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骊山微电子公司,一批批职工来找记者,恳切地说:写写老罗吧,他是我们党亲手培育的优秀儿女,他代表了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征。
是呵,只有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涌现出千千万万个罗健夫!
罗健夫一九三五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他少年好学,富于遐想,不甘自沉,到了十三岁,就已阅读了大量历史小说、剑侠故事和传记文学。他钦羡过军人的威武,曾立志从戎,景仰过“义侠”的豪气,想苦练武功;敬慕过学者的学识,想专攻理工,甚至还想效仿啸傲山林的隐士。
一九四八年七月的一天,罗健夫的生活中掀起了第一个波澜。他乘父母不在家,偷偷包上几件衣物,准备逃往峨眉山练剑。正要拔腿,母亲回来了,老人气得一个劲儿地责骂。一向孝敬父母的健夫失去了出走的勇气,但是,个人前途的迷茫仍旧缠绕着他。
湘乡解放了。社会主义新生活使他欣喜,共产主义革命思想使他神往。这时,对他这个少年来说,追求抱负胜于讲求吃喝。他渴求进步,将满十五岁就入了团。几个月后,报名参了军。在军校里,他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阅读了许多歌颂革命英雄的文艺作品,胸中升腾起炽烈的革命热忱,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了一万五千字的《自传》,尽情讴歌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毫不留情地暴露、批判自己“独闯天下”的幻想。他最佩服的英雄,是与自己同一年龄入团、参军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罗健夫以书中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把保尔·柯察金视为做人的楷模,甘愿把自己的一切理想、抱负、信念、追求统统交给党,融入人民革命的洪流。
“我希望读者在读我的小说的时候,能够产生一切感情中最美好的感情——忠于我们伟大的党的感情。”小说作者的意愿,在罗健夫的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他军校毕业后,愉快地服从分配,从江南鱼米之乡来到祖国大西北山丹军马场当“牧马人”。一九五四年转业,他决心为祖国科学事业献身。一九五六年他以惊人的毅力自学全部初,高中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大学毕业前夕,他要党分配自己到条件最艰苦的延安去。
罗健夫的同龄好友追忆他的一生,异口同声地说:老罗的信念、气质、道德、意志,都从保尔·柯察金身上得到教益,说他是中国的保尔,当之无愧!直到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十日他出差北京,给大女儿的复信中还写到:
你读一读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书中可以了解老一代的共青团员是怎样生活、战斗的。要知道,五十年代,这本书曾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呵!
青年时代的罗健夫,生活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上大学之初,他学业差,功课压力大,一度埋头读书,放松了政治学习,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为此,他受了批评。在这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他猛醒了;呵,搞科学的人不能没有政治信仰!于是他决心向又红又专的方向努力,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目标勇进。
一九五九年四月十六日这天,是罗健夫生活道路上的重大转折。他在党旗下庄严地宣誓,并把誓言作为更加自觉地增强党的信念、坚信伟大理想、锤炼道德情操的新起点。他的这个态度,二十年后依然如初。请听他与女儿的一段对话:
女:“爸爸,我想申请入团。”
父:“要求进步,好哇,入团为啥?”
女:“入团光荣。”
父:“仅仅是为了胸前挂个团徽吗?不,首先要把动机搞纯,要把团的性质、任务搞清楚,尤其要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真正含义搞清楚。”
罗健夫为了弄清这个“真正含义”,头脑里的发动机加快了转速。他针对自己闪念过“辩证唯物主义能不能指导自然科学”的疑问,“三更眠,五更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系统地攻读马列和毛主席的大量著作。他像探索大自然那样研究社会,认定了社会发展的趋向,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果说入党前他的“朴素感情”常起作用,那么,作为共产党员罗健夫的信念、道德、精神、风格都已发生着“必然——自由”的飞跃,他的行动是那么自觉!特别是在党遇到困难、出现失误、遭到挫折时,他对党仍是那么信赖,那么坚贞!
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处在暂时困难时期。他坚信党能够战胜困难、纠正失误。他给自己规定了一条准则:“每与知己谈起工作、学习、周围,总应谈充满乐观精神和旺盛的战斗感。那才算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党员气质的干部。”一九六一年七月十六日,他在日记中扪心自问:“党的工作有缺点,你尽了什么力?”一九六八年他劝告一些参加“造反”的同志:“跟着人家瞎跑什么,坐下来好好读读马列,相信党迟早会纠正这个扩大打击面的错误。”请看,这同他在不正之风面前坚信党、讲自责的态度,不是一脉相承的吗?难怪人们说:“他‘心如明镜,面如沉水’,二十年前不讲泄气话,现在不会发牢骚。”
革命理论使他坚定方向,高尚情操使他胸襟宽广。罗健夫效仿马克思“常以休息的方式从一个研究对象转移到又一个研究对象……”,崇尚列宁讲的用人类一切有益的知识加以武装。所以,他从青年时代起,博览群书,阅读了大最充满生活情趣、陶冶思想情操的作品。他喜读历史,酷爱文学,欣赏艺术,练过书法,能写颇有韵味的律诗,更可贵的是他善于从一切精神遗产中寻求做人的真谛。他广泛搜集古今中外科学家不为名利、英勇献身的名句,用以自勉。他更珍视《革命烈士诗抄》,用烈士的高尚气节陶冶自己的性情,并把它传给下一代。女儿上大学后,他特意赠给她一本,让她深读深想,写出读后感。孩子照办了,他仍不满意,指出:联系自己不够,体会也不深刻,重写!可惜,未等女儿第二次提笔,他已含笑九泉……
这就是罗健夫的成长足迹,这就是新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原载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日《工人日报》)
(作者邱文仲 刘军 庞文清唐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