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8000000014

第14章 生死之间的遐想(5)

他在《作家看人》中品评一个印度作家的时侯,写道:“在自传性的写作中,个人偏见会让人读来有趣。”这有趣是他颇为幽默的说法。而他真实的想法是“我感觉他困于网中为什么呢?”在关于加尔各答生活的近乎民族志学研究的那一章中,乔杜里利用这点取得了极佳的写作效果。我没有读过乔杜里的作品,这么引用并不是赞同奈保尔对这个作家的评判,因为我个人的写作,有时也有这种民族志的眼光。但这种引证可以证明一点,《米格尔大街》中回避文化与故国之思,是一种有意的安排。后来,读到他回忆写作这本书的文字,更印证了我的看法。

他说:“那本书写的是那条街的‘平面’景象。在我所写的内容中,我跟那条街凑得很近,跟我小时候一样,摒弃了外界。”

诺贝尔奖以这样的理由授予他: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到他的长篇小说《河湾》和小说集《自由国度》,他的眼光已经转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河湾》起初还写了一点印度裔的人,在白人和数量众多的黑肤色非洲人之间的那种飘零感(因为小说的背景是非洲),但很快,小说的重点就转入了对后殖民时代非洲动荡局面的观察与剖析。这是一种新的超越种族的世界性眼光,而不是基于一种流民的心态。这种方式在《自由国度》中表现得更加自由舒展。作为小说集重心的故事,就是一对男女驾车穿行一个马上就要爆发动乱的非洲国度的过程与心态。如果小说中有所倾向,那也是人类共同的关于自由与民主的渴求的理念。在我们习见的经典文学表述中,作家都是基于国家民族和文化而有一个明确的立场。但在《自由国度》中,主人公在这种习见的基点上,与黑非洲并无关联,因此,我们习以为会毁掉一部作品的主人公与那些概念的疏离反倒提供了更多样观察的角度与更丰富的感受。套用苏珊·桑塔格的话,是新的时代造成了新的人,这些新的生存状况的人带来了新的感受方式。桑塔格把这叫做“新感受力”。当然,桑塔格所命名的这种“新感受力”指的不是我说的这种东西,但借用一下这个说辞也是基于表达的方便,也更说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时移势迁,“新感受力”的出现也是多种多样,而不止是她在纽约所指的当代艺术方式嬗变的那一个方面。

而在不大愿意承认这种“新感受力”出现的地方,这样的作家就会变得难以言说。还是借用桑塔格的说法,如果你要用旧方式去评说他,他就会“拒绝阐释”。

这个人的父亲离开了一次故国,他又从所谓第二故乡再次离开,却为什么没有那么多乡愁呢?如果我们希望他有,或者责难他没有,是他的错,还是我们过于“乡愿”的错?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奈保尔们在自己处境中创造出来的新东西有“同情之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以为去国之后就一定更加爱国怀乡?为什么一定以为离开母族与母语之人一定悲苦无依?奈保尔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其实,很多身在印度的印度作家一样用英语写作,至少在泰戈尔的时代,情形就是如此了。

更离谱的是,这个人数次回到印度,用游记的体裁写了三本关于母国的书“印度三部曲”。大多数的时候,他的语调都暗含讥讽,而且批评远远多于表彰和颂扬,绝望的情绪多于希望。爱国家爱民族的人们要愤怒了。听听这个人是怎么说的吧:

“独立的印度,是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家。纯粹的印度历史在很早前就结束了。”“印度于我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

“印度,这个我1962年第一次访问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一百年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的态度。同时,也明白了,像我这样一个来自微小而遥远的新世界社区的人,其‘印度式’的态度,与那些仍然认为印度是一个整体的人的态度会有多么大的差异。”

这是他到达印度时候说的话。离开的时候他这么写道:“一个衰败中的文明的危机,其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更迅速的衰败。”

在人类文明史上,这样的人,这样的言行无数次被判决过了:背叛!卖国者!大刑伺候!用大批判肃清流毒!对这一切,任何人都可以预见,所以他事先就发出了疑问:“一个人如果从婴儿时期就习惯于集体安全,习惯于一种生活被细致规范化了的安全,他怎么有可能成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自我的人?”是的,我们非常习惯于那种道德的安全,而且时时刻刻躲在这个掩体后面窥测世界,甚至攻击别人。与此同时,在那个看上去庞大坚固的掩体后面,很多人正在以加强这种安全性的名义来不断解构。不是一些艺术家所声称的小打小闹的解构。而是以热爱的名义,坚守立场的名义,使人们对国族与文化的理解更僵死,更民粹,更保守,更肤浅,更少回旋余地,因此也更容易集体性地歇斯底里。相较而言,奈保尔们的工作倒有些全新的意义,显示了一种新的有超越性的文化知识的成长。

就在两天前,我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前一届得主陪新得主苏童去某大学演讲,规定的题目就叫“个人史与民族史”,我就结合奈保尔的介绍谈到个人史在现今社会有时会溢出民族史,这时就有年轻人起来诘问,那些挟带着一个个有力问号的句式,一听就知道其自以为占着某种道德的优越感,我不忍用同样的语气回驳一个求学时期的年轻人,耐心回答的同时,在心里暗想,他从教材里学到的是多么正确而又渐渐远离了现实的东西啊!

奈保尔还说过这样的话:“我这一辈子,时时不得不考虑各种观察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真的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在这些新格局之下,不用解构什么,也不用背离什么,自然而然,就会生长出新的人。新的人多了,以他们为土壌,就生长出了新的文化,或者,有了成长出新的文化的可能性。

《道德的还是理想的——关于故乡,而且不只是关于故乡》

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但总留有些人情温暖的的时代,旧传统被无情打破,但新的人文环境并未按革命者的理想成形。在所有宏大的命名下,只有“人”这个概念,被整体遗忘。

我有个日渐加深的疑问,中国人心目中的故乡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这个疑问还有别的设问方式:这个故乡是虚‘饰的,还是一种经过反思还原的真实?是抽象的道德象征,还是具象的地理与人文存在?

的确,我对汉语的文艺性表达中关于故乡的言说有着愈益深重的怀疑。当有需要讲一讲故乡时,我会四顾茫然,顿生孤独惆怅之感。当下很多抒情性的文字——散文、诗歌、歌词,甚至别的样式的艺术作品,但凡关涉到故乡这样一个主题,我们一定会听到同样甜腻而矫饰的腔调。在这种腔调的吟咏中,国人的故乡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风俗古老淳厚,乡人朴拙善良;花是解语花,水是含情水。在吾国大多数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都并不美好的地方旅行,我会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被某一首诗吟过,被某一首歌唱过,被某一幅图画过的某一个文化人的美丽的家乡。但真实的情况总是,那情形并不见得就那么美好。带着这样的困惑,有一天,在某地一条污水河上坐旅游船,听接待方安排的导游机械地背诵着本地文化人所写的歌唱这条河流美景的诗句时,我不禁闭上了眼睛,陷入了自己一个荒诞的想象:假如我们的文化发达到每一±也都出了文化名人,都写了描绘故乡美景的篇章,我们再把这些篇章像做拼图游戏一样拼合起来,那么,吾国每一条河流都不会有污染,每一座山峦都披满了绿装,没有沙漠进逼城市与村庄,四处都是天堂般的风和日丽,鸟语花呑。城镇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彩虹般的灯光照亮,没有波德莱尔笔下那样的“恶之花”从卑污处绽放。

由此,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绝大多数文艺性的表述中,那个关于故乡的言说都是虚饰的,出自于一种胆怯乏力的想象。关于人类最初与最终居住地的美好图景,最美妙的那一些,已经被各种宗教和各种主义很完整、很大胆地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度描述过了。当我们描绘那些多半并不存在的家乡美景时,气度上却缺乏那样大气磅礴的支撑,不过是在局部性地复述一些前人的言说。于是,一种虚饰的故乡图景在文字表述中四处泛滥。故乡一村庄、镇子、胡同、大院,所有这些存在或者说记忆到底是应该作为一种客观对象还是主观的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如何写作的问题,而早就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用句套话说来,不是存在决定一切,而是态度决定一切。

帕慕克说:“我们一生当中至少都有一次反思,带领我们检视自己出生的环境。”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文字里的故乡,不是经过反思的环境,而是一种胆怯的想象所造就的虚构的图景。

没有查书,但大致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都会通过文字或思考来使对象“净化”,但是,这个“净化”是“通过怜悯与恐惧达到”,而不是通过虚饰与滥情来达到。想想我本人的写作,或者是就在实际的生活中间,一直以来就有意无意回避对故乡进行直接简单的表述,我也从来没有自欺地说过,有多么热爱自己的故乡。

不愿虚饰,可又无力怜悯。

少年时代,我曾想象过自己是一个孤儿,在路上,永远在穿越不同的村子与城镇,无休止地流浪。幸福,而且自由。自由不是为了无拘无束去天马行空,而是除了自己之外,与别的人没有任何牵扯与挂碍。幸福也不是为了丰衣足食,但至少不必为不够丰衣足食而生活在愁烦焦灼的氛围之中,生活在为了生存而动物般的竞争里。那是一个川西北高原上的僻静村庄,阳光是透明的,河水是清澈的,鲜花是应时开放的,村后高山上的积雪随季节转换堆积或融化。但人们的生活,如果只是为了生存而挣扎,那人之为之,又有什么意义呢?可在中国乡村,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生活的乡村,使旧乡村有些意味的士绅与文化人物已经消失殆尽,几乎所有人都堕入动物般的生存。树木与花草没有感官与思想,只是顺应着季节的变化枯荣有定。但人,发展出来那么丰富的感受能力,却又只为嘴巴与胃囊而奔忙,而兴奋与悲愁,这样的故乡,我想,但凡是一个正常的人,恐怕是无法热爱的。何况,那时使故乡美丽的森林正被大规模地砍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伐木工人的数量早就超过了我们这些当地土著的数量。跟很多很多中国人一样,我青少年时代的许多努力,就是为了逃离家乡。

但是,当我们在学校学习,或者通过阅读自学,在汉语的语境之中,好像已经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一个人必须爱自己的故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个人在道德上就已经失去了立身之地。这处境有点像我们在某些需要举行表决的场合,虽然规则说可以投反对票,但所有人都知道,要么你不举手,要举手就是投赞成票,否则,就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另类,一个不识时务的傻瓜了。

其实,故乡只是一个地理性存在,美好与否,自然条件就有先天的决定,本来那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一个人总归要非常偶然地降生在一个地方,于是,这个地方就有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叫做了故乡。从此开始,衍生出一连串宏大的命名,最为宏大而前定的两个命名就是民族与国家,“人生签牌分派给我们的国家”。故乡之不能被正面注视,不能客观书写,也是因为这两个伟大的命名下诞生出来的特殊情感。因为从家到族到国的概念连接,家乡的神圣性再也无可动摇。再从国到族到家,这样反过来一想,老家所在的那块土地,也就神化成一个坛,只好安置我们对理想家园梦境般的美好想象。幸福家园的图景总是那么相似,故乡的描述终于也就毫无新意,就像彼此抄袭互相拷贝的一样。

我们生活在一个动荡的但总还有些人情温暖的的时代,旧传统被无情打破,但新的人文环境并未按革命者的理想成形。在所有宏大的命名下,只有“人”这个概念,被整体遗忘。在家乡,你是家族中的一分子,你的身份是按血缘纽带中的一环来命名与确认的,就像我们在整个社会机器中,你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是按你在整部机器的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来得以确认。于是,人就只好知趣地自己消失了,人在故乡的真实感受与经历也就真的消失了。

我们虚饰了故乡,其实就是拒绝了一种真实的记忆,拒绝真实的记忆,就等于失去记忆。

失忆当然是因为缺少反省的习惯与反思的勇气。

于是,失忆从一个小小的地方开始,日渐扩散,在意识中水渍一样慢慢晕染,终于阴云一样遮蔽了理性的天空,使我们这些人看起来变成了诗意的、感性的、深情的一群,在一个颇能自洽的语境中沉溺,面对观想出来的假象自我陶醉。而失忆症也从一个小小的故乡,扩展到民族,扩展到国家历史,使我们的文化成为一种虚伪的文化。当我们放弃了对故乡真实存在的理性观照与反思,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整体性地失去了对文化与历史,对当下现实的反思的能力。

《三思阿凡达》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也提供了一种警示,就是人有可能只剩下一副躯壳,其余的那些,灵魂啊、情感啊、思想啊,都由别人来填充。所以,在不同文化工具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阿凡达”。

都在说这部电影,弄得我这个养病的人也非得去看看不可了。看了,很炫目的技术,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也许就是巨大的资本力量。

白种人仗着好马快枪,很快就深入到印第安人居住的美洲大陆深处了。至少在电影里,印第安人原来的生活是安详平和的。白种人要土地,要了土地上生长的还要在土地下蕴藏的种种东西,却不把印第安人视为同类,冷酷地大开杀戒。很多美国电影都是这样开始讲述征服新大陆故事的。

外星故事《阿凡达》也是这样开始的。

而且,故事一开始,熟悉好莱坞故事套子的观众就预感有一个“好白人”要觉悟了。只不过,这个“好白人”是一个瘫了下半身的海军陆战队前队员。一个瘫子在如此依凭于物质力量的世界中如何能推动这个故事的完成?能!因为这个时代是未来的科学时代。因为这部用了西部电影故事与人物关系套子的电影叫做科幻片。自己瘫了,但科学会派发给他一个替身,一个“阿凡达”,有野蛮人的身躯,野蛮人的力量,野蛮人的本能与反应,同时拥有文明人的感受与思路。这就是所谓故事套子所说的“悬念”与“张力”。

同类推荐
  • 看生命云卷云舒

    看生命云卷云舒

    《看生命云卷云舒》包含小说、散文、翻译、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以表现大自然生态为主,反应今天文学人的生态情怀。该书由靠前15位作家的作品组成。
  •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

    我爱这热闹的生活

    老舍之后“京味文学代表人物”,满族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侄孙女,隆裕皇后的亲侄女。看“格格”作家笔下的市井生活及烟火气息。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作者叶广芩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童年家族的兴盛、热闹和欢愉,少年开始的波折和历练,经历过特殊时期,也见识了瞬息万变,冷暖体验都是切肤的。但她却能有一颗不屈从的心,不凡的见识,是洒脱豪迈对生活又极富热心的。这本散文集内容主要是围绕其一家子热热闹闹、风风火火的生活来展开:与女儿顾大玉的成长、教育中碰触的无数火花,九十多岁的公公跟新时代的晚辈(顾大玉)抱持着的固执与可爱,与丈夫到日本生活的种种热闹以及各种哭笑不得好玩有趣的故事,以及记录从医经历时印刻在心中的二三往事。主要体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又很难得的人间烟火气息。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5)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宋词鉴赏

    宋词鉴赏

    本套丛书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青少年学习国学,掌握国学,热爱国学,直至将其发扬光大,辉耀千古。它是青少年学习国学的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雷达自选集(散文卷)

    雷达自选集(散文卷)

    《雷达自选集:散文卷》这是一本雷达写的一本散文集,里面收录了雷达大量精选散文,于2006年10月1日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热门推荐
  • 逆天废材:腹黑鬼王绝色妃

    逆天废材:腹黑鬼王绝色妃

    她是相府嫡出大小姐,却是智商只有五岁的傻女,父亲不疼母亲早逝,受奸人迫害,最终被推下悬崖一命呜呼。再次睁眼,傻女灵魂被来自天外的强者替代,唤醒天赋灵脉,自带BUG万能空间,修成绝世灵术,契约上古神兽,手持灭世神器,废材华丽逆袭,一步步迈上颠峰之路。这一路上,她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奈何一不小心惹到一只可怕的大腹黑,怎么甩都甩不掉。某人找上门来:“听说你想甩掉我?”她头皮一麻:“亲爱的,你一定是听错了,我怎么舍得甩掉你呢,么么哒。”
  • 鬼雨

    鬼雨

    身世凄苦中再次从高三开始,偶然机会得到了超能力,从此他不甘落后,夺得状元,坐上总裁。接着上了大学,进入组织。他是崛起最快最璀璨的一颗新星,征战沙场,留下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奇。
  • 梦入芙蓉林娘子

    梦入芙蓉林娘子

    弃置梵经半参禅,欲断前缘尤上心。笠帽斜,叶影疏,枉将伊人作一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靖王的掌上妃

    靖王的掌上妃

    传闻,清心寡欲,不近女色的靖王殿下被下旨娶了一个乡下的黄毛丫头!传闻,杀人不眨眼的靖王殿下栽在了仅仅只有十二岁的新王妃身上!!传闻,被人号称“嗜血狂魔”的靖王殿下居然成了家喻户晓口中的“宠妻狂魔”!!!谁说靖王不好色,只是之前没有遇到能入他心的人。二十一世纪魂穿而来的花季少女,身无绝技,手无系统空间作弊神器。为了保命,一开始她做事小心翼翼,抱大腿,装傻卖萌……之后,靠着机灵的小脑袋瓜子,俘获太后芳心,得到皇帝喜爱,每天除了捣鼓新意,就是躺在自家男人自制的蜜糖罐里。“夫君~人家要抱抱!”“好。”“夫君~人家要独霸你一人。”“把后院的人都丢出去!丢不出去的,打断腿再丢。”众人……那些原本恐惧,忌惮靖王,大气都不敢出,话都不敢说的人,此时,被狗粮堵的,更是没法说话。
  • 冬天里的春天

    冬天里的春天

    《冬天里的春天》是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的代表作。小说以某大型军工动力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于而龙回到阔别三十多年的游击根据地查找暗杀自己妻子芦花的凶手为线索,通过对他回故乡三天之中的经历、见闻、联想、回忆等的叙述,概括了近四十年间的社会生活内容。作品结构独特,情节曲折、细节丰富生动,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该书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革命干部于而龙重返故乡石湖的三天两夜经历,回溯、对照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40年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春天在人民心里”的主题。
  • 神鬼七杀令之长生篇

    神鬼七杀令之长生篇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神鬼七杀令再现,又是一个血腥的故事。或许是宿命,也许是巧合!一场有预谋的谋杀,崇山逃亡后,不甘跳崖赴死,却不曾想人虽未死,却踏入了更加凶险,更加激荡的人生路。夜漫漫,路途途,长生不老为何物?
  • 绝色倾城之怪我太过妖娆

    绝色倾城之怪我太过妖娆

    你怎么能让我穿越成废材?爹不管娘不爱不说,渣妹还来挑衅,很浪费脑细胞的说。为他们浪费脑细胞真的很不值啊!算了,看在你送我两件逆天宝物的份上,就不计较了,看我怎么在这个傲世大陆上混个风生水起!场景一:某棵樱花树下,一个不懂浪漫为何物的穿越女和一位腹黑美男。“北辰千枫,你干嘛要喜欢我啊?你不要喜欢我好不好?穿越女对腹黑男说。“好啊,那萧儿先把那些困难解决了吧!,比如修炼冰玥术时候找到纯阳体质的男人,那些不厌其烦追着你的男人,再加上从我的无影盟里找到前往至尊神殿的飘渺地图。”“停停停停停!”穿越女一想到这件事就头疼,北辰千枫的无影盟是那么好闯的吗?
  • 鬼帝的阴阳团宠妃

    鬼帝的阴阳团宠妃

    巫鬼鬼是个吊儿郎当的阴阳师,在一次和厉鬼沟通时,被厉鬼给坑死了。但是,她却在另一片大陆苏醒,成为了嚣张跋扈却受尽宠爱的废柴长公主。呵,废柴,姐一手医术,一手卦术,灵武双修,全系灵师,万兽之主,还有团宠系统在侧,你家废柴长这样啊?她一路开挂,身旁却不知为何多了个他。从此,她杀人,他递刀,她放火,他浇油。他说:“这一辈子都休想逃离我。”
  • 念平凡

    念平凡

    平凡的生活诞生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创造不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世界却有平凡的生活。平凡与不平凡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