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7200000041

第41章 拜师穆彰阿

我们前面反复提过“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一根篱笆”要有“三根桩”的道理,我们强调过一点,那就是只要你自己是好汉,不管那“三个帮”和那“三根桩”是不是好汉,你都不应该拒绝他们的帮助。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社会关系却是如此复杂。不论你个人是好是坏,也不论你自己的理想抱负怎样,社会的现实是你不能要求身边的人都跟你一样。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总要遇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是不是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好人之后,就要完全拒绝所有的坏人呢?

这个答案,在曾国藩那里,是否定的。

因为他的人事哲学里有一条关键的内容,就是在遵守人生原则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地拒绝帮助,更不能拒绝人生发展的机会!况且,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当然,话说回头,虽然“好人”与“坏人”的说法,属于小朋友们分辨人物时的专利,但我们回头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也总还有个忠奸善恶的标准,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相比较于岳飞来说,他的对立面秦桧,就是个奸臣,这是毋庸置疑的。

相比较于林则徐来说,他的对立面穆彰阿就是个奸臣,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可曾国藩在官场上最早的发迹,就是来自于这个不算什么好人的穆彰阿的大力帮助。

一般人知道穆彰阿,是因为林则徐。

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在鸦片战争之前,坚决抵抗英法列强对中国的鸦片倾销,坚决主张禁烟,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最有名的就是虎门销烟。但作为当时的首席军机大臣,也就相当于主持政务的大臣,穆彰阿却是个彻彻底底的主和派和消极派,他坚决反对林则徐对鸦片走私进行严厉打击。后来英国挑起鸦片战争,林则徐自然是主战派的代表,而穆彰阿就是主和派的代表。

本来鸦片战争一开始,英国人在两广福建一带并没讨到什么便宜。后来英军绕道江浙进兵,这里的清军武备松弛,不堪一击,一直被英军打到了镇江,兵锋直指南京,而且切断了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运输通道。

这一下,清廷大为震恐。而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的穆彰阿却十分得意,他是主和派的首领啊,每次战败的战报一来,他就在朝堂里“相顾曰:如何!”(《清史稿·穆彰阿传》)那意思是说,我说不要打,你们看怎么样,不听我的吧,又败了吧!

当时的道光皇帝本来性格就比较懦弱,再加上穆彰阿这么一撺掇,立刻弃车保帅,也就是弃林则徐这个“车”来保他自己的江山那颗“帅”。于是把林则徐撤职查办,流放新疆伊犁,又让穆彰阿全权处理跟英国人的和谈事宜。

就是在穆彰阿这个投降派的主持之下,中英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屈辱的近代史就此开端。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能不满怀痛心和惋惜的说——那确实是一个呼唤巨人的时代,但可惜上台的却是穆彰阿这样的政治侏儒!

不过,作为道光一朝最重要的政坛人物,穆彰阿倒并不是在鸦片战争的时候才登上政治舞台的。

道光皇帝38岁登基,上台执政30年,前后最信任两个执政大臣,前15年是曹振镛,后15年是穆彰阿。曹振镛是个老实人,他一生最大的本事就是小心谨慎,一切按道光的意思去办事。他的学生问他做官的诀窍,他的回答竟然是:“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徐珂《清稗类钞》)就是皇上让你干嘛你就干嘛,多磕头,少说话,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奴才就是他当官的诀窍。这种人当政,他能干事吗?他能治理好国家吗?

后来曹振镛退休了,穆彰阿就接了曹振镛的班。穆彰阿向曹振镛学习,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他比他前任还会揣摩道光的心思,当奴才的水平更胜一筹,以至于史书评价他跟道光的关系是“有水乳之合”。是说道光最信任穆彰阿,两个人的关系简直是水乳交融。

穆彰阿凭着道光对他的信任,大力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把持朝政十几年,一直到道光死后咸丰登台,才彻底罢免了他,并且表示永不叙用。

穆彰阿这个人虽然没有政治眼光,虽然是个十足的奴才,但他执政十几年不倒,一是因为他摸透了领导的心思,把道光伺候得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特别注重培植个人的势力,所以在官场上到处都是他的党羽、他的亲信。《清史稿》说,道光朝的后期,穆彰阿“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是说他居然形成了一个政治团伙,就叫穆党。而穆彰阿在扩充自己这个穆党队伍的时候,特别喜欢任用私人,特别喜欢提携他门下的学生。有一次,他就看中了一个姓曾的学生。这个姓曾的学生,就是后来的曾国藩。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的曾国藩还不叫曾国藩,而曾国藩这个名动天下的名字,居然也就是拜穆彰阿这个大奸臣所赐,这也真算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了。

曾国藩当年参加会试的考试,两次落榜,到第三次,他发了狠心,势在必得。结果,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的这一次会试他终于考中了。而这一次会试的总考官就是穆彰阿。

考完会试之后是考殿试,考中了也就是进士了。曾国藩再接再厉,又考中了,这一次考了个三甲第42名,被赐同进士出身。

按理说曾国藩考中了进士,那应该非常高兴,因为这在封建科举时代,那就算是鲤鱼跳龙门了。可曾国藩却一反常态,发榜之后反而闷闷不乐。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这个“赐同进士出身”。

我们前文讲他跟左宗棠互相嘲讽,他笑左宗棠“看如夫人洗脚”,说左宗棠喜欢看小妾洗脚实在没有英雄气,左宗棠当时就回了他一句“赐同进士出身”,揭了他的老底。

原来曾国藩向有大志,认为凭自己才学,无论如何能考在二甲之前,二甲之前的就不叫赐同进士出身了,就叫标标准准的进士了。二甲之前的进士可以进入翰林院,作为中央后备干部培养,而事实上朝廷的高官也向来要有翰林院任职的经历,而三甲只能到各部委当主事,或者到地方上当县令,仕途的发展也就没那么理想了。所以曾国藩一看只中了个三甲同进士出身,心就凉了半截。他对自己要求甚高,后来也常以此为羞,所以左宗棠就拿这事儿来揭他老底。

可历史总是不按常理发展。按理说曾国藩只中了三甲,是没有资格进翰林院的,可后来他还是进了翰林院,而其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穆彰阿。

因为这一届考试的总考官是穆彰阿,所以说起来这一届的考生都可以算是他的门生,当然这也只是宽泛意义上的。按理,大家考完了要去谢老师,所以考中的人按规矩都得去主考官穆彰阿家里去谢师。穆彰阿在那么多年轻人中,独独对曾国藩特别留意。据说穆彰阿发现曾国藩虽然貌不惊人,但步履稳重,姿态得体,觉得这人将来有可能是个才,就对曾国藩特别留意。

殿试过后,虽然各甲进士的名次定了下来,可为了选拔进翰林院的人才,按常规,还有个专门考诗文的朝考,也就是文学水平的考试。当然,一般情况下这个朝考也就只是个形式,进入翰林院主要还是凭进士的名次,所以曾国藩也没报太大的希望。

可是朝考一考完,穆彰阿就示意曾国藩,可以把他写的诗拿给自己看看。

曾国藩一听当朝主政大臣要专门看自己写的诗,那个激动,难以言表。一溜儿小跑跑回住的地方,恭恭敬敬地誊写了一份,又仔仔细细地核查了好几遍,保证一丁点儿错误都没有,才又一溜儿小跑把自己的诗送到了穆彰阿的府上。

穆彰阿一边看曾国藩的诗,一边跟曾国藩闲聊。这时候的曾国藩只不过是个什么还不是的小伙子,而穆彰阿已经是当朝一品大员了,两个人的身份天差地别,可穆彰阿却对曾国藩很亲切,这让曾国藩实在是感激莫名。

穆彰阿聊来聊去,发现这个年轻人是可以培养的,也就是可以纳入“穆党”的后备队伍的,所以对曾国藩的诗居然大加赞赏。曾国藩也不是笨蛋,当即磕头表忠心,正式拜穆彰阿为师。这一下就不是宽泛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了,那曾国藩就算是穆彰阿的私淑弟子了。所以穆彰阿也非常高兴,一高兴就对曾国藩说:

“我看你这个名字不够大气,不如我帮你改个名字吧!”

原来,这时候的曾国藩还不叫曾国藩,他原名叫曾子城,字伯涵,号居武。他后来戒烟的时候,把那个居武的号改成了涤生,但曾子城这个名字并没有改。

穆彰阿说你将来可以作国家重臣的,“子城”这个名字就稍显弱了点,不如改名叫“国藩”吧,国之藩篱,也就是国家的屏障的意思,这名字多大气啊!

曾国藩一听,再次跪倒谢恩,说老师您这名字改得实在太好了,我以后就叫曾国藩了。于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曾子城就因此成了后来那个名闻天下的曾国藩。

当然,有关曾国藩的改名,历来也有些不同的说法。各种年谱里都明确说到曾国藩确实是在这一年把那个“子城”的名字改成了“国藩”。但到底是谁帮他改的呢?据说这一年考试的主考官有四个人,穆彰阿排第一,还有一个叫朱士彦的排第二,除此之外,还有两位。宽泛说起来,这四个人都可以算是曾国藩的老师,有的就说“国藩”这个名字是朱老师朱士彦帮他取的,这样好歹算是避开了穆彰阿这个大奸臣。

后来还有说曾国藩这个名字是曾国藩在考上进士、进了翰林院之后,他自己心血来潮、立人生之大志向的时候给改的。不管怎么说,就算穆彰阿只是曾国藩改名的候选人之一,他此时对曾国藩的影响也已经是无人可比了。

结果第二天,穆彰阿就拿着曾国藩的诗重点向道光皇帝推荐。穆彰阿跟道光什么关系!两人有“水乳之合”,那就好得像一个人一样!所以穆彰阿喜欢的,就是道光喜欢的。所谓“你选择,我喜欢”,结果穆彰本来还只是把曾国藩列为朝考的一等第三名,而道光大笔一挥,把曾国藩又往上提了一名,就变成了一等第二名。

这一下曾国藩虽然只是赐同进士出身,但因为朝考成绩极其出色,也就顺理成章地、也出人意料地进了翰林院。

同类推荐
  •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哲学其实既好看又有用

    无论是声名显赫的伟大人物,还是普通的教师家长,在讲述人生哲理的时候都喜欢运用一些经典的小故事来辅证自己的观点。对于读者而言,与阅读那些枯燥单调的理论相比,本书中的一些蕴涵哲理的小故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四书经纬

    四书经纬

    一个布衣之身,在艰难的人生旅途跋涉中,谁为河广,一苇航之,谁为宋远,跂而望焉,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历二十余年研究整理编纂《四书经纬》一书。批判地继承前人遗产,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历代解释
  •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马斯洛谈自我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是客观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和正统弗洛伊德学派以外的,最受学术界、工商界、宗教界欢迎的心理学大师,有心理学领域“第三势力”之称。他的人格以及人的多层次需求的理论,是近20年来对当代社会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理论。“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更是成为当代人最推崇的口号和追求的信念。
  • 不要紧

    不要紧

    在《不要紧》中,星云大师按照“生、老、病、死”这一条主线,为人们揭示关于生命的真相,主题包括了人生命运、因缘、生命教育、身心疾病等。他指出一切皆是因缘的促成,得之失之都不必太过挂怀,一切难为之事都不要紧,人生总会找到解脱之道。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热门推荐
  • 酒蓠轩

    酒蓠轩

    若那一天,你在露水台上决定杀了我,那我便是魂飞湮灭也不会回来。“我舍不得杀你,是因为你那张嘴里的绝魂丹”“绝魂丹真有那么重要吗?比我的性命还重要?”“九重天的任务不光是封印绝魂丹,还有,处决堕仙”“卿子歃!若有一天,你后悔了,别在我坟前哭,我怕弄脏了我的轮回路”那一天,她站在九重天的六芒殿中,死死不肯屈服,不愿相信,站在处决台上最中央的人是那个伴她在菩提树下饮酒,有时温柔,有时孩子气的邪魅男人,她口含绝魂丹,本是九世的绝情之人,却在菩提树下对他动了心,于是便覆了整个六界,泯了所有人心,最终,却灭了自己。“我饮了六界之中所有的酒,都没有那夜,你为我酿的那壶酒般醉人心脾”
  • 耳畔风眼底月

    耳畔风眼底月

    17岁那年送你回家,我总是谎称单车坏了。那个时候,我既想让你知道又不想让你知道。我只是觉得如果走路送你回去的话,还可以多看你5分钟。喜欢你是岁月也是清愁,是平凡亦是不朽。外表冷清内心温柔小仙女x外面温柔内心冷清小警察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你是我耳畔的风,眼底的月,不曾拥有的过去,不敢奢望的将来。
  • 全世界聪明人都在学的70种思维方式

    全世界聪明人都在学的70种思维方式

    本书共六章,主要内容有:聪明看透世界要学会的思维方式、高效率做事要学会的思维方式、圆通人际关系要学会的思维方式等。
  • 蛇精,往哪跑

    蛇精,往哪跑

    抽烟伤肺喝酒伤胃,洗桑拿太累夜店消费太贵,打麻将赌博打扰和谐社会,不如看本书来的经济实惠,该收藏的收藏,该推荐的推荐,传播国学的精髓,我不赚大家一分钱.你不用挑不用选,十四K写的都保险,一样的朋友一样待,一样的馒头一样菜。一分钱不用花,你把方便带回家,时间短,见效快,保证大家心里都畅快!
  • 极品男护师

    极品男护师

    景浩,从小体弱嗜睡,被称为“睡神”。因母劳苦,舍弃学业,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在一次英雄救美反被美女救的过程,获得外星科技,名为悬壶济世。从此,以吾之手,挽汝生灵,惩恶扬善,悬壶济世。就在极品护师。
  • 拽丫头偏爱冷漠校草

    拽丫头偏爱冷漠校草

    她,是男生的宿命女生的噩梦,穿着鹅黄色的上衣招摇在青葱校园,恃才傲物,恃美行凶,活得无比张扬无比潇洒。以为会一直一直这样过下去,谁知道她竟遇上一场意外。他就是她的意外!他有许多故事,这样一个人,让她无处可逃。即是妖精说:两个人站在一起就像在恋爱。即使她说:不管窗外下多大的雨,有我在和夜里陪你。然而,他一次一次地拒绝。他不会爱她,就像他不会发疯一样。拒绝被爱,拒绝幸福,拒绝光明。宁愿沉在深渊里,回忆。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带来伤害。他不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会照顾好你

    我会照顾好你

    怎么说呢,这是作者的青春经历加以刻画啦~希望给你带来快乐!让你感到舒服让你想起以前哒美好青春。
  • 轮转百世

    轮转百世

    百般轮回后,我还是我吗?(新手入坑,诸多不足,多多包涵,谢谢各位)
  • 重生之魔女希言

    重生之魔女希言

    重生,并不是万能的。她也重来没有想过自己舀无所不能,她只希望自己重生之后能改变自己在乎的人不幸的命运。这样,她变知足。坎坎坷坷,即便是重生知道很多未来的事,但是也有因为她重生而发生变动的事。她,真的能如自己所想,改变那些人的命运吗?
  • 零的执行者

    零的执行者

    天地混乱,浩瀚无垠的宇宙,一名高中生,神奇的超智能机器人小七,魔法,科技,成为执行者,或许是使命,或许是命运。狗血的剧情,无力的吐槽。故事很长,待我来慢慢跟你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