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93300000031

第31章 仪容篇(2)

提起化妆,那在中国的历史可就长了。前面我们曾引述过《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之容”那几句诗,那里讲的就是化妆,而且还讲到化妆品“膏沐”,说明那时的化妆已经相当讲究,人们(尤其是女人)已经有意识地借助于外在的物质手段和材料(如“膏沐”之类)对自己的皮肤或头发进行美化。稍后,在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中,都一再涉及修容的问题。譬如《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句,就是说的湘夫人打扮得很美,“宜修”者,善于打扮也。《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罗”句,也是说“山鬼”(有人认为即是楚国神话中的巫山神女)以美丽的植物来装饰自己。汉代民歌《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以及南北朝时民歌《木兰诗》更是大量谈到化妆,如“新妇起严妆”、“对镜贴花黄”等等。到唐代,化妆技巧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歌舞演员庞三娘年老时,面多皱,她在面上帖以轻纱,“杂用云母和粉蜜涂之,遂若少容。尝大酺汴州,以名字求雇。使者造门,既见,呼为恶婆,问庞三娘子所在。庞绐之曰:‘庞三是我外甥,今暂不在,明日来书奉留之。’使者如言而至。庞乃盛饰,顾客不之识也,因曰:‘昨日已参见娘子阿姨。’”宋元明清的诗词文章里写到化妆的更是不计其数。但像李渔这样深入细致地谈化妆,并不多见。

李渔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即修容必须自然、得体,切勿“过当”。譬如,“楚王好细腰,宫中皆饿死;楚王好高髻,宫中皆一尺;楚王好大袖,宫中皆全帛”,这就是“过当”。女子为了以自己的“细腰”讨楚王喜欢,竟至于少吃而“饿死”,这就太离谱了!这使我想到现在的一些女孩子为了苗条而拼命减肥,以致损害了健康,甚至要了命。这正是李渔当年所反对的。

首饰

首饰,顾名思义,就是戴在人头上的装饰物。一般地说,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首饰首先主要是戴在女人头上的装饰物(李渔说“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这种“女士优先”或“女士特权”,除了女士“天生”特别爱美这种有待论证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说,这是男人把女人当作自己的审美享受对象的一种表现。女人戴首饰,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女人自我欣赏,但由于整个社会男权观念的主导地位,所以戴在女人头上的首饰,反而更多的是为了男人,是女人戴给男人看的。因此,这不是女士的光荣,而是女士的悲哀;不是对女士的尊重,而是对女士的歧视。

李渔专列一款阐述首饰的审美价值以及首饰佩戴的美学原则。人(尤其是女人)为什么要佩戴首饰?可以用李渔的一句话四个字概括之:为了“增娇益媚”。这也就是首饰的美学价值(也就是其主要价值)所在。如果有的人仅仅看重首饰的经济价值,满头都是价值连城的珠宝、金银,并以此来夸富,那就走入误区。李渔批评了首饰佩戴中那种“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的现象。反对佩戴首饰时“不论美恶(丑),止论贵贱”的态度,提出要“以珠翠宝玉饰人”,而不是“以人饰珠翠宝玉”的基本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突出人的主体性。这个思想是很精彩的。

李渔还总结了首饰佩戴的一些形式美的规律。如,首饰的颜色应该同人的面色及头发的颜色相配合,或对比,或协调,以达到最佳审美效果。李渔说,为了突出头发的黑色,簪子的颜色“宜浅不宜深”。再如,首饰的大小要适宜,形制要精当,使人看起来舒适娱目,李渔说,“饰耳之物,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而且首饰的佩戴要同周围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协调,李渔接着说,“此(耳坠或耳环)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若配盛装艳服,不得不略大其形,但勿过丁香之一倍二倍;既当约小其形,复宜精雅其制”。此外,李渔还提出首饰的形制“宜结实自然,不宜玲珑雕琢”,以佩戴起来“自然合宜”为上。假如方便,女子能够随季节的变化,根据“自然合宜”的原则,摘取时花数朵,随心插戴,也是很美、很惬意的事情。

首饰在中国起源很早,有的说,“女娲之女以荆枝及竹为笄以贯发,至尧时以铜为之,且横贯焉。此钗之始也”;有的说,“古者,女子臻木为笄以约发,居丧以桑木为笄,皆长尺有二寸。沿至夏后,以铜为笄”,“钗者,古笄之遗象也”(王初桐《奁史》卷六十八《钗钏门一·首饰》)。后来,逐渐发展到用金银珠宝犀角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名目繁多、形状各异的钗、簪、耳坠、步摇、花胜(首饰名)、掩鬓(插于鬓角的片状饰物)等首饰。还有的用翠鸟翅及尾作首饰,用色如赤金的金龟虫作首饰。杜诗《丽人行》中有“蹙金孔雀银麒麟”、“翠为阿叶垂鬓角”句,辛词《青玉案--元夕》中有“蛾儿雪柳黄金缕”句,都是描写女人的首饰,于此可见唐宋女人首饰之一斑。

首饰本来是人的增娇益美的头上饰物,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首饰的佩戴也成为一个人贵贱高低的标志。如《晋令》中说:“妇人三品以上得服爵钗。”又说:“女奴不得服银钗。”另,《晋书·舆服志》中说:“贵人太平髻,七钿;公主、夫人五钿;世妇三钿。”《明会典》中说:“命妇首饰:一品金簪,五品镀金银簪,八品银间镀金簪。”看来,在那时,首饰也不是可以随便佩戴的。

熏陶与点染

熏陶,是谈如何给人气味上的美感。每人都有每人的气味,个别人甚至有某种异味,其他人闻起来会感到不舒服的。去掉异味,给人嗅觉上一种舒服感,这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礼貌。但李渔在这里所讲的,是从男子中心主义出发对美女的“享用”,这在今天看来就十分腐朽了。男女天生应该是平等的,在男女交往中,一个臭哄哄的女子对她的男伴来说固然是不礼貌的;一个臭哄哄的男子对他的女伴来说同样是不礼貌的。因此,那种具有男尊女卑观念,甚至视女子为玩物的人,首先应该去掉那些腐朽观念的“异味”、“臭味”,接受现代男女平等观念的“熏陶”,使自己的人格、品格变得“香喷喷”的。

通常一说到修容或者化妆,立刻会想到在面部涂脂、搽粉、点口红等,这就是李渔所说的“点染”;一般说,这是人们修容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历史传统来说,是女子修容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男权主义的社会里,大概中外都如此。当然,是否女子天生爱修容?也许有这种因素?我把握不准。

西方古代关于修容的情况,我没有考察,不敢枉加评说;但从直观上说,我所见到的现代西方女子之讲究修容,那是远胜于中国人的。关于修容,他们也进行了专门研究,出版了各种着作。我手头就有一本琳达·杰克逊女士着、关平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出版的《仪表美》,里面详细论述和介绍了不同肤色,不同眼睛、头发颜色的人,应如何根据色彩学原理、色彩心理学原理,根据体型胖瘦、高矮,选择自己的化妆(“点染”)色彩以及服装色彩和线条。

我国古代女子之讲究“点染”,也达到了十分精细的程度。光脸面和眉的画法,即不同的妆型和眉型,就数不胜数。《奁史》中多有描述。先说妆型。有所谓“晓霞妆”传说魏文帝曹丕“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俱用胭脂仿画,名晓霞妆”。有所谓“梅花妆”传说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自后宫女竞效之,称梅花妆”。这里所说梅花落额上而拂之不去,不可信;但画成梅花似的妆型,是可能的。一所谓“泪妆”“明皇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又,宋理宗“宫中以粉点眼角,名曰泪妆”。还有所谓“醉妆”、“啼妆”、“额妆”、“眉妆”、“面妆”、“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半面妆”、“瘢如妆”等等,不一而足。眉型也很多。据说,“秦始皇宫人悉红妆翠眉”;汉武帝时有所谓“连头眉”;《西京杂记》中说“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东汉桓帝时,京都妇女作“愁眉”;唐明皇时女人眉型有十种之多,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月棱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倒晕眉”等等。另从唐代诗人朱庆馀绝句《闺意献张水部》用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而写的诗句:“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画眉之胜、之精、之赶时髦。

洗脸梳头的学问

盥栉即洗脸梳头。有人说,洗脸梳头,谁人不会?哪个不晓?这里面还有学问?

是的,这里面大有学问在。譬如说,有的人脸上爱出油,倘若她化妆时不用肥皂把油垢彻底清洗干净,那么,她搽粉涂脂时,必然白一块、黑一块、红一块。轻者,脂粉不均匀;重者,成个大花脸。李渔指出洗脸必须注意去油,确实抓住了要害。这对现代女子化妆,也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

说起梳头,那讲究就更多了。无论在我国还是外国,头发历来在人们,特别是妇女的容貌审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西方,例如罗马,某皇后的发型就曾经成为当时妇女效仿的榜样;在现代东方,某演员的发式也会成为今天女孩子追求的时尚,所谓“山口百惠发型”、“张曼玉发型”……风靡一时。我国古代,不少女子因头发之美而倍受赞扬,有的甚至坐到皇后的宝座上去。例如,东汉明帝刘庄的皇后的头发就特别长而美,《诚斋杂记》中说她的头发“为四起大髻,髻成,尚有余发绕髻三匝”(见林坤《诚斋杂记》明崇祯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另见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120册诚斋杂记二卷)。《陈书·张贵妃传》中记载,南朝陈后主的妃子张丽华因美而得宠,而其头发特美:“发长七尺,鬓黑如漆,其光可鉴。”还有一个故事,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就是因为头发美而起家的。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女,武帝到平阳公主家去玩儿,卫子夫唱歌挑逗皇帝,“上(皇帝)意动,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头解,上见其发美,悦之,遂纳子夫于宫,后立为后”(见王初桐编《奁史》嘉庆二年古香堂刻木,卷二十六《肢体门二·头面属》)。

女子的发型历来十分讲究,而且随时代的推移,不断花样翻新。下面,我从清代乾嘉之际学者王初桐《奁史》卷七十一《梳妆门一》中辑取一些材料,以使读者对我国古代女子发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周文王令宫人作“凤髻”,其髻高;又令宫人作“云髻”,步步而摇,曰步摇髻。汉武帝令宫人梳“堕马髻”,《陌上桑》所描写的美女罗敷“头上倭堕髻”,据考即“堕马髻”,其髻歪在头部的一侧,似堕非堕,这种发型,由于宫中的提倡,在汉代大概女子十分喜欢也十分流行。汉代辛延年《羽林郎》诗中有“两鬟何窈窕”句,鬟,即环形的发型。三国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入宫后,据说宫中有一条蛇,口有赤珠,不伤人,每天甄氏梳妆时,这条蛇在甄氏面前盘结成一个髻形,甄氏即仿效它而梳妆自己的发型,号“灵蛇型”。《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云鬓”,就是梳得像云一样的发型。北齐后宫女官八品梳“偏髻”(发覆目也,即头发盖住了眼睛)。隋炀帝令宫人梳“八鬟髻”、“翻荷髻”、“坐愁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为“抛家髻”。明代嘉靖年间,浙江嘉兴县有一个叫杜韦的妓女“作实心髻,低小尖巧”,“吴中妇女皆效之,号韦娘髻”。李渔在本款中也提到当时的所谓“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等发型。此外,少数民族妇女也有自己的发型。《广西通志》中说:“蛮女发密而黑,好绾大髻,多前向,亦有横如卷轴者,有叠作三盘者。”《粤述》中说:“瑶僮妇人高髻,置于顶之前畔,上覆大笠。”《蛮书》中说:“望蛮妇女有夫者两髻,无夫者顶后为一髻。”《南夷志》中说:“施蛮妇人从顶横分其发,前后各为一髻。”(以上所引均见王初桐编《奁史》卷七十一《梳妆门一》)

妇女的发型,是人们审美观念的物化形态之一。从发型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例如,古代妇女的那种“高髻”,现在很难见到了,人们大概也不怎么喜欢了。现代女子(特别是运动员)的那种“男式短发”,大概在二三十年代是不会出现的,在古代更是不可能的。当然,梳什么样的发型,这纯粹是个人的事情,别人无权,也不应横加干涉。李渔所反对和所提倡的种种发型,只是他个人的见解而已,不足为训。尤其他所提倡的所谓“云”型、“龙”型(飞龙、游龙、伏龙、戏珠龙、出海龙等等),太矫揉造作,更不可取。

妇女纹面·美

由李渔的“修容”诸篇,我想到少数民族妇女(例如高山族、黎族妇女)之纹面。

纹面,特别是女人纹面,把本来细润光华的脸面皮肤刺上花纹,成为人造麻脸,按现代汉族人的观念,无论如何,不能算是美的。小时候我住姥姥家,那个村里有一户最穷的人家娶不起媳妇,只好娶了一个麻脸女人--那是个丑媳妇。麻脸和丑是连在一起的。

今天的女性特别讲究面部的美。她们要不断涂抹各种各样的“面奶”、“护肤霜”之类,免得脸上“起皱”、“出坑”、“发包”;青春期女孩儿特别讨厌青春痘,倘不幸“发痘”,则千方百计寻药,去之而后快,发誓“只留青春不留痘”。

但高山族、黎族至少曾经认为纹面(人造麻脸)是美的。这是否可与中国古代女人缠足可以争个“高下”?

如此,则美不在纯客观物本身,当无疑。不然,为什么同一对象(纹面),高山族、黎族看来(或曾经看来)美,而汉族看来不美呢?

那么,美在观念?答曰:不在观念,又在观念。不在观念者,因为它不是任意的、纯主观的观念--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但那只是王八望绿豆,对了眼儿了;局外人未必承认那是真西施。又在观念者,或许因为它是一种客观观念?

然而,观念可以是客观的吗?何为客观?何为主观?

……

人啊,让你的脑袋瓜变得更精灵、更复杂些吧。

缠足--病态的美

提倡女子缠足、对女子的所谓“三寸金莲”赞赏备至,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变态审美心理,而李渔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个典型代表。

好好的一双脚,硬是活活地把它的骨头缠折,使它成为畸形,这简直太残忍、太残酷了!而千百年来竟然把它当作一种美来欣赏,而且有的人还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岂非咄咄怪事!

这怪事就出在中国古代。据李渔的一位友人余怀在《妇人鞋袜辨》(收在《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第三》)中考证,女子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李后主。“后主有宫嫔窅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绸带缨络,中作品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多效之,此缠足所自始也。”后来,以缠足为美的观念愈演愈烈,而且脚缠得愈来愈小,而愈小就愈觉得美,女子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对这样一件天理难容的事情,李渔则倾注着他“满腔热情”,以色迷迷的眼睛加以注视,以猥亵的口吻、流着口水加以赞扬,真令今天还在爱惜李渔的人脸红。请看李渔是怎么说的:“予遍游四方,见足之最小而无累,与最小而得用者,莫过秦之兰州、晋之大同。兰州女子之足,大者三寸,小者犹不及焉,又能步履如飞,男子有时追之不及,然去其凌波小袜而抚摩之,犹觉刚柔相半;即有柔若无骨者,然偶见则易,频遇为难。至大同名妓,则强半皆若是也。与之同榻者,抚及金莲,令人不忍释手,觉倚翠偎红之乐,未有过于此者。”

我认为,这是李渔学术思想上的一个污点,也是他人品上的一个不足;不管李渔在其他方面有多少成就。--当然对他的成就我也不会抹杀。

同类推荐
  • 露水的世

    露水的世

    这是一本回忆性质的散文集,作者忠实记载了他从两岁到九岁的一段时光,将幼时情景和明治风俗,娓娓道来,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天真温暖的回忆。书中所写大多是温馨的事,幼时即使有诸多不愉快,也在暖色的滤镜下,多了柔性的调子。父亲带我去看的活人形展览,隔了四十年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古屋氏叔父的腌菜店,英夫哥的风筝,一个人在山野里呆过的时光,在温泉沐浴时偶然遇到的艺妓雪白的裸体......这些都被记忆完整地保存,隔了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依然觉得往事如昨。故乡、渔村、蚕豆田,系成了文泉子心中一根扯不断的线。那里是他记忆中的童年,在那个有着带木槿的篱笆,有着古旧瓦屋顶的大门,有带着凌霄花的老樟树的小城寓所,那个有着绢姑、阿幸、多代……也有着雏人形、酒颠童子、鱼鲊……的童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他的生命里穿行,又渐渐淡去。通过“我”的眼睛,把市井描绘得热闹又别具温情,质朴中道尽纷繁众生百态。这是主人公纯真温暖的童年。平中见喜,淡定舒缓。洋灯、昆布、单衣,这是透在骨子里的温润。流淌在血液里的诗意,变得和老房子一样浑身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引人向往本书虽然描写儿童生活,但它不是儿童文学,是写给大人看的。如同中国的《城南旧事》,它也不是儿童自己来写自己,而是一个成年人回望童年时留下的一点回忆。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文章传达出的趣味是一种经过历练、经过省察的趣味,如果说这里面也有童趣的话,那它也是一位三十六岁的成年人的童趣。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长街短吻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长街短吻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之“长街短吻”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他们有对婚姻的彻悟,有对爱情的渴望,更有对逝去恋人、爱人或情人的深切怀思,每一篇每一段都是爱的低语,都是情的凝结。这些文字和他们的主人或许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这充满时光味道的字迹却还是一再一再地打动我们柔软的心灵!
  • 杨柏深秋的乡野

    杨柏深秋的乡野

    与劲松相识,缘于一次偶然的机遇。清丽的容貌,羞怯的谈吐,仁厚的天性,给人一种柔情且脱俗的感觉。开始并不认为她是一个倾心文字的人,因为在我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娇美俊秀的女人,拥有扮靓生活与享受生活的天生优势,却是耐不得文学的寂寞,更吃不得写作的艰辛的。
  • 忘不了的小事

    忘不了的小事

    古往今来,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师陀散文选集

    师陀散文选集

    本书收入作者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43篇,表现了小说手法的散文风采。
热门推荐
  • 摄政王的绝世宠妃

    摄政王的绝世宠妃

    这个王爷太腹黑,就是对我不一样,他是更加腹黑!
  • 一代红颜

    一代红颜

    一代暴君夏桀,遇到妺喜,便更加的寻欢作乐,恣意妄为。是他自己导致失去江山,还是妺喜这个红颜祸水导致,亦或历史的规律,人力无法改变。千万个人,千万种说法。宏观历史,细查人性,或许,我们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 世界联盟

    世界联盟

    本书分为德意进攻西欧、英国奋起抵抗、非洲巴尔干战火、德国入侵苏联、太平洋烽火骤起和两大联盟的联合共六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德国实施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丘吉尔临危受命组阁新政府、德意在非洲的侵略扩张等。
  • 玄鸟瞳生

    玄鸟瞳生

    因为一个梦境,一个诅咒,一段预言,一句话,时至如今,玄鸟一族仅存她一人。要不是佯身入了国子监修习正统术法,侥幸躲过那场盛大的厮杀,恐怕她亦难逃一劫。“交出双眼,余饶你不死。”瞳生已瑟瑟发抖,恐惧漫溢,无法再忍。从他袍下又飞出许多淡金色的小虫,飞快挨在一起,结成一个盅的模样,那大小,正适合盛放一双眼睛。
  • 宇宙委员会

    宇宙委员会

    哈哈哈哈,本书无简介,作者垃圾,无聊之作,火了再写!!!!
  • 心语

    心语

    本书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收集和整理一些具体的资料,并通过一些较为典型的学困生案例尝试对学困生存在的现象、形成的原因、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
  • 嗜血特工妖孽帝君太撩人

    嗜血特工妖孽帝君太撩人

    玛尼!?一觉醒来身为24世纪的国际特工,竟然穿越了。what'sthis?心里默默的接受这个现实。可谁能告诉我?眼前这个丑八怪不能修炼的废物是谁?好吧,是我…那又怎样看我开外挂,痛虐渣男,白莲花。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可是,这货是谁?某男:“女人,你亲薄了本帝君还想跑。”呵呵,某女邪魅一笑,此时不跑更待何时。甩掉了某男心情不好,正好看见渣男,上去一顿胖揍女子走后。某帝君把丹药扔给渣男。渣男抬头:“还是帝君,您对我好”帝君邪邪一笑:“你死了,她不高兴的时候怎么办?对了,你太瘦了,多吃点”听到帝君的话他震惊了,可当听到帝君下一句他满眼感激地看着帝君。谁知,帝君淡淡开口:“你太瘦了,她揍着手疼”
  • 黑暗中的小女孩

    黑暗中的小女孩

    伤痕只能在故事里说——墨香铜臭而这是我的故事
  • 血脉独尊

    血脉独尊

    灵元大陆,强者如林,血脉为尊,觉醒的血脉越强大,修炼速度越快,悟性越高。没有人知道,一个带着地球僵尸王和仙王血脉的灵魂穿越而来,从此开始了一段妖孽一般的精彩人生。世家天骄之间的激烈争锋,强大宗门之间的猛烈碰撞,禁地险域之中的绝世传承……一个新的时代从这里开始!
  • 嘿,南小姐

    嘿,南小姐

    亲爱的南安小姐,我早已恭候你多时了。你是我年少有始无终的梦。是我遥不可及的梦。可望不可及的星辰。我希望我还能遇到你一个像一般的人。如春天里的花如夏日里的冰镇可乐如秋天里的菊花茶如严冬里微暖的阳光。如我走向你时迎面吹来的风。南方佳人忧,安等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