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1127年), 中国古代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北宋王朝的建立, 结束了自唐末以来四分五裂的局面, 统治黄河中下游流域及以南一带广大地区, 实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 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1127年, 金军攻破开封, 掠走徽、钦二帝, 史称“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
为避免唐朝“安史之乱” 那样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悲剧, 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重内轻外、重文抑武的政策。儒学复兴, 到处弥漫尊师重教之风, 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 政治也较开明廉洁。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就曾对宋朝这样高度评价: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 同时, 宋朝内部安定, 少内乱, 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不过重内轻外、重文抑武的政策, 导致了宋朝武力的薄弱, 北方外敌愈发虎视眈眈。
赵匡胤建宋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于927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赵匡胤的高祖赵眺,在唐朝任过县令;曾祖赵珽,做过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官至刺史;而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官,后周世宗时官至检校司徒。
赵匡胤小时候就受母亲杜氏的严格教育,熟读诗书,从小练就十八般武艺。长大后,身材魁梧、器宇轩昂的赵匡胤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见识非凡。后汉初,赵匡胤到凤翔寻找已在后汉隐帝朝中升任都指挥使的父亲,中途竟走入大将郭威大营。郭威见赵匡胤身材魁梧、阔脸大耳,又得知他是赵都指挥使的公子,心中喜欢,便将他留在军中。从此,赵匡胤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升为禁军头领。
郭威登基三年后病故,周世宗柴荣继位。赵匡胤随柴荣在历次战斗中,更加英勇无比,每次总是冲锋在前屡立功勋,逐渐升至忠义军节度使。959年,柴荣病逝前任命他的亲信大将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精锐的中央部队——禁军的指挥大权。
过了不久,柴荣驾崩,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960年初,北汉刘崇见柴宗训年纪幼小,便趁虚而入,勾结辽兵来犯。符太后接受宰相范质的建议,让赵匡胤率兵北征。
赵匡胤手下的将领早就有心拥立他为皇帝,只因赵匡胤觉得柴荣对自己不薄,不忍反叛周廷,非但不允,他反而对手下将士千般叮嘱,切不可有此念头。将士们素来尊敬他,见他如此,不敢再勉强。但是暗中却不肯放弃,积极筹划此事。北征的后周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时,又冷又饿,于是就地扎营休息。新年没有过好,大家心里都有些怨气,聚在一起抱怨着。这时,有人提议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众将士群起响应。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赵普是赵匡胤手下重要的谋士,这两个人在军中地位举足轻重。当晚,许多人冒雪去见赵匡义和赵普。听了众将来意后,赵匡义和赵普立即派人飞骑往京城见留守的大将军石守信和王审琦。石、王两人当即表态,如果大军有所动作,他俩愿做内应。赵普自柴宗训继位之后,就忧心忡忡,他看出幼主难以控制朝廷,如不推选明主,就有亡国之乱。与其败在别人之手,不如拥立贤德英武的赵匡胤,还可免百姓离乱涂炭之苦。思谋日久,他便与赵匡义以及众将士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但每次在赵匡胤面前提起此事,都遭到他严厉斥责。此时军心如此,赵普就与众位将领谋划了一个计策,逼赵匡胤即位。
第二天早晨,赵匡义和赵普走入赵匡胤大帐,将他拉出大帐。此刻,早已等候在帐外的军士们不待赵匡胤开口说话,一下子围上去,将已准备好的一件皇帝所穿的龙袍披在他身上,向他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赵匡胤一脸惊讶地说:“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呢!”众将立即下跪,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说:“事已至此,我就是脱下黄袍,也是死罪了。既然众将拥我为帝,请大家听从我的号令。”众将齐答:“愿听号令。”赵匡胤持剑说:“我下令,现在大军即刻回师京城。进城以后,不得对太后和皇上无礼,不得惊动朝臣,不得骚扰百姓,有违抗者斩!”然后,大家将赵匡胤拥上马背,要他回汴京荣登皇帝宝座。
赵匡胤一行队伍三日后回到汴京,朝中文武百官闻听此事面面相觑,朝中并无可以与赵匡胤匹敌的大将,无力征讨,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闻听赵匡胤要背叛周廷,自己当皇帝,不由得火冒三丈。从朝中急返自己的府第,要召集人马抵抗。消息传出,赵匡胤手下的将士一拥而入韩通府第,将他和他的全家尽数杀死。
朝中大臣得知此事,愈发不敢反对赵匡胤。于是让范质、王博等朝中大官为代表去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二人,流着泪说:“先帝待我恩重如山,今日我为六军所逼如此,真是天地难容,可叫我怎么办才好呢!”范质、王博没想到他会如此,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范质反应快,忙退后几步,跪地叩头道:“此乃天意,赵将军被拥立为帝,也是我朝百姓之福,就不必再推托了。”言毕,口呼“万岁”。众官员见状,纷纷效仿。
小皇帝柴宗训在符太后的安排下宣布禅位,赵匡胤做了皇帝,正式定国号为大宋,年号为建隆,定都于汴京(今开封)。赵匡胤史称宋太祖。随后,赵匡胤向天下发布诏书,实行大赦,封柴宗训为郑王。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在军队拥立下,代周自立登上皇帝宝座。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匡胤如今当了皇帝,当然也不能让手下的将领们吃亏。
进了京城,赵匡胤设宴庆贺,大封有功之臣,以前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提升为殿前都点检,石守信做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其他的有功之臣也一一封赏。赵匡胤当了皇帝,可有一些前朝后周的将领认为从前柴荣与赵匡胤拜天祭地,结成金兰之好,称兄道弟,但柴荣去世才一年多,赵匡胤便自己当了皇帝,这些将领不甘心下跪称臣。对于这些人,赵匡胤当然毫不手软。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与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他们不愿臣服赵匡胤,也要当皇帝。赵匡胤便令大将石守信等人攻打李筠和李重进,宋军兵强马壮,将士作战勇敢,李筠和李重进节节败退,最后他们走投无路,纵火自焚而亡。消灭了二李,其他有异心的人也不敢出头了。这时,宋朝的政局趋于稳定。
赵匡胤扫平了内乱,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满足,接着便开始着手整顿朝廷内部事务。
961年,赵匡胤下令调任了慕容延钊,派慕容延钊到外镇做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这官职,自从慕容延钊以后,就不再设立了。
日子过得飞快,眨眼到了秋天。这一日夜晚,赵匡胤在宫内设下筵席,召集众将一起喝酒,武将席位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王审琦当时是殿前都指挥,与石守信同样军权在握。殿内点满灯笼,整个房间灯火辉煌,赵匡胤与众将军推杯换盏,酒兴正高。这时,赵匡胤举起酒杯,动情地对大家说:“今日我请的各位,有的是朕的结义兄弟,有的是追随朕多年南征北战、冒死杀敌的老部下。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痛饮,真是让我十分高兴!今日大家都无须多礼,只管畅怀欢饮,尽欢才休。”将领们全站起来,举杯向赵匡胤敬酒:“祝圣上寿比南山。今后有什么事情圣上只管吩咐,我们粉身碎骨也要为圣上出力。”赵匡胤请大家继续喝酒,众将交谈很是高兴。
“嗳!”赵匡胤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众人听到叹气声都放下酒杯,问:“如今天下太平,有什么让圣上唉声叹气的呢?”
“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天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赵匡胤话音刚落,众人全急忙问:“为什么会这样?”
赵匡胤接着说:“古人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谁不想做皇帝呀,今日我赵匡胤坐在皇位上,不知明日皇位之上又坐的是谁?”大家纷纷表态说:“我们至死都拥戴圣上,决没有异心!”
赵匡胤说:“不是这样,朕怎能不相信你们呢?只不过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能保证不动心吗?真若那样的话,咱们君臣战场相见,那可怎么办呢?!”
众人一听,一个个都汗流浃背,这是够令人恐怖的,纷纷说:“这可怎么办,圣上快给想个办法,我们全部照办。”
这时,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人无非追求安乐富贵,子子孙孙全不受罪罢了。若是大家交回兵权,你们和我之间没有猜忌该多好啊!我给你们多多的钱财,让你们添置田地房屋,再买一些歌姬舞女,天天享乐。那样,我对你们没有猜疑,这才叫朕放心,你们也过着好日子,你们说好不好?”众人听罢,一起对赵匡胤说:“一切听万岁安排。”赵匡胤笑道:“大家不必如此这样,快全起来,让咱们君臣痛饮一番。”
次日,众将借口有病,请求朝廷收回兵权,宋太祖痛快地答应了,封了众将有职无权的大官,赏赐给他们好多钱财、土地,君臣是其乐融融。自此,赵匡胤便把军权收归己有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收回京城中禁军的军权,宋太祖仍嫌不够。969年,宋太祖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收回了一些老资格的地方节度使的军权。
李后主亡国
宋朝内部稳定之后,宋太祖准备出兵统一全中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要全部统一,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想了很久,宋太祖也没想好该如何决定。
一天夜里,风雪大作。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忽然听得门外一阵敲门声。赵普心里奇怪,风雪交加的夜里,还有谁会来找他?仆人将来人迎进门,赵普定睛一看,来的竟是宋太祖。赵普连忙把宋太祖请进屋里,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招待他。原来,宋太祖半夜登门正是为了与赵普商谈统一全国的事。
这次夜半商谈,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宋朝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政权,那里地处江南,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家富裕。但是,南唐的国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无能的人,后来弄得国力渐渐衰弱下来。
南唐的最后一位国主李煜,人们将其称为李后主,偏安一隅,对诗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是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杰出词人。北宋建国后,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以求保存岌岌可危的南唐。李煜在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这期间他纵情声色,寄满腔亡国之忧于填词,感叹好景不长、人生易逝。
后来,他看到宋太祖接连消灭了周围三个小国,更加恐慌起来。第一时间派使者向宋太祖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己改称“江南国主”。天下一统已成大势所趋,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又怎会因此而改变?
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10万大军兵分水、陆攻打南唐。曹彬从荆南带领水军沿江东下,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马鞍山)。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有人向宋军献计,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桥,步兵就可以全部顺利过江。潘美听了这个计策,马上赶造浮桥。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南京)时,南唐君臣正在喝酒观赏歌舞。李煜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一定办不成!”
后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
三天后,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像在陆地上行军一样,跨过长江。不堪一击的南唐守将败的败、降的降。当10万宋军兵临金陵城下的时候,李后主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蒙在鼓里呢。当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急忙回宫调派驻守上江的15万大军救援。救兵刚到皖口,便遭到了宋军的两路夹击,南唐军全军覆没。
曹彬派人劝李煜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的百姓跟着受罪。李煜的拒绝投降态度,引来了宋军更猛烈的攻城。金陵的城门在第二天就被攻破了。
李煜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囚徒般的生活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折磨。
李煜被押两年后的七夕那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长期抑郁的情感让这位善于写词的亡国皇帝有感而发,随即作了一首《虞美人》。这首包含亡国之痛及故国思念的词被宋太祖听到后,可想而知,李煜的最后结果无疑就是一个死字。最终,李煜一杯毒酒结束了人生。而那首凄婉的《虞美人》及其中的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传唱至今,人们也因此永远记住了这位悲情的南唐末代皇帝——李煜。
宋太宗消灭北汉
978年是宋太宗赵光义(即赵匡义)继位的第三年,吴越王钱俶为了继续讨好大宋,进京朝见新皇帝。赵光义一见正中下怀,寻个理由把钱俶扣留在京城,然后逼迫他交出所辖州县。钱俶无奈,只得将吴越国所辖州县拱手相让。据守泉州、漳州的陈洪进得到消息,自知赵光义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而自己的势力还不及小小的吴越国,于是也主动向大宋献出二州。至此,赵光义便将矛头指向北方的北汉和辽国。
979年春天,赵光义便向北汉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任命潘美为北路招讨使,带领崔彦进、李汉琼等人四路进兵,攻打太原;命令邢州(今河北邢台)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截辽军援军。北汉主刘继元得知宋军大举来犯,果然向与之“素有渊源”的辽国搬兵求救。辽国国主知道大宋如若灭了北汉,必定会再犯大辽。唇亡齿寒,便积极派兵援助北汉。由辽太宗四子耶律敌烈协同大将耶律沙率军前往。
当赵光义得知辽军来了,就派郭进领兵阻拦,两军相会于白马岭(在今山西)。耶律敌烈不听耶律沙的劝告,领兵攻打郭进的军队,结果被郭进一刀斩于马下。辽兵死亡很多,不得不撤退,宋军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