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19400000025

第25章 国学典故(1)

历史上有“一字千金”这么贵的字吗?

我们现在用“一字千金”来称赞别人的诗文、书法作品非常精妙,具有很高的价值。实际上,这个成语是有由来的。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巨资,帮助作为人质的异人成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吕不韦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望,于是就召集门客商议。

大家众说纷纭,吕不韦对于他们的建议都感到不太满意。这时有个人建议写部书以扬名当世,垂范后代。吕不韦也养了3000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20余万言的巨著,题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玑,不可多得。

“不敢越雷池一步”从何而来?

“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是不敢超越一定的界限,多指保守、拘泥;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的,意思好似不准超越规定的范围,多指压制、束缚。

东晋成帝时,庾亮任中书令,执朝政。他为了防备西部边境的敌人侵犯,推荐温峤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强防务。

温峤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的报告。原来苏峻纠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动了。庾亮自作聪明,想骗苏峻离开历阳,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做大司农。大臣们都以为这办法不妥,温峤也写信给庾亮劝阻,但庾亮不听。苏峻果然不愿到京都去,而且由此看出朝廷对自己起了疑心,于是造起反来,发兵攻向京都。温峤得知苏峻反叛,立即号召部下将士秣马厉兵,打算从水路进入建康护卫都城。

庾亮对于苏峻叛兵估计不足,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担心西境的敌人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庾亮叫温峤“无过雷池一步”,在战略上是错误的。

苏峻攻势凶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挥晋军迎战,被杀得大败,京都失陷。心怀内疚的庾亮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请他守卫白石的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水军,准备与苏峻叛军决一死战。苏峻派了一万步兵,从四面包围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两千人,渐渐支持不住。

庾亮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挥刀猛冲。晋军受到激励,愈战愈勇,终于杀退了叛军。庾亮见叛军败退,大喝一声,率晋军冲出营垒,紧紧追击,斩杀数百名敌人,获得大胜。

最后,庾亮、温峤等人终于杀掉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因“无过雷池一步”战略错误而造成的损失。

为什么用“红得发紫”来形容走红的人呢?

“红得发紫”形容一个人被宠或走红,受重视到了过分的程度。这种说法的由来和我国古代的“品色衣”制度密切相关。我国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十分严格,连服饰穿戴也有严格规定。如黄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其他人一概不能“染指”。

各级官员服饰也不相同,不能乱穿。官职品级不同,衣服颜色也各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唐代时,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身居高位,而青色衣着者则官卑职微。

对那些穿红着发紫的达官贵人来说,他们可以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更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记,而达到紫色者则是仅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因而人们把这部分人称为“红得发紫”。

后来,人们常以“红得发紫”来比喻那些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

“画虎不成反类犬”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下面来讲一个和这句成语有关的故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写过一封著名的家书,是教导两个侄儿的,其中有一段说:龙伯高敦厚谨慎,不乱发议论,节俭朴素,清廉有威信,我很尊重他,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侠仗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他父亲去世时远近数郡的人都来吊唁。我也很尊重他,但不希望你们仿效这样的人。学龙伯高,即使达不到他的水平,总还能成为一个谨慎的人,而学杜季良如果学不到家,便会沦为轻薄浪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他的这番话,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典故:画虎不成反类犬。意思是说,若画虎不成反而像条狗,那就事与愿违,贻人笑柄了。马援此言不谬。

“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唐代的刘知己在其《史通·六家》中说:“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是怎么一回事?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说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要解释这句成语的由来,就不得不说下面这个故事。韩信在刚投奔刘邦的时候,默默无闻,而萧何早就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后来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回来后,面对刘邦的责怪,他说出了自己的理由:要争夺天下,必依赖韩信。于是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的一天,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萧何派人传旨韩信,说有一名叛徒被斩杀了,众臣都要进宫祝贺,韩信如果不去,难免会引起刘邦的疑心。韩信听信了萧何的话,结果被斩杀在长乐宫悬钟室,其一家三族也被诛灭。这就是败也萧何。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是谁呢?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出自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这一年,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半天,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他们对于田登平时的专制蛮横早就十分不满了,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挂羊头卖狗肉”有什么由来吗?

“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也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这个成语始见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灵公好妇人”。“君主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给马脯于内也。”其后,《后汉书·百官志三》“尚书……令史”条例附刘昭注:“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这里虽说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但那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挂牛头卖马肉者,即:说的是孔子的话,干的是强盗柳跖的勾当。

齐国的女人有一段时间流行着男装,给国家的运作带来了许多麻烦。于是齐灵公下了一道圣旨:凡是被发现穿男装的女人,一律剥光衣服示众,还要惩罚她家里的男人。但是女人穿男装的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为此齐灵公很是烦恼。

最后,晏婴给他讲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故事,齐灵公恍然大悟,最后齐国终于不再有女人穿着男装到处乱晃。原来这种流行的源头在于齐国的后宫,上自皇后、齐灵公的宠妃,下至嬷嬷宫女,无不如此。怪不得平民要效仿,并对齐灵公的圣旨有恃无恐了。

“士为知己者死”当初是怎么来的?

“士为知己者死”的意思是说有志气的君子会为了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句俗语最初说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他为了报答智伯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想尽办法为智伯报仇,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故事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讲述的是公元前453年,晋国大臣智伯兴兵罚赵,意欲一举消灭劲敌,为实现其取代晋君之野心扫清障碍。未料事与愿违,反被赵襄子所杀。智伯的门客豫让为替主人报仇,假扮囚徒寻机行刺,不幸失手被擒。赵襄子感其忠义,不但放了豫让,而且从此对豫让避而远之。为了接近赵襄子,豫让不惜漆身吞炭,以期获得行刺的机会,最终却再遭失败,只留下一句“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然后慷慨赴死。

后人常用“士为知己者死”这句俗语来称赞那些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而不顾一切的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是说谁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是说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出自宋代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北宋的范仲淹在镇守杭州时,经常举荐提拔自己看好的手下人。当时,有一个叫苏麟的官员,因担任巡检,常常在外,一直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提拔。当他见到自己周围的同事大多得到了升迁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此,他写了一首诗以提醒范仲淹别忘了提拔自己。

范仲淹读着苏麟的诗,很快就会意地笑了。他吟诵着诗中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的诗句,完全懂得了苏麟的言外之意。很快,苏麟得到了提拔。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这两句诗后来就流传开了,经过省略就形成了成语“近水楼台先得月”。

不过有了些贬义,被用来讽刺那种利用某种方便而获得照顾,率先牟利的情况。

“得饶人处且饶人”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

“得饶人处且饶人”是指做事不要做绝,应该留有余地。据宋代姚宽的《西溪丛语》记载,曾经有个道士擅长下棋,他有个习惯:凡是与别人下棋,总是让人家先走一步。这个道士后来死在褒信县,死时对一个村里的老头托付死后的事情。几年后,这个老头遵照嘱托为道士改葬,打开坟墓见到的只是空空的棺材和衣服罢了。当年道士曾经有诗说:“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这里的“烂柯”当然是指象棋了。

你知道“树倒猢狲散”这句俗语的来历吗?

“树倒猢狲散”这句俗语出自宋代庞元英的《谈薮·曹咏妻》所讲的一个故事: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唯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

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旦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成语“鹿死谁手”的出处是哪里?

“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东晋时代,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有一天,他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得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此后,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一锤定音”和乐器有关吗?

“一锤定音”原意是说制造铜锣时最后一锤决定锣的音色,借指凭一句话做出最后决定。

从前乐器作坊铸出的锣在卖出前都没有“音”,打击时只发出“闷”响。买锣人必须说清锣的用处和需要的音调及响度,技师根据买主的要求用轻敲的方法在锣上选好适当部位,恰到好处地对准此处猛打一冷锤,提起锣再打,就会发出符合需要的悦耳、响亮的声音,而且不易变调。这道工序叫“开锣”。

因为技师这一锤就给锣定了以后的音调及响度,所以“一锤定音”便成了制锣作坊的专用语。沿用到后来,就比喻凭某个人的一句话做出决定。

“两袖清风”的由来和哪位人物有关?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于谦曾做过《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于谦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

“举案齐眉”是关于谁的典故?

“举案齐眉”又作“比案齐眉”或“梁孟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春,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同类推荐
  • 灯谜入门必读

    灯谜入门必读

    本书主要讲解怎样猜谜制谜、如何欣赏灯谜、怎样组织灯谜活动等灯谜的基本知识。并提供趣味灯谜作品,以供读者试猜或选作灯谜活动的题目。全书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是灯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是设谜解谜的好帮手。
  •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美国,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

    总要趁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不对?所以想把这本书送给每一个想看世界的年轻人。它将缓缓向你描绘一个中国体系之外的世界。美国,离我们很近,几乎每天都有关于美国的新闻,但美国却实实在在离我们很远,能够亲自体验美国文化、美国生活的人在13亿中国人中,只有那么一小撮,而这么一小撮人中,更少有人能够提起笔,给中国人写写真实的美国。17岁时,逅逅曾去美国体验高中教育,并出了一本《体验美国中学教育》,19岁时她成功进入美国前十名的顶尖文理学院HaverfordCollege,现在她每天阅读将近两百页的书,品读中美两种体系在教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 弟子规·千家诗

    弟子规·千家诗

    本书原名为《训蒙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千家诗》是明清两朝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
  • 历代词赋(上)

    历代词赋(上)

    词,作为一种诗体,可以远溯到隋唐之际,但留传下来的作品极少,到中唐以后作品渐多,到晚唐五代已经成为和诗相并行发展的新诗体。
热门推荐
  • 最强猎户

    最强猎户

    雪神山中一位非常平凡的猎户,因为一次小小的意外,改变了他的一生。从此他被绑入历史这条长长的河流之中,以一个小人物的姿态,前进。
  • 特工丫鬟

    特工丫鬟

    她一直认为爱情是一种奢侈品,她是一个特工亦是一个偷,有幸在执行任务时被搭档放鸽子而跌落悬崖,穿越到一个未知的朝代,开始了一段丫鬟的旅途,一个是富可敌国的高富帅,一个是掌管身杀大权的王者,一个是单纯的被母亲保护过分的童话王子,她站在三岔路口,何去何从,如果她都喜欢,那么她到底爱的是哪一个,是命运将她带到这个世界,还是命中的那个谁吸引着她,她沦陷了他的温柔,他游走在她的明亮眼眸,他们最后真的能静看细水长流嘛,还是各自天涯海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亿万金主:复仇千金

    亿万金主:复仇千金

    这次回来,苏瑾绝对要弄清楚当年母亲的死亡,而且还要给曾经虐待她的后妈狠狠的甩一巴掌,同父异母妹妹代替她那么多年,也该把她拉下来了,这场复仇游戏才刚刚开始。
  • 机动战士高达BTR

    机动战士高达BTR

    本作为《机动战士高达》的同人小说,但却是原创的高达宇宙,花费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准备。
  • 足坛黑科技

    足坛黑科技

    C罗:我是世界上最棒的,第二棒和第三棒的球员!穆里尼奥:上帝之下就是我!伊布:我就是上帝!方正:上帝算个球?吃我一发黑科技!
  • 跟对人做对事

    跟对人做对事

    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一个人的成功是各种因素的综合。有时“才”只是敲门砖,门开了,做成什么样儿,那就得看自己了。做对事,跟不对人不行;跟对人,做不对事也不行。“跟对人做对事”,目前已经成为众多职场人通用的行事理念,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也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他们严格遵照这种理念所设定的规则来发展自己,事实证明这些人成功了,而且他们往往是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最大的信任与成就。
  • 秋叶入微凉

    秋叶入微凉

    即使过了那么多年,她的梦里还是会出现一个白衣少年瘦削又不失宽阔的背影,那个少年蓦然回头,微皱着眉,似是不耐烦的说,林清浅,你能不能走快点.....
  • 绿茵传奇之怒血狂狮

    绿茵传奇之怒血狂狮

    十年!又一个十年!梅罗时代落幕,百花争鸣!天骄云集,群雄争霸。浩瀚足坛,谁敢称王!你说我是前锋?不不不,我可是一个中场。你说我进球多?不好意思,机会有点多。柯去的笑容干净,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
  • 如果归期未有期

    如果归期未有期

    他说,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用一切来弥补。她说,你把我当什么了,我告诉你,从前的我已经死了。他说,对不起……隔着一道围墙,隔着1000多公里的距离,冰冷心的好像被捂热了,但是又好像伤得更深。她不知道,结局会是怎样的?可是她累了!男人的话似乎永远都不太可信。她也不想再去相信了。空军蓝,他和他的飞机,在1000公里外的场站里;雾霾灰,她和她的花花草草,在1000公里外的北京;重逢后,也许故事的结局依然是重蹈覆辙……
  • 这样领导最给力

    这样领导最给力

    本书详尽系统地阐明了领导者必须遵守的领导法则。并辅以真实、典型、新鲜、趣味、可读性强的事例,告诉你如何做好一位好领导,如何管理员工,如何让员工尽心尽力,如何帮助员工,如何为员工谋求发展,如何让员工看到你公司的希望,如何管理公司。如何使公司赢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