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5200000003

第3章 生命的进化:机械论和目的论一、一般意义上的绵延(1)

我们最有把握最了然于心的存在就是我们自己的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我们对其他任何东西的见解都可能被认为是外在的或者肤浅的,而对我们自身的看法却是内在的、深刻的。那么,我们对自己有什么看法呢?在这种受到优待的情况下,“存在”一词的精确含义又是什么呢?先让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本人以前一部著作的结论吧:

我首先认为自己会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我一会儿觉得热,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时而工作,时而无所事事,时而观看四周,时而若有所思。感觉,情感,欲望,表现,所有这些变动不居的情态都分享我的存在,并使我的存在有声有色。说自己变化无常,还是太轻描淡写了一些;应该说这变化之激烈,开头连自己都难以相信。

我实际上在说我的每一状态似乎都自成一体。我的确认为自己处于变化之中,不过这变化在我看来寄存于从一个状态到随后的另一个状态的转移之中:如果将每一状态分别看待,我倾向于认为它自始至终就是那样,一无所变。然而,稍加注意,我就发现,没有一种情感,一种表现,一种欲望,不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有某种心态可以停止变化,那么它的绵延就要淤塞不流了。就以最稳定的内心状态,即对一个不动的外界物象的视觉来说吧,这物象处于恒常不易的状态,我亦停留于同一角落,从同一角度,在同一光线下,定定地看着它:我此刻所见到的它还是不同于刚才的那一视像,尽管这仅仅因为它在一霎那间老化了一些。我的记忆却惯于将业已消逝的东西塞进现在。我的心态随着时间之旅还在不断地膨胀,因为它把绵延都收集起来,那就像在雪地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像感觉、情感,欲望之类更深奥的内在状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它们的情况也是如此;它们不像简单的视觉那样会对应于外界不变的物象。但是,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不必去留意这种无休无止的变化;只有当这种变化显著到足以耸动我们的视听,唤起我们躯体的反应,我们才会去注意它。此时此刻,我们不难发现世态人生的无常。其实,人们从不停止演变,状态原本是演变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从某一状态到另一状态的转变与同一状态的持续,彼此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所保持的“同一状态”若是有出人意表的变化,那么,从某一状态到另一状态的转变,则更加令人难以想象地与同一状态的持续相似;转变的过程是连续不断的。然而,正因为我们对每一心理状态的不断变化熟视无睹,所以,当变化之大让人非注意不可时,我们除了揣度在前一状态结束之处已经拼接上新的状态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话可说了。我们会设想这一新状态又是不变地停留在那里。情况就是这样无限循环下去。因此,我们的心理上的生命表面上看来是不连续的,原因在于我们对它的注意是经过一系列不连续的作用产生的:本来那里只有平缓的坡道,由于沿着间断性的注意力作用的路线前行,我们却以为自己在阶梯上拾级而下。不错,在我们的心理生命中笼罩着莫测的风云,尽管无数的事件是接踵而来的,却似乎每一事件都是空前绝后的。可是,那些事件的非连续性仍是在连续性的背景上绘画出来的,分开各桩事件的间隔就来自背景,它们如同交响乐中点缀的大鼓敲击声。我们之所以注意这些鼓声,是因为它们更为引人关注;但每一鼓声都是由我们整个心理存在的流动体带出的。每一鼓声都不过是一条移动带上最明亮的闪光点,这条移动带包含着我们所有的感觉、思虑、愿望,还有我们在特定时刻的全部存在。整条的移动带事实上构成了我们的状态。人们会说这样定义的“状态”不是什么清晰可辨的质素。事实就是如此,状态互相连贯于不尽的长流之中。

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将这些状态加以人为的区分,因此接下来又不得不以人为的联系方法将它们串接起来。于是,我们设想了一个无形的、不动心的、无变化的“自我”,并把被视为独立个体的种种心理状态贯穿于“自我”上。原本是色调斑斓、相互叠加的流动性,我们的注意力却把它们当作界限分明的,也就是说实实在在的各种色彩,它们互相串联着,就像项链上五颜六色的珠子:于是,还不得不假设有一条实实在在的线将这些珠子联结在一起。这无色的基质只是不断地被罩盖上去的东西所着色,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它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并不存在。相对而言,我们仅仅看到那些着色的东西,即各种心理状态。实际上,那“基质”不是实有的;它在我们的意识中只是一种符号,可以不断提醒我们:我们的注意力人为地将原本连续不断地展开的事物分割为一个又一个的状态,然后又将它们串接在一起。假如我们的存在是由彼此分离的状态组成的,而无动于衷的“自我”要在其中扮演撮合的角色,那么,对我们来说,当然就不存在什么绵延。因为,不发生变化的自我无所谓延续的问题,不为下一个状态所取代的始终如一的心理状态,更是延续不下去。由此看来,把这些状态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在支撑着它们的“自我”上面,真是徒费心机:串接在某一固定物上面的这些固定物决不会构成流动的绵延。事实上,用这样办法取得的结果只是内在生命的人工模仿物,是一种静态的取代品;正因为人们以此抹掉了实在的时间,这种取代品可以更好地迎合逻辑和语言的要求。至于那些隐藏在它们的符号之下展开的心理生命,人们却是不难看出时间才是它们的基质。

况且,没有其他的质料比它更耐久,更实在。因为,我们的绵延并不是一个瞬间取代另一个瞬间;若是这样,除了现在就决不会再有其他什么了:没有延伸到当前的过去,没有进化,也就没有具体的绵延。绵延是过去的连续进程,它咬住将来而前进,而膨胀扩大。既然过去在不断的增长,它也就在无限期地保存下去。正如我们试图证明过的那样 见《物质与记忆》第2章和第3章,巴黎,1896。,记忆不是将某些回忆编排后放进抽屉或登记在簿册上的能力。记忆里没有簿册,没有抽屉;确切地说,这里甚至没有能力,因为能力总是在必要或可能时产生间断作用的,而层层叠叠的过去的累积是将一切时刻含括于内的。事实上,过去是在自动地自我保存。从总体上说,过去可能每时每刻都追随着我们:从我们最早的孩提时候开始,我们所感,所思,所愿,仍都存在着;它们紧紧地依傍着即将加入其中的现在,又叩响装模作样要拒之在外的意识之门。大脑的机制正是在于将几乎整个的过去压抑到无意识,而允许进入意识门槛的只有那些足以阐明现实的情势或有助于酝酿中的行动的信息。总之,意识所着眼的是有用之功;充其量只让一些多余的回忆通过半开的意识之门潜入。这些无意识的信使的潜入,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后面拖带着多少我们所不知的事物。不过,我们即使对此没有清晰的概念,我们还是会模糊地感觉到过去依然留在目前。如果我们不是出生以来的历史的凝聚体,我们究竟又是什么呢?我们的性格又作何解释呢?我们的历史甚至要从出生以前算起,因为我们带有出生以前的气质。也许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过去的一小部分来思考;但是,在我们渴求、发愿和行动之时,却是动用了我们过去的全部,包括我们先天的性向。这就是说,我们的过去会以它的驱动力量和造成趋势的形式,整体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尽管呈现于我们的意识中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过去的留存致使意识不可能第二次经历同一状态。任凭环境多么相同也不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因为环境与人的际会都发生在这个人的历史的全新时刻。我们的人格无时不在变迁,无时不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重新塑造。所谓人格的变迁就是,每一状态尽管表面上还是原来那样,但其深处与时俱变,无法重复。所以,我们的绵延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可能回头再过哪怕一星半点以前的绵延,因为,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我们首先要废弃它所留下的一切回忆。可是,即使我们能够将那回忆从我们的知性中抹掉,也无法从我们的意志中消除。

我们的人格就是这样不停地萌生、成长和走向圆熟。人格每个时刻都在更新,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事物。说得更透彻点:岂止是新事物,而且是不可预料的事物。我目前的状态大概可以用我原有的气质和刚刚影响过我的东西来解释。我找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因素有助于分析我的人格了。不过,就是有超人的智慧也不可能预见像人格这样的单一而不可分割的形式,它赋予那些完全抽象的因素以具体的组织。因为,所谓预见就是将自己过去所察觉的东西投射于将来,或者将已经察觉的种种因素换个顺序重新组合,以此设想后来的情景。但是,从未感知过的,又是单一的东西,必定是不可预料的。作为我们历史长河的某一瞬间而出现的某种状态就是如此:它是单一的,以前不可能感知过,因为在它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集聚了所有感知过的东西,还有现在添加上去的东西。这是一丝不差的原创的历史中的原创的瞬间。

已经完成的肖像可以用模特的容颜、艺术家的气质以及调色板上的颜料来解释;但是,即使知道所有这些因素,仍是没有人,包括艺术家自己,能够准确地预见未来的肖像会是怎样的,因为如能这样预见,无异于未下笔作画之前肖像就已经画成了,这当然是不攻自破的谬论。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瞬间也都是这样,我们自己就是生活的艺人;每一瞬间,每个人,都是一种创造。我们的每一状态,既然依照上面所说的都是一种新形式,它从我们这里出现的那一刹那,便在改变我们的个人,情况如同画家的才能是在他的创作的影响下形成或扭曲(总之是变易)的。因此,有理由说: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但必须加上一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自己手中的产物,我们不断地创造自己。而且,这种自我创造会随着人们更加合理地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日趋完善。因为,合理性在这里的作用不同于在几何学上的运作;在几何学那一方面,前提都是一次性设定的非人格之物,不随着时间变化,因此只能推演出非人格的结论。而在这里,相同的道理会导致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瞬间的相同的人,做出内涵殊异的举动,尽管这些举动都是有合理性的。实际上,那不完全是相同的道理,因为它们不出于同一个人,也不出于同一瞬间。所以,人们不能像在几何学中那样从外面抽象地来运用这些道理,也不能替别人解决人生向自己提出的那些问题;每人都必须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从内部加以解决。不过,对此我们不必深入探究。我们所要研讨的只是我们的意识赋予“存在”一词什么精确的含义。而我们发现,对于自觉者而言,存在就是变化,变化就是成熟,成熟就是不断的自我创造。总体意义上的存在是否也应作如是观呢?

二、无机体和抽象时间

随机拈来的任何一种物质性东西都表现出与以上所述相反的特性。它或者保持原样,或者在外力影响下发生变化,但我们仍将这种变化看作各个不变部分的相互移位。如果这些部分也发生变化,我们就将它们同样地加以细分。我们可以将它们一直细分到分子为止,对于分子的组成物则可细分到原子为止,对于原子的生成物则可追溯到微粒子,以至于细分到在粒子内呈涡流状的“不可测量之物”;微粒子也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单一的漩涡体物质。我们最终可以把这种细分或分析进行到必须这样做的最细微的程度。但是,只要面临了看来是不可变易之物,我们就停止下来。

我们可以这样说,合成物的变化是由于其组成部分的移位。但是,当某一部分离开它原有的位置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它的回归。因此,一组元素经过某种状态之后,总是可以回归原位。如果这样做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至少是靠外因的作用而使一切重新就位。也就是说,这组元素的任何状态都能根据我们的需要经常予以重复,因此它不会老化,也没有自己的历史。

这样一来,其中从素材到形式就没有任何的创造。假如人们从它如今是什么上看到了与之有关的宇宙所有的质点,那么这组元素的将来其实已体现于现在之中。只有超人的智慧才能计算出无论任何时刻的空间某一系统上的某点的位置。由于整体的形式没有什么不同于各个部分的配置,系统的未来形式从理论上说可以从它现在的形态中推测出来。

我们对事物的全部信念以及对科学所分离出来的种种系统的全部处置,实际上都基于这样的观念:时间并没有侵入这些事物和系统之中。我们在以前的一部著作中曾经接触过这个问题,目前这一研究也还要回到这个问题。我们暂且限于指出:科学赋予某一物质性东西或某个孤立系统的抽象时间“t”,仅包含一定数量的同时性,或者,一般来说只包含一定数量的对应关系;不管对应关系中间隔的性质如何,对应关系的数量都保持不变。对于无机物来说,这些间隔决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倘若我们考虑这些间隔,那也只是为了计算新的对应关系,但我们依然不去理会这类对应关系之间会出现什么问题。常识只关心个别的事物,科学也只考察孤立的系统,它们都只注意间隔的两头情况,而非间隔本身。因此,时间流可以认定具有无限大的速度,而个别的事物或孤立的系统的全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以立即散布于空间;这样做时,既无需改变科学家的公式,也不必改变常识的语言。“t”这一数值总是指同一事物;通过它还可以算出在事物或系统的状态与“时间流”线图上各点之间形成的同一数值的对应关系。

同类推荐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否定的现代性——理解阿多诺

    否定的现代性——理解阿多诺

    本书所研究的是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奥多·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内容包括:同一性哲学的消解、中介与否定的形而上学、自然对历史的参与、语言学转向的自负、否定的现代性等共八章内容。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的一部通俗哲学经典,开哲学大众化之一代风气。该书主要收录了艾思奇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担任编辑时,为回答读者提问所发表的文章,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文章中他从“生活”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从而让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热门推荐
  • 东莞丽人

    东莞丽人

    2014年,东莞火了。随着扫黄的深入开展,焦点开始转向性产业后的层层黑幕。这个被许多人称为“性都”的城市,时刻被人们关注着。本小说以这样的一个背景创作。原汁原味呈现东莞的人和事,用唯美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的痛感,对于一座阵痛后美丽着的城市,这是一部奋斗史;对于四个女人,这是一部爱情史,对于每一个打工者,这是一部漂泊史!
  • 魔法降临大地

    魔法降临大地

    当一个世界第一次出现超乎想象的东西,会带来怎样的变革?希望各位读者大大能够至少读完第一卷,第一卷是世界观的一个小展开,谢谢。
  • 看看这个新世界

    看看这个新世界

    地球剧变引发的一系列灾难,人类的认知被改变,主角从地球走向位面空间的奇异旅程。
  • 小鬼为宝宝寻娘

    小鬼为宝宝寻娘

    醒来就是一丝不褂的跟一个陌生男子睡在一起,后冒出一个小娃来认她当娘;天呐,她一定还在做梦,否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更可悲的是,没结过婚没生过孩子的她,就被眼前这个看上去,不知道像什么的男人逼着背负照顾小娃和他的责任。她不活了,那有这样的世界,居然不分清红皂白就乱栽赃名义给她这还少事,居然还被那对父子给利用,明知道他们是在利用,却傻忽忽的还为了他们父子放弃回自己的家的念头她中邪了吧,要不然怎么会
  • 禾若心赫三部曲之天使锁心

    禾若心赫三部曲之天使锁心

    天使锁心,谁锁谁的心。【本文是关于一个有着先天性脑瘫女孩的爱情故事。】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王子,却因小时候一次意外,而变得像是一个掉了翅膀的飞鹰!从此,他用孤僻、冰冷、无情的外表来伪装自己,直到,他和他梦中精灵不期而遇……她、是一个善良无比的天使,但谁能看穿她,笑颜如花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莫可奈何的伤痛!只因,她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所以她孤僻、冷情、自闭,不爱说话……但、灵巧聪慧如她、倔强骄傲如她、浑身是刺如她。却在一次巧合中与她有着彼岸之约的人相遇……叹前事之因,构后事之果,听宿世纠葛;梦谁是谁的因,问谁又是谁的果……两情一世一世错过,所以我许愿今生,然而重逢又陷入命运的漩涡……当如今命运的齿轮再一次转起,她和他又会面对怎样的迷局?从来都只有两个人才会上演的对手戏,几个人的谜题,谁才是应该离开继续观戏的那个?
  • 闪婚总裁偏执爱

    闪婚总裁偏执爱

    娱乐圈内的模范夫妻闪婚三个月双双被爆出轨,这么强劲的瓜不来强势围观么。都说寇六月凭着那狐媚像和影帝闪婚闪离三个月,却很少有人知道又在离婚的第二天闪电再婚,这次嫁的确是是个女人都想嫁的S市最尊贵的男人。寇六月表示:“可能我不是女人。”湛少美其名曰:打抱不平!寇六月是个祸害,所以他得收!{男女主身心健康1V1}
  • 上清辖落七元符

    上清辖落七元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双星云

    无双星云

    一世情缘,异界重聚,且看着这五彩斑斓的异世大陆是谁的名字最让人胆战心惊!
  • 最强妖孽绝世无敌少年仙尊在都市

    最强妖孽绝世无敌少年仙尊在都市

    天武仙尊夜天诺,绝世妖孽,万古至今都不有的万古奇才,万古最强全职妖孽!在渡劫飞升成仙之时遭到天妒,而降下天道法旨而陨落。却没想到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候成为地球高二学生夜天诺,从此,夜天诺以一种最强妖孽绝世无敌的姿态屹立于新的世界中……
  • 说好了不动情

    说好了不动情

    她本无情,为了宠爱的妹妹却受制于人。被迫靠近那痴迷打仗的风流将军,不小心卷入了皇权争斗当中,才知道是谁翻云覆雨,残害忠良。当一切都明朗,决定离开这是非之地,却发现缱绻柔情,早已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