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42300000010

第10章 有因才有果(1)

因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释译

这四句经文讲的是无十二因缘,亦无十二因缘尽。不执生死有,亦不执生死无。

因缘

因缘观分成两类:一是以空间现象讲因缘,是物质关系的;二是以时间现象讲因缘,是精神生命的。佛法是以精神为主,以物质为副,在《心经》中讲的十二因缘,是从时间过程的三世流转,讲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的生命现象。

《阿含经》中所讲的因缘观,也是就时间讲的,着重于精神层面的生与灭。《中观论》所讲,并重于空间和时间之生灭有无的讨论,是根据早期的《阿含经》里所讲的五蕴法,即是精神和物质的综合。《心经》一开始讲五蕴、十八界,接着提出十二因缘,也都是以空问及时间、精神和物质的交互运用,来说明因缘生灭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十二因缘观,即是分成十二个阶段,说明人的生命何从何去。每一阶段都是果,又都连接着前因和后果。现阶段的果,必从上阶段的因而来,称为果缘于因,如此展开一个一个阶段;前因制造后果,在此果位又变成下一个后果的前因,又造后果,如此产生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促成因果产生关系的就是缘,果是缘于因,所以叫因缘关系;果是从因来的,由于有因才有果,每一个果位都是缘自于因位,以因位为果位所缘,所以称为因缘。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此十二个阶段配三世三个时段,便是:1.初三个属过去世,2.中七个属现在世,3.后二个属未来世。

无明,行,识——过去世

“无明”是无始以来众生烦恼的根本,称为无始无明。佛法不讲有开始,虽然地球有开始有结束,而生存在地球上的众生,在地球未开始以前,早已于他方世界生生死死。当地球毁灭之后,尚没有得解脱的众生,又会到其他的世界去接受生死,所以佛教是无始的宇宙生命论。

个别的宇宙体及生命体,看似有始,将时空放远大了看,其实是无始的。佛法虽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有成佛的可能性,但就众生的自身而言,由无始以来便是众生,便是因为根本的无明而自生烦恼,流转生死,所以称之为无始无明。

众生的烦恼,引发于根本无明,无明即是没有智慧,所以引生烦恼,烦恼的心理现象是以贪、瞋、痴的三毒为基础。因贪而追求,求之不得,或者得而复失,便会起瞋,不明因果及因缘的规律,便是愚痴。

凡夫众生由于贪、瞋、痴的心理活动,反映到身、口、意的三种“行”为,有了行为就产生业力,业力是行为完成后所留下来的心理及精神力量,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每一个行为都会有这种力量余留下来,这种业力的结合就是“识”。识也不是一个固有的东西,但因业力的结合而有。所以取了名字叫识。这个识会在这一生或下一生现行变成果报,对于未来而说,是果报的因,又名为“种识”。所以无明、行、识,对这一世来讲是因,对未来世而言也是因。由于有了这样的因,生命就一世又一世地流转不息,名为三世因缘。

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现在世现在世的七个段落,也可以归纳成过去世的三个段落,只是为了把现在这一生的过程,清楚详细地说明,所以才把三个阶段细分成七个阶段。

“名色”是由识入胎,直到六根齐全为止的住胎阶段。我们人类在母亲刚刚受孕的那一刻,就算是这一期生命的开始。“名”是前世带来的业力,“色”是由父精母卵成孕后的胎质。

“六入”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在胎中渐渐完成,出生后六根的功能与六识合而为一,再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发生攀缘作用,便有烦恼的情绪影响,所以称为六入。

“触”是在出生之后,以六入的身立即便与母体外的环境接触,如果不接触,六入便不会造业,也不受报。

“受”有五种:苦、乐、忧、喜、舍,舍受又可分成两类:不苦不乐,不忧不喜。

“爱”是在受了以后,产生贪与瞋的反应:对于合意的起贪爱,对逆意的起瞋怨。

“取”是经过爱瞋的过程之后,产生争取与抗拒的反应。“有”是经过一生的身心活动,必然留下业力,又有了下一世受报的原因。

在过去世的“行”之中,已包括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的六个段落。过去世的识之中,即含现在世的有,有什么?有业力,有投生到未来世的业力,再在未来世受生及老死的果报。

生,老死——未来世

“生”是未来世的出生,从出生到一期生命的结束时,便是老死阶段。

“老死”是生命的必然现象,有生必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便是老。

十二因缘的道理,是在为我们指出:生死流转及生死还灭的过程,比如《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三三五经说:“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说:“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只要无明在即有烦恼起,即有生老病死苦;若灭无明,烦恼亦灭,便离生死苦海。

观十二因缘

观十二因缘很重要,十二因缘本身就是苦,如果不观十二因缘就会制造苦的原因,然后结受苦的果。如果会观它,就可以达到灭苦的目的。这就是四圣谛中的苦集谛和苦灭谛。《阿含经》中说佛法的基本观念是“此起故彼起”,有无明烦恼就会造业,造了业就要受苦的果报,在受苦报的同时,又再造业,造了业又受苦报,这就叫做生死流转。但《阿含经》中又说“此灭故彼灭”,无明烦恼灭了,生死的苦报就不见了。因为无明烦恼灭,就不再造生死业,不造生死业,就不受生死的苦报,不受生死果报的苦,便是自在解脱的人。

观无明

无明是烦恼的根本,一般人不知道什么叫做烦恼,也不知道要断除烦恼,只希望生活中没有痛苦就好。遇到可爱的还是要贪,遇到不合意的还是要瞋。只希望不要受苦报,不愿意不造恶因,不知釜底抽薪,只知扬汤止沸,这就是众生的愚痴。

无明就是烦恼的根本,所以要观无明,好似抓贼先抓贼头,抓住贼头,贼群也就会落荒而逃了。无明去掉,如同捣破了贼窝山寨,群贼也就没有地方聚集藏身了。

无明是个假想的名词,其实并没有这个东西。好似一个气球,充满了气,打开看,却看不到任何东西,里面的气和外面的气完全一样,只是心有执著,用一个自私的我为范围把它聚集起来,就有了无明的力量。当我们在执著于好、坏、我、你之时,无明好像气体在气球里面一样,没有执著时,便像气球的橡皮消失了,气也在空间中消失。无明虽是假的,如果自我执著不除,无明也会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

无明也是烦恼的种子,遇缘则起,不遇缘则隐伏;像各种植物的种子一样,遇到了阳光、空气、水、土壤、肥料等的外缘时,就会发芽,缘不具足就不发芽生长。

所以用观的方法,使得无明没有发芽生长的机会。当用气球作譬喻时,就把无明当气球来观想;用种子作譬喻时,就把无明当种子来观想。球是譬喻自我执著,我们便练习淡化自我乃至放下自我。种子待缘而发芽生长,是譬喻外在的种种诱因,我们便练习着拒绝那些诱因,看透那些诱因,警惕自己不要接受那些诱因的困扰。什么是诱因?就是那些人事物,使我们产生贪欲心、瞋恨心、骄慢心、嫉妒心、怀疑心等的现象。这些外缘使我们产生我执,成为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等烦恼。

只要不小心,我执的气球立即形成;只要不小心,无明的种子就得了发芽的外缘。举例说,贪,一定是有东西可以贪,贪吃、贪钱、贪男女爱欲,这些都是先有一个自我,再加上另外的对象,才会产生贪的事实。

我的本身是个假象,因为“我”是念念不断地在变,而被贪、被瞋的对象,也是时时刻刻地在变动。譬如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个美女,他爱的实质上是个假东西,美女会变老,变得不可爱,而他自己本身也在变,他贪爱的念头也在变,所以他爱的对象是假的,他自己本身也是假的,爱也是假的,执著的本身也是假的。如果认清了“缘”,就会不起烦恼,烦恼不起,无明就不存在,这就是“无无明”。

要得解脱就要不起烦恼,能够不起烦恼,生死的苦报也就没有着力点了。虽然为了度众生,菩萨仍得倒驾慈航,在生死之中来来去去,因为来去自在,不以为苦,所以也不执著要断除无明,故谓“亦无无明尽”。在《大智度论》第二十七及二十八卷也曾说到菩萨已得到无生法忍,已住不退转地,烦恼已尽而习气未除,乃为众生有大慈悲而自在化身之故。观行

“行”以心为主、身为从,心以贪、瞋、痴、慢、疑等为我的反应,跟着产生身及口的行为动作,便构成造业的事实。所以当我们起心动念时、开口说话时,一切当观照,是不是与贪、瞋、痴、慢、疑等烦恼我执相连相应,如果是,就算构成了“行”,就是在造业;如果不是,就不是“行”,就不在造业。

譬如有一个人走夜路,看到了一只癞蛤蟆,而他最讨厌癞蛤蟆,便不假思索地一脚踩上去,希望把它踩死,结果发现原来不是癞蛤蟆,而是一堆狗屎。虽然他没有杀生,但因为他起了瞋恨心及杀念,若依小乘律,不算犯戒,也不造杀业;若依菩萨律仪,因为伤了慈悲心,所以既犯戒也造业,他踩上了一脚狗屎,也算是受了果报。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发觉有了贪、瞋、痴、慢、疑等的烦恼时,要观心的动机是什么?它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以慈悲心发动身、口二业,去以佛法度化众生,就会转黑业的行,为白业的行,再由白业的行转为无漏业的菩萨行了。

如果明知你自己造恶业,便当立即痛彻忏悔,发愿改过修善,就是修行了。累犯而无悔意的身、口、意三业恶行,所造的恶业和初犯的也是不一样的,所受的果报也较沉重,所以起了烦恼就当观照忏悔,渐渐地变成正知正见的正行,就能变成无明灭而行灭了。

禅修者要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处,发现烦恼心将起时,最好不让它出现,若已出现时要让它停止,如果不能停止,要以念佛、礼拜、持咒、数呼吸等方法来转移它。

观识

“识”其实也没有这样东西,它本身是先由行为构成业力,再由业力累积聚合为识,如果“行”灭,“识”就无法存在。识的产生是因为我的执著,误将无明烦恼执著为“我”。例如以贪为我,向外把环境据以为我,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是我,向内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等的价值判断执著为我。

我们当观外在的环境例如眷属、财富、权势、名望等,乃至自己的肉体,原来不是我,将来也不是我。内在的价值判断,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所以是虚幻的,当然也不是我。譬如说认为自己有多少财产、地位、功劳,有多少学问、名望、影响力,都不过像是江心的浪、水面的泡,幻现幻灭,并没有真正的我。

能够不执著我,便不起烦恼,不造业,也就没有识了。这是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生老病死诸苦皆灭。三世共有十二因缘,只要懂得一世的三个因缘,其他二世的九个因缘,也可依此类推,完全相同;过去世既空,现在世及未来世当然也是空的了。

三世十二因缘是由烦恼的我执所形成,如果没有烦恼,不起我执,便无无明、无行、无识,既没有过去世的无明、行、识,就不会有这一世的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既没有这一世的业力,也就不会有来世的生及老死了。

但是对于大乘菩萨来说,虽然已无无明亦无老死,而众生尚需菩萨救度,菩萨还是要在生死之中普度众生,所以既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要在有生有死的众生群中,不起烦恼,没有执著,这才是大解脱、大自在。

无苦、集、灭、道

释译

四圣谛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此与十二因缘有关。四圣谛是从十二因缘产生的,观十二因缘能出离生死苦海,观四圣谛也能出离生死苦海。了解苦、集、灭、道的意义,观照苦、集、灭、道的事实,超越苦、集、灭、道的范围,便是这经文“无苦、集、灭、道”的内容。

这是大乘菩萨的精神,虽已断苦集、已灭苦果、已修灭苦之道、已证灭苦之位,但是不住于生死也不离生死。不住生死是得解脱,不离生死为度众生。不像小乘圣者是:苦已灭、集已断、道已修、灭已证,便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不再进入生死了。

先将四圣谛的内容,说明如下:

(一)苦:最基本的苦是生、老、病、死,这就是三世十二因缘的流转生死,也就是《杂阿含经》中说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生死之苦;从出生到死亡之间,为了求生存、求安全欲的满足,便有贪生怕死的苦,你争我夺的苦,因此衍生出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

(二)集:是聚集受苦的原因,就是由于造就种种业因,才感受种种苦果。以整体的项目而言,即是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总共十业。不管是十恶业或十善业,都要受果报。一般人认为,造了十善业,所受的福报是好事,应该不是受苦;这好像是对的,可惜当你将福报享尽的一天,苦又立即出现了。正在享福的当时,福报就逐渐减少,这叫做坏苦;至于造恶业受苦报,叫做苦苦。

“集”是佛法里面的基本观念,称为业感缘起。造业就能感到果报,果报是因为造业而有,这便是业感缘起。造业受报,就好像在山谷中喊叫一声,就有回音。当我们有行为就有反应,没有行为就不会有这种反应。修行的行为是集善业,如果以有我之心,集了善业也有业感。学佛的人,当以不求回馈的心,来做利益众生的事,便是无相行。如《金刚经》所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也就是度了一切众生,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度了众生的人。到了这个程度,就没有集了。

(三)灭:是灭苦与断集。使受苦的原因不再发生,即使已集的苦因未消,苦报仍得去受,但已实证无我的人,不会厌苦,便等于无苦。

如果你尚未解脱生死,若能釜底抽薪,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也算是做着灭苦的工作。一边受苦,一边不再制造苦的业因,这就是修持灭苦之道;不但灭了苦,同时也断了集。

有善根的凡夫们,虽已知道要灭苦断集,唯因业力重,障碍多,以致心不由己、身不由己,无法不造生死业,所以需要修行的方法,那便是修道、断集、灭苦。(四)道:修道可以帮助我们渐渐地达成断集灭苦的目的。道的总则是戒、定、慧,并称为三无漏学。大乘菩萨道有四摄、六度,基础是五戒、十善业道。原始佛教则有八正道。

若就道的总则而言,“戒”是不当做的不得做,应当做的不得不做,否则便是犯戒,便应立刻忏悔。如此便能使得苦的原因渐渐地断绝,苦的结果乐意地接受,苦就越来越少了。

“定”是使得浮动的情绪心获得安定、平静,不再自恼恼人,不再制造苦因,若在定中,自然不会犯戒。

“慧”有两种,一是有漏慧,一是无漏慧。有漏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见解、智慧。无漏慧是无我的智慧,断烦恼是它,度众生也是它;离苦是它,救苦也是它。五戒与十善业道,是由戒学的衍生;八正道与六度,是由戒定慧三无漏学的衍生;四摄法是由菩萨道的具体展现。总之都属于“道”的范围。

观四谛

人在受苦时,如果已知道是苦,这个苦的本身就没有那么苦了。有些人终日烦恼而不知是苦,也不知道苦的原因,更不知道如何脱苦,那才是真正的苦不堪言了。譬如有一个人,明明是你的仇人冤家,你却误认为是爱人亲家,他常常对你不好,使你困扰,而又偏偏离不开你,你也每天需要他和你生活在一起,你既恨他,又爱他,你竟然不晓得这就是苦。

同类推荐
  • 影响一生的心灵鸡汤

    影响一生的心灵鸡汤

    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引导人的一生走向成功。正是基于此,我们编著了《中华阅读文库》,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才可以认清世界。这些已经被中外智慧人士不断印证过了。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有着矢志不移的追求;有着不可摧毁的意志;有着对痛苦等闲视之的心境。在一次次生活的坎坷与磨难中自我提升与超越,才使他们成就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 创新的思考(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创新的思考(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马斯洛根据对他的研究对象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的共同特点——每个人都在这方面或那方面显示出具有某些独到之处的创造性或独创性。我们的讨论可以使这些独到之处得到较为完整的理解。但有一点要强调,自我实现型的创造力与莫扎特型具有特殊天赋的创造力是不同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所谓的天才们会显示出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能力。总之,他们似乎被专门赋予了一种冲动和能力,而这些冲动和能力与其人格的其余部分关系甚微,从全部证据来看,是他生来就有的。
  • 女人就是要有权

    女人就是要有权

    从女性意识崛起,到对待婚姻的态度,再到女性事业上的进阶和成功,本书从经济学人中文网站上选取与女性相关的话题文章,分章节讲述了这些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转变,以及女性自身所面临的困境。
  • 新兴女性

    新兴女性

    女性是强者,当然主要是指那些非凡女性。就世界以及我国整个女性而言,相对于男性,女性整体实力还依然不够强大,仍然是比较脆弱的,还不能真正成为“半边天”。特别是随着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有人认为女性应该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太太、家庭主妇,这就有可能使女性再次坠入为男性和社会的附属品。事实上也有一些女性自认为是弱者,自甘掉队,滑入到温暖的小屋和被窝,充当花瓶和豆芽,这就严重影响到女性的团队精神,非常不利于女性的生存和发展,是与时代发展背道而弛的。成功的女性身上自有许多美好的精神和思想,完全可以借鉴和发扬,脆弱的女性身上自有许多糟粕和枷锁,完全可以克服和打破。
  •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智慧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智慧

    本书运用古代案例解读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经典,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双璧”。《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军事着作,而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热门推荐
  • 风吟游侠

    风吟游侠

    一杯酒,烈马狂歌,富贵如云敢笑天,任逍遥,一腔血,英雄本色,豪情好似天边日,薄山河!一声吼,江山依旧,四方浩气传侠义,风犹吟,一句话,苍天不换,铁血可曾见柔情,何挂怀?----------《游侠吟》刘瑶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你是我的那一位

    你是我的那一位

    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一个男人,成为文体两开花的实力学霸。明明可以靠脸,可偏偏要靠才华。因为他说,喜欢有内涵的。他也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一个女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实力颜控。明明可以靠智慧拿下她,可偏偏要靠颜值。因为她说,喜欢脸好看的。~~“你长得特像我一个亲戚。”“谁?”“我妈的女婿。”“既然这样,我是不是可以行使点女婿的权利?”“我妈说了,要行使权利也可以,得有红本本。”“走。”“去哪?”“领证去。”~~女主看似普通渺小,其实是隐藏的大家闺秀,这叫扮猪吃老虎的低调。男主看似高冷闷骚,其实是真正的撩妹高手,这叫深藏不露的大腹黑。~~(1VS1男女主身心干净内容甜而不腻俗而不庸......)
  • 微甜小魔女

    微甜小魔女

    柳银欣是个善良可爱的女孩子,爱跳舞,聊天交朋友,某一天碰到个靖宇酷小子,从互相讨厌到彼此认定
  • 仙道浮世绘

    仙道浮世绘

    家中无故灭门,主角绝境逃生,踏上修道之路。
  • 墙角雨落木槿花开

    墙角雨落木槿花开

    一个普通再不能普通的女孩;一个生活没有任何交际线的男孩。你在那个雨天,不经意间闯入我的视线,自此,脑子里满满都是你……
  • 特工穿越不为妃:至尊红颜

    特工穿越不为妃:至尊红颜

    攻心计,用谋略。运筹帷幄于后宫。恨不泯,笑藏剑。绕指柔肠困金龙。复仇计,在心中。死不瞑目越时空。眉含情,眸送波。妖颜惑众媚特工。——————他是恒国的千古一帝,机关算尽却算落了自己的心。他深知后宫女子能疼能宠就是不能爱,却仍为她沉沦。他说“若是璐儿要我江山,我便割下半壁山江赠你玩乐。”他是手握重兵的幽王爷,心机颇深,城府莫测。他说“无论是这天下还是你,我都会尽收手中。即便你要逃,也无济于事。”他是轲国的储君太子,流落时的一饭之恩他铭记于心。那惊为天人的一瞥让他念念不忘。他说“今生注定与你纠缠,就让我把这一世的光景都用来与你相伴。”他是权倾朝野的丞相,振臂一呼足以毁灭半个恒国。他愿为她放弃唾手可成的霸业,只要她在身边。他说“我手里有的是你梦寐以求的,你若不能留在我身边,我便将它毁于一旦,到那时再想回到你的来处,就是只能是妄想。”他是不死不医赛华佗,只要他说不准死,就没有人能死在他的面前。他为她放弃逍遥自由,宁愿在宫中隐姓埋名当一名太医。他说“除非我先死去,否则守护着你是我一生都无法停止要做的事情。”他是驰骋沙场无往不利的常胜将军,爱慕的心一发难收。他只将所有情义藏匿心中,用生命去拼起的赫赫战功,为她垒起最坚固的后台。他说“自古将军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即便有一日我马革裹尸,欧阳忠三个字,也将成为你的免死金牌。”他是江湖第一堡的堡主,只手撑天,傲立江湖。在那宫墙之外为她筑起温柔之乡。他是邪教教主,人如鬼魅,狠戾无比。愿为她赴汤蹈火,只博佳人一笑。他是……他是……——————【片段】男子悄无声息的从门后窜出,扣住了慕容璐儿凝脂般的雪颈,那眸里的冰冷穿透了生死,只倒映出了她的影子“就算你现在站在了世界的顶端,也别忘记了你还是我的女人。我要你生就生,我要你死,你就得死。”男了手上的力气加重了三分,空气对她来说已经成了奢侈品。几乎窒息的璐儿仍倔强的不肯低头,硬撑着一口气狠狠的说“你错过了杀我的绝佳时机。你会用你的项上人头来做为你优柔寡断的代价。”男子只冷漠的一笑,旋即松开自己的手,不屑的转身侧目而视道“如果你有那个本事,就来杀我吧。我一直,都在等着那一天。”————————本文美男如云,在此不一一介绍。免责声明:被美男迷惑心志者,本人不负责。被女主诱得内伤者,本人不负责。被爱情扰乱思绪者,本人不负责。对本文爱不释手者,本人坚持更新,每日最少一更,以示负责。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天之体

    九天之体

    传说,历经九世轮回,就会诞生一个九天之体。心中的一缕执念让他给自己取名洛天,是一个不用淬体通脉的先天优势,还拥有至宝河图洛书和太极八卦图。这一切的一切来源究竟是什么?他的使命和身份到底是什么?揭开一个个棋局,但却越来越绝望,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哪个是棋子。执棋者在哪里?苍生祸乱苍生,路的前方,绝望与希望并存。何为苍生?一切皆为苍生。今日,我铸苍生剑,我登九天皇,我杀世间敌,我迷茫,我绝望,我期望……在九天之处,望尽世间苍生。救。
  • 通玄真经

    通玄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