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2900000052

第52章 1937~1944年:国难(2)

“峣峣者易折,皦皦者易污。”有个性又发奋的人,很难在团体中相处。有个性,易得罪别人;发奋,别人本来就对你不服。如此以来,冲突难免时时发生。更何况又是跻身于这样一种正统的环境!我常常在写文章时,甚至就在平时说话中,对追名夺利、随波逐流行为表示着深恶痛绝。我的大学4年,也就是在一些大家能看得见的身外之物上(名利等)受了不少的委屈与损失;但是,既然我痛恨名利,又怎能自甘世俗?我要做的无非是:尽量沉默;尽量宽容;尽量有个自己的空间;必须保持自己的个性与追求。这一切,很快就能全部实现了!

人大没有北大的湖光塔影、没有清华的荷塘月色——当然房子略新一些,因为它建校较晚。人大拥挤、喧闹、政治性强……都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有朋自远方来,我只能领他们到北大、清华走走。要写东西,随便找个教室,在哪个学校都是一样的。要干事情,我很多时日奔波在校外,或是名胜古迹,寻觅历史遗韵;或是大街小巷,追忆古都烟云;或是报刊出版社,那属于我的领地。这一切,与人大何关?

既没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又没有浓郁的人文气氛,仅仅是“教室——寝室——食堂”三位一体;仅仅是“上课——睡觉——吃饭”三点一线。除此外,丁点宽的锻炼场地、图书阅览室……这就将成为大学4年生活与学习的全部?也许,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这已足够;可对于我,这不亚于软禁,不亚于慢性自戕。

很不好意见,说了自己尊敬与感谢的母校这么多“坏话”。

是的,尽管前文中我说,当初填了人大,“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过是因为个性、创作方面没得到像在北大那样“如鱼得水”般的长足培育,因为人大的文学气息不如北大浓郁、中文系的学术水平不如北大强,且自己从事创作不如在北大那样受到重视而深为遗憾;但是,当初若真的没进人大,冷静一思忖,我更要后悔无穷、损失多多矣!

为什么?人大提倡严谨、规范,对我的不羁个性是很好的约束、调剂。它既有利于培养严肃的创作、学术之风,又有利于我平时的待人处世。人大提倡实事实是,反对自我宣传吹捧;它让我时刻注意谦虚实干、以成果服人。人大的党风正、强调“德”,也使我创作中的传统美德、人文气息、自我修养得以弘扬、高昂。我如果去了北大、北师大,也许在特点、优点方面会得到更大的巩固与提高;而我来到了人大,我的特点、优点并未失去,同时还补充、完善了当初非我的许多因素。一个“准北大人”成为“人大人”,既有北大风格之基础,又添人大风格之渗透,岂不快哉?

不错,人大中文系不如北大、北师大、南大、复旦中文系;然而,作为人大学生,我致力于业余创作,踽踽独步,4年下来,我的文学能力与收获并不亚于北大、北师大、南大、复旦学生。这何尝不是为学校争光,也为自己争光?

由于种种原因,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主的人大,科技实力有所不够,综合排名不如北大、清华崇高;但是,它的鲜明特色与重大影响,众所周知,足以跻身国内一流高校之列。人大是文科大学的排头兵,绝无疑义。人大与北大、清华皆居于京城文化教育中心海淀区,三校共同形成一个体系完备、实力雄厚的高校群落。三校齐驱并驾,往来密切,互相促进,为国家、民族的文教事业与精神塑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大的图书馆藏书,在全国、在各高校图书馆中皆居前列。尤其是文科方面的书,从文史哲到政经法,汗牛充栋、荦荦大观。我若作家法朗士所说,“像一个饥饿者”扑进书海里,博览群书,乐而忘返。

各种文化讲座、诸多人大籍名家,让我得到精神上的熏陶、才能上的锻炼。我为学者们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从学者们的渊博学识中兼收并蓄,从而素质方面迈上了不知几级台阶。

我的忧国忧民、关注社会与人生;我的心怀天下、稳重处事的风格;我的实事求是、一分为二……都是因为受了人大4年的教育啊!

尽管人大有各方面的一些不足,尽管人大有条件上的一些限制,尽管人大与我之间有一些迥异的地方;但是,人大的优点与特点,人大对我的莫大教益,那是客观存在的啊!

我的履历表上,将白纸黑字地写着:“从1994年9月到1998年7月,在北京市海淀路(现在是早已改名中关村大街了)175号,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94级、98 届。”

人大,伟大的母校,我深深感谢您!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您让我具有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第二个“我”。

快要走了,我在人大庄严的校门旁,在毛泽东同志手书“实是求是”的老区石前,在新图书馆外,在教学二楼的4层上,在芳草茵茵的围坪间,在学一、学二楼当中的仿古亭内……逡巡、留连,追忆着自己4年来在这儿留下的一行行足迹、一串串笑语、一次次沉思……

[附文3]人大赋

天子脚下,黄城根儿。人文荟萃,海淀渊薮。人、北、清三足鼎立,文、理、工体系全面。硅谷夹央,翰林居中。历七十二载不衰,有十八万徒遍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虽无湖塔,有大儒存之;虽无荷月,有书山屹之。地盘不大,唯学子勤读;花草不美,唯严师长诲。时闻丝竹之声,偶见名家之影;载歌载舞,亦行亦作。

鸟声啁哳,自枝巅飘落;夕阳如火,从窗棂泻入。跑道蜿蜒,尽是矫健身姿;桃林荫翳,都为晨起练舌。春花秋月,冬雪夏日,何时而无师生,何处而无教学?

堪称深府,亦为大院。抛弃名利,追求高雅;实精神家国,乃第二故土。随风潜入夜,不明知识暗增;润物细无声,谁知才干已长。声名远播,家户喻晓。

任凭东西南北风,哪管日夜四季转。岿然不动,柔中有刚。施影响于无形,讲道理于平时。娓娓低语,连顽石亦点头;静静投足,让众生争效仿。

噫吁,母校人大,辉煌历程。四载风雨,没齿难忘。承万千教导,将百年受益。幸甚至哉,歌以咏之。

2、1937~1940年:河山迢迢

自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不久淞沪战起,杭城情势日急,风声鹤唳,一夕数惊。而浙大镇定如常,仍按学历于9月10日开学上课。特以一年级人数较多,选定天目山为新生设一分校,以朱庭祜先生为主任。浙大规定国文为一年级生必修课目;竺校长尤重视学生之基本国文,曾商请我兼一年级国文主任,于开学前移寓天目山。山在于潜县北40华里。此山有两高峰,峰顶各有一池,因名天目。山中风景极佳,尤以9、10月间之云海,变化万状,最为奇观。彼时天目山已被辟为风景区,有汽车公路,自杭州至山麓,历时2点30分钟即可到达。

浙大借天目山禅源寺为校舍,山门上有“天目灵山”四大字。寺内建筑宏伟,重楼杰阁,气象庄严,诚为东南一大古刹。寺后胜迹尤多,新生就学于此,朝夕游眺,畅心悦目,诚为不可多得之机会。不意甫经三阅月,敌寇更自全公亭登陆,凶锋内向,杭城大震。浙大遂决定全校集中建德,所有在杭之二、三、四年级学生,自11月11日起,分3批动身,每晚出发一批,至江干登轮船,开往建德。同时在天目山之一年级生,亦下山经于潜、分水、桐庐以达建德。时敌寇已陷吴兴,南窜安吉、孝丰,直拊天目山之背。即使无集中建德之计划,亦难久居于此焉。

浙大师生全部抵建德后,借用林场、天主堂、孔庙等处房屋,略加修葺,即行上课。同时派人往江西吉安、泰和等处,筹备校舍。至12月,杭州失陷,富阳旋告不守,时在建德上课月余,匆匆结束,分批入赣,各推教授领队,并于兰溪、金华、衢县、南昌、樟树、吉安各设招待站。乃刚到金华,适遇敌机大轰炸,浙赣铁路客车停开,顿觉进退维谷。

旋经会议决定,分水陆两路前进,至江西玉山会合,途次虽备尝艰苦,幸一周以内俱安抵玉山,遂改乘火车到樟树,又由樟树乘汽车到吉安。彼时正值寒假期内,利用吉安中学及乡村师范校舍,上课2周,举行考试,以结束本学期学业。逗留2月,复迁泰和,设临时校址于上田村,借用大原书院、华阳书院、老村、新村四处房屋,大半是著姓萧氏旧宅,颇有池沼园林之胜。浙大师生在此安居,借以恢复长途之疲劳,弥补旷废之学业。

至1938年9月,凡八阅月,九江沦陷,全赣震动。浙大决定经湘入桂,迁广西之宜山,由校车分批运送,至10月底师生均已到齐。宜山县城虽不甚大,而街市整洁。浙大校舍以文庙标营为中心,又在标营新建草棚,作临时教室。师生于此,安心教学者,计一年又两阅月之久。自离杭后,沿途滞迹,以此地为最久,而所受惊险及损失亦以此地为最重。

先是上海电台广播:浙大抗日分子工作太多,应消灭它。果然,1939年2月5日,敌人用18架飞机,来浙大上空,环行四匝,轰炸3次,标营校舍,计落下爆炸燃烧弹121枚,彼时标营二、三、四年级宿舍,有寄居学生339人,又新建教室22座,大半皆在此上课。警报既发,师生奔避荒岩丛冢中,而轰炸数四,巨声震天,东宿舍着弹起火,体育课诸教师,俟机声稍息,率诸生扑救;及敌机复至,又走避。旋视前避匿处,则皆烟尘弥漫,已成巨穴。当地居民死者数十人,学生中幸无一人死伤。

又是年9月15日,敌机8架又来宜山轰炸。有一部分校舍被震毁,物理实验室尤甚,损失仪器多件,约值12万元。除此两次外,敌机虽不时来投弹,幸为害不大。

1939年11月,南宁沦陷,宜山警报,朝夕不绝;浙大又被迫北迁。翌年2月,校本部移驻贵州遵义。遵义为贵州第二大城市,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是黔省北方重镇。浙大在老城新城,共租赁18处房屋并新建一所规模宏伟、跨越城墙之工场实验室。为久居计,尚嫌局促,不敷展布;遂一面恢复上课,一面往湄潭经营新校址。同时在贵州青岩暂设一年级分校,以彭百川先生为主任。我抵青岩不久即衔教育部命,于6月、9月间,两度往贵阳查看文澜阁四库全书;及竣事回青岩,又准备迁移分校于永兴场。10月18日,一年级开始在永兴入学,注册上课。

彼时在湄潭之校址已借用文庙为办公室,又修葺城内外之祠堂庙宇,为各学系之办公室及研究室;更在北门外建筑宿舍、膳厅、操场、游泳池,于东门外开辟广大农场。旋经校务会议决定:以文学院、工学院设在遵义;以理学院、农学院设在湄潭,旋又增设师范学院。国文向为一年级必修科。嗣因新生国文,类多根基浅薄,改为两年必修,一年级仍住永兴,二年级则移居湄潭,我又由永返湄。

当时浙大除本部驻遵义外,于湄潭、永兴各设一分校。从此布置粗定,应有尽有,教者学者,得能埋头努力,安心工作,成绩遂逐年进展。其最足以鼓舞人心、激励士气者,实由于当时竺校长拟定“求是”二字为本校校训。回忆浙大同学会印行第4期会刊时,向我征文,曾写“浙江大学之回顾”一文,中有一段文字,颇足以阐明此点,兹摘录如下:

“……综计此3年之中,周流5省,间关万里,当局之焦神苦思、师生之流离颠沛,虽历尽险阻艰难,而仍不稍馁其教学之志。不特庋藏依然,弦歌不辍,抑且规模弥广,造就弥宏,良以创办求是之动机,实缘中日甲午之一役,固将赖以陶铸群材,恢宏学术,储国力,雪国耻,靖诸夏而戢寇氛,举于是乎在。故虽处播迁之中,犹倦倦不望揭‘求是’以为校训,是足觇浙大精神之所寄,凡我新旧校友,允宜共喻而力行之者也。”

3、1938年~1946年:“中兴业须人杰”

在民国大学的茫茫海洋里,这里要说的是一所空前绝后的神话般的大学——

她存在于20世纪中国人民遭受最大苦难的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抗战烽火中集合于昆明而创办。她集结了中国学术精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培育了无数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专家。她的许多毕业生,在后来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她被称为“中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10所大学”之一。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云南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抗战8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和南开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大、清华、南开先迁至湖南长沙,10月25日在岳麓山下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教师148人,学生1452人,11月1日正式开学。开学1个月后,上海、南京先后陷落,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武汉震动,危及衡山湘水。长沙遭遇空袭,硝烟弥漫……

虽然湖南方面极力挽留,广西方面热情邀请,但学校最后还是决定去云南昆明,那里位于大后方,气候优良,且有铁路通往国外,是战时办学的最佳处所。

1938年2月学校开始搬迁入滇,250名师生(学生244名)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由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派一名中将为团长护送,徒步穿越3省,行程3000余里,披星戴月,风雨兼程,经过68天艰苦跋涉到达春城(另一路是女生和体弱的师生、职员及家眷,则乘火车经粤汉铁路到香港,再从海路取道越南入境),4月2日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11月1日为校庆日。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另有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一个体育部。期间,于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1940年8月在叙永建立分校。

西南联大行政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校务委员会,一个是教授会。

校务委员会是权力管理机构,其委员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长批准任命。校长为校务委员会当然主席。校务委员会通过民主讨论和决议,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务。

西南联大有3位校长担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前两位老教育家为支持校长负责制一元化领导,公推年青的梅贻琦校长主持校务,他们二位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政府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实力支持。故西南联大自始终至终都是由梅贻琦主政,实行了“校长负责制”。而梅贻琦又提出了“吾从众(即教授),无为而治”的口号。

西南联大校务委员会中主管管理的职能部门领导人,全都是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常设的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建设长等,全部由教授担任,由教授会民主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任命。

教授会是一个校务咨询机构,虽不是权力机构,但很有威望,成员包括全校教授,日常工作由全校教授推选常委会主办。教授会是校长的得力参谋,也是办学校务得力骨干的资源库。各学院有院教授会,学系有系教授会。院教授会主席后来改称为院长,系教授会主席后改称为系主任,由相应院系教授会民主推选,校务委员会讨论备案,报校长批准任命。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统由教授会评议,由院长系主任执行实施。所以,院系教授会实际上是院长系主任领导下的民主办学权力机构。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世间每一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生机自动,所得自天。这每一生命过程,在人,当然可以生发无数诗意;在动物,也可以体现生命本身的循环。黄斌的诗歌关注他个人的历史,血液,所在的土地,和包围他的日常生活。他以一个极其正常的平凡的人的姿态写诗。写出了一个个人。
  •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 曾说流年(全五册)

    曾说流年(全五册)

    《曾说流年》系列共5册,以日记体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作者自2014年至2018年间的所思所想,内容包括对工作、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对时节及身边人和事的评论、对童年的回忆等,作者引用先贤的诗句抒发自己的生活感受,文字清新自然,读来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 刘亮程精品读本(树会记住很多事)

    刘亮程精品读本(树会记住很多事)

    本书记录了独属于刘亮程的村庄,记录了他眼中的、心中的、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土地。作者用情感记忆与诗性化语言构筑的黄沙梁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它潜于庸常生活的底部,隐约而持续地照亮,读者能在阅读中获得美的馈赠,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拿破纳瓦伦奥特曼

    拿破纳瓦伦奥特曼

    重写拿破纳瓦伦假面奥特曼。肯定比之前的好看。
  • 绝色女相师:盛宠,要不停

    绝色女相师:盛宠,要不停

    “皇上,相国大人已经多日未上朝……”“皇上,相国大人欧打朝廷命官……”“皇上……”风采凛然的帝王扬眉,“苏爱卿,你怎么看?”身后那个清傲如松的男子微微笑道:“她是一国之相,不是笼中之凰,这天下是你的,她是我的……”
  • 医流黄金手

    医流黄金手

    什么是医流黄金手?难道就是伸出手,一摸就能知道患者病情的黄金手么?对,就是这样的黄金手!不但如此,还是一摸就能鉴定古董玉器,一摸就能知道美女的身高体重三围……顾峰得到神秘异能黄金手,从此以后在都市中大展拳脚。敌人,倒下!反派,倒下!美女,倒……躺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迷糊小皇后:深宫绝恋

    迷糊小皇后:深宫绝恋

    第一个因被强吻而窒息穿越的倒霉女主,相亲遇上曾经打过架的死对头,不婚族的林绾绾当机立断,狠狠的敲了富家恶少一顿大餐。不想乐极生悲,竟然被他一个强吻给噎死了!穿越之后又遇上相亲,而且相的还是当了皇帝没了前世记忆的他!有道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新仇旧恨一块算!她布下陷阱,戏耍君王,一步步走进了百花齐放的后宫。
  • 月宫春

    月宫春

    后宫佳丽三千,她不是最出众的勾心斗角,你来我往,她只想明哲保但是天不遂人愿,她总是身不由己的卷入一件又一件的后宫争斗中……到最后,尘埃落定,她的愿望能否达成?最大的赢家又会是谁月宫春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 另类女尊,颜王驾到

    另类女尊,颜王驾到

    云梓可能是第一个看小说看死的吧,还偏偏穿越到了一个女尊王朝!“哇!上帝是看我单身了二十一年,所以让我在这里找美男是么?”我只能说,妹纸,你想多了,渐渐的,云梓发现这个世界好像是她看过的一本小说,她的身份……貌似就是本文女配?本打着女主不惹我我就不惹她的云梓,在原女主一次又一次作死之中,终于忍不住了!我要逆袭!!
  • 黑玫瑰·红线

    黑玫瑰·红线

    《红线》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尼古拉斯·周思以现代派跨越时空的创作手法,使《浮生六记》的主人公沈复和芸在《红线》中转生为博学正直的文物鉴定专家沈复灵和澳大利亚才华横溢的女画家鲁丝。《黑玫瑰》发生的背景是十七世纪中晚期的明朝末年。这部小说不仅仅写了玫瑰的杂交,还写了人与人的汇合。一个跨文化的爱情故事在明亲王和一位英国姑娘之间展开。这两个年轻人十分奇妙地相互吸引,使一个新的生命得以诞生。
  • 五分戒本

    五分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