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38100000007

第7章 人学、建构与他者话语(7)

从自己的“日本经验”中找到了认真这一药方,以医治这种国民劣根性。他曾与内山完造多次讨论两国国民性之异,认为“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的态度”。于是他“又想到日本的八千万人民。日本人的长处,是不拘何事,对付一件事,真是照字面直解的‘拼命’来干的那一种认真的态度”。对比两国人民这一截然不同的现实态度后,他坚毅地说:“中国把日本全部排斥都行,可是只有那认真却断乎排斥不得。无论有什么事,那一点是非学不可的。”①由此可见,鲁迅是何等看重日本文化中的“认真”这一质素。他希望国人学习日本人的认真精神,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所以,“认真”是他从日本移入并赋予“真的人”的一种解决现实问题时的基本品格,也就是负责的态度。

注释:①鲁迅:《〈思想·山水·人物〉题记》,《鲁迅译文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91。

余裕与认真的统一,使人在与现实相对时仍保持着人的自由独立性与创造性,这正是余裕与认真的“人”学意义所在。

鲁迅立人思想体系,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结构复杂的体系,人在种种关系中获得新的性格。上面只是从鲁迅与日本联系角度论述了人与人、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其他种种关系因与日本无关或关系不紧,因而不在论析范围。就是说鲁迅立人思想体系是一个远较上述关系要复杂得多的体系。在想象、建构体系过程中,鲁迅从多种文化系统中,如俄罗斯文化、文学系统中,获得了营养,但从上述分析看,日本也许是最主要的精神源泉。

注释:①[日]内山完造:《鲁迅先生》。收入刘献彪、林治广所编《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384。

四、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与日本话语

五四前后,周作人表现出一股强烈的理论激情与灵感。他在世界性视阈内以现代性眼光审视、思辨中国文学史上的某些基本问题,作出个人化也是时代性的阐释。其文字表述便是《平民文学》、《人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儿童的文学》等,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人的文学”观。他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①在他看来,新文学就是“人的文学”,这表明他的“人的文学”思考虽为个人化行为,但目的却在为新文学提供基本的理论范式与发展方向。

〈一〉“人的文学”观的形成

从理论来源上看,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与西方近代文学人道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以人为中心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成为他想象、拟构“人的文学”观的世界性背景。然而,这种背景对于周作人来说是远景,精神上的联系虽是内在的,但却是远亲式的。他的“人的文学”观的精神乳汁主要、也更为直接地来自日本。

注释: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年(6)。

“人的文学”关注的焦点是人,是要以文学去重新发现人,去“辟人荒”,将人从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救出来,揭示人的生存权益与意义。这种对人的重视意识,人们可以不假思索地将之归结为对西方人本主义的回应,但对于周作人来说,这种解释也许因为太抽象、普泛而失去意义。如果在认知他的文学观时,不忘记其日本文化、文学经验,那么,我们就不难体察出他构想并正面提出“人的文学”的内在文化驱力,主要便是由日本获得的“自然”文化观。也就是说,“自然”文化观激起了他面对非人现实、非人文学时,想象、拟构“人的文学”的激情。

他曾谈到自己对日本的最初印象:“我初次到东京的那一天,已经是傍晚,便在鲁迅寄宿的地方,本乡汤岛二丁目的伏见馆下宿住下,这是我和日本初次的和日本生活的实际的接触,得取最初的印象。这印象很是平常,可是也很深,因为我在这以后五十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更或修正。简单的一句话,是在它生活上的爱好天然,与崇尚简素。”①馆主人的妹子赤着脚给他搬运行李,拿茶水,给了他极大的好感,以至于他日后写道:“我相信日本民间赤脚的风俗总是极好的,出外固然穿上木屐或草履,在室内席上便白足行走,这实在是一种很健全很美的事。我所嫌恶中国恶俗之一是女子的缠足”,“闲适的是日本的下驮”,“凡此皆取其不隐藏,不装饰,只是任其自然,却亦不至于不适用与不美观”。②这最初的印象决定了他对日本文化不变的好感,由于日本文化的一大特性确实是爱好天然与崇尚简朴,所以他能不断地从日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典籍中检索出种种体现“天然”的符码,由此强化他对“自然”的情感。由他择取日本文学的倾向与论析日本文化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始终是以“自然”、“简素”作为尺度看取日本的;不仅如此,是否“自然”成为他评述中外文化、文学,想象新文学特质与发展路径的重要原则;而且在他的人生道路选择过程中,“自然”文化观及其演变、可能性含义,同样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注释:①周作人:《最初的印象》,《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157。

②周作人:《最初的印象》,《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158~159。

“人的文学”是他为新文学发展设定的一种方案,从总体精神上看,这一方案所遵循的便是“自然”的原则:“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凡是违反人性不自然的习惯制度,都应该排斥改正”,“凡兽性的余留,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上的发展者,也都应该排斥改正”。①在他看来,人性的自由发展,是自然的,是“人的文学”应该着力表现的,因为“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②而中国古代的《封神传》、《绿野仙踪》、《三笑姻缘》等,“是妨碍人性的生长,破坏人类的和平的东西,统应该排斥。”③在《儿童的文学》中,他说“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都是真正的生活”。④就是说真正的人的生活是自然的,“人的文学”所应书写的正应该是这种自然生活。他五四前后刊发的《平民文学》、《人的文学》、《新文学的要求》、《儿童的文学》、《日本近30年小说之发达》等,所贯穿的基本思想便是这种自然人性论,他的“人的文学”观的基本内涵在于遵守人性自然发展的要求,弘扬符合自由意志的人的生活,排斥扼制自然天性的非人的生活。由此可知,他倡导“人的文学”的内在冲动源于由日本获取的“自然”文化观,而且这种自然文化观构成了他的“人的文学”观的基本底色,决定了其可能阐释的意义域。他是以自然文化观为原则建构“人的文学”观的,并从日本(西方其他国家因论题限制存而不论)择取符合“自然”原则的观点作为论述时重要的理论资源。

注释:①③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6)。

②周作人:《个性的文学》,《谈龙集》,上海书店1987。

④周作人:《儿童的文学》,《艺术与生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23。

“人的文学”建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是对“人”作新的界定,因为它关涉的是抒写对象的内容,决定着“人的文学”的意义走向。那么,周作人是如何界定的呢?

首先,他是在灵与肉相统一意义上界定人的本质,将人规定为灵与肉的统一体。他说:“我们所说的人,不是世间所谓‘天地之性最贵’,或‘圆颅方趾’的人。乃是说,‘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而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生活”。就是说,人既是生物性的存在,同时又是社会化的,“兽性与神性,合起来便只是人性”,①人的正当健全的生活,便是灵肉一致的生活。这种认识虽能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那里找到依据,但对于倾心于日本文学的周作人来说,更为直接的理论来源恐怕是1914年出版而在当时影响颇大的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

在该著中,厨川白村指出:“灵与肉,圣明的神性与丑暗的兽性,精神生活与肉体生活,内的自己与外的自己,基于道德的社会生活与重自然本能的个人生活,这二者间的不调和,人类自有思索以来,便是苦闷烦闷的原因,焦心苦虑要求怎样才能得到灵肉的调和,此盖为人类一般的本性,而亦是伏于今日人文发达史的根底的大问题。”②对这一问题,厨川白村的观点是:反对将人的兽性或神性推向极端,而认为人的生物性欲求是自然的合理的,应予以充分的肯定与满足;与此同时,又不能忽视人的社会性特征,应足够地认识到精神的自由发展对于人的意义。正是这种灵肉统一的角度,使他进而发现了美国诗人惠特曼对于现代人学建设的现代性功能与意义,从而予以肯定。如果将周作人灵肉统一的观点与厨川白村这种理论相对照,则不难发现二者论证过程与结论的一致性。由周作人当时对日本文论的热情看,这种一致性并非巧合,恐怕是直接影响的结果。①

注释: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6)。

②[日]厨川白村:《文艺思潮论》,樊仲云译,《文学周报》第102~120期。

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的论述,虽是抽象的逻辑推断式的,但其目的却是具体的,就是渴望借灵肉一体理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中的禁欲主义,肯定人的世俗生活,恢复人的自然天性。由此可见,周作人立论虽是强调灵肉的统一,但实际上更看重的是肉的一面,因为在当时中国只有“肉”的强调,才可能真正实现灵肉的平衡、统一,使人的生活达到兽性与神性相调和的理想境界。对肉的倾斜,可理解为对人的“自然”天性的倾斜,所以周作人仍是从“自然”文化观出发看取上述厨川白村的理论的,也正是这种潜在的自然文化观立场,使厨川白村的理论在周作人那里,也可以说在整个五四文学语境中,获得了更为具体而深刻的反封建的功能性意义。

注释:①参阅罗钢:《历史汇流中的抉择》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文中有如此判断:“周作人将灵肉一致作为人性的理想境界的观念,来自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的著作《文艺思潮论》”。郑伯奇曾谈到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对当时的留日学生和国内文坛的普遍影响,并专门指出自己那时对它所主张的“灵肉一致”是“颇感兴趣”的(《忆创造社》,《创造社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849)。这可用来佐证周作人的“灵肉一致”观点与厨川白村的《文艺思潮论》相关的观点。

其次,从个人与人类关系角度理解人。人并非孤立的存在,其本质不可能在孤立状态得以全面地呈现,所以周作人并不满足于仅从灵与肉这种人的内在关系范畴去理解人、界定人的属性,而是进一步将人置于个人与人类这种外在联系中进行论述。他说: “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一种利己而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第一,关于物质的生活,应该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换一句话,便是各人以心力的劳作,换得适当的衣食住与医药,能保持健康的生存。第二,关于道德的生活,应该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礼法,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理由是,第一,人在人类中,正如森林中的一株树木。森林盛了,各树也都茂盛。但要森林盛,却仍非靠各树各自茂盛不可。第二,个人爱人类,就只为人类中有了我,与我相关的缘故。”①这种对人与人类、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论述,从新文学建设上讲,旨在提供一种新的书写对象,一种在周作人看来健全的人际生活关系,使文学在内容上超越旧的人际关系模式,如绝对集体主义模式,获得一种新的现代人学特性。而从理论来源上讲,则是径取日本白桦派,尤其是新村主义。

注释: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6)。

白桦派因1910年创刊的同人杂志《白桦》得名,同人有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有岛武郎、有岛生马、长与善郎,等等。他们极力倡导人道主义,坚信充分发展个性就是对人类作贡献。后来武者小路实笃又于1918年创办《新村》杂志,实际地建设他所理想的新村。周作人可谓是白桦派的中国知音。1911年他在看到《白桦》杂志邮购启事后,前往购买1910年出版的《白桦》“罗丹专号”;1912至1915年,定期购读《白桦》杂志;1918年4月阅读《一个青年的梦》;1918年10月汇款新村社购买新村说明、会则及杂志,11月收讫;1919年7月由武者小路实笃陪同参观日向新村,并出席东京新村支部欢迎大会,可谓是中国的白桦通。由上引周作人的论点,我们不难联想到武者小路实笃《〈白桦〉的运动》中的观点:“白桦运动是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讨个人应当怎样生活的运动。......为了人类的成长,首先需要个人的成长。为了使个人成长,每个人就要做自己应当做的事,就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工作尽力做好。......为了人类的成长,个人必须彻底进步,必须做彻底发挥良心的工作,白桦的人们就具有所需要的东西。......使我们进行创作的是人类的意志。因此,我们是抱着使自己的血和精神渗入和传遍全人类的愿望而执笔的。”①周作人在当时历史转型期面对且需要思索回答的问题,与日本白桦派一样,是个人怎样生活的问题,所以能认真领会、体悟武者小路实笃关于个人与人类关系的观点。

1919年,他对新村精神作了自己的理解:“新村的目的,是在于过正当的人的生活。其中有两条重要的根本上的思想:第一,各人应各尽劳动的义务,无代价的取得健康生活上必要的衣食住。第二,一切的人都是一样的人,尽了对于人类的义务,却又完全发展自己个性。”而新村的精神,“首先在承认人类是个总体,个人是这总体的单位。人类的意志在生存与幸福。这也就是个人的目的。”②他的阐释是准确的,抓住了日本新村主义的基本精神,并典化为他的“人的文学”观的基本内涵。

注释:①转引西乡信纲等:《日本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23~324。

②周作人:《新村的精神》,《民国日报·觉悟》1919(23~24)。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共收录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散文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散文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出版过,现经整理后再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由毛信德和李孝华担任编著。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彦作品集(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鲁彦作品集(1)

    她在丁老荐头行的门口,已经坐了十四天了。这十四天来,从早到晚,很少离开那里。起先五六天,她还走开几次,例如早上须到斜对面的小菜场买菜,中午和晚间到灶披间去煮饭。但五六天以后,她不再自己煮饭吃了。她起了恐慌。她借来的钱已经不多了,而工作还没有到手。她只得每餐买几个烧饼,就坐在那里咬着。因为除了省钱以外,她还不愿意离开那里。她要在那里等待她的工作。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韩愈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苏天赐文集三:附:苏天赐研究

    苏天赐文集三:附:苏天赐研究

    《苏天赐文集三:附:苏天赐研究》苏天赐研究是近20年来研究苏天赐先生的文章结集,对于苏天赐先生的生平、艺术、教育及思想均有全面深入的讨论和评述,可加深我们对苏天赐先生艺术及思想的理解。
  • 栖霞山谷红叶飞

    栖霞山谷红叶飞

    书稿是个人随笔集,分“生态之光”“岁月如歌”“人生百味”“静夜沉思”“笔端流云”“一吐为快”等六个板块,涉及人与自然、世俗生活和人生感悟等诸多主题。文章内容健康,情感朴实,时而怀旧抒情,时而针砭时弊,作者在细腻表达的同时也不乏理性的思考。
热门推荐
  • 班主任

    班主任

    名家经典书目,本书收录了刘心武二十篇短篇小说,主要有《我爱每一片绿叶》《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作品。《我爱每一片绿叶》曾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班主任》被视为“伤痕文学”开山之作,也被认为是新时代文学的发轫作,引起轰动。
  • 一眼凡生

    一眼凡生

    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阴谋中,她该怎么办。她也不知道!当一场场阴谋揭开,她恨,可是当她报完仇,她却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心灵无法得到救赎,信仰被击碎。她已经不懂什么是笑!高楼上,女子的身影静静屹立,手上拿着一朵鲜红的花朵。那是传说中的彼岸花——地狱之花。女子慢慢的撕掉一片片花瓣,缓缓的送入口中,动作缓慢却没有丝毫停留。眼神空洞宛如被抽走了灵魂,直至整朵花被吃完突然,女子亦然从高楼纵身跳下,动作没有丝毫迟疑。空中,没人能看到,她的眼角渗出了一丝血水。没人看到,她唇边的那一抹笑……(本文纯属虚构)
  • 昆仑辞

    昆仑辞

    如果将昆仑山比作梦想,那么三十年后即将到来的天地浩劫,便是青春的句点,而这些千年来为了奔赴昆仑,历经艰险义无反顾的修行者们,则是最亮眼的星辰。———————————我在红尘里,恰好是修行。
  • 破天一梦

    破天一梦

    人生只不过是我们死之前的一点回忆。能否改变人生,不是从回忆里去改,而是从现在去改变。决定你未来命运的不是过去做过什么,而是你现在正在做什么。摆脱宿命的安排,挣脱命运的枷锁,打破这一切的双手长在我们自己身上。天尊轮回,一个懵懂少年入踏入修仙路,不求长生,只为真我,寻找前世爱妻,解开前世之谜,打破今世枷锁,成就今世威名,改变天地法则,重塑未来。一步步成长为天地至尊回归真我。当站在修炼之巅,蓦然回首,才懂得,上天注定的是一个结果而不是过程,由你做主的那部分是上天赋予你的权力,但最终谁也改变不了那个结果,人生只是一个自我认识,追求真我的过程,一场我们自己主宰的梦而已…………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本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降临天域

    降临天域

    秦命携着一座玉门来到天族,有了一个便宜妹妹,一个极致无聊的大长老和一群战斗狂的小伙伴,身为首席,秦命压力很大,感受着背后的剑匣,愿天域永不坠落......“秦命,我帮你刻一个‘秦’字啊!”大长老站在楼外说道。“首席大人在练剑吗?”天族的小伙伴学着秦命差点拆毁整个源城!“哥哥?一起睡!!”秦命用手抵住秦心的小脑袋,喂喂,不要说奇怪的话啊!!!
  • 九灵帝

    九灵帝

    天生神胎,但却是天大的笑话!天才?废物?!既然天地让我出生,那我怎甘平凡?!我之决心,天地不可阻!就让我踏着累累白骨,走向那绝顶之巅!
  • 高中死亡记录

    高中死亡记录

    再回望,世界已然变了颜色。再回首,罪恶已经在我左右。在血与罪之中求取那最后被拯救的期望。在火与罚之中赢得那获得生存的道路。明明早已决意独自踏上生死之旅。你却依然紧握我的双手。只因你的思念起源于我的愿望。
  • 幸福只需一张床(闪小说亲情篇)

    幸福只需一张床(闪小说亲情篇)

    本套书精选3000余篇闪小说,所有篇目均在国内公开报刊发表过。每篇都有独到的思想性,画面感强,适合改编手机短信小说。这些闪小说除了通过故事的演绎让读者了解这些闪小说的可感和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外,特别对广大初高中生读者的心灵是一次很好的洗涤。
  • 其实,我也偷偷爱过你

    其实,我也偷偷爱过你

    夏滢,我一直有个秘密没告诉你,其实,某男一脸纠结的说,其实,夏滢你的原名叫赢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