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42300000001

第1章 用“般若”度人生之苦厄(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译

“般若”(梵文prajā)的意思是智慧,《六祖坛经》中说:“即定即慧”。定是慧的体,慧是定的用。也就是说:有定的时候一定有慧,有慧的时候一定有定;定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定的作用。定、慧同时产生,是禅宗的立场及观点,定、慧产生以后,戒已在其中了;真正出现清净智慧的人,也就是得道的人,一定不会犯戒的。

波罗蜜多是出离、超越、解脱的意思,就是离开烦恼和苦,也就是超越烦恼和苦。整句来说就是:有智慧就能从烦恼及苦的此岸,到达没有烦恼、永远快乐、自由自在的彼岸。大乘佛教中的六波罗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以前五种的修行达到第六种智慧的目的。

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度”是超越苦及烦恼的意思。以佛的智慧作为修行的指导原则,才能超越苦及烦恼,达到解脱的目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以简短的经文,教导我们般若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方法和道理,所以称之为《心经》。

观自在菩萨

释译

菩萨

菩萨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自私、不为自己考虑;广度众生是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谢众生而不求回报;鼓励众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参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萨。

一个禅的修行者必须先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做初发心,发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转,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发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不会得力,容易着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会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萨要断烦恼,增长智慧,不能仅靠打坐,要努力广度众生,智慧的增长才踏实。仅靠打坐,仅以禅定的力量产生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便产生不了应对的力量。唯有以实际的磨炼,面对各种善恶不同、形形色色的众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实从而因应有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所以菩萨于六波罗蜜中特别重视精进和智慧,精进才能断自己的烦恼,产生了智慧,才能广度众生。

精进波罗蜜是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为第一,精进度众生的方法有四:1.已造的恶业赶快断,2.未造的恶业永不造,3.未生的善业赶快生,4.已生的善业要增长。前两点是使众生离苦,因为造恶业会得苦果,后两点是使众生得福报及安乐。这四个方法加起来就是“慈悲”:悲心使众生离苦,慈心使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就是慈悲,没有慈悲心不能称之为菩萨。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广度众生,就是自在。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许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后再广度众生,这是不太正确的;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脱。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脱。

菩萨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受施时就坦然接受,以广度众生为回报;布施时就慨然布施,不求回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损失,只是勇往直前地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的梵文Avalokittesara,翻译成中文叫观世音或观音。观自在就是把观音的法门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观音菩萨先是以耳根听外来的声音;再向内听,听无声之声,达到六根互用、六根清净,对其境界不产生执著,所以叫做观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观,有对外观及对内观,也可直接观空、观无。此处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观空、观无、观不动性。观是要通过六根用心来观。譬如,观呼吸是我们的身体在呼吸,但是要用我们的心来观;作不净观,观的对象是皮囊身体,但还是要用心来观。所以虽然是以六根加六尘作为观的对象,但实际上一定是用六识的心在观。也有用心观心,像猫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尘。没有身体的人是无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内的众生,只有人可以修行,虽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众生能听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说“人身难得”,应要好好珍惜。

修观一定要用六识、六根、六尘。就是参禅、参公案、参话头,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萨没有一定的身体,也无一物是他的身体,却由于处处都是他的身体,所以能够观自在。观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对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经修行成功了;二是无处在无处不在,无处不能顾到众生。《心经》中所讲的观自在是第一种意思。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释译

深般若

般若的本身就是智慧、清净、远离、明等的意思。初得无生法忍、初证无漏智慧的菩萨,已有般若,已能超越生死海,拔除惑智二障,这与世间哲学家所谓的智慧并不相同,故将菩萨的智慧叫深般若。哲学思想的世俗思辨是俗谛,不生不灭的第一义谛,即是深般若的胜义谛。《般若经》中弟子问佛,般若的“深奥”是什么意思?般若就是空,就是无相、无愿、不生不灭。

“空”——由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一定是毕竟空,从因缘观来看,一切现象都是空的。因缘生,因缘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生起时是暂时的现象,在生起的当时就在转变,而终归于空无。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本身就是假的,所以是空。空的意思就是假的,假的原因是因缘,而一切法皆是由因缘而生。从修行因缘观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空。

“无相”——《金刚经》及《六祖坛经》都提到无相。相是指心相及物相,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人在执著、分别。执著就是有相,就会不自在;不执著就是无相,就是自在。《金刚经》及《六祖坛经》中都说无相,虽然什么都有,但不执著,就是无相。

“无愿”——菩萨发愿成佛,发愿度众生,发这无上菩提心就是“愿”。一切佛之所以能成佛,一定是先发愿。我们因为是凡夫,所以每日念《四弘誓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得到了深般若就不用念了,因为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不用发愿,恒在愿中行其本愿。到了无愿的境界才真正的自在;有愿时,时时在念着要度众生,已经度了众生,心中还有自我存在。得神通的人能通行无阻,好似自在,但这是相对的自在,不是绝对的自在,只有已行深般若的菩萨,才得绝对的自在,没有要度的众生及有众生可度的念头。有愿时自我还在,不管是客观的、主观的、自利的、利他的,只要有众生可度,“我”一定是相对存在的。

自在的人,不等于不存在,诸佛菩萨不执著,得自在,虽然无愿,但是有智慧,当智慧对自己发生作用时,就是得自在解脱的因;当智慧对众生有帮助时,就变成帮助众生得自在的力量。

凡夫观空并不等于亲证空性。小乘阿罗汉证空性,但仅空“人我”,而未空“法我”,能证人法二空,一定是大乘菩萨所见的不生不灭。

行就是用的意思,菩萨能成为菩萨,是因为有智慧,当智慧产生作用时就是行。

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的梵文是Pāramitā,意思是度、到彼岸、度无极、事究竟、超越。

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是有真正的般若,也就是智慧,如此才能达到自在、解脱的彼岸,就是度脱,就是超越,就是波罗蜜多的意思。

照见五蕴皆空

释译

智慧不产生作用时,菩萨和众生是一样的;智慧产生作用时,对菩萨自己来讲是断除一切烦恼,对众生来讲是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智慧的产生分成四个层次:闻、思、修、证。首先要听闻佛法及修行的方法,以正知正见作为指导,确实修行才能证得五蕴皆空,产生智慧。

闻、思、修、证,也可以说成闻、修、思、证。思是修的一部分,思是指修观行,是思惟的意思,不是思想的思。修行有散心修与专心修,专心修才叫做思惟。有修才能证,《楞严经》上认为思辨可以产生智慧。在印度及西藏佛教有一派学者就是主张以辩论的方法产生智慧,不一定要修禅定。我是以禅修的观点来解释闻、思、修、证的,是以藏传佛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南传佛教《清净道论》为依据。菩萨是以闻、思、修而证得五蕴皆空的境界,一切智显现而得解脱;以根本智产生的力量,以无量法门帮助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是道神智的功能;能尽知诸法自度度他,是一切种智。

五蕴

五蕴中的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

五蕴是构成我们世间每一个人的必要因素。

色——就是地、水、火、风,总称四大,包括我们物质的身体及身体所处的环境。

受——感受的意思。

想——判断。

行——判断后如何处理。

受、想、行这三个心理活动,能推动我们的身体行为及言语行为。

识——以“受”、“想”、“行”的心理活动,操作物质的“色”身,以物质的“色”身和“受”、“想”、“行”的心理作用合一,就产生了第五蕴的“识”。

如果没有识蕴只有前面四个蕴,就成了唯物论,识蕴是生命的主体,从过去生到这一生,从这一生到来生,都是靠它。而前四蕴的活动所产生的业力的结果就是识蕴。它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投生时它先来,死亡时它最后走,然后到另外一生去投生,也是它先到。现代的植物人的色蕴及识蕴还在,只是丧失了受、想、行三蕴的功能。大乘的菩萨、小乘的阿罗汉、一般的凡夫,各以不同的层次看五蕴。

一、大乘的菩萨:以如实空的立场看五蕴。对五蕴构成的我,不起执著,对个别的五蕴现象也不执著,所以可以不恋生死,也不怕活在生死中。既然不贪著五蕴也不厌恶五蕴,所以在生死中继续度众生,不必逃离生死。

二、小乘的阿罗汉:以分析空的立场看五蕴。由五蕴构成的我是空的,五蕴本身是法,其个别的五蕴并不空,所以也难从五蕴组合成的自我得到解脱。但是个别的五蕴法还在,我执消除而法执仍在,故非究竟。

三、一般的凡夫:不论知不知道有五蕴,但是五蕴构成的我是在活动着,而且事实上处处在对五蕴生起我的执著,所以不知五蕴皆空。

多数的凡夫,根本不知道五蕴组成的我是空的,即使在观念上知道是空,事实上烦恼及执著还在。一般人在世界上,每日在贪、瞋、痴、慢、疑中生活,对身外的事物有要追求的、放弃的、喜爱的、厌恶的感觉。对自身也有骄傲、自卑,没有安全感,这都是不知五蕴皆空,五蕴组合的自我也是空。如果能以小乘的慧眼来离我执,菩萨的法眼来离我法二执,便是般若的功能,菩萨的法眼便是般若。

凡夫也可以用五停心观中的十八界分别观及因缘观,在《楞严经》中称为二十五圆通法门,即是二十五种观法,也都以五蕴的身心为基础。若以五蕴配十八界,则色蕴中有四大,包括身体的六根、外在环境的六尘、心理现象的六识,加起来便是十八界。

因此,不论是《楞严经》二十五种圆通法门的菩萨禅观,或是五停心的基础禅观,都不会与五蕴无我、五蕴皆空的禅修方法相违。

“空”的梵文是sūnyatā对“有”的否定,但又不同于虚无论的断灭见。

空的意思,在原始佛教,便是从生灭现象的观照而发明的。所谓此生故彼生:烦恼起,生老病死生;此灭故彼灭:烦恼灭,生老病死灭。有生有灭,生灭无常,便是空。大乘中观的空义,依龙树菩萨《中观论》所持的见解为准,该论《观四谛品》有二偈,相当重要。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这明言空义,能成就一切法,若无空义,一切法都不得成就。空是无碍无阻义,如果遇到任何阻力,便表示自心中尚未能实证空义,也未能以般若智慧来照见诸法似有而实空。什么原因呢?则另有一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与原始佛教所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道理相同,凡是因缘合成的现象,自性皆是空的,不仅自性空,此空也是空。说诸法是有,是有的假名;离开有无二边,即是中道,即是《般若经》所说的空义。

舍离有无二边,也不执持中间,才是真正的中道实相、的空义。空中无有相,也无无相,所以空义能成一切法,也能破一切执著相。

照见

“照”是观察,“见”是体验,以甚深的般若智慧,观照体验五蕴等一切诸法的自性皆空。以般若的角度来看世间现象,空与有是相反相成的,看似矛盾而实际统一,且又是超越的。

度一切苦厄

释译

“苦”的梵文duhkha,意思是身心受到逼恼而感到不安的状态。进一步则是有漏皆苦。苦和厄不一样,苦是痛苦、辛苦,厄是危险、灾难。

苦和痛不一样,有痛不一定苦,有苦不一定痛。苦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痛主要是生理的,若不愿接受,会产生苦的感觉。贫穷的人,因为贫穷不是自己选择的,心中不平衡会觉得苦;出家人比贫穷人还穷,由于是自己选择的,所以甘之如饴。在同一个环境,相同的状况中,由于各人心境与福报不一样,感受的苦与不苦也不同。

在佛经中把苦分成三类:

一、生理的苦——生、老、病、死。生之苦我们都经验过,但都不记得了。生之苦不仅仅是从娘胎出生之苦,也有生存之苦的意思。事实上生存的过程就是一种苦的感受,我们的身体每一分钟都在变,细胞在生灭,生命也在变化。生了之后就开始老,如同由新变旧,生命结束以前的每一秒钟,都是老的过程,有些年轻的生命也会死亡,从出生至死亡,天天都在老去。

二、心理的苦——生、住、异、灭,是精神的苦。包括了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三、五蕴炽盛苦——生理及心理两者形成的生命过程,这一生到下一生,一生一生永远在五蕴的生死中打滚,我们都不容易察觉五蕴是那么炽盛的、永远在生死中流转。前两种生理及心理的苦都是从五蕴产生的,如果以深般若的无漏智来观照五蕴皆空,就不会苦,也能超越一切苦,因为一切都和五蕴有关,有五蕴就会产生生理的苦及心理的苦。

“厄”是困顿、纠缠、限制、拘束、遇邪、遭魔、受害等,故以灾难称厄运。

对凡夫来讲,有厄一定有苦;对圣人来说,有厄不一定苦。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危险,有些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有些是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带来的,例如天灾、人祸、意外灾难等。

修行人在修行时一定要先把对于身体的执著放下,再放下心理的妄念。当心理及生理的自我都放下时,就是五蕴皆空,虽然还不能度一切苦厄,但是在这一刻就是在禅悦及法喜之中。证得五蕴皆空后,身体还在,由于智慧具足,对于一切的苦难及灾难,都不会产生那是苦厄的感受了。

1.借鉴别人的成功秘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解读

《心经》的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为掌握运用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核心根本经典。即指出,漫长的人生旅途犹如无边的苦海,人若想脱离苦海,就必须乘上大智慧(般若)之船而度脱之(包括自然渡、师渡、自渡、渡人等)。已经觉悟了的佛,把他亲身的实践经验总结成规律、可遵循的理论(佛经)作为导航明灯,用来指引众生航海摆渡的方向。

这样,欲达修炼而觉悟的众生,既有了方法、步骤和途径(获得大智慧),又有了准确的目标和标准(到达觉悟的彼岸),这便是经文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本貌和涵义。

同类推荐
  •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下)

    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下)

    本书收集了星云大师近十年来,有关佛学义理的研讨,对佛教前途发展,及对金球融和与和平有关的论议。下册以佛教的发展、前途与未来,作精辟之阐述,也对人问佛教建设的蓝图、自然生态、宗教立法等,提出刍议。《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套装上下册)》是大师弘法七十年来,为了佛教,为了回报护法、朋友们的一点心意供养。从中不难看出大师一生弘法的智慧,与其实践人间佛教的菩萨理念。
  • 做了这些事,人生就会不一样3

    做了这些事,人生就会不一样3

    《做了这些事,人生就会不一样3:写给中学生的80个口才训练》发现好口才的秘密,一本书学会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口才技巧!好口才就是竞争力!学习、交友、事业、生活怎能缺少它?余苗12年的教学心得与现代心理学的完美融合,助力挖掘你的口才潜力。80种提升口才的方法,步步为营,打造全能说话战士。
  • 20~30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0~30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本书分为八辑,内容包括:假如一切都失去、做一棵晒不死的马蹄莲、生命里的大石头、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让自己站得更高等。
  • 给加西亚的信(精)

    给加西亚的信(精)

    898年4月至12月,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战争。美国第二十五任总统麦金莱急需以闪电般的速度把一封绝密信件以最安全的方式送到加西亚将军手上。经过推荐,一名叫安德鲁·罗文的年轻中尉担当这一项关系国事的重任。他没有提出任何条件,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信交给加西亚。这个故事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它几乎已被翻译成所有语言,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畅销图书第六名,全球累计销售达八亿册。它代表着敬业、忠诚、勤奋、主动、自信,成为一种承诺,一种敬业精神的荣誉象征。有许多军队和企业将这本书发士兵和职员,以示表彰。今天,人们阅读着这本承载百年智慧的小书,强烈地震撼着久已单调枯燥的心弦。
  • 会说话会办事是女人一生的资本

    会说话会办事是女人一生的资本

    女性的视角出发,以轻松睿智的笔触,教会女人在社交中必备的说话方法与办事技巧,教会女人如何展示自己的特色风采,在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进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事业、家庭,是一本全面而精致的女性成功励志书。
热门推荐
  • 我的阴阳驿站

    我的阴阳驿站

    “前面谁的电瓶车,别搁那儿挡着我的车?快给我挪走!”“那个送快递的,我说你呢!”方云刚送完快递下楼,便听到了刺耳的吼叫声。他的电瓶车停在马路牙上,根本就不挡人也不挡车……
  • 老妈你快结婚吧!

    老妈你快结婚吧!

    不过是五年前不小心把他给OOXX了!用的着这么纠缠不清吗?难不成还要她负责?就算他是孩子的爸又怎么样?又不是他生的!跟他又没有关系!干嘛一定要结婚啊!遇到他就衰!儿子女儿被绑架...为了躲他搬家..还被他当街...
  • 我撩了一只狐狸

    我撩了一只狐狸

    夕阳下,“狐狸,又去相亲啊,你这样的没妖会嫁给你的。”狐狸撇了她一眼,“呵,那我也比你强,凡人。”她轻笑着“没事的,狐狸,我要你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鸵鸟修仙记

    鸵鸟修仙记

    一个空想主义的鸵鸟女孩,该如何离开学校,踏入职场呢?伍佳佳以为,她是被一场看似甜甜实际却是算计满满的恋爱拽出了鸵鸟脑袋,然后再被毫不留情的一脚踹入了社会。…………他初见她的时候,就像是混沌里突然现了生机。她要离开,他便放她成长,却始终暗自保驾护航,倘若细究,她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他的推波助澜,他要让她成为幸运儿,向阳生长。…………再见第一面,他说:泡泡泥,你怎么没有照顾好自己呢?她:???后来,他又说:不幸的人最终会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幸运的人变得不幸,让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另一种则会选择避开幸运的人,并努力让不幸的人变得幸运。我一开始是第一种,遇到你后,我成了第二种。她:。。。绝望如斯时,他搂她入怀,道:有我,不怕。…………且看,女主一路收获,一路成长;男主突破桎梏,向阳生长。
  • 要你回来

    要你回来

    一个是谋划已久的腹黑总裁,一个是初入爱河的傻白甜;一个是日久生情的大男子主义,一个是日渐坚强的萌妹子。曾经以为离开你需要太多勇气,割舍你却缺割舍不断千丝万缕的联系,哪知道,心已伤,再走就没有什么伤痛
  • 大明星诞生记

    大明星诞生记

    那一天,唐宇莫名其妙的从现代来到平行世界了。然后偶然之下又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明星。想着就这样咸鱼了吧,可是最后又不得已非得火遍全球。不管朋友还是敌人对其总结了一句话:彪悍的人生真的不需要理由!
  • 凰鸾佩

    凰鸾佩

    一块玉佩,使你与我第一次相遇。那时的承诺,成就了我们不可磨灭的缘分。桃花树下,桔梗花旁,一次又一次,与你相遇。扮猪吃老虎?呵,正合我意!来,带上我,我们再续前缘!我,来寻你了哦……
  • 我在大明修道观

    我在大明修道观

    永乐十年,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三十余万众,修缮武当山道观,同年亲身前往均州,觅张三丰无果。永乐十四年,成祖命胡广再访武当,欲求张三丰一面。而此时武当山上,一个面容慈祥的老人正笑眯眯地看着床上的少年,“小子,我看你骨骼惊奇,日后必有大作为,怎么样,要不要拜我为师啊。”少年看着如同骗子一般的老人,不耐烦地喊道,“老头,你谁啊,我身上可没钱啊。”“贫道张三丰!”
  • 许诺你的阳光

    许诺你的阳光

    喜提“出土文物”怎么办?宠着呗!既许诺一生,便成为一缕阳光照着你,暖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