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的东面有一条江,叫乌江。
没错,从古至今这都是一处比较出名的地方。
除了乌江自刎,还有乌江榨菜等。
对于在这条江边即将发生的事,千年之后,一个才女针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成功突围了的项羽带领这手下的26名骑兵继续向东遁走,虽然在东城打了次小胜仗,但这对于整体溃败的楚国战局没有丝毫的改变,想要卷土重来,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到江东,回到自己的封地,再回来一决雌雄吧!
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多了,项羽被乌江阻拦,正愁没船过去的时候,乌江亭长驾着一条小船过来,劝他跟自己过江,并且明确表示,这条江上面没有别的船,追兵来了也没辙,只要你能回到吴地,包括我老儿在内,愿意继续拥戴你做大王。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如果当时这位亭长大人也确实这么说的,那真可谓是给项羽来了一次致命攻击!
我一直怀疑很多类似的历史记载,就当时而言,项羽和老头对话完毕之后,不久就带着仅有的26个人和汉军进行生死搏斗了,所部全都战死,司马迁怎么知道这个堪称史上第一误杀的对话的呢?
作为前四史的史记来说,其历史地位和真实性毋须质疑。但司马迁先生记录事件时,并没有详细记录所选材料的来源(一是麻烦琐碎,二来也没有先例)。
这就出现了很多奇怪的记载,比如李斯和赵高的密谋,项羽在东城快战时对身后战士们所说的那句被后人诟病的“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即便如此,你也只能认为这些是真的,因为你根本无法证明他是假的。
对于司马迁先生的人品问题,历史信誉度还是极高的。对于这段记载,也许是后来有人采访了这位老者吧,谁知道呢?
不管怎么说罢,总之他说了当时最不该说的一番话,正是这番话,要了项羽的命。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乌江亭长的话里有两个关键词:1逃命2过江称王(由联军盟主降格为地方军阀)。
他不知道,此时的项羽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别人的怜悯。而亭长的话,让他感受到了那隐藏在最深处的怜悯!
项羽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了打击,没有办法带领这最后的有生力量渡江了!让我抛弃这些与我同生共死的兄弟独自逃命,即便顺利渡江,又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于是项羽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亭长呆立住了,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他的心头,他所说的话很诚恳,也是真心相让项羽渡江的,没有想到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正在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项羽接着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面对着眼前的孤船,他回转头来看了一眼身后的26骑兵。他们的脸上的血迹还没完全干涸,虽然深陷困境,却没有一丝退却之心。他们是楚国最优秀的战士!此战必死,然而却不得不战。不为利益,也不是为了奉献,为的,只是一份男人的尊严与荣耀,还有一份忠诚。
这就足够了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宝马赠亭长,头颅赠故人的来历。
项羽死了,楚国灭亡。这场由秦朝末年农民大起义掀起的滔天巨浪就此终结,所有的军阀都被消灭了,国家统一了,老百姓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舒舒服服的睡上一个好觉了。
项羽身死之后,关于他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有很多人对项羽之死抱有叹息,认为他太过要面子,吃了年轻的亏,作为他的最大的对手刘邦,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弱点,所以项羽的失败最终的原因还是归结于他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刚愎自用,不能用人。
事实也许真是这样,可那又如何?
他虽然失去了天下,却没有失去他自己。他顺利的灭亡了秦朝,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将楚国的地位提升到了当时政治与权利的最高级别的位置上,虽然时间很短,但他已无愧于江东父老,更无愧于自己。
政治上败了,战场上没有败。
他是个真正的男人,只是不完美,至少在某一方面。
那么如果项羽东渡乌江,回到了江东,召集了江东子弟,再举大旗,就真的可以卷土重来了吗?
不知道(这不废话吗?)
但可以设想一下。
项羽回到江东,厉兵秣马,屯草积粮,总结失败教训,招贤纳士(怎么着霸王的武力也比孙策要强一些吧,至少几个刺客要刺杀他也没那么容易),之后再带领八千子弟兵渡河而西,报仇雪恨。
而刘邦突发精神错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软禁了彭越,诛杀的九江王英布,自知罪孽深重的刘邦突然猝死,项羽重新夺回天下,自此天下太平。(按照项羽那个性格,这也未必是好事儿)
说实在的,当初项羽之所以能够在巨鹿之战以后,疯狂的吸纳了40万军队,归其原因,还是秦朝政府后方出了大麻烦。
王离被击溃之后,章邯的20万大军被没有损失,且依靠据点死守,诸侯如果想以武力啃掉这块硬骨头,那可以说是要费很大的力气的,而当时诸侯的内部并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团结和牢靠,只要拖住了他们,依靠秦国强大的物质实力,那项羽是否还能顺利入主关中那就是两回事儿了。
而现在呢?
经过多年的战争,兵疲民乏,谁还愿意跟着你去打天下?当初秦朝****,老百姓每年交出去的公粮比自己赚回来的都多,限制言论,甚至在大街上聊个天都要受到惩罚,没有休止的徭役,没有公平的待遇,老百姓好像鸡犬一样的任凭官僚宰割,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这才肯随着你反抗秦朝。现在战争就要结束了,过去那痛苦与恐怖的日子结束了。生活前景大好,谁还肯真心为你卖命?
人心已定,再难动摇。
结束了把,该结束了,卷土冲来,只能给无辜的人带来更大的痛苦,算了,就这么地吧。
楚汉的争霸战说完了,当初秦朝末年的时候,各地义军蜂拥四起,犹如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在华夏大地上。当时,谁都想入主咸阳,成为帝国的最高主宰者,然而经过了七年的残酷淘汰赛之后,最后的两个优秀选手,经过长达四年的博弈之后,终于分出了胜负。
胜的成为皇帝,败了的只能身首异处。
只有最具智慧和勇气的人,才有资格赢取这场游戏的最后胜利,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作为皇帝的刘邦不但拥有了最高的权利,同时也担负起了重建帝国的责任。从战国开始,到秦,又到楚汉,天下的人们已经被战争摧残的体无完肤了,人人自危,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怎么重新恢复国力,如何巩固胜利成果,使汉朝江山万年永传,成为了摆在刘邦面前的最大难题。
不过对于这个超级牛人刘邦而言,这些,不过都是芝麻小事儿而已。
异姓藩王一个接一个的享受了被干掉的待遇,韩信,彭越,英布。
这些人被干掉了,那他们的封地不是还得派人去镇守吗?万一派去的人不好控制怎么办?
好办啊,直接用自己的儿子去镇守就好了。
国家有那么大的土地,总不能都用自己的亲戚吧?况且哪有那么多的近亲?
放心吧,所有刘氏宗族所掌握的土地和资源,加在一起,不管是天下的其它州郡哪一处叛乱,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掉,因为咱们有实力。
刘邦:哈哈哈。只要我的儿子们不死绝了,这天下终究还是我老刘家的!
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去世,年62岁。
通过后来的情况来看,汉朝先后延续了400余年,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老百姓是安居乐业的,是幸福的。
刘邦是对的。
同样的秦朝,老百姓生活在痛苦和灾难之中,不论它曾经创造过什么,它都该灭亡,历史对这个从来不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