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4200000021

第21章 学无止境,体悟人生的永恒信仰(3)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也指出:“好仁不好说,其蔽也愚;好知不好说,其蔽也荡;好信不好说,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孔子说:“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无基础;喜好诚实,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会受损害;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尖刻剌人;喜好勇敢,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问,那种弊病就是狂妄。”孔子总是反复强调学习对于仁德的重要辅助作用。六种美德必须用学习来统率,不学,六种美德可转变成六种弊病,可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学习的基础上,用知识武装下的头脑去进行广泛的美德与爱好才会圆满。第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修仁道当然是对的,但是没有真正的智慧学问修养,就会死搬硬套而非善恶不分,把仁道当成教条,变成一个一个愚蠢的令人讨厌的滥好人。好心仁慈的人,智慧学问不够,流弊就是愚蠢。第二,“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有的人爱好聪明,但没有做人的真学问,流弊就是爱耍小聪明,放荡任性。第三,“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如果一个人对所有人都无原则的讲信用,特别是在战场上和敌人讲信用,以讲信用为标榜,不加分析判断,其结果就是做出一些害人害已的事;第四,“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一个人太直,没有涵养的学问,流弊就是脾气急躁,最后一事无成;第五,“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勇敢脾气大,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没有真正的学问修养,一味好勇斗狠,就容易闯祸,出乱子;第六,“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一个人胸襟开阔,直来直去,个性刚烈,不会转弯,如果没有智慧学问的中和就会变成狂妄自大。

思考是学习和对已有知识的升华。只有思考才能使知识落到实处,为我所用,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孔子认为,一个人学习求知刻苦认真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思想,对所学的东西不能明辨深思,就会迂腐不切实际,成为书呆子,就会罔,终究不堪大用。“思”乃是我们获取生活智慧之途径的另外半部,无思之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在这点上,它与孟子所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是一致的。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为“己有”。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只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以有限的生命驾驭无限的可能。在学习中应当具有思辩意识,具有判断意识,具有创新意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洞察真伪,力戒浮躁。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应对各种困难和局面的能力。

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内在逻辑一样,思考也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次序的,不是天马行空,任意为之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思考中要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小及大,从而达到由已知及未知的目的,思想不是空幻的想,而是有起点,讲方法,合逻辑,成系统的。例如月晕而风,润初而雨,见一叶落而知秋,就是用多年的经验来进行的符合习惯的推断。在做事与学习中必须慎思,慎思必须明辨,明辨就是要辨别真伪,是非、大小、轻重、长短、先后、缓急、公私、利害、忠奸等等,我们要客观的根据事实,最好的论理是根据事实的论理,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事,毋为感情所蔽,毋为孤陋寡闻所欺,毋为现象所惑而忽其本相。

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疏》正义曰:“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博,广也。驾,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历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大千世界,万物俱变。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学”。进入青少年时,我们开始学着思考,因为我们知道“学”无边无际,“思”亦永无止境。仅仅是一味不变地“学”与模仿相接近,我们还需要改进,创造,发展,这些都离不开“思”,也只有学中求思,思中求变,思考的本身就是与自己争论。正确的“学-思”的关系就既有不可偏废于“单纯的学”的这一面,也有不可执迷于“单纯的思”的另一面。改进,创造,发展都需要实力,这实力就来源于学习。学与思,对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从中我们会发觉:没有知识的人常常议论别人的无知而显得无知,有知识、有涵养的人时时发现自己无知而终能成就大智。学习,要自强不息,以求进取;思考,要通万物之神韵,明万事之义理,才有发展。

请记住伏尔泰的这句话:“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越多,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你知道得很少,从而更加努力。”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君子致学之道

【子曾经曰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篇》

【智者感悟】

孔子说:“君子以说过的话却不能做到——言过其行为耻。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行合一的思想被公认为整个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在中国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时代,在每一个重要的思想家那里,都有关于知行合一的论述。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是历来儒家学者所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任何时候都面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怎样致知和致什么样的知,还涉及到实践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个实际问题,关乎到现实生活的中的人生态度和实际的道的修行。对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有争论,但都突出了两者的关系却是很重要。孔子讲求知行相符,反对言过其行,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类似的话孔子说了很多,如“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认为行动比要说难的多;《里仁篇》:“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要慎言;《礼记·杂记》里更直接:“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孔子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后来的儒家学者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知与行之间关系的理论。

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内容关乎“行”的善恶好坏,所以要“致良知”,这样才能行善行,这一思想被明代的王阳明所推崇和发展,形成新的儒学理论。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知即行,不行仍是未知”,可见在未行之前要有善良的、正确的、符合人性的良知为准备,才能做到行为的正直无私。致良知,是王守仁的心学宗旨。“良知”来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朱熹解释格物致知为“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向外穷理以求得知识。王守仁不同意朱熹的解释,他将《大学》的“致知”与《孟子》的“良知”结合起来,说“致知”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王守仁的良知比孟子的良知意义广泛,除个人知是知非的内在主观的道德意识外,也指最高的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圣愚所同,个个自足,不假外求,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泯灭,虽有时为私欲习气所蔽,但只要良知一旦自觉,则本身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不必依靠外力的帮助。照王守仁的说法,良知对于善恶的辨别,是一种直觉的认识,并不是一种道德的判断,就是说,是一种直接的反应,并不是经过思考而得到的命题。王守仁以良知为衡量一切真假善恶的标准,认为良知对于一切事物,如同规矩尺度对于方圆长短一样。王守仁在给邹守益的信上说:“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日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送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他又对门人陈九川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还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尚书》说“知难行易”,程颐说“知先行后”,王船山说“行先后知”,孙中山说“知难行易”,但不管有多少差异,最终都要归结到知行合一上来。“知”要解决的是个深度问题,“行”要解决的是个程度问题,知行合一就是这深度和程度的完满结合。

在实际的生活中,行动往往要比学知识更难,做到知行合一并不容易。《中庸》记载孔子所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意思是说,君子的道理有四条,我孔丘一条也不能做到:第一,我要求做儿子的应该尽孝道,但反求我自己侍奉父母却不能尽孝道。第二,我要求做臣子的应该尽忠心,但反求我自己侍奉君主却没有尽忠心。第三,我要求做弟弟的应该恭敬,但反求我自己服侍兄长却没有做到恭敬。第四,我要求做朋友的应该要有信实,但反求我自己却没有能先对朋友做到信实不欺。平常的道德,要着力实行,平常的语言,要谨慎地说。所言所行或有不足之处,不敢不尽力奋勉,所言所行或尚有余力,也不敢说尽做绝,要留有余地。口里讲的话,要顾到身体所行的事;身体所行的事,要顾到口里讲的话。如果言行一致,岂不可称是忠厚笃实的君子吗!

同类推荐
  •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本书分浮生、物语、风情、流光、玄谈五部分,阐述了禅宗智慧。禅在路上,有得而心安,活在当下,云上的日子。
  • 列子臆说(中册)

    列子臆说(中册)

    《列子》为道家重要典籍之一,与老庄并列。它高深莫测,易读而难懂,以故事、神话的形态,阐释道家的学术及观念。《列子臆说》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列子》的讲记,共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讲述列子,深入浅出、生动自在,以《列子》的内容为研究重点,带领读者进入广阔的视野、深入难测的奇妙境界,并打破了意识的种种局限。列子,这个御风而行的人,要我们从一切自设的框架中突围,成就天地间的自在逍遥。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庄子思想新探

    庄子思想新探

    本书先编选庄子书中典型性文章加注加译,作为学习中的主要读书。其次在以此读本为依据的基础上,再加入我讲课中的分析介绍和一些更新资料,以写成讲义。在此次成书时,我对这些文章进一步加上注释和能人讲解,使中青年读者能了解其愿意和进一步探索出哲学思维规律上的经验教训以及文学上的写作技巧等。所以此书对于提高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研究,是有帮助的。
热门推荐
  • Monsieur Beaucaire

    Monsieur Beaucai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眩

    她没想到,她的苏醒肩负着如此艰巨的使命。
  • 让时光延续

    让时光延续

    炎炎夏日,一个暑假就过完了。快上高中的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该怎样在城里生活呢
  • 光之羁绊英雄传

    光之羁绊英雄传

    此作品是根据奥特战士写的续写故事,还会有其他世界观的人来客串
  • 最强浏览器

    最强浏览器

    一觉醒来方元发现自己脑海里多了一个浏览器,可以做什么呢?没事浏览美女,有事浏览百度,打架浏览古人,然后再复制!我擦,天下无敌指日可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鸡腿

    鸡腿

    一个长期压抑的家庭主妇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华丽转身的过程,辛辣!酸爽!
  • 倾凤华:纤千玉手

    倾凤华:纤千玉手

    颜惜瞳,二十一世纪顶级神医,性格孤僻,神秘莫测,却拥有一手绝妙的医术,一副银针既能从死神手里拉人,又可以杀人于无形。颜惜瞳,二十一世纪顶级金牌神偷“璃尊”战无不胜,武功高强,一双湛蓝的大眼睛拥有控制人心的特异功能。颜惜瞳,顶级杀手“褐瞳”,令无数特工焦头烂额。颜惜瞳,异大陆花痴废材一个,丹田天生破碎,积不了内力,爹不疼,娘不爱,丫鬟婆子姨娘小姐人人可以踩上一脚。当奇异穿越,“她”变成了“她”,丞相府的小姐姨娘们,是否还可以肆意妄为?看女主如何用她的“纤纤玉手”打造出一片天下!
  • 冤家百分百

    冤家百分百

    拜托!有没有搞错啊?她不过要他帮忙教她法文而已,怎么就这么轻易地答应了他那割地没赔款的要求?莫名其妙地住进他家,做起了24孝保姆,她为什么还那么乐意?这个女人真的不是一般的恶,一心钻在钱眼里还满口粗话,哪一点像女人了?天天把他家当成屠宰场,一见面就吵架。可是为什么一天不和她吵架,他就会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