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76600000006

第6章 从未倒下:美联储的金融危机史(5)

1930年到1933年,美国每年银行的倒闭比率分别为5.6%、10.5%、7.8%、12.9%,银行界的恐慌和挤兑在全国蔓延。公众对于银行体系的担心再次达到了历史峰值。1932年底至1933年初,公众持有现金率上升了16%,1933年3月6日深夜,罗斯福总统紧急宣布银行大休假(即停业),并中断黄金赎回和禁止黄金出境,挤兑浪潮以强制银行系统瘫痪的方式告一段落。

经过破产和兼并,1933年底能够开放营业的银行数量缩减至危机前的一半以下。随后,政府将美元贬值41%,并授权联邦储备银行可以用国家债券担保发行通货,美国实行金本位制的历史到此结束。

1933年银行业休假结束以后,整个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主要是,一方面,银行在储户心目中的信誉难以重建,人们担心银行业再次发生各种危机而减少存款,更主要的是减少对中小银行的存款;而另一方面,则是借款人在银行心目中的信誉难以重建。由于持续经济低迷,通货紧缩的趋势尚未结束,银行担心新增贷款很可能成为坏账,从而减少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整个金融体系由于缺少信用扩张而陷入到了泥沼中。更为重要的是,对于1913年为了保持银行体系的运转效率而建立的美联储对此束手无策。

在经过一年的筹备以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于1934年开业。这一保险公司要求银行自愿参加,并对其成员银行的存款提供保险。这一机构并不隶属于美联储,而是一家相对独立的金融机构,投保银行也对此机构不具备支配权,该机构的理事会由总统直接任命。

参加FDIC的会员银行在吸收存款的竞争中比未投保的银行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银行间的吸储竞争以及各州不愿意给未投保的银行签发特许权,使得这一机构的会员迅速增加。会员银行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支付保险费用,其将对最高限额为10万美元的存款进行风险担保。

设定10万美元作为上限是为了防止银行发生挤兑,根据大萧条时期的历次银行业危机的经验,中小存款人的恐慌性挤兑是造成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存款安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对于工商企业的大额存款,这一制度则促使他们不得不谨慎的选择存款银行,而不是盲目地追逐那些高利率但具有承兑风险的银行。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大楼内部标志。

FDIC的建立较为迅速地恢复了存款人的信心,尽管没有帮助恢复银行向外放贷的信心,但银行的挤兑和破产的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34年6月19日,罗斯福签订了《白银购买法案》,其中规定“命令财政部长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每盎司白银的市场价格达到1.29美元为止,或者直到财政部持有的白银储备的货币价值达到黄金储备货币价值的1/3。财政部部长对此享有充分权利”。白银价格因此出现了暴涨,白银法案迅速增加了高能货币,扩张货币的目标有了明显的效果,从而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复苏——从1932年到1937年白银的扩张促使了价格水平上涨了14%,批发价格上涨了32%,农产品价格上升了79%。

至此人们会发现,在这次危机中,那个于1907大恐慌中仓促成立的联邦储备体系几乎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客观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联储体系一整套反危机措施中的致命漏洞,也可以被认为是美国政府的惨痛失误。由于罗斯福的改革弥补了前期的漏洞,FDIC弥补了后期的漏洞,因此在后来的时代里,联储依然将注意力放在了货币问题上,相信这才是它的天职。

知识点:金本位

金币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金属进行流通的货币制度,它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开始实行金本位制,促使黄金转化为世界货币。随后,德国于1871年宣布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于1873年也相继实行金本位制。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已经普遍实行了这一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将金块交给国家造币厂铸造成金币,或以金币向造币厂换回相当的金块;③金币是无限法偿的货币,具有无限制支付手段的权利;④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从这些内容可看出,金币本位体制有三个特点: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人。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值与其所含黄金的价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币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的需要,从而起到货币供求的作用,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由于黄金可在各国之间自由转移,这就保证了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因而金币本位制是一种比较健全和稳定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作为第一储备,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

二战:虚假的繁荣与漫长的调整周期

二战的投入远远超过了一战的投入,导致了美国债务占GDP比例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美联储通过维持低利率以确保财政部可以低成本发行国债。在此期间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扩大。战争结束后,美联储用了六年才得以实现充分调整,不再需要人为地将利率保持在低水平。1951年的《美联储协议》使得美联储重新独立于财政部,从而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能够着力于确保物价稳定的使命。

二战时期,尤其是在美国参战以后,美国本土施行的是一种所谓赤字开支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连年攀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

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后,尽管美国税收进一步增到144亿美元,但是财政预算开支增长更快,达351亿美元,预算赤字为208亿美元;1943年政府预算收入为236亿美元,预算开支则为785亿美元,其间差额达549亿美元;1944年预算收入为443亿美元,支出913亿美元,赤字额470亿美元;1945年预算收入为452亿美元,预算支出927亿美元,赤5字额为475亿美元。

美国并不缺乏向国内商业机构甚至公民借债的经验。首先是内战。1861-1865年的内战使美国债务在1866年达到了当时有史以来的最高峰——28亿美元。

历经格兰特、海斯、加菲尔德、阿瑟、克利夫兰、哈里逊六位总统,直到1891年克利夫兰第二次出任总统时,美国债务方才下降至15亿美元。

1891年到1912年期间,美国又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建设48州,展开美西战争,修筑巴拿马运河,建立国家公园。这些看似光辉的事件为美国增加了14亿美元的债务。1912年伍德罗·威尔逊入主白宫时,美国国债达到了29亿美元。

1914年爆发的一战,使得美国债务净增133亿美元,这个数字到了1930年变成了162亿美元。

美国的这些经历使得罗斯福以前的总统们总结出了这样一条原则:通过借债来满足不同寻常的国家大事的财政需要,事后加以偿还。

1929年大危机爆发至1940年罗斯富兰克林·罗斯福

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总统。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同华盛顿、林肯齐名。

福第二届任期期满时,经过计算,为了应付大危机,美国通过公债筹集了266亿美元,这让美国的债务增长到了428亿美元。

1942年美国正式参战后,尽管美国税收达144亿美元,但是财政预算开支却是351亿美元,预算赤字为208亿美元。1942年4月美国政府的每日开支仅战争一项就达l亿美元,开支异常庞大。罗斯福说:“去建设工厂,购买原料,向劳动力支付工资,提供交通,为士兵水手和海军提供装备给养和住房,为战争中无数的需求而忙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金钱,这些钱比有史以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时期花的钱都要多得多,为求得战争的胜利,这些钱是非花不可而且不能拖延。”与此同时,随着战时国家财政的大量开支,社会就业的逐渐恢复,大量货币流入民众手中,社会购买力起初开始增强,但逐渐地,人们开始变得艰难起来——国家正在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1941年1月至1942年5月,美国本土的平均生活费用大约上涨了50%,如若任其发展,可能造成生活费用再度提高20%的结果。而通货膨胀将发展到什么地步谁也无法预测,这种情形使得罗斯福异常担忧,因为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必然会激化阶级矛盾,人们对政府不再信任,最终会伤及政府本身,动摇整个经济体制。在国会对税收的极端抵制时期,以恶性通货膨胀来满足战时财政的庞大开支,决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政府不愿大量发行纸币,那么加强向国民借债以应对财政开支的方法就成了政府的必然行为。

1942年4月28日和同年9月,罗斯福先后发表了《为了文明必须付出艰苦工作、悲伤和流血的代价》及《如果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就会动摇经济体制》的炉边谈话,决定将战时公债的发行与限制公司利润,稳定工资、物价、房租及农产品价格和重要商品配给等压制社会购买力的措施配套推行。

1942年1月30日,国会通过紧急价格控制法,将整个物价限制在1926年水平的96.5%,农产品价格限制在1926年水平的101.9%。同年2月,汽车生产完全停止,不久后收音机和电冰箱的生产也受到限制。

1942年4月,配给制度开始建立,控制是如此的全面和彻底,以至于战时许多人即便拥有高工资和大量超时工作所获得的收入,但消费途径不是被切断就是被限制,无论你出价多高,新的房屋、汽车和绝大多数家具、电器都无法购买,甚至连吃肉都依赖于公共配给。人们的旅行也大受限制,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变得非常拥挤,因军队的需求具有优先权。

通过这些影响消费的强制措施,1942年起,货币流通的速度开始下降,这些措施加速了社会闲置资金的增长,从而提供了发行国债最好的理由和时机。

为了尽可能多的吸纳资金,战时债券的发行极具灵活性。所提供给公众的债券尽量适应各阶层投资者的需要。根据个人、企业、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联邦储备银行的不同情况,财政部设计了不同的债券,为了向学生推销债券,有的干脆以邮票代替,学生们只要每周花几美分就可以购买。

普通的工人群众无疑是公债发行的重点。为了最大程度从普通工资收入者那里吸纳资金以压缩消费,从1941年5月开始财政部展开了一次战时借债运动,着力推动三种新债券的发行:E、F、G系列的储蓄公债。

由于从1935年开始美国就己发行了储蓄债券,这种投资方式对于普通美国人并不陌生,因而新公债的发行还算比较顺利。

由于战时财政的巨额投资,货币储蓄大多由美国公司积累起来,他们成为了战时公债的主要购买成员之一。从1938年到1945年,美国公司资产总额从3000亿美元增加到4420亿美元,增加部分几乎全部是国家证券投资和货币现金(库存现金和货币存款)。

在1938-1944年期间,货币资金和国家债券投资所占比重从32%增加至57%,而物质财富的投资则相应减少,这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二战时期,美国银行体系对战时公债的发行起巨大的作用。这期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运作机制也在演进中。大危机之前,由于联邦储备系统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导致公开市场操作的产生。大危机期间,国会授权美联储可以在相当宽泛的范围内改变会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比率。1935年,罗斯福政府颁布了《1935年银行法》,这一法案重新构造了联邦储备体系,正式授权美联储理事会执行其所具有的一切权力,用集中的货币政策执行权取代过去货币政策执行权在各区储备银行的分散制度,同时规定每个联储银行购买及销售国债必须经过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批准。这两项法令强化了联储对货币的集中管理权以及对信贷的集中调整权,而参战期间改变会员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比率,就成为了联储充分调动银行财力以供应联邦政府财政所需的得力工具。

二战时期,美国各银行都可以被看作是财政部的工具,这些银行为战争提供融资服务,它们在战争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财政部销售债券以及各种票据,为战争融资,满足政府对资金的需要。因此,联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国家的和各州的)和信用体系中的其他各机关实际上担当了推销公债的职责,而且银行不仅帮助公债在私人、工商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推销,并且将大量自身的资金投入到国家有价证券当中。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银行所持有的国家有价证券从1939年的194亿美元,增加至1251亿美元,占当时国债发行总额的45%。

为了满足财政部的需要,美联储为全国的银行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极大规模的储备,以便使财政部发行的证券能够维持非常低的利率水平,这就使得全国银行系统的储备和存款得到迅速增加。因此,在1941年至1945年期间,银行将大部分资金用到能产生效益的资产运用项目上,这些因素使得各大银行利润大幅增长。

另外,由于短期公债利息只有0.375%,因此群众和商业银行都不愿意购买,美联储于是包销了由财政部发行的全部短期债券,购买总额从1939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233亿美元,庞大的军事开支使得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资金全部被用于军事开支的拨款。联邦储备银行1945年6月30日综合资产负债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联储将其资金的一半以上投入国家有价证券中,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发行银行券。这些银行券的流通不但增加了银行存款,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且准备金也增加,并且依此为基础进一步增大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就是通货膨胀。在1946-1949年时间段里,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率为10.2%,最高时曾达到14.4%,通胀非常严重。

同类推荐
  • 区域产业集群演进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区域产业集群演进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产业集群包括一系列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企业和机构,“地方网络”和“根植性”是其两个关键性的特征。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一般都会同时构建起正式网络(主要是商业网络)和非正式网络(主要是社会网络),这两种地方网络相互缠绕、彼此增强和制约,在产业集群演进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大集群企业普遍采取了集群化成长模式,即一个企业的成长依赖于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的其他企业的资源能力。同时,科研院校、中介组织、地方政府等地方性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也为集群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支撑条件。
  • 市场创造论

    市场创造论

    本书分为“市场创造论”、“产权确认论”、“合力增长论”三部分,阐释了创造市场的核心问题及策略选择,市场经济与产权,合力增长与重点发展等问题。
  • 创业中国

    创业中国

    本书整体分两部分,上半部分讲述在国际背景下中国是最适合创业的国度,讲述中国轰轰烈烈的创业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选择。下半部分偏重实操就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资源,素质以及创业者需要有人指导,有专业的机构指导,作者是专门从事指导别人创业的,其多年执业经验对创业者的指导落地性强。
  • 权力视角下的公企业与国有经济治理研究

    权力视角下的公企业与国有经济治理研究

    本书以西方国有经济的重要组织性治理工具——公企业的制度变迁为主线,重点研究了政府、社会及市场三方之间及各自内部间的权利结构差异及基础制度环境差异如何决定了我国与西方国有经济组织性治理工具的不同选择。
  •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包括了关于“封建主义”与“现代化”、中国(近)现代化:在封建羁绊中步履维艰、封建制度的覆灭和现代化的起飞、封建主义:新时期现代化的沉重包袱、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等。
热门推荐
  • 无法自拔的深渊

    无法自拔的深渊

    缠绕死亡气息的单纯少女,在过去与现实的梦魇中寻找自己,探查真相,却落入不伦的爱恋。为了获得爱情,她逐渐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 重生之七彩神体

    重生之七彩神体

    他被兄弟陷害被迫自爆同归于尽,一缕残魂飘落世俗界转世沐家三少爷,神魂几乎毁灭被认为无法修炼得废材,被家族抛弃成为下人,十二岁那年偶然觉醒神魂,突飞猛进,昔日废材大放光彩……七彩神体何来废材?此乃天地间最强大得神体,没有之一。且看沐风如何一步步勇闯修真界,仙界,神界……记忆恢复,如何复仇?当初为何被人追杀?沐风身世之谜?
  • 此去经年爱未眠

    此去经年爱未眠

    十二岁,我爱他,却只敢在角落仰望他。爸爸问我要不要随他出国,我毅然同往。我要看遍世间绮丽的风景,再回来说与他听。二十二岁,我已成为蜚声国际的知名服装设计师,我的公司和事业蒸蒸日上。我决定放弃一切,回来寻他。他叫李云扬,我叫他“云扬哥哥”,他唤我“清丫头”。他会爱我吗,就像我爱这样不顾一切的爱他期待他一样!
  • 游戏第二世界

    游戏第二世界

    这是一部YY小说,且看主角龙天如何拳打南山幼儿园,脚踢北海敬老院。
  • 将军策:琉璃战妃

    将军策:琉璃战妃

    太令元年,硝烟四起,战火纷飞,闻其东菱国有一战神大将军,巧捷万端,骁勇善战,令不少进犯东菱的国君头疼不已!不仅手段狠辣,毫不留情,偏偏还生得一副冠绝天下,形貌昳丽的俊俏面孔,令无数少女芳心暗许,怦然心动。她本是被战火波及流落在外的孤女,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直到北疆平定,那天,那个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居高临下地看着她的男子,不顾周围人惊愕的眼光,翻身下马,将温暖的外袍披在了她满是伤痕的身上。她不敢出声,瑟缩在角落里,眼睛却直勾勾地看着这个宛如神祇一般的男子,年幼的她眼里满是惊艳,当时只觉,这定然是她见过的最好看的人了。“将军,可要属下将人带走?”士兵面无表情地开口,男子嘴唇紧抿,盯着眼前这个明明害怕,却倔强地仰头直视着自己的姑娘,许久后才幽幽开口。“不必。”她的眼睛,纯净而透明,真是像极了琉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今天啊又是爱你的一天

    今天啊又是爱你的一天

    我喜欢的你我不想让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想让你身边的人不是我我不想让你雨夜孤独心情低落我想让你一路繁花似锦我想让你每一天都活出自我我想紧紧抱着你就这样看这世间一搂一抱就是一辈子
  • 盗墓大笔记

    盗墓大笔记

    大爱老三的盗墓笔记,一算时间,这一晃又是一个十年了。最佩服老三的是他对小说的掌握和把握,挖的遍地坑又让你觉得欲罢不能,在本人拍案叫绝之时,突发奇想,想要写一篇恶搞,聊以慰藉,不喜吻喷!
  • 团宠又被宠了

    团宠又被宠了

    这是一个团宠的故事……(新手小白,请多指教)
  • 风人院

    风人院

    疯子和常人的区别,在于常人永远无法到达疯子的境界,天才向左,疯子向右,战争狂人也被凡人所称之为疯子,然而他们却被后人所记住,風人院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里,没有法律,却有着比法律还要严格的规矩,这里,没有普通社会所谓的“公平”,只有靠力量与积分才可以不断地向上爬,我们的主人公,榊龍,曾几何时,也是街边的小混混,但在風人院里,即使是他,也会被一视同仁,靠自己的力量,不断的向上攀爬,直至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