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7200000061

第61章 私心与公心

中国人总是有很多很经典、很智慧的俗语,这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就堪称经典,至少在人才使用、或者叫人力资源学上,我觉得是一个很经典的论断。

但事实上,能真把这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人力资源内涵用到淋漓尽致的还真不多,因为这句俗语看着简单,其实在实践上也还包含着三层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不是什么好词,叫任人唯亲。第二层,刚好相反,叫任人避亲。第三层,又和任人避亲相反,叫举贤不避亲。

先说任人唯亲,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句成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尤其是在官场上,这一点就更鲜明了。说起来当官是做百姓的公仆,但这个公仆却比主人还富,享受的利益也是最大化的。因为要享受最大化的利益,所以就有了任人唯亲,因为让家人、让亲戚、甚至让身边的人享受到一人得道后的利益,其本质就是一种利益最大化。所以所谓任人唯亲,当然就是“鸡犬升天”的一条最方便的渠道。

但这样一来,任人唯亲就成了满足私利与私欲的代名词,也就成了缺乏眼光甚至人品卑劣的代名词,所以有信仰的知识分子爬上领导岗位后,都很注意这一点,尤其是古代传统儒家的知识分子们,他们一般不会在自己发迹后迅速把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秘书什么的快速提拔起来。不仅不提拔,甚至还要刻意打压,只是因为要避嫌,要避任何任人唯亲的嫌疑,这也就是任人避亲了。

曾国藩也是这样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所以他发迹之后,虽然特别注意培养教育几个弟弟,但从没想过要通过自己的权位来帮助弟弟们。

像他的弟弟曾国华和曾国荃考科举老考不上,曾国藩这时在北京已经是翰林院的侍讲学士,已经到地方上任过乡试的主考官了,可他帮弟弟的方法还不过只是频繁地写信指导,甚至帮助他们改文章,但从来没有帮他们想办法谋个一官半职什么的。所以他在家书里曾经劝弟弟曾国荃,说当哥哥的我知道你想成就功业,想考上科举,想像哥哥我一样考到北京风风光光地参加会试,但这一切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行,所以他说了一通的道理之后,还只是说:“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就是说你不必向大哥我抱怨命运的不公,只要努力,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就会成功!这话说得很漂亮,但也不自觉流露出了曾国藩的一种潜意识,自己的事业得凭自己打拼,别指望老大我可以给你们提供什么捷径。

当然曾国藩这种态度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但也透露出了他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不能任人唯亲、而要任人避亲的观念。

正是因为有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曾国藩创建湘军之初是很忌讳那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他几个弟弟求他要跟他出山,甚至他爹也要求他带弟弟们一起出山,可曾国藩就是不情愿,所以最后勉强带了个最小的弟弟,可没过多久,还是因错严罚,把唯一一个最小的弟弟也赶回了家。曾国藩这样做,没别的什么原因,根本还是在于要任人避亲。

但这时的曾国藩也有一个很突出的举动,看上去似乎与他的任人避亲又有些矛盾。我们知道曾国藩一出山就志向远大,咸丰皇帝让他办团练,可他压根就不是在办团练,而是在办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湘军。之所以叫湘军,就是因为曾国藩办这支地方武装的初衷就非常明确,即以湖南人为核心力量,为中坚力量。

我们知道中国人在古代非常讲究三谊——亲谊、乡谊与年谊。亲谊就是亲戚关系,乡谊就是老乡关系,年谊就是同学关系。曾国藩建湘军,之所以叫湘军,之所以主要依靠湖南人,就是因为他自己是湖南人。也就是说他主要是靠乡谊把这支队伍拉起来的。

要说他任人唯亲吧,他置亲谊于不顾,连最亲的弟弟都不用。要说他任人避亲吧,他基本靠乡谊关系拉起了整支队伍。这不显得有些矛盾吗?

其实不矛盾,关键的区别就在于目的的差别。

重亲谊的任人唯亲是奔着利益最大化去的,所以目的往往是求利益、求私利。而曾国藩重乡谊的组建湘军,则是奔着功业最大化去的,所以他的目的是成事业。这两者看上去情况很类似,但一则求公,一则求私,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

但后来,曾国藩为什么又在使用弟弟的态度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了呢?

这和曾国藩办湘军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磨难、所产生的认识有深刻的关系。

曾国藩办湘军,虽然立意很高,出发点很高,但同样,遭遇的挫折与磨难也很大,这种挫折和磨难不仅来自于对太平军作战的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更来自于内部的人事斗争。他开始办湘军的时候,湖南官场上上下下视他为异类,处处刁难他,弄得绿营士兵哗变,曾国藩脸面扫地;后来出两湖东征,没有地方督抚那样的实权,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四处求爷爷告奶奶,结果四处遭白眼;再后来,借着父死奔丧的由头撂挑子不干,借机跟咸丰皇帝要巡抚的位置,也就是伸手要实权,结果还是被咸丰臭损了一顿,不仅被罢了职,还被天下士人耻笑。所以曾国藩内心深处是极苦闷的,这一点从他的日记和家书都可以看得很明显。

在这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国藩苦苦支撑湘军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以家人子弟之法带兵,就是把整个团队带成一家人或者带成一个家族的模式,大家共享福也共患难,这样虽然条件艰难些,人心就不会涣散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越来越产生了一个极其深刻的认识——家,是人生事业绝对保障!家,是人生事业的大后方!而且就事业的发展来看,一个团队里最坚定、最基本的力量,一定是具有情感认同的力量,这种力量如果是来自亲情的话,那就最有保障了。

所以,在经历频繁的人事打击后,曾国藩被罢职在湖南老家替父亲守丧的这一段时间里痛定思痛,开始把自己的家族事业和人生事业放在一起考虑了。咸丰八年,曾国藩重新出山,他一出山就写信给几个弟弟说:“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 (《全集·家书》)就是说我经此一难之后,看得很透,人生的事业要尽人事安天命,尽人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兄弟要并力一心,其利断金,这样才可以成就人生的功业,才可保证家庭兴旺。你看曾国藩把人生功业与力挽家运放到了一起,说明他已经彻底扭转了任人避亲的观念,这时候他要实践“打虎亲兄弟”的第三层含义——举贤不避亲了。

当然,这时候他还比较小心,也不敢让几个弟弟独当大任,都是跟着其他的大将作为副手进行锻炼。但当弟弟曾国华战死三河镇之后,曾国藩大为后悔,在日记和家书中反复检讨自己,一是说自己对弟弟关心得不够,二是说自己对弟弟培养得不得法,总之是哥哥以前大错特错了,才让弟弟遭此报应。你看,曾国藩其实还是非常讲究宿命论的。

从此以后,曾国藩的用人思想彻底扭转,依赖亲兄弟、父子兵成为他用人思想中坚定不移的一个核心,曾国荃的地位迅速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湘军中最为核心的一支力量。曾国藩在后期写有大量的给曾国荃的家信,这些家信的内容涉及战事、军需、人员调配、家庭琐事等方方面面,曾国藩对这个弟弟的教育、培养、使用、保护之情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回头看,曾国藩的湘军就像一个大型的家族式民营企业,他要从一个艰难的环境里自筹资金、自谋发展、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杀开一条血路,他的人才团队的建设就不得不靠非常的关系来维系。中国文化讲究义气,兄弟就是成就事业最好的臂膀,没有兄弟的刘备,想方设法要桃园三结义,拜也要拜出两个兄弟来,由此才成就了蜀汉的基业。曾国藩本来就有一大堆兄弟,这种现成的人才储备,他怎么可能弃而不用呢?

当然,曾国藩的“打虎亲兄弟”还是用在成就事业的出发点上,并不是任人唯亲式的谋私利,虽然他的弟弟曾国荃在他的庇护下也谋了大量的私利。后来,曾国荃打下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之后,功成名就,正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当哥哥的曾国藩却当机立断,劝弟弟急流勇退,对嫡系湘军进行大裁军。曾国荃虽然很抵触,但在曾国藩反复教导下也终于弃职回家养病去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打完虎之后,打虎的亲兄弟再聚在一起就有谋私利的嫌疑了,如今功成名就、事业告成之后,曾国藩裁撤湘军,把弟弟劝回家,一是要保护弟弟,二也是要体现自己用人的一片公心。

曾国藩在家书、家训中常谈及湘军的建设,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以兄弟之情、师友之情来维系组织内部的情感,这种用情感来维系事业的出发点,也自然对其人才使用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但要说曾国藩特别注重兄弟之情与师友之情,也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他曾经最器重的学生李元度。曾国藩后来在家书中多次谈及李元度,并对李元度事件充满了悔意。

那么曾国藩这位人力资源大师,在对待自己的学生上,又是如何产生终生的遗憾的呢?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三卷)

    菜根谭(第三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道德经》新释

    《道德经》新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漯……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 惟在妙悟

    惟在妙悟

    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妙悟的根本特点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存在方式的确立。在知识、秩序的羁縻中,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通过纯粹体验,归复真性,去除遮蔽,让存在的意义澄明呈现。“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创造由生命真性跃出,才有真正的价值。妙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单纯归于认识论,又不能归于工夫论。它与西方艺术心理学中的直觉说有根本差异。
热门推荐
  • 第一折纸师

    第一折纸师

    大昭最蛊惑人心的野史有言,得一品折纸师者得天下。而栀予是世上最后一支折纸师的传人。但实际上,她只是一个卖花的货娘,对路过的人们摆出谄媚的笑“要花吗?”“这可是从华山顶上的日尽花,百年才生一朵,千载难逢,不要五千两,不要五百两,只要五两…”“戴上它,你一定是这条街上最耀眼夺目的女子。”路过的人自然不屑一顾。谁会花五两银子买朵没什么用的花?直到有人在古籍上看见了日尽花模样,百年难遇,只生华山绝壁,千金难求栀予的花连夜被哄抢一空。但是好景不长,许多人戴上这百年只生一朵的日尽花上街,却发现满街都是头戴日尽花的人,根本不是什么稀世罕有。于是栀予正在舔着唾沫数银票的时候,被团团围了起来。众人围殴了一顿栀予后,却逐渐发现,这仿冒的花,居然一个多月都没有枯萎。直到奄奄一息的老王爷喝下用日尽花为引的药汤,昨天还行将就木,第二天就生龙活虎地在练武场打七伤拳。众人:这花……好像是真的!
  • 荒唐的爱恋

    荒唐的爱恋

    苏白白,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竟穿越回到了盛唐时期,成为了北莫王的三王妃,意外发现自己的枕边人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所以这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 我称霸修真界那些年

    我称霸修真界那些年

    听闻云流仙门门主独子李寻一闭关百年冲击化神终于出关了,世人皆叹修真界的新星冉冉升起,然而世人不知,网瘾少年李寻一修成了嘴炮王者。
  • 跟着猫走

    跟着猫走

    你陷入诡秘的事件了吗?你迷路了吗?没关系,跟着猫走。它的影子是白色的,它不会老去,它时隐时现。没有猫儿上不去的地方,猫儿不会迷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冯仑管理日志(全新修订版)

    冯仑管理日志(全新修订版)

    要一下子描述出冯仑的公众形象,是有点儿难度的。他有一间满是线装书的办公室,互联网上有网友为其总结的“冯仑语录”,媒体圈称他为“商界思想家”……而冯仑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个职业董事长,信奉老庄,说话写字比较专业,万通需要我这样具有前瞻性的人。”本书经过全新修订,以经典的“管理日志”形式再现了冯仑的经营管理之道。从创业者的心灵成长、价值观、学先进、战略领先、政商关系、董事会治理、商业模式等12个主题,解读了冯仑的商业智慧和思想理念,同时进行了翔实的背景分析,并配合以行动指南,展现了冯仑“复合”和“多元”的特色,博大精深的行者和智者形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太阳笼罩着大地但没法永远笼罩

    太阳笼罩着大地但没法永远笼罩

    我的故事好像除了伤感,就是离别与那几滴泪水。
  • 凤凰斗:妻貌不扬

    凤凰斗:妻貌不扬

    有她这么倒霉的穿越么?“其貌不扬”也就罢了。嫁人,是代嫁。相公,是个傻瓜。却总在无人的时候坏坏地跟她说:“你不觉得我们该生个宝宝吗?”谢家家大业大幺蛾子大,俊男美女斗得不亦乐乎。她是谢家的长孙媳,更是遭人白眼的薄命女。她可不怕,步步为营,精明强干。照样能整成五好家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邪灵秘录

    邪灵秘录

    一群年轻人,在深山峡谷,在大漠雪原。穿梭于生死边缘,探索失落的绝技。这是一部山川大泽间的惊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