人说你吗?虽然你母亲死了,但你爹活着啊。就让你爹出面,来个正式的仪式,命你出山。这样上有皇命,下有父命,你这就名正言顺了,就不用怕天下人说了。

有郭嵩焘这个大忽悠在,曾国藩心里没有过不去的坎,他居然觉得这也是个可以行得通的办法。于是,曾国藩在皇帝的诏书命令下,也在他爹的亲口命令下,终于墨絰出山。

墨絰,就是穿着孝服的意思。曾国藩的意思是我戴着孝,为国尽忠,这样既对得起人生的信仰,也对得住人生的志向了。于是横下一条心的曾国藩终于走出的湖南湘乡老家,成了太平天国的终极敌人。

同类推荐
  • 那些喜欢思辩的家伙

    那些喜欢思辩的家伙

    尼采说:“一个哲学家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真实的人。”本书通过收集和整理哲学家们的一些哲理故事、生活趣事,向读者展现一个个满、全面的哲学家形象,引导读者了解哲学家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哲学,以更宽容、更谨慎的思辩心态去看待哲学,从而更积极地探索人生的奥秘,追求人生的真谛。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美学其实很好玩

    美学其实很好玩

    觉得美学离你很遥远?觉得美学太深奥?其实生活就是一堂大大的好玩美学课!美学其实很好玩——扔掉深奥,只留实用的好玩美学书!把高高在上的美学知识一一用进你的生活里,看谁还敢说你“没品位”!325个美学小知识,迅速提升你的美感力,变身美学达人。
  •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

    本书作者秉持其“创化论”观点,描述了在“生命冲力”推动之下的宇宙的产生、生物的出现、物种的分化直至道德与宗教最终产生的过程。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热门推荐
  • 我在火影开直播

    我在火影开直播

    【推荐新书《木叶之最强装遁》】吴敌是一个户外探险主播,在一次直播探险中遇难,结果……他穿越了!他来到了火影的世界。可是……穿越的姿势不对啊!他居然成为了木叶村日向家的日向雏田。等等……啊喂……直播间还开着呢!PS.主角单身向,没有感情戏。
  • 做一个合格的明星奶爸

    做一个合格的明星奶爸

    新书已开《每月都是新大神》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奶爸?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单亲奶爸?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单亲明星奶爸?莫游告诉了所有人一个完美答案。
  • 时光:思故乡追忆往昔

    时光:思故乡追忆往昔

    作品,是时代的影子,任何一个作家,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小说描述了小孤女坎坷不断、却遇难呈祥的一生,讲述了小孤女从一个流浪街头的孤儿被赵家收留后成为赵家的婢女;新中国成立后,赵家举家逃难,小孤女在自身难以生存的情况下毅然承担起抚养赵家后人赵佳宝(年仅3岁)的重任;小孤女在抚养赵佳宝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难题,但是在众人的热心帮助之下,凭借顽强的毅力,将赵佳宝抚育长大;中年的小孤女并没能如愿的过上安逸的生活,其丈夫赵佳宝去世后,小孤女又肩负起抚养两个子女的重任,并将他们培养为国家栋梁;晚年的小孤女回到故乡,凭借其绘画手艺回馈乡亲,兴办学校,育人育才。
  • 灾难危机电影剧本

    灾难危机电影剧本

    由科幻小说《灾难危机》编写的电影剧本《灾难危机》电影剧本故事发生在外星入侵的10年后的亚洲战役,也是故事的结局剧情。
  • 亿万继承者:洛少的千金小娇妻

    亿万继承者:洛少的千金小娇妻

    “洛凌希你个混蛋你想干嘛!”某男坏坏一笑“老婆我好不容易把你这冷艳的安家大小姐感化了,当然要做坏事啊!”第二天早上,某女揉着自己的老腰,心想:我怎么就嫁给这个混蛋了呢?……小虐大宠欢迎入坑
  • 霹雳之狂儒

    霹雳之狂儒

    传说中苦境儒门神秘的书院二层楼出世,在这个纷乱的武林。又会谱写怎样的传奇。
  • 天途游

    天途游

    这是虚界的传说,天始之战,圣天以后,属于我们故事从这里开始。九大虚神的传说,圣地的往事,三宗四圣的悲伤,应天劫难,凡界,魔界,天界,三界的恩怨。慢慢诉说
  • 穿越火线之神瞬俱乐部

    穿越火线之神瞬俱乐部

    这个作品是给热爱穿越火线瞬狙玩家写的,第一次写,写的不好,大家多多见谅!
  • 我真的是个妹纸

    我真的是个妹纸

    假如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不愿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如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把这梦做得生意盎然。(本文全篇无逻辑,作者智商不高,就当个玩笑看吧,不要太深纠。)
  • 三个火枪手(上)

    三个火枪手(上)

    小说主要描述了法国红衣大主教黎塞留,从1624年出任首相到1628年攻打并占领胡格诺教派的主要根据地拉罗谢尔城期间所发生的事。黎塞留为了要帮助国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计要抓住王后与英国首相白金汉公爵暧昧关系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达达尼昂出于正义,与他的好友三个火枪手为解救王后冲破大主教所设下的重重罗网,最终保全了王后的名誉。达达尼昂和三个火枪手的冒险经历,在仲马的笔下栩栩如生,生动曲折,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