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406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体制、经营机制和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格局对参与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很不适应,必须坚持依法办事,加强制度建设,把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以民主、公开和法制为核心的农村制度建设,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具体体现。它不仅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经济管理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农村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保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是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农村各类矛盾,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各项制度,把农村改革中的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固定下来,对改革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关系加以确认,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决策民主,办事公开,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和社会新秩序,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近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障和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落实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政策文件精神,我们组织专家编写了本书,作为新农家书系之一,供大家学习、培训和实践参考。

本书在阐述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问题时,紧密结合了农民、农民工的实际生活需要,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是一本适合农民、农民工阅读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知识普及读物。通过学习此书介绍的民主法制建设,读者可以了解到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运作程序及运营模式。

该书面向农村,简明通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以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主题,阐述了村民自治组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及维护稳定等问题。是广大农村“两委”干部、县乡干部和司法行政、民政干部和广大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者学习和参考用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有关资料和书籍,在此谨表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一些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者

2008年9月

吴邦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4年9月16日)

吴邦国

同志们:

昨天上午,首都各界隆重集会,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全面回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光辉历程,系统总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从加强立法、监督、与人民群众联系和自身建设等四个方面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篇重要讲话,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出席我们这次座谈会的同志,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大家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畅谈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就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进行了认真座谈。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不断加强。回顾这段历史,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党作出的三项重大决定。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任务。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三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要求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重申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到目前为止,除现行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现在,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这些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一些重要的法律亟待研究制定或者修改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公民权利的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我们要充分认清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我们党之所以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这是因为: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必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史上的一次巨大历史性飞跃。这个历史事实,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依法充分行使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改革和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这个事实,也是任何人都否认不了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愿望也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协调、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时间还不很长,要建立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任务相当艰巨,需要我们作出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规律,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之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社会实现全面进步。这些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作为上层建筑总体上是与我国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党的十五大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治理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

纵观当今世界,各种势力的矛盾和较量错综复杂,既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冷战结束后,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在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的斗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好了,我们才能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建国前,毛泽东同志在同黄炎培先生谈话时就提出,民主是保证我们党不腐败、跳出旧政权兴亡周期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民主。但必须明确,我们要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不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一方面,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我们在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同时,要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而在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全党全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

同类推荐
  •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纵观当今世界,为应对种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及时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各国都在探索有效的决策模式。当代政府决策能力的高低,其意义已不仅局限于政策领域本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这个国家的政府执政能力,关乎其政治民主发展的水平。《中国国策报告》全面记录2013年以来,中央、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生动、准确、客观、及时的政务决策信息,精彩纷呈的中国时政。
  • 孙英文集(上下卷)

    孙英文集(上下卷)

    《孙英文集》分上下两卷,主要收录作者2000年至2005年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期间及近年来的讲话、文稿、文章等,共计132篇。全书60余万字,内容广泛,涉及党的重大思想理论、党史工作、党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及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同事师友的纪念、怀念等诸多方面,体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理论功力,具有重要的历史、理论和阅读价值。
  •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把握中美关系大局

    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把握中美关系大局

    1947至1950年是美国与中国外交关系最为关键的年代,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中国政局发展,一直是美国思索的外交主要议题之一。基于共同的反共理念,美国当然希望国民政府能稳定中国政情,以便对抗苏联在东亚的扩张。但事与愿违,国共在战后的对抗过程中,国民党虽然最初胜券在握,但最后却败退台湾。这种诡谲多端,甚至始料未及的中国政局,深深困扰着杜鲁门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探究这个时期杜鲁门政府是如何制定对华政策,以面对风云莫测的中国政局的,是一项颇具意义的课题。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存在着外交与军事上的考量,前者以国务院为主导,后者则以国防部与其所属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为咨询对象。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集中在探究美国军方,尤其是参谋首长联席会议,究竟以何种角度协助杜鲁门政府制定对华政策的。探究军事单位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和传统上以国务院的角度为切入点,是有所分别的。
  •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服务公众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伦理责任,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受到官方与学界的日益重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公众需求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主导性伦理理念,公共管理伦理的建构也成为政府廉洁与效率的基本保障。对此,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已形成共识。相应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公共管理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区别在于,国内对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近十多年的事。
  • 论自愿为奴(译文经典)

    论自愿为奴(译文经典)

    《论自愿为奴》是一篇讨论专制政治的论文。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即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拉波埃西试图分析民众对权威的屈从,解释统治和受奴役的关系。作者引证了很多古代史实,以古代历史来评价他所处时代的政治。该文最初发表于1576年。《论自愿为奴》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后来在不同时代,被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士广泛引用。就拉波埃西的职业而言,他本是政府机构的一员,他也是权力的忠实仆人,但他的《论自愿为奴》却被后世认为是无政府主义和公民抗命的开山之作,而拉波埃西也被认为是最早探讨权力异化的先驱者之一。
热门推荐
  • 文娱偶像的自我养成

    文娱偶像的自我养成

    简介一:那一年,六岁的温良跟母亲回国了,已经离婚的父母忙着相爱相杀,而作为一个心机Boy,为了自己的未来,他自然要懂得自我养成了。以前想着有时间才去学习的技能,他现在就可以学。温良‘我哪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玩耍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PS:轻松生活流,璀璨人生路。
  • 幻灭三千道

    幻灭三千道

    道有三千,天道仅为其一。这是一个起源于破碎世界的,讲诉了大道三千加身的故事!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思汝言默

    思汝言默

    谢言默心里很苦恼,为什么自己要熬夜看小说,打游戏它不香嘛?穿越到这个破小说里,还是女主,自己可能要崩人设了。这是一个霸总的世界,原主痴恋着霸总唐枫,与他结婚后,从一个聪明漂亮的大明星变成了任劳任怨的家庭主妇。唐枫厌恶极了原主这个整天围着围裙在他面前转悠的人,一次次的伤害原主,在她最无助的时候,提出离婚。按照套路,原主逆袭归来,唐枫认识到她的美好,再次把原主追了回来,并且让原主的星路越走越坦途,两人最终幸福一生。但是,但是!!!这是谢言默,当初看书时,就对这个男主吐槽个不停,而她到了书中,一脸懵逼的同时,思考着怎样掀起一阵又一阵的腥风血雨……唐枫当初拒绝了与谢言默订婚,谢言默高兴疯了。然后,谢言默疯的更彻底了:怎么又来一个????
  • 暗谋深几许

    暗谋深几许

    “你算的到人事发展,却算不出天理循环。”清菱的记忆始于澳海国的凉山,那一年她四岁。十年的平静过后,儒雅的云楚出现在了她的生活中。自那日起,天理循环便步入了正轨。心爱之人的算计,亲人因为她而连遭变故。在她走投无路之时,一束柳枝伸到了她面前。河沁宫中,伴风而动的垂柳下,他笼起她耳边的碎发,轻轻在她耳畔答道:“因为我想要你爱上如今的我。
  • 争尘

    争尘

    一个文物附魔的世界里,每一件历史悠久的宝物都是有着神秘的力量,相传自古人学会各种奇门异术将自己倾尽所能创造出来的宝物进行了不同的方式附魔了不同的宝物,代价是宝物将在地下荒废千年,时间的许久发现自己的智慧结晶不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现世,使他们渐渐停止了这种神奇的工程,至此也失传了那神奇的附魔术,时间推移到了现在。经历了许多坎坷的废物林曜依然没有过上他想要的校园生活,奇迹降临到他的身边,他从即将拆迁的老家地下找到了一件史书文物的残页,竟也被附魔,他获得不是知识而是知识获取的方法,这也将是他初次步入这胶着局势的争斗。
  • 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

    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野人部落

    野人部落

    某个主角穿越到野人的部落差点被杀,后来又有了个系统,接下来,还被一堆等级高的狼追杀。。。“我明明是主角,为毛连小狗的战斗力还低?原来他是神级魔兽。。。靠救命啊!”
  • 行走在另一个宇宙

    行走在另一个宇宙

    突然之间,寒冷的空气笼罩小杨,他猛的一抬头……诶,这怎么在大街上呀?我衣服呢?
  • 集团内部控制论

    集团内部控制论

    本书分为十五章,主要内容为集团内部控制的探索价值、集团内部控制的研究基础、中国集团内部控制的理论探索、中国集团内部控制的实践探索、国际内部控制的经验借鉴、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打造、集团内部控制能力本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