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81900000072

第72章 以佛心修智慧心——大彻大悟,无量智慧(1)

心境一如,圆满是佛

佛说:“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既不唯心也不唯物,心境一如。佛的智慧就是如此圆满!学佛的人拼命要修到的无我,在那个时候,不谈有我无我,个个无我,无我到什么程度?“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你认为我是牛就是牛,骂我是马就是马,任人呼,只要你高兴。某某先生,某某大爷,你兄弟我哥子,这些是名词,都是代号,不相干。就是说,那个时候的人没有这些名相,没有是非善恶观念的差别,是“心境一如”的境界。

佛还说:“心本无生因境有。”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实一切境相都在刹那变幻无住,没有片刻的停留,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境相的“虚妄”不是“没有”,而是“暂有”;不是“真有”,而是“假有”。

既然一切境相都是虚妄的,那么对境生起的“心”又何曾真实过呢?人类的痛苦都来源于用这虚幻的“心”来死死地执著那刹那变幻的境相,一厢情愿的要求境相符合自己幻心所追逐的幻景,生活在经由三重扭曲的状态中而不自知——以幻境为实而生起的幻心反过来要求幻境为实,所以无法觉醒而做到“如是观”——以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来过自己的生活,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因此活得纷扰不断也痛苦不堪,实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个旅人途经一个偏僻小镇,来到一家旅店打算投宿。这时,另一个人也正好来订房间。然而,不巧的是,这家旅店只剩下一个房间了。

“这是一间双人房,”服务员说,“如果你们不在意的话,就同住这间房?”

一开始,两人都不愿意,但由于此时已经是深更半夜,外面又开始下起了雨,他们就勉强同意了,稍事收拾之后,各自上床睡了。在睡梦中,其中一个人忽然听到同房间的另一个人喊叫,忙睁开眼,房间里漆黑一片。

“出了什么事?”他惊问。

同房间的那个人用虚弱的声音答道:“对不起,我不得不将你叫醒。我有哮喘病。我现在感觉很不好,头痛得十分厉害。如果你不想我死掉的话,麻烦你赶快帮我把窗户打开。”

他跳下床开灯,但是停电了,灯不亮。病人继续呻吟道:“空气、空气……我需要新鲜空气。我快支撑不住了。”

他摸黑设法去找窗户。花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但是却怎么也打不开。同时,病人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情急中,他操起身旁的一张椅子,猛地朝窗户砸去,玻璃哗啦一声破碎了。病人立刻停止了呻吟,紧接着说他感觉好多了,并向他表示感谢。

然后,两人平静入睡,直至天明。可是,他们醒来时,惊讶地发现,房间里唯一的一扇窗户关得紧紧的,完好无损,而室内的穿衣镜却成了碎片。

这个故事正好说明境由心生的道理。正如弥尔顿所说:“心,乃是你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亦可将天国变成地狱。”

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千千万万,但归结汇总,不外苦乐而已。纵观人类历史,你可以清楚地理出一条线,那就是在人类所有千差万别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机——离苦趋乐。而古今中外的人们无论是从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无论以科学为武器还是以艺术、哲学、宗教为武器,目的无不是想从本源上探寻到生命苦乐的本质,并进而截断苦流,直至大乐。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生存现象背后的实质,除了一些人实在因为障垢太厚、利令智昏,因而无法看穿纷至沓来的生活表象的内里含义外,大多数人静下心来想一想,可能都会若有所悟:噢,的确如此。一天到晚乃至一生中的所有造作,不都是为了多一点乐、少一点苦吗?

那么,我们该如何离苦得乐呢?答案是:解铃还需系铃人。

从前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人生就是一个旅程,坎坷不平的旅途上布满了各种痛苦的深坑。我们人呐,刚从第一个深坑里跳了出来,在还没有落到第二个深坑之前,这段过渡期就是乐,平坦顺利。当跳进第二个深坑时,又如从前一样受苦了,到处碰壁、抗争,极力想从深坑中跳出来。一旦跳了出来,轻松一下,过了这段过渡期,又复陷入痛苦的深渊。人呐,就是这样苦多乐少地走完一生的旅程。

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达到我们这一生所期盼的终极目的——离苦得乐,我们还得从只知在物质层面去追逐快乐、实则毫无快乐的怪圈中解脱出来,把目标放在心的修炼上。因为一切均是心的游戏与显现,如果学会了调心,不让心随妄念去起心动念、攀逐外境外缘,保持如如不动并了了分明的状态,那人则一定可回归到真正的清净、平等、觉悟的快乐本性之海中。

打破幻心的笼牢,顺应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将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而不浪费丝毫无谓的幻执,人才没有白来世上一遭。

没有天生的弥勒,没有自然的释迦

讲到三世因果,其实很容易看,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只要看看我们自己一生就晓得了,尤其我们中年以上的朋友,我们中年所遭遇的环境,是年轻时候已经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轻及中年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

佛法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因果支配下发生、存在或消失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偶然的。有的人说,我摸彩票,一下子就中奖了,这是不是偶然的呢?不是偶然的,因为你的命中有这份福报,你才会中奖;假如你的命中没有这份福报,那是不可能中奖的。所以,看似偶然,其实并不偶然。也就是说,人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因果。

从十法界众生来说,成佛有成佛的因果,升天有升天的因果,做人有做人的因果,当畜生有当畜生的因果。六道或四圣,都有它的因果。佛经上说:“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这就告诉我们,弥勒菩萨并非天生就是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天生的佛陀,他经过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下一任的佛陀,现居兜率内院,经过长时间的修行,功德圆满,才能成佛。另外,大家熟悉的阿弥陀佛,也是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才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

再如做人,做人有做人的因果。你看世界上的人差别很大:男女老少,高矮胖瘦,贫富美丑,各各不同。假如不了解佛法的因果原理,就会一天到晚怨天尤人。哎呀!人家怎么那么走运,什么好处都让他碰上了,我怎么就那么倒楣呢?我的能力也不比他差呀?是的!在现实社会上,当官的不见得就比他部下能力强,不是有许多当秘书的比他的顶头上司更有才华,学历更高吗?我们再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皇帝,蠢才很多,倒是皇帝手下的那些文武大臣们,有的本事要比皇帝大得多了!这是因为命运不同,各人的因果也不一样。

不相信因果的人,就会怨天尤人。相反,明白了因果道理,就会知道“各有因缘莫羡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因果,不必去羡慕他人。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改造,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我们要记住:人生是无常的。今天的皇帝,也可能是明天的囚犯;今天的富翁,明天可能成为乞丐。而世间的许多荣耀,都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反之,一个贫穷的人,只要勤奋努力,终有飞黄腾达的时候。我们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无常的道理,就会懂得了如何设计自己的命运,改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有了护照,才能够签证出国。同样,我们为了成就人天果报,就要持五戒,修十善。

通过修五戒十善,可以成就人天果报。十善,是作为人所应有的道德。就是说,作为人,应该有人的道德。儒家讲到人的伦理,有五伦。儒家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就要遵守五伦,五伦是孟子所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佛法认为,一个人要做得像个人样,符合人的道德标准,就要遵守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关于十善的内容,下文要做具体的介绍。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因为,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地做人,来生才有资格继续做人。如果这一生你已经得到了人生,而不好好地做人了,就会失去做人的资格,来生就不能再做人了。就像一个人考上大学,在大学里不好好地读书,考试分数不及格,就会被学校勒令退学。

施惠勿念,受恩勿忘

真正的布施是不选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正人君子要济危扶困,一心一意地帮人解除危难。如果帮助别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就不是真心帮助。只帮助那些可以得到回报的人,希望别人以钱财名誉回报。而对于隐入困境需要拯救的人不愿帮助,见死不救,这完全是自私自利、假仁假义,不是正人君子的行为。给人恩惠不求报答才是真心实意。问心无愧,良心才能得到平和,才能对自己有利。所以说,帮助别人解除困难而不图回报才是真心帮人。

有一则历史故事:

吴自修做寿张县令时,审判一件大盗贼案件。见盗贼一表人才,举止端庄,不是那种鸡鸣狗盗之徒,便想为其开脱。但此盗罪责严重,法律不容,要想救其不死很难。于是,趁夜深人静之际把罪犯叫到县衙内堂,告诉他“本县令想救你不死,但无证据可以为你解除罪名,明天要把你押送上司行刑,我安排半路上释放你,让你逃生。”第二天,吴县令拿出三百两银子,暗中叫解差半路与犯人一同逃走。上司追查此事,吴县令因派遣差役不慎重而因其过被解除官职。

吴县令失官后生活艰难,一贫如洗,家人十分忧愁,埋怨吴自修不该为一个罪犯而丢了饭碗,吴自修告诫家人“救人而希望回报,还不如不救人。我丢官贫穷,这是命中注定,我不后悔。”

又过了几年,那位罪犯在边防上立下战功,官高位显。想到吴县令救命之恩,想要报答恩人,便写信请吴前来。吴自修本不想前往,家人强求,只好同家人一同前往。罪犯把吴自修当亲生父亲一样看待,时刻不离左右,几天不到后堂。其妻见丈夫一反常态,问是怎么回事,罪犯把前事告知妻子。其妻说“你错了,我听说大恩不图报答,吴自修拿着你的把柄来要挟你,你就是把我们的钱财都送给他也不会满足他的要求。如果满足不了他,他会把前事传扬出去,你还能继续做官吗?不如把他弄死厚葬,然后赠以钱财,这样既不会暴露前事,而且也算报答了他,还会落个知恩必报的好名声。”罪犯听信妻子的话,与妻子合计杀害吴自修的办法。夫妇的话被厨房一个姓樊的厨师偷听到。午饭时,樊厨师的饭菜不对夫妇口味,被责打了二十大板,厨师心怀愤恨,把偷听到的话全告诉了吴自修,吴大惊失色,抛弃了行李,和樊厨师于当晚逃走。第二天,罪犯听到吴自修一家逃走,追之不及,万分后悔,派人送去千两黄金做报答,吴自修拒绝不收。

后来,皇恩浩荡,吴自修官复原职,后来升任六部尚书之显职。那位罪犯领兵征讨西域,因贻误战机之罪被处死。这是他负德欺天之报应。

人世间只有具有大智慧的人才懂得“无求而自得”的道理,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施恩而不求回报,那他就远远地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偶尔读到朱子家训中的“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字句,内心很受感动。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坚守施恩不求回报、受人恩惠时则终生不忘的做人原则,必能积大德于世间。有一些人虽然也知道行善是好的,但是在行善之后因为没有马上得到福报就逐渐变得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这人世间是否真正存在着善恶必报的天理,那完全是由于善心不够纯正所致。

中国汉朝名将韩信在年轻的时候,生活极度贫穷。有一天,韩信找不到饭吃,只好在淮阳城下的小河边钓鱼,当时有很多妇女在河边洗衣,其中有一个洗衣妇看到韩信面黄肌瘦,好像很久没有吃饭的样子,就主动把自己带来的饭食让给韩信吃。一餐又一餐,充满恩情的饭食,就这样一连吃了十几天,天天如此。这让韩信既感动又感激,他觉得恩重如山,于是他对洗衣妇说:“我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你。”不料想那个洗衣妇却以很平淡的口吻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自食其力,我是见你可怜才给你饭吃,看到别人挨饿我也会这样做的,因此根本不希望得到你的任何回报。”

事过多年之后,洗衣妇自己也不知施舍了多少饭食,早把这区区小事忘记了,但韩信却把她的恩德一直牢记在心。等他功成名就回到故乡,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当年的那位洗衣妇并且以重金酬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纯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润大地,不争高下,更不求回报,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施恩而不求回报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如果每一个施恩者都有这种思想境界,见人有难,慷慨解囊;遇人罹困,施出援手;事后不管受助者有无回报之举,都能心安理得,无怨无悔。若如此定能广积众德,施恩者自己也必将收益无穷。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和“施恩不图报”,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受人恩惠当永记在心;施与恩惠,则当尽快地忘记,这是我个人的态度。不过现在的中国社会,这个问题好像有点严重,常常在媒体上了解到,不少的施恩者抱怨受助者没有感恩之心,甚至因此而取消对受助者的帮助。

中国的慈善事业,总给人一种铜臭味十足的印象,尤其是一些企业的慈善捐赠。据报载,中国的企业捐赠,偏好于教育捐赠,原因是其他的慈善捐助都不能立竿见影,不能扩大企业的影响。修一座希望小学,立个功德碑,媒体再一报道,相当于打了个广告,慈善捐款当广告费用了。

现在有些企业家们的表现更加过分了,不仅限于立功德碑,媒体宣传了,他们还要求得到受助者的歌功颂德。捐赠要举行仪式,让受助者尴尬地站在台上展示自己的贫穷;捐赠后,要受助者给他们写感谢信,去看望他们,对他们表示“感恩”之心。如果受助者们没有达成他们的愿望,他们便大光其火,以他们“没有感之心”为由,取消对他们的资助。

同类推荐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

    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

    《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内容简介:我生于莲花净地,门隅,藏语里称“白隅吉莫郡”,意为“隐藏的乐园”。藏历火牛年(公元1697年)我被确认为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同年十月,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勘破、放下、自在”,此为人生悟道的三个阶段。然我穷其一生,也未必参透。转眼几度春秋,当我回望那一世,三百年的红尘轮回,不过我一人而已。有人踏浪而来,有人乘风而去,几多风尘不朽,我就在这里。而我爱的人,便也随我留驻在时间的长河里。
  • 圣经故事2

    圣经故事2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热门推荐
  • 冰雪之旅:女孩的蜕变

    冰雪之旅:女孩的蜕变

    这是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位花式溜冰运动员的蜕变故事。在这成长故事中,她遇到了几位花样美男,在蜕变过程中与他们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 杀伏

    杀伏

    《杀盟》的姐妹篇吧,因为笑冷人那个QQ号被盗,故舍弃。杀伏算是在杀盟基础上的短篇武侠合集。十恶不赦榜上座,隐玉谁识笑藏君。女似郎来郎若女,阎王敲钟小鬼齐。笑君、清倌、流苏、温娘,其实,这也是关于每个人的故事。
  • 灵心医馆

    灵心医馆

    一家小小的医馆,群英汇聚。一个神秘的黑客,战帖挑衅。一个个故事,一张张图片,拼凑记忆的碎片。爱与恨的交集,正义与邪恶的交锋,还有危险恐怖的灰色地带。那被遗忘的记忆逐渐挖开,真相……
  • 异世之灵魂语者

    异世之灵魂语者

    灵魂的丧失是恶魔的召唤还是天使的回归未知的世界未知的情感且看我灵魂轻语道尽天图
  • 毒妃拒宠:邪王,太闷骚

    毒妃拒宠:邪王,太闷骚

    她,是唐门第118代传人,医毒双绝,阎王要人三更死,她能留人到五更。她,是南熙国晋王妃,国公府的嫡三小姐,身份高贵却懦弱无能,受尽耻辱。当她变成她,一改往日怯弱,眉眼间冷艳光华。渣男恶女,敢欺她辱她,敢毁她容要她命,她就让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再世为人,她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渣男渣女。不曾想,无意间却招惹上了邪魅嗜血的他。“我们很熟吗?”看着死皮赖脸缠上来的男人,她挑了挑眉。男人瞳眸眯起,唇贴近她的耳畔,“看过摸过亲过都不算熟,难道要睡过?好,如你所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野草仙风

    野草仙风

    少年仙路,他就像一棵随风摇曳的野草,求本心沐仙风,仙非无情而至性,这一方世界中自是畅行天下,于无数人中历无穷心境,人世中五味杂陈,才是真仙品味。
  • 少皇传

    少皇传

    “哈哈,苍天弃吾,吾宁成魔!”一道魔音贯彻天地,流荡九幽太虚外,邪帝狂傲大笑,气息震得天地晃动,山河破碎。苏离与之遥遥相望,心情如五味瓶复杂,兄弟阋墙,终是一神一魔。“我为人皇当护天地,只能拔剑斩妖魔,师兄,你已放下的剑,交由我来守护!”山河碎,四海灭,仙洲殇!纵使天地只有我一人,也要一剑斩开荆棘大道,命运若是不堪,我苏离可不信邪……
  • 四海惊龙之重生

    四海惊龙之重生

    他,本是大全国一个寻常少年,自幼孤儿,被师傅带大。他,受师父之命外出送一封十分平常的信,却不料种种曲折后发现,自己身上竟然涌动着几代帝王的热血……自己竟然是一个活脱脱如假包换的“豪门”之后他,自幼习练了物功、化功这两门四海世界的神功,最后跻身“四海惊龙英雄馆”的绝顶之列……他,希望通过重生,回到前世,改变历史,最后却发现,这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他最终会发现,自己不仅有前世,还有后生。自己不仅生于大全国这个世界,还生活在茫茫宇宙中的另一处……他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吗?他能称为古往今来的第一神人吗?相信你跟我一样,对此都抱着莫大的期待!让我们跟随着主角,一起成长!
  • 特皇斯爵:专殿美男袭来

    特皇斯爵:专殿美男袭来

    “嘿,你叫什么?”“跟你有关系?”初来乍到的她是这样的说话态度。可......“喂,别挡我路。”“瞎了?路那么大,你不会绕道。别跟我套近乎。”从开始的性情冷淡到遇见他们的玩笑话,每一天她都过的很‘充实’,只是因为托他们的福,从遇到他们的那一天开始,她的世界已不再简单。
  • 破灵后立

    破灵后立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故事,一个梦想和现实结合之后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会对所有的人说,这是最精彩的故事。我努力过,我要把我心中那个最完美的故事慢慢展现给大家。当我们多年以后,回忆起曾经为了那些我们曾经的梦想我们所付出的,才会真真正正的快乐。当终究以后想起曾经写书的时光,会发自内心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