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27000000031

第31章 康德(1)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

康德是人类思想天空的一颗巨星。他发表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批判”论著——《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将康德与柏拉图、奥古斯汀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生平

1724年,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6岁那年,康德进入小学学习,1740年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

1755年,康德提出学位论文《论火》,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匿名出版《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第一次在长期统治人们思想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

1775——1768年,康德发表的论著有:《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1755年)、《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1757年)、《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1759)、《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1760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1762年)、《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1763年)、《对于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观察》(1764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1768年)。1769年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关键一年。由于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特别是省察到休谟所提的有关因果联系有无必然性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哲学的“独断的美梦”中猛醒过来,开始从“先批判时期”向“批判时期”过渡。

1769年,康德受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次年受耶拿大学聘请,3月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并提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论文,进行答辩。

1780年,康德开始《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写作,他的哲学思想进入批判时期。

在1781~1790年的10年间,康德的构成批判哲学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导论》、《判断力批判》3部巨著相继问世,另外还刊行了《未来一切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1786年)、《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1788年)以及其他10多篇论著。

1786年冬,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1792年起,康德担任柏林科学院哲学部主席,同年发表《论人的劣根性》,次年春发表《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论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同年9月,康德发表《论格言:道理上可以说得过去,可是实践上却行不通》。

1794年,康德发表《论月球对气候的影响》;同年6月发表《论万物的终结》;7月,康德被选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0月,康德因为就宗教问题发表意见受到国王训斥。第二年发表《永久和平论》。

1796年,康德发表《论灵魂的器官》,同年6月23日,康德最后一次讲课,自此离开了讲台。

1797年,康德发表了《道德形而上学》,同年9月发表了《论出于利他动机而说谎的虚妄权利》。

1798年,康德被选为西恩(意大利)科学院院士;同年秋发表《学科间纷争》和《人类学》。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哲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801年,康德请求解除他科学院评议委员会成员的职务。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著作

康德的著作主要有:

《纯粹理性批判》(1781)

这本书不但是康德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781年这部著作的第一版于问世,但是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康德异常苦恼。六年后,康德对这部书作出了修订,主要是大大地压缩了有关再生的想象力的派生作用的部分和增加了“对唯心论的驳斥”这一节。

《实践理性批判》(1788)

本书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1790)

本书是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最后一部。也被称为“第三批判”。全书分为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四部分。后两部分为本书的重点,“审美判断力批判”分为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则分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及“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与“对于目的论的总注释”。

康德的批判哲学

对于自己的批判哲学,康德也将它称之为“超越哲学”,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理性的,即使用科学方法对世界、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感官的、经验的基础上的。康德的批判哲学依赖于我们天生的认知能力与现实世界对我们感官的作用。在这里同,康德没有把研究与思考局限在感官世界。而是通过他对人类理性的实际应用的观察,发现了那些超越感官世界的重要东西。

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康德认为,这样既可避免独断论,又可避免怀疑论;对于纯粹理性的这种批判的考察,是进行其他哲学理论活动的先决条件。《纯粹理性批判》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近代欧洲辩证思维的发展。

感性、直观、经验

在“先验直观”中,康德提出了几个最基本的概念:

第一基本概念:感性。

感性:是指在我们受到对象刺激时接受表象的能力。

第二个基本概念:直观。

直观:是指人类感官的感觉,知识和对象发生关系必须通过直观。

只有感性才会让我们产生直观印象。感性是一种功能,直观是一种具体的呈现状态,当感性直观给予的现象与知性思维相结合时,就形成经验知识。

第三个基本概念:经验。

经验:是指用结合或分离的方法将感性印象的原料制成称为经验的“关于对象的知识”

直观分为经验性直观和非经验性直观,或者是验前直观和验后直观两种。

验前直观是指不依靠任何感官印象即任何经验的知识,直观的过程与其结果不同时发生。验前直观还不能认为彻底脱离经验。一般地,它在根源上还属于经验性直观,但在运用方式上,这种直观可以脱离经验之呈现而在想象中为我们所拥有。

验后直观是就经验的知识而言,直观的过程与其结果同时发生。

任何一种理论的定义,不管是独断论还是经验论,在语义上都要采取判断形式。康德将判断分为分析与综合两种。

总之,时空使验前综合判断成为可能,但它依然属于感性的先验形式。根据这一条件,属于知性的纯粹验前综合判断——范畴也被建立起来,尽管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但由于都涉及同一种使用功能,即验前综合判断,从而使先验感性与先验知性结合于一个认识统一体中,并同时使先验知性形式即范畴能够适用于感性内容,在原理分析部分,更是能够使范畴应用于经验的中介——图式转化为时间性的量。甚至对大部分原理,康德都可以用属于验前直观的数学的数以及由此而被还原成的时间的量来说明。

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

康德说:“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在空间里,而且是按照空间的种种关系在验前就被确定的那样。从内部感官的原理来说,任何现象,即感官的一切对象都是在时间里,而且必然处在时间关系之中。”

康德认为来源就在于时间与空间。但是,这些知识只是在对象被看作现象的范围上才适用于对象,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便不能认为是在客观地使用它们。同时,时空的这种形式性即便只依附于我们关于这些物自体的直观,我们一样可以确信,这些经验性知识是客观有效的。

不仅外部直观,即便内部直观也同样以客体表象的方式为我们所直观着。外部客观的直观和心中的自我直观同样在空间时间里,在给予的对象与全体的关系中,这样的属性是依靠主体的直观方式的。因此就这种对象作为现象来说,要和它自己作为物自体区别开来。所以,当我们涉及物体和灵魂的空间与时间时,其性质是处在我们的直观方式里,而非处在对象本身里。总之,康德认为,凡和对象的表象不可分开,不能在对象本身找着的东西,而总是在其对于主体的关系上才有的,就是现象。

康德说:“作为现象来说,它们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只能存在于我们里面。物自体离开我们感官的感受性,它究竟是什么无从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无非是我们知觉这些对的方式,而这方式为我们所特有,我们只与这方式有关。空间与时间是这种知觉方式的纯粹形式,而一般的感觉就是质料。我们所验前知道的惟有空间和时间,它们是在我们一切现实的知觉之前所知道的,因而这种知识就称为纯粹直观。感觉在我们知识中能导致‘验后知识’,它产生‘经验性直观’的那种东西。无论我们的感觉属于哪一类,纯粹形式绝对必然地依附于我们的感性;而质料则能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存在。即使我们的直观能达到明晰性的最高程度,我们也不能借此更近于物自体,我们所知道的依然不过是我们的直观方式。”

概念的划分

直观和概念相结合形成知识。直观和概念分为纯粹的与经验的。纯粹直观为“某东西被直观”的形式,而纯粹概念只含有一个对象的一般思维形式。纯粹直观和纯粹概念是验前可能的,而经验性直观和经验性概念只是验后才有其可能。

相对于感性,康德又提出了知性概念,即“使我们能够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想,通过两者相结合知识才发生。关于一般知性规则的学问称为逻辑。逻辑又成为纯粹普遍逻辑和应用逻辑。纯粹普通逻辑只处理验前原理而应用逻辑处理逻辑的经验性原理。

先验逻辑对应于先验感性。康德认为先验与验前的区别在于:并非任何一种验前知识都应称为先验的,而只有我们借以知道某些表象、只能验前使用或只在验前成为可能而且又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验前知识才称为先验的知识。很显然,先验是验前范围内能被证明其有效性的概念,如同先验感性中验前有效的直观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同样,在先验逻辑中,既不作为来自经验的概念,也不作为来自感性的概念,我们先为自己形成了关于知识的一种科学的理念,依据这种理念,我们完全在验前想到对象,从而确定这种知识的起源、范围与客观有效性。如此一来,我们就是在研究先验逻辑而非普通逻辑。

在先验逻辑中,我们将知性孤立起来,将单独起源于知性的那部分思想从我们的知识中分开。同时,康德也提醒我们,这种纯粹知识的使用要依靠一种条件,即它所能适用的对象是在直观中被给予出来的,这便是先验逻辑中先验分析论的运用。倘若超于经验地单纯使纯粹知性独自发展,那么就将产生幻象而变成先验辩证论了。

范畴及其演绎、验前综合判断

康德认为,一切经验除了某东西通过它而被给予出来的感官直观之外,此外还包含有一个对象的概念,这对象一开始是在直观里被给予出来的,即作为现象的。因此,一般所谓对象的概念实存于一切经验性知识的基础上,而为其验前条件。因此范畴作为验前概念,其客观有效是以这事实为依据的,即就思维的形式来说,只有通过范畴,经验才能成为可能。范畴之所以必然地而且验前地与经验的对象有关,其原因在于只有以范畴为媒介,经验的任何对象才能被思维。

康德说:“即使先验演绎中经验已无法跟上纯粹概念,而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以可能经验为条件的。”

在“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中,“综合”被称为知性活动的核心。综合即是联系,可以是各种概念的联系,也可以是直观杂多的联系。只有统一性加在杂多的表象上才能成为联系,而范畴中已经预先假定了联系的可能。

判断的逻辑机能是范畴,范畴的数目难以确定。康德说:“我们知性的这种特性,即它只能通过范畴而在验前产生统觉的统一性,而且只靠这样的范畴,只靠这个数目的范畴而产生统觉的统一性,这是很难再加以说明的,正如我们为什么只有这些判断的机能而别无其他的判断机能,以及为什么只有空间与时间是我们可能的直观形式,很难加以说明一样,尽管范畴的数量及方式虽然已经给出,但不能简单的认为这就是精确无比的,只不过就目前的知识能力而言,我们对范畴的拟定就在这个范围里。”

关于“综合”的概念,先前我们提到过,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综合”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形象的综合;另外一种是知性的综合。形象的综合也称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它又分为生产性的想象力的综合和再生性的想象力综合。

当然,想象力依然属于先验范畴,它与知性很难彻底的区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象力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的先验综合机能因其原始反而具有知性、感性的双重色彩,感性在这里以形象方式显现。

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

在先验分析论中,我们探讨的是知性纯粹形式,在“原理分析论”中要探讨的是,知性纯粹形式在运用于经验事物时所产生的知性规则为什么能够适应于事物,也就是怎样来辨别某事物是否从属于这些规则。要对此进行探讨,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能力,那便是判断力。

判断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天赋影响,甚至可以说是由天赋而来,非后天教导所能获得,它是属于先验逻辑而非普通逻辑。普通逻辑只讨论抽掉一切感性内容的纯粹知性形式,而先验逻辑则是在一般直观的前提下使得验前规则具有一种客观有效性,即能在验后证明其为得当,从而这一验前规则就成为有效的先验规则了。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先验判断力的恰当使用,纯粹知性的图型法便是判断力要使知性纯粹概念成为可能所必须遵照的感性条件。

关于图型,康德主要提到了三种:一是空间,即外感官所有一切量的纯粹意象;二是时间,即内感官一切量的纯粹意象。三是数,即作为知性的一个概念的量的纯粹图式。

同类推荐
  •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的故事(之二)

    本套丛书中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的中出类拔萃者。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企业家下

    每当历史的巨人跨越一步时,人类就总会在向前暸望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回首流逝的年代,缅怀远去的先人,感悟曾经的岁月。当我们带着崇敬与激情去追思那一位位闪烁着智慧光芒、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光明的世界杰出人物时,胸中便会油然升腾出一股发自心底的感动,一股追求奋起的冲动。
  • 秦汉越地人物传

    秦汉越地人物传

    余全介编著的《秦汉越地人物传》收录自秦至汉越地名贤一百五十五人,既有乡土所出,也指异邑寓贤。称为越地,指代汉顺帝永建四年以后会稽郡之别于吴郡者,与明代徐象梅所谓两浙之地相同。本书主要依据两类材料:正史和方志。秦汉名贤为本土所出,见于正史方志,径采本传。他邑寓贤,依方志取其越地行迹。魏晋人物,依方志节其汉代事略。本书正文以白话文直译人物传记。考证文字,见于脚注,时出正史、方志、他书材料以互质,力求古雅、通俗同时呈现。
  • 戎马一生建奇功:郭子仪

    戎马一生建奇功:郭子仪

    本书根据时间的顺序,以郭子仪的成长历程和唐朝的形势变化以及他保卫大唐的过程为基础,结合了很多郭子仪在生活或者在军队中的典型事迹,讲述了郭子仪的一生。
  • 中国演员访谈录

    中国演员访谈录

    27位华语实力派演员畅谈人生感悟。其中既有对中国电影生存环境的探寻,也有对自己从业生涯的反思。在作者与演员的问与答中,上演了一幕挑战与应战的双人舞。本书,让我们重新打量镁光灯下这些光鲜亮丽的身影。
热门推荐
  • 大姐的穿越囧途

    大姐的穿越囧途

    我要回家!凭什么都是穿越,会是这样的,让我回家,我爱我的生活从来没有抱怨过,为什么是我,我的手机,我的韩国欧巴,我的美好生活,我的一切一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暗香悲画扇

    暗香悲画扇

    天辰十一年冬,素镐满京城,帝皇战死,皇后殉情,乱臣伏诛,丧钟经久不断,杜鹃啼血,帝后佳话就此终结。千年炙热地狱岩,凰浴血涅槃,日日哀鸣,只为寻凤,一朝得见,前生仇,今生报,白氏嫡女,刘氏嫡女,随夫征战,屠尽奸佞,开创青玄盛世,百年之后,帝后归位。
  • 穿越到你爱我的那天

    穿越到你爱我的那天

    高考前夕,余宿一觉醒来发现身边躺着喜欢已久的男神单荆然,男神还跟她说他们已经结婚一年了?!原来她穿到了五年以后,这五年里她和男神考上了同一个大学,走过校园恋爱步入婚礼殿堂。女主发现她可以和自己身体的记忆对话,一开始狂喜,后来才明白五年后的自己心已经千疮百孔,这与她的穿越似乎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男神算什么,何必再强求,十八岁的余宿面对二十三岁的自己决定回到最初,追逐自己的梦想,爱她所热爱,不再一心围着男神转。可是为什么事业顺风顺水,男神好像从没辜负她,她越走开他越宠爱呢。
  • 斗罗大陆之天骄再起

    斗罗大陆之天骄再起

    继唐三之后,一代天骄横空出世,看唐钧如何劈波斩浪,成为大陆新一代强者。
  • 豪门超模:真人秀欧巴我们上学吧

    豪门超模:真人秀欧巴我们上学吧

    13岁在全国模特大赛中荣获冠军,21岁成为天使超模,22岁因突然失明而隐退。同年,她因为眼球移植手术意外地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却也因为手术获得了可以看见时空裂缝的能力。记不起自己的过去,却知道另一个女孩的过往,她,还是她吗?“女神,给我签个名吧。”我从包里掏出一只口红,拧开后在他纯白的衬衫上面签下“给我的子遇欧巴”。紧接着,我用口红补了一个妆,凑近他的身体,在“欧巴”两字下面吻了一个唇印。“怎么样,宝贝喜欢吗?”ps内有萌萌哒真人秀,欢迎入坑
  • 修仙从南疆开始

    修仙从南疆开始

    一个穿越重生的人从一个叫南疆的地域一步一步走上巅峰的故事
  • 英雄城中的神

    英雄城中的神

    在充满英雄的城市之中当一个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 武神之道

    武神之道

    大千世界,强者如云,万族林立。一代强者云天耀世出场,翻手天地颤抖,一怒血流成河,少年手持魂剑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武道巅峰,终将成为最强王者
  • 彼岸流年歌未央

    彼岸流年歌未央

    【新文《易烊千玺:北海以北的等待》已发,欢迎入坑】 她曾经小心地、卑微地、无畏地爱了他很久很久。趁着她的酒意,他问她“累吗?”她脱口而口“累啊,当然累啊”他心疼的摸了摸她眼角未干的泪水“既然累,为什么还要继续呢?”她笑着说“因为喜欢啊”问她的包里为什么总带把伞,她说“如果下雨的话,没有人接也没有人愿意陪你淋雨,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像个可怜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