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270200000008

第8章 华夏民族始祖——黄帝

中国历史到了黄帝时期,已进入铜器时代,最初实现中国的统一,建立军队,建有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成熟。黄帝也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集成者,创造和统一了文字,有许多科学发明和著作,中国社会出现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局面,从此中国进一步走向文明。黄帝部落是怎样兴起的?为什么说黄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什么说黄帝开创了中国疆域的根基?为什么说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这都是本章要探讨的内容。

伏羲、炎帝都代表一个时代,而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

一 黄帝部落的兴起

自古以来,对于黄帝生于哪里?对黄帝部落起源于哪里?始终是个谜,至今争论不休。是争祖先呢还是争出生地?我认为争祖先比争生地重要,应尊重祖先,尊重事实,凡能说清祖先的来龙去脉言论和事实,都应尊重,不要捕风捉影,更不应造假遗迹、假圣地。黄帝既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他必然有来龙去脉,真实存在过,所以也就应还历史的真实面目。专家研究黄帝,不是争他生在哪里,而是寻找他本来应在哪里;不是在给黄帝镀金,而是总结他对中国人类的贡献;不是为了炫宗耀祖,而是还历史的真正面目。

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文献与考古资料的比对,普遍认为炎黄发祥于同一地域,从大的方面讲,是在我国的黄河中游地区,主要是在黄河秦晋大峡谷地域(雍、梁二州)。黄帝部落的起源,主要在渭水流域和陕西洛河流域,也与梁山、子午岭关系密切。

安志敏先生指出: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化中心之一”。而渭水又是黄河流域古文明的源头之一。渭水流域孕育了华夏族的主干炎黄集团,而炎黄集团又是中华民族的主干,尽管这个形成有八千年前融合说,或是六七千年前融合说,但是作为融合的代表炎黄,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杨东晨先生对黄帝部落的起源,作了进一步考究,他说“炎帝神农氏母日女登(亦名安登),黄帝母日附宝,皆是有蠕氏女。虽然有黄帝生于鲁之东门寿丘之说,但鲁地在母系社会时期,找不到少典与有蠕氏族。

徐旭生先生说:“鲁国本为‘少昊之虚’,是东夷集团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在那里。”因此我们当另找“寿丘”地望。《路史·后纪》卷五罗苹注云:寿丘,在上邦。即今甘肃天水。这里是少典氏族部分西迁的地方,故能与西迁之有蠕氏族通婚,派生出黄帝氏族。《大戴礼·帝系》云:‘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帝王世纪》云:‘贳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这里的有熊氏、轩辕之丘非河南新郑,而是指上邦之有熊氏。《水经注·渭水》云:轩辕之丘,在上邦。黄帝“长于姬水”,在今陕西岐山县北。黄帝氏族兴起时,炎帝氏族衰弱,黄帝氏族遂东徙,人居姬水。徐旭生先生还说:“少典生黄帝、炎帝,是说后面这两个氏族由少典氏族分出,不是说这两位帝是少典个人的儿子。”

王献堂先生也说:“神农氏殁后,数世相传,方至黄帝,毫无疑义……”姬水在何地?“黄帝生于姬水,姬水当系岐山下的岐水,因姬与岐同音相通,姬、姜二水相邻”。黄帝氏族又向北发展,过泾水至北洛水。上邦系西迁少典氏族的大本营,其周围又分布着戎、炎帝后裔族。黄帝氏族之初,力弱势孤,遂活动在陕甘交界地区。渭水流域,尤其是渭水南岸,是炎帝裔族的聚居地,黄帝族便只能向北发展,部落大聚邑设于今陕西黄陵桥山一带。这也是黄帝陵修在桥山的根本原因。桥山也系黄帝初都地。”

《水经·渭水注》云:‘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毕沅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

何光岳先生考证说:“黄帝轩辕出生地,据《水经·渭水注》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最早的寿丘,应从姬姜二水和轩辕谷附近去找。……州东有轩辕谷,水出南山轩辕溪。这些轩辕谷、轩辕溪、寿山都在一起,正是黄帝轩辕氏的最早居地。”他认为清代的秦州有寿山,有轩辕谷、轩辕溪,这里应是黄帝轩辕氏的早期居地,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在中华人文早期历史与源头上,的确有着原点的意义。

刘起盒于先生说:“……姬水即渭水;羌水即姜水,亦即白龙江、白水江之水。大抵依此二水所居之姬、姜两族,一在渭水及其以北,一在渭水以南。由此更看出了姬姓黄帝族的地域大体即氐族地域,姜姓的炎帝族地域大抵即姜族地域。……由此可知少典族即氐族,有蠕族即姜族。”

徐日辉先生说:“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封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封即上邦,因避拓跋珪讳而称上封,即今渭水上游的甘肃天水市。……轩辕谷正是在今马跑泉东边的潘集寨一带。”

黄帝后来活动中心转移到渭水下游的渭南,称下邦,这是很自然的。如今渭南还有下邦地名。

黄帝氏族后沿渭水东迁,居住并发展于姜姓榆罔帝部落居住地的北部(今陕西彬县的叫纬水,即古漆水,又称姬水),以水名而姓姬,后迁至桥山(今陕西黄陵县)定居,形成较大的部落嘲。

陈开适先生认为陇山东西、泾渭流域是炎黄两大部落集团起源之地。炎黄部落最早的发祥地在陇东、陕西西部的黄土高原溪谷中,即秦川地区,学者们没有异议。秦川地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宝鸡地区渭水流域有700余处史前文化遗存,仅在市区2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有距今8000—4000年的遗址80余处。从已发掘的关桃园、北首岭、福临堡和石嘴头等遗址看,其系列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当地早期文化积淀丰厚的历史真实性。

雍际春先生也认为黄帝与渭河、北洛河关系密切,他说:“由此可见,黄帝族由渭水支流牛头河顺流而下,进入渭水干流,拉开了其漫长艰辛而又辉煌壮阔的部族迁徙与融合的序幕。黄帝族遂自歧山北迁到漆水流域(今陕西彬县)。再越过泾水向北发展,定居于北洛水与沮水交汇的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沮河北)。初建都邑(大聚落)于洛水旁。黄帝族在洛河一带辟榛折莽,垦荒农耕,烧制陶器,亦狩猎捕鱼,致力于原始经济发展,推动部落日益强盛。故其居地已扩及泾水上游,占有今甘肃东部、宁夏南部和陕西泾水以北地区。”

从以上这些专家的论述来看,他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他们从民族血缘讲,都说黄帝是少典与有蠕氏之后;他们从地域讲,都认为渭水流域和北洛河流域,是黄帝部落的发源地,这个区域对华夏民族形成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还说明了黄帝出生的范围和部落的形成。所有这些,为黄帝的真实存在提供了证据,并把黄帝生存的大范围确定下来,这就是为研究黄帝所作出的贡献。

黄帝所处的时代,应在洪水之前,早于龙山时期,黄帝不仅是仰韶时的人,而且相当于仰韶早期。仰韶早期的半坡类型绝对年代距今6970—6240年,从一万年开始,经过3500年的漫长岁月,基本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可以推断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在陕西的北部,即渭河与洛河流域,与炎帝居住地相距不很远。

徐旭生说:“看古代关于姬姓传说流传的地方,可以推断黄帝氏族的发祥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著名学者张岂之明确指出“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因黄帝陵在陕西中部,黄帝族后裔周人发祥于陕西西部,所以林祥庚、柏明、李颖科、何炳武等,也认为黄帝发祥于陕西。

综上述,加上对少典和有蟜氏的考证,我认为黄帝部落,即有熊氏、少典氏,以及黄帝本人,都发祥于陕甘一带,也就是渭水流域和北洛河流域、子午岭山脉(包括桥山)与黄龙山(梁山)山脉之间。

再从考古发现来看,陕西发现史前遗址共4200余处,多在关中、延安地区;陕西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最多,达3040余处,也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南部的延安地区,这两地区遗址加在一起为1774处,其中耀县石柱塬遗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是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址。因此渭河流域和北洛河流域,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和中心所在。也就是说,这些遗址多是炎帝、黄帝时期的遗址,是他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地方。(2009年文物普查,又发现许多遗址,本文未录)

陕西共发现龙山时代遗址共2200处,其中陕北占了64%。延安芦山峁遗址,先后出土大量的玉器,有琮、璧、钺、瑗、璜、七孔刀等,都属龙山时代。

延安地区,属北洛河中上游区域,调查表明,这一带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已发现遗址545处,其中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3处,即富县交道遗址面积为250万平方米,洛川坬盘遗址150万平方米,洛川新店遗址120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址都与黄帝陵很近。而且黄陵县原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多处,后发现仰韶、龙山文化遗址60余处,2009年普查,又新发现500多处。

由此可见,黄帝部落发祥于渭水、北洛河流域和子午岭、古梁山一带,这是不能无视的客观事实。根据我的考察,有熊氏起源于古梁山及黄河秦晋大峡谷,接着扩展到北洛河流域,直到子午岭,变为少典氏,然后又进入到陕西关中。所以说,黄帝部落起源于渭水、洛河流域,或说起源于古梁山和子午岭。我在前边已说过,古梁山、秦岭、子午岭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黄帝部落起源、兴盛于这里,也是自然的。

黄帝以渭水和洛水流域为基础,先是统一了西北各氏族部落,发展强大,史称“夏人”。然后向东向北扩张,打败炎帝榆罔,炎黄二族大融合。因炎帝族是华胥之后,与夏人汇合后,就称“华夏族”,即炎黄子孙。黄帝再经过与蚩尤大战,与夷族融合,夏朝又与苗族融合,经过多次融合,形成庞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常说的‘华夏”,就是这样来的。

综上述,黄帝部落兴起于渭河和北洛河流域,亦即子午岭与古梁山一带。毫无疑问,黄帝就是生长和活动在这块土地上,对于这个大范围,专家普遍认可,再无须多言。

二黄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究竟有没有黄帝这个人物,过去众说纷纭。自从《黄帝四经》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后,给黄帝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是:《黄帝四经》不是伪书,黄帝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因此黄帝之所以成为黄帝,是与其华夏氏族或集团的势力息息相关,华夏族的强大造就了黄帝成为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民族领袖,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史籍中有着许多记载。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把黄帝的身世、性格和品德,说得活灵活现,勾画出其生动的形象,说明黄帝是真实的人物。也说明少典的“公孙”是比黄帝的“姬”姓更为古老的一个姓。黄帝出生在寿丘,本姓公孙,后来在姬水边长大成人,故改姓为姬。

《陕西通志·帝系》(雍正本)中记载:“有熊氏,少典氏之子,王承填而土行,色尚黄,天下号之黄帝。身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乃达四面,广能贤,稽功务法,秉数乘刚,而都于陈,今宝鸡故陈仓。姚睦云:黄帝都陈仓,非宛丘。故今陇右,黄帝遗迹甚多。”

《竹书纪年》卷之一云:“黄帝轩辕氏,母日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生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人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云:‘贳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蠕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这些记载都清楚地告诉我们:黄帝是少典氏与有蠕氏的后代,先祖是有熊氏。历史学家何光岳先生,几十年来潜心研究中华民族源流史,他经过对大量典籍资料的系统研究、分析论证,他认为炎帝、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都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黄帝是少典氏与有蠕氏通婚所生。

黄帝,本来叫“黄埘’,即后土,黄土之神。黄帝有土德之瑞,黄色,土之色也,被视为至尊的颜色,后来人们尊称为“黄帝”,不再叫黄地。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首领,平定四方,开启民智,发明创造很多,使中国人类社会从此跨入社会文明的时代。据说黄帝传10世,历时1520年。

关于黄帝的生平,历史记载颇多,其传记有好多种,从他的血缘关系、具体形象的描述和活动的记载,足以说明他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对中国历史作出过伟大的贡献,所以被尊为五帝之首。

黄帝不但生有父有母,而且妻子也记载在册。《帝王世纪》:“元妃,西陵氏女,日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日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古史》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后皆有天下,其一玄嚣,是为青阳;其二昌意。黄帝盖四妃,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日姬、酉、祁、己、滕、葳、任、荀、僖、佶、儇、衣。”这里说的是黄帝共有四个妻子,头一个妻子叫嫘祖。是梁山西陵氏女。还有方雷氏女节和彤鱼氏女,对这些记载较少;而对嫫母记载较多,说她是白水县人,相貌丑陋,但品德很好。这些妻子给他共生了25个子女。

黄帝有父有母,有妻有子女,都有名有姓,世代相传。《春秋命历序》说:“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岁。”

后稷(名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世本》作祖绀整)——公直父(《世本》作太亶父)——季历(王季公季)——文王

这就是周朝十五王的世系表,由此表可看出,周王朝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周王朝姬姓,发迹于陕西彬县、岐山一带,本属黄帝故里,所以一脉相承。

至于黄帝的生卒年代,还难以考究,但也有比较流行的说法,根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与宋邵雍《皇极经世》推算,黄帝元年应是公元前2697年。根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皇甫谧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一十岁。”照此推算,黄帝诞生于公元前2708年,逝世于公元前2697年。还有两种说法,一是依据黎东方所著的《中国历史通论》上说,汉昭帝时代的丞相属僚宝、长安人单安国、安陵人梧育等人共同推算过,黄帝元年至元凤三年(前78年)为3629年,则黄帝元年为公元前3707年,这样算来,黄帝距今约5700年。又据《春秋命历序》记载,黄帝元年为公元前4722年左右,那么黄帝距今6700年。这些说法很有参考价值,俱不一定准确。对于黄帝具体生卒年代,目前还难准确判断,有待以后科学确定。不过现在普遍认为,黄帝距今4800—5000年。

《通鉴辑览》纪元为,伏羲距神农1280年,神农距黄帝520年,黄帝为公元前2698年,故伏羲约为公元前4478年。

许顺湛先生在进行综合研究后,将黄帝的相关数据确定为:黄帝共10世,积年1520年,起始年代为前4420—前2900年。这个推算接近准确。

黄帝的年代到底在什么时候呢?依据现代考古成果,可以立一个时间的标杆。夏鼐以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年之前为五帝时期。……我国考古界关于黄帝的年代有一个基本相同的认识,那就在仰韶文化晚期与龙山文化早期之间。

针对一些人否认黄帝其人在历史上曾客观存在的看法,陈元方先生指出:“在历史上,任何传说一般都是事出有因,而不是毫无根据的,否则连这些传说也不会流传下来的。据此,我以为黄帝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从以上事实可见,黄帝是人不是神,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是传说人物。黄帝不同于伏羲、炎帝,他们代表一个时代,而黄帝则是一个具体人,而不是时代的代称。

黄帝是信史,有着真实的历史核心。依据《国语》、《左传》、《史记》等史籍的记载,可以看出,黄帝是有生死,有祖先,有后裔,有姓氏,有来历,有业绩的首领,他的业绩在人间而非天上。

黄帝时代,是陶器发达的时代,并且能炼铜铸鼎,铜兵器大量出现,是走向文化繁荣、科学发达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时代。黄帝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黄帝不同于伏羲、神农炎帝。伏羲传16代,炎帝传8代,他们是时代的代你。而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中国历史的奠基人,若说他代表时代的话,就是五帝时代的代表,

总之,从以上事实看,黄帝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在《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中,把中国历史从黄帝写起,可见黄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如此这样,对我们的祖先黄帝还有什么怀疑的呢?

三 黄帝开创了中国疆域的根基

过去有种普遍的说法,说我国是从夏朝才开始建立国家,其实并非如此,早在黄帝时代已有了国家雏形,而且奠定了中国的基础。其主要标志是:一是实现了各民族的大联合,二是建立了强大的军队,三是建立了政权机构而且有一套治理办法,四是人们把黄帝称为中华第一帝。中国之所以能雄立世界,是因为从那时打下了国家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疆域。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黄帝列为第一帝,并记述了黄帝的活动范围是:“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司马迁说的这些地方,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大体是今天的山东到甘肃、从两湖到河北的这片土地,东西南北方圆约1500平方公里。这就是中国的中原地区,是黄帝建国的范围,从此打下了基础,形成了中国的疆域。

从众多的史籍记载来看,黄帝建立国家,主要靠军事上的强大。他首先建立军队,改进兵器,能征善战。他先把西北各部落的人组织起来,以猛兽为图腾,以飞禽作旗帜,组建起熊、罴、貔、貅、貙、虎各支军队,后来又改为五个营,每营50车,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由于部落的强大,史称“夏人”。

黄帝与炎帝本来是兄弟部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但到炎帝榆罔执政时,势力主要在山西、河北一带,他无端出征,侵占黄帝领地,滥杀无辜,劫掠财物。黄帝多次派人讲和,炎帝不但不听,还杀了使者。炎帝的这些暴行,与黄帝自己以仁治天下的主张相去甚远,于是与炎帝阪泉(今河北涿鹿)作战,结果打败了炎帝榆罔,实现了炎黄两部落的融合,轩辕才称为“黄帝”。

所以这样以来,黄帝、炎帝这两大氏族的主体,就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从此而来。

黄帝打败炎帝后,许多诸侯都拥护黄帝为天子,统领天下民众,可是九黎族首领蚩尤心中不服,他依仗勇猛的将领和锋利的兵器,拉起队伍与黄帝对抗。黄帝一贯十分仁慈,不愿作战,多次派人讲和,希望和平共处。但狂妄至极的蚩尤,毫不听劝解,仍一意孤行,劫掠财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在这种情况下,群臣建议讨伐,黄帝决定出兵与蚩尤作战。

那时蚩尤的军队大都使用金属兵器,而黄帝的军队还使用的是竹木和石器,由于武器落后,与蚩尤交战几十次,大多以失败告终。但黄帝并不气馁,总结教训,改进兵器和战法。他制作了一些铜兵器,还用夔皮作了80面鼓,用兽骨做了80对鼓槌,根据九天玄女授的《阴符经》布阵,黄帝亲自率领军队进行作战。这样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军队,又有相当规模。这样的军队,在当时的世界上,那一个国家也比不上。于是黄帝率领10万大军,运用兵法指挥打仗,取得了著名的涿鹿大战的胜利。从此以后,黄帝不但是炎黄部落的共主,而且还统一了九黎族部落,部落联盟进一步扩大,华夏民族便发展壮大。黄帝亲自参加了52战,在他37岁那年,实现了诸侯联盟,尊他为天子,在我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有力地促进了黄河流域各部落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为整个华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帝治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有一套管理国家的办法,能把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发展农业,重视科学,使华夏民族走向强盛,奠定了后来中国的基础。所以说,黄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成熟,黄帝的业绩光照千秋。黄帝不但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中国走向辉煌的标志。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淮南子·览冥训》:“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闇,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熟,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然犹未及虙戏氏之道也。”。

《轩辕黄帝传》云:“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升,鄙商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帝理天下十五年,忧念黎庶之不理,端聪明,进智力,以营百姓。是时,庶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无羡欲之心,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黄帝不但创建了国家,而且管理有方。早在他做部落首领时,就寻求治理天下的法宝,求贤若渴,四处网罗人才。黄帝“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他设官封爵,制定规制,铸鼎立法,推策造历,举贤选能,使群臣拥戴,顺应天时,使万国归化;他“时播五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晨、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田耳,节用水火材物”;他在大治国家、励民图强的同时,还‘振滔洪水”与自然作斗争。

黄帝征服了许多诸侯小国,统一了中国。他不但能创建一个国家,他按照地图,将天下划分9个州,12个诸侯国,将各地划分为井、邻、朋、里、邑、都、师、州九级,以便管理。他以德治天下,他向广成子请教‘佐民谷、养民人”之道,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他举贤选能,四处网罗人才,辅助自己治理天下;他非常重视文化科学,除自己著书立说外,还令仓颉造字,岐伯研究医药,还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造指南车、铸鼎、制鼓、造船、制作陶器等等。

黄帝把许多诸侯小国统一成一个大国,把许多民族联盟成一个华夏民族。开拓了广阔的地域,北到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到蟠木。具体来说,是以陕西为中心,北到内蒙、河北,南到四川(他儿子在那里定居)、两湖,西到甘肃、宁夏,东到河南、山东等地。这样就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我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强大起来的。

这时黄帝已创建了国家的雏形,有集权机构,有军队,有管理办法,各级各类官员公正无私,上下团结而没有疑虑,治令明确而行之有效,朝廷大臣们个个正直不阿,农夫耕田互不侵犯地畔,渔民捕鱼也不争夺水面,在路上遗失物品没有人捡,市场上的买卖交易公平和气,晚上城门不关也没有盗贼,真是天下太平。虽然描述的如此美好,但只能是国家的初创阶段,并不是那么完美和理想,真正国家的形成,到了夏朝才逐渐成熟。

除所以说,黄帝是中国的奠基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黄帝部落首先占据了中国的中部,即黄河“风”字区域,而后向四方扩张,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华夏民族最早开发了中原,建立政权后称为“中国”。从此,经济发展,文化先进,形成了“中国”十分美好的概念,这是各族人民凝聚力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向心力和号召力。“中国”的最初含义是中部国家,到周朝推翻商朝以后,“中国”才有了国名的性质。“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宝鸡出土的殷商青铜器上。

黄帝完成了统一大业,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统一了西北,熊、罴、舭、貅、貙、虎等部落,势力强大,建立以陕西为中心的根据地;第二阶段率领这些部落征战,身经五十二战,扩大领地,融合了各部落,形成华夏民族,也奠定了中国的基础疆域;第三阶段,主要致力于文化事业和科学发明,迈向文明。

黄帝身经五十二战,华夏族发展强大,占据了中国以雍、梁二州为主的大片国土,也就是黄河中游区域,为中国疆域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便出现了“中国”这个名词。所以说,中国就是这样来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壮大的。

四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人们之所以崇敬黄帝,就是因为他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的奠基人,他的伟大在于把全国各民族都联合起来,建立起了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形成了中国的疆域范围;总结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文明。所以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圣祖,其功德无量。著名历史学家、考古权威专家石兴邦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任始皇帝”。他说:“司马迁所以在《五帝本纪》中把黄帝本纪冠于书首,作为中国为信史的开端。反映了他对中国古史宏阔高远的史识,对史料的态度和写作方法,也是对中国古史研究的贡献。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对中国古史当时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知灼见;……他将诸多事情归于黄帝,将中国境内乃至周边民族皆纳入黄帝子孙的范围,也可以说是顺应秦汉大统一的局面,而重要的是他更超越地认识到而且身体力行地继承并发展了民族一元论的观点。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石老还说:“黄帝治国,以家族辐射部落,以部落辐射民族,由血缘而泛滥地缘,兼达天下,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黄帝以人而圣,以圣而神,以人道而王道,以王道而天道,这是天人合一的初始形态,是中华民族最精髓的思想理念。”

石兴邦先生这段话十分精辟,把黄帝的这一历史人物及其功绩都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也说明了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民族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它一旦形成,就必须对其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期统一安定产生巨大的持久的稳定作用。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各氏族部落间长期的相互交流、吸收、融合,才最终形或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最初是从炎帝、黄帝开始的。

姜炎族和黄帝族两大部落,都是少典的后代。炎帝神农氏早于黄帝,是渭河中游关中西部发展起来的民族,以农耕为主;黄帝族起源于陕西北部,以游牧为主。到了黄帝时也向关中发展。炎黄两个部落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类型,在氏族关系上结为婚姻;在政治上、军事上结为联盟,从而共同成为华夏民族的主干。

黄帝族是以有熊氏为基础,他的强大,是他联合了北方熊、罴、貔、貅、貙、虎各部落,成为强大族群,史称“夏人”。由于黄帝部落的强大,而姜炎族开始衰弱。

黄帝族与姜炎族因是同一祖先,两部落总是和睦相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通婚,在渭河流域的姜水和姬水融合发展。终于融为一体,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炎黄这两支部落的结盟,便奠定了华夏民族形成的基础。这样以来,华胥氏、有蠕氏、有熊氏,到后来的少典氏,都融为一体,这就演变成华夏民族。是姜炎族和黄帝族共同缔造了华夏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炎黄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实现了民族的统一和繁荣,形成稳定、凝聚的国家,绵延数千年。这就是华夏民族的来历。

前边我已说过,华字来自华胥氏、华山;夏字来自大夏河(黄河),也可以说来自“夏人”。姜炎族又处于华山(秦岭)下,也可称“华胥氏”或“华族”,这两大氏族的结合就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经过阪泉之战,姜炎族(华族)和黄帝族(夏人)融为一体,这就成了“华夏民族”。

黄帝率华夏民族继续发展,这时东夷九族以蚩尤为首的集团崛起,威胁到华夏集团的生存,于是发生涿鹿大战。黄帝率华夏民族战胜了蚩尤,让东夷部落加入他们的联盟,举行诸侯会盟,又融合了东夷九族群众,取得了联盟首长之位。这样就扩大了华夏民族。

这里特别要说一下“合符釜山”,涿鹿大战胜利后,黄帝与各路诸侯合符会盟釜山。“合符釜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我国北方各地各民族实现第一次政治联合并实现统一的事件,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统的国家基础。所以,釜山会盟可以看成是黄帝统一军令和政令的重大行动,意义非同一般。

经过阪泉和涿鹿这两次大战,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大都融入黄帝部落。经过与炎帝氏族部落和其他氏族部落长期的杂处、交融,就形成了强大的华夏集团,标志着中华民族统一的民族共同体的壮大和发展。

黄帝统一中原后,继续向四周扩展,“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于江,“北逐荤粥”。这样以来,华夏民族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各族人民长期融合的结果。则各族同源,天下一家了。华夏民族是融合了众多氏族,但不是所有民族。

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催化剂,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

华夏民族还在不断滚动发展,越来越庞大,形成后来的汉族,直到中华民族。中国与西方一些民族不同,我们的民族越发展越大,而他们是越分越小,有的甚至消亡。

中国的华夏族,包括许许多多的小氏族,有以姓氏形成的。有以地域形成的。例如姜炎族,后来变为羌族和姜族,羌、姜族于尧舜时代称之为西戎,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等地。黄帝部落分枝更多,如氐族,商、周时分布在陕、甘、四川等地。

炎帝部落迁移中原的同时,黄帝部落也在迁徙。“路线大约顺北洛水南下,到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太行山逐渐向东北走,到达燕山以北,今涿鹿一带”。

东迁的氏族很多,例如:伏羲第十五代无怀氏在河南陈(淮阳)定居发展;黄帝后裔有熊氏的一支东迁河南新郑;防风氏族又称汪芒氏,漆姓,起源于陕西漆水、汪芒一带,后东迁河南永城之芒。岐伯的雍氏族,到尧舜时也东迁河南。共工氏,黄帝后裔,后来也南迁。

以炎黄为根基的许多民族,后来演变成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黎族、傣族、水族、景颇族、基诺族、独龙族、佤族等30多个民族,他们的祖先都可追溯到炎黄即华夏族,所以说黄帝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

《黄帝功德纪》一书中,记载许多民族都源于黄帝,如鲜卑、匈奴、羌、苗黎、安息等民族。

随着人口东迁、南迁,文化也在东迁、南迁,由地名可看出这一事实,例如:渭河上游有上邦,下游有下邦;陕西有北洛河,河南有南洛河;陕西韩城、山西河津有龙门,河南洛阳也有龙门;陕西宜川有盘古山,河南南阳也有盘古山等等,这都是人口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迁徙的遗存,随着人类走出山林,奔向平原,文化也随之迁移。我看不必争真假,而应看谁原始,这才有意义。

以炎黄部落为核心的部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黄河中游诸氏族部落,形成了以炎黄部落为主导力量的庞大的华夏集团,进而与东夷、南蛮诸部落融合,而形成中华原始文化共同体。因此,我们说炎黄集团是我们民族最早形成起来的脊梁和主体,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

总之,以华夏民族为主体,进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拥有13亿人口的大民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值得骄傲和自豪。当然不能忘记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黄帝。中国人民历来有崇祖尊祖的传统,我写此书,也是对老祖宗的怀念和尊敬。

同类推荐
  • 中国人自画像

    中国人自画像

    本书介绍了关于中国之家庭、宗教与哲学、婚姻、离婚、妇女、书面语言等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亲情满屋:孝敬父母应做的39件事

    真的,“回报”是幸福的。她让我们感到自我价值的丰富,人性光芒的闪烁,人生经历的厚重。我们生活得快乐健康或许是父母对我们的最大希望,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以自己和父母都能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

    《老北京的传说》分为“老字号”、招幌以及市井生活三个部分。北京的老字号标志,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早期的民族商业文化、关系密切。在繁华的东四、西单、鼓楼、前门、大栅栏等处,店铺林立,各种商业字号比比皆是。许多店铺的名称、牌匾,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他城市很难比拟的。很多创业人都颇费心思,一心想给自己买卖图个好名字,这预示着生意成功的一半。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热门推荐
  • 重生九零小福宝

    重生九零小福宝

    简介:夏春风重生了,上辈子无父无母的她得了疾病一个人在医院里孤零零的死去。一朝重生就成为了传说中的极品作精,还好自带锦鲤的她每次都能够运筹帷幄,成为了全家又宠又爱的福宝。可是某天,她忽然发现自家老爹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司机那么简单,而是人人口中哪位花钱都请不到的金牌保镖首领X!而她的哥哥却也在不知不觉当中成为了娱乐圈里的大佬。两个小弟也成了科学界和美术界里的风云人物。就连她妈妈之前也是一位有名的名医!一家里就她废材成为了全家重点的呵护对象,那日子过的是每天都红红火火的。
  • 特种近卫

    特种近卫

    张扬其实并不张扬。从特种部队里出来但没钱没颜值又没文凭的他有个理想,那就是好好的在学院进修拿到一份大学文凭,并且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至于颜值嘛,已经是他的硬伤了...
  • 半开荷塘寄浮生

    半开荷塘寄浮生

    前世受尽侮辱的她被自己最亲的人陷害致死,可是……死了就算了为什么又是穿越?!穿越也就算了,为什么还穿到一个不受宠的小姐身上?不行不行,前世已经苦逼到极点的她怎能再次受人欺躏!懦弱妹子修炼成女汉子的路途才刚刚开始,可是就在这时,上天赐予了她一个神奇却又可怕的开挂技能——预判生死。而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三阿哥又强势的进入了她的生命里,朝夕相处下爱的种子慢慢在双方心里发芽,在爱情与友谊之间,她,到底该选择谁?
  • 小书桌游记

    小书桌游记

    在懵懂无知的年纪经历过灰暗的时期也迎接过暖阳般的温暖,曾羡慕着别人家拥有的,殊不知自己已拥有最最美好的。也是,哪有谁的青春总是那么完美无缺的呢……想起未来期待的样子,好像,时间过得好慢好慢;可现在想起以前的东西,又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希望,那些过往不曾后悔,只是希望吧!
  • 魔在江湖

    魔在江湖

    隋心欲得邪珠之助,力压武林;东方泽远神龙护体,德待群雄,从长江到黄河、从东海到西域你攻我夺计谋百出,展开一场空前惨烈的江湖大战······东方泽远求舍利、寻雪莲合五行之力,苦心孤诣,终于攻破了九星绝仙阵,收服蚩尤邪珠。不料,却落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命丧武当山;没有了最强大敌人的隋心欲本应兴奋,却郁郁寡欢,更遭到身边人挟持,形同傀儡,命悬一线······兄弟阋于墙共御外辱。夷贼入寇,他们冰释前嫌,同心协力并肩作战,扫妖顽于灰飞烟灭,展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男儿本色,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
  • 我的女婿很反常

    我的女婿很反常

    我是一位大富豪,也是一位老父亲。宝贝女儿想要当影后,我便找了位大导演做女婿。可是...我这女婿有问题,他压根就不懂怎么当导演。事出反常,其必有妖。“喂,医院吗?我女婿有问题...对,我怀疑他是穿越的...对,很有研究价值,医学解剖可以安排一下。”...“你们干嘛?抓错人了...是我女婿有问题,不是我。”...“什么?我女婿说我得了被迫害妄想症?”
  • 九剑浪酒

    九剑浪酒

    一场斗剑,二人结下兄弟情义。一次斗酒,二人结下夫妻名义。终究,是两位江湖人的互相欣赏,每年七月十五谈天说地之后,便又是各自天涯。直到,认识第六年,他手中无剑,她壶中无酒,只剩一剑一酒。或许,他们心中已然明了,江湖事与朝廷事,终于掺杂一起,浪子将无浪子身,江湖将无江湖人。
  • 时光轴:第三时代之伊塔娅莎

    时光轴:第三时代之伊塔娅莎

    伊塔娅莎,来自第二时代的欧洲,那座被称之为“魔鬼城堡”里的莫迪奥特屠刀下雷慕斯将她救赎,让她生活在了神奇的隐时代并成为众多时空使者之一。伊塔娅莎第四次的时空之旅开启,在从未到过的东方为三位愿主达成愿望——第一眼看到的名叫炎默的谦和温柔的男人,将她当做妹妹炎雅并以一个愿望换取替炎雅出嫁的商贾。第一个骂她的叫做郁南箫的功名显著、飞扬跋扈、英挺傲气的男人,当今皇上远亲,因功受封的大明最英俊、最张扬的王爷。第一个对她说喜欢她的名如其人般水灵的女子楚灵儿,郁南箫宠溺疼爱的义妹,漠羽疼惜视为亲人的同门师妹。然后,附带任务愿主中的贵公子、乞丐、中年妇女、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不伦之恋的少女……
  • 星辰天书

    星辰天书

    月夜下,碧波前,一道白衣胜雪,长发如墨的身影身披月色,脚踏碧波,随风轻舞,倾倒了世间万物。“我已死去万载岁月,你是万年来唯一一个可以看到我的人,与我神魂相近。你可愿让我附于你身,带我离开这里?”叶尘偶然相遇万年前的一道神女残魂,自此修天书,战人杰,于茫茫天地万道间,踏出了一条不同的路。“一万年了,我几乎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你可以叫我……月神。”
  • 混沌极

    混沌极

    混沌开而有天地,混沌衍而为万物,混沌大道,诸道之祖,得道混沌,造化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