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32200000005

第5章 佛的教育与意义(2)

倘若我们能够觉悟这个世界全属因缘所生,那就很好了,事实上并不如此。我们总以差别的眼光看自他因缘,打从内心里就不以为事情由自己的因缘所生,反以为其他因素引起,即错看由于因缘引起的事。

譬如这把扇子,仅由普通纸张和竹片贴制的,不值几文钱。它是由因缘完成,但是,它一旦成为自己的所有物时,就判断自己的东西好,其间出现一种错误,任何事物全由此种引起。

自己每天照镜子,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脸难看,总以为自己面貌不错。除此感想之外,别无其他方法。自己总不以为面孔可憎,每天看脸,总要设法打扮得更好看,抹白粉或涂口红,甚至用心画眉,每当装扮自己的时候,心里无不希望别人称赞自己。总之,只要属于自己的都不错,凡属别人的东西就不好,这种人性叫做遍计所执性。我们始终看见遍计所执的世界。

难怪事情会错误百出,其原因出自错误的认识,必须平等的东西,却看成不平等,必须自由的东西,却以不自由的眼光看它,这样才会引起错误。原本是芝麻小事,却以大惊小怪的眼光看待,过份相信名誉、地位、财产或自己的身体,而视同美妙宝贝,非占有不可,以致引起一种错误,这叫做遍计所执。

3圆成实性

请诸位要明白一切诸法因缘生的道理。若问真实因缘生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圆成实性。佛说圆成实性是空,如能懂得就很好,可惜它又很不好懂,由于不懂才常常发生一种错觉,反正一切事物皆因缘引起,而决不会无缘无故发生的。希望大家明白凡事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必然引起的,这就是佛所谓的自然理法了。

我们人类不能反抗自然的理法,倘若逆法而行,就会有业与烦恼。如果发生了业与烦恼,就不能如愿去克服。在自己的因缘生活方面,会感受各种矛盾与束缚。感受束缚本身,已经是一种烦恼了。

其实,世上没有一种东西有束缚感,若问人类的生死如何?就如同河中水流一样,瀑布从上降落,自然往下流去。出生以后,自然会死亡,由于出生的因缘,所以才会出生。如果懂得生死如同水流,就很少人会高兴地说:“有孩子啦!”同样地,也不会有人因人死而痛哭了。

哭泣是一种烦恼、业。业在哭泣我们。倘若痛哭会使死者复生,不妨放声大哭罢,可惜,哭得再凶也不能使死者复生。目睹出生与衰老的姿态,可知皆由于自然的理法。因为有自然理法或法的存在,我们才有生与死的发生。世上一切皆因法而存在,倘若不知这个道理而横冲直撞,就会引发各种杂乱的感情,结果依然是烦恼。我们有了烦恼,自然会反抗,不认同发生的事件。

例如,为何只有我会落此结果呢?我为什么会贫穷呢?该怎样得到它呢?怎样取得别人的东西呢?这些烦恼会层出不穷。勉强压抑就是业,如懂得借因果理法,可得到该得的东西,得不到不该得的东西的道理,则什么也不会发生。反之,如想硬要得到不该得的东西,就会有业的产生。

如果产生业,又会变成发业润生的情形。因此,生者会死,死者会生,一定得用自然理法来解释,一想到此,世上的事情会非常明朗,凡事通情达理。可惜,我们平时无不在反叛自然的理法。

纵使嘴巴说一切诸法因缘生,事实上很难落实承认,甚至希望天下人中只有自已能免去一死,这种人何等无聊,他想其他人全死了,只有留下自己。只要是人皆会死,自己何能例外?佛说一切都受主观判断,就在于此。

眼见头发斑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就暗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如此,心有未甘,就画眉反抗,或抹白粉、涂口红反抗,为的是不愿做黄脸婆;真是无聊透顶。因缘因果的理法,就是法的面貌,这叫做自然法则,自然呈现法的原理。佛教导我们要以自己的心好好领悟自然。

4重视现在更甚于未来

很多人以为佛常常讲到未来,似乎比较重视未来。其实不然,与其重视未来与过去,不如设法充实现在。佛讲过去与未来,为的是把它当做充实现在的一项辅助原理,这一点务必请诸位要弄明白。

眼前的生活才是最要紧的,佛常说未来有极乐,或说要去极乐世界,那里有阿弥陀佛在。

读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时,也说兜率天宫上面有弥勒如来。如往东去,可在净琉璃净土上遇到药师如来,反正许多佛经上都这样写着。这些只是往东就说东,往西就说西,求上说上而已,决非特别强调上方、东方或西方,而佛说的重点始终放在眼前脚底下。

过去的生活可以反映现在,同样地,未来是现在的反映。因此,充实现在等于充实未来,讲述未来,就要充实现在,叙述过去在于反省目前。总之,我们要一直注意眼前的脚底,看着现在的脚底,就会完全明白反映过去的脚底,过去反映现在,同理,现在是未来的反映。所以,确实充实现在,等于充实未来,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人是无聊的集合体,贪心旺盛,得陇望蜀,什么都想占为己有,倘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就得好好反省。

佛经上写得明白,只要一日乃至七日专心念佛,临终或命终时,能够往生极乐。既然如此,为了往生,现在不妨轻易念佛就行了。事实上,一日或二日、三日乃至七日,能否如此,决非易事。倘若一辈子只念佛一、两天,倒也轻松,其实,这是对迫切需要的人讲的,针对人们最弱的地方讲的。倘若以为走捷径必能往生,那就不对了,不论如何,自己应该打开自己的世界才对。

总之,现在最重要,如果要充实未来,就一定要充实现在,充实现在是受到未来的规制,其间有法的力量存在。法是绝对的东西,这是佛的一贯想法。

四、普渡众生

1罗汉、声闻、缘觉

前面谈到佛最先去教化的五位比丘,结果他们全都成了佛的弟子。接着,佛率领五位弟子到印度各地弘法利生。他有时到灵鹫山弘法,有时在王舍城讲经,有时去竹林精舍,有时往只园精舍布道,皈依的弟子比比皆是。

我们常听说有些叫罗汉,有些叫声闻,有些叫缘觉的人,各个阶层的弟子均有,多得不胜枚举,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十六罗汉,或五百罗汉,因为名叫罗汉的人不少,故有五百罗汉之称,总之,我们只觉得老老实实听佛讲经,并且认真修行的人,实在很多。

声闻者,就是老实听佛法,认真去修行,以至成为罗汉的人。缘觉者,就是据实体验自然理法的人。在众多弟子中,不乏以身实践自然理法的人,这些都是根性极佳的贤者,他们倾听佛法后,发现佛法果然合乎自然的理法,而且决心要学会它,有些人虽然无缘听佛说法,但却相信自然理法,而后自己埋首于法中,以至完成修行者,叫做缘觉的人。

反之,世上也有很多不通情理的人。当然,大家为了生活必须要工作,但是,有人只扫门前雪,不顾他人瓦上霜。

事实上,我们要学习佛的态度,不仅要为自己,也要让别人觉悟。佛之所以成佛,并非只为自己,他是为了帮助别人才成佛的,谁要成佛呢?就是要使自己和他人都要成佛,这是释尊的理想。

当年他入山修行,继而大彻大悟,为何要这样呢?为的要成佛,但是,并非自己要成佛,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才成佛。

2人人都能成佛

法华经等经典上写着“人皆有佛性”,意指人类全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因为大家皆有佛性。成佛是指众生成佛,而非指释尊自己成佛,这是释尊说的众生成佛。自己成佛就是别人成佛,我们也许以为只要自己成佛就行了,而佛却以为根本在于众生成佛,自己要成佛不难,问题在于怎样使别人成佛,这是佛的想法。

自己由人变成佛,一切众生也是人,故也必能变成佛的。总之,人皆有佛的本性,“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大家口口声声说要成佛,罗汉或声闻等弟子,果然采取如佛所说的生活态度。但是,他们只想自己成佛,结果反而很难如愿以偿。

所以,佛虽然有一群弟子,但若观察他们的生活态度,的确在认真实践佛的指示,惟独在众生成佛方面,他们还差得远。

罗汉这些人虽然忠心耿耿,人数众多,却不能普渡众生,无法协助别人,纵使自己能够完成修行,殊不知也要帮助别人才行。所以,佛对众多弟子仍然不放心,即使他们能按佛的指示修行,但却忘记自己为何修行,为何而生的意义。

3求菩萨道

佛要弟子求菩萨道,即“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修行的目标在求菩萨之道。

只树给孤独苑(祗园精舍)位于商人密集的大都市里,佛到这里弘法。有人问佛在求什么?佛告诉他们菩萨行的事。从佛经上获悉,当时有八万四千听众,或一万二千五百位听众在场。

佛在弘法时提到菩萨一语。最具代表性的菩萨有观世音、弥勒、大势至等菩萨。此外有文珠或菩贤菩萨等。佛弟子为数甚多,例如声闻、缘觉、罗汉、目莲尊者、阿难尊者、周利槃得可等数名弟子。当我们看到众罗汉图册时,竟发现有些罗汉跟狮子在一块儿,有些罗汉生活在山里,真是众多罗汉。罗汉的生活,只求自己成佛,在教团生活体中如何为众生呢?诚然,这是一项根本问题,因此出来的菩萨不在少数。总之,从大众真正自觉而跳出来的人,就是菩萨。

4止与作

如果问菩萨行到底在求什么?那就是追求“止”与“作”。止是停止,作是做也。因此,这里含有止与做二种,那么问题是停止什么?做些什么呢?

有人说为“止作之行”,意指“止作二种之行”,也有人说成“止观之行”,“止观”一词是“止”与“观”,这是对佛弟子与信徒们说明的最根本教义。如果要问停止什么,那倒不是难事。

这是排恶修善之行。排恶是停止做坏事,修善是努力做好事。我们的心不能一直起善意,反而常生恶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人类就是这副德性。

如果说人心一定不好,并非性恶说,至少人类会受到环境感染,而常起恶心,若不接触环境,则什么也没有,碰到什么东西而起的心,一定是坏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有“我法二执”的执着存在,因为有执着,才会发生障碍。大家全有异常的执着,由于有这种执着,连必须要开拓的途径,也会碰到烦扰而开不成的。

结果变成执障罪业,因为有执着,才会起障碍,因为起障碍,我们才会反叛作业,因为做了业,结果等于做罪业。人们做了坏事时,自己也是在不知不觉下做成的。这并非认为坏事而有所自觉,而是在做的时候,自然变成了坏事。这就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实状。倘若谁都能觉得是坏事,就不会去做了。

然而,大家都不觉得那是坏事,可惜,人们却偏偏先做了坏事。倘若自己觉得这样不好,就停止不做,那就很理想了,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做下去,则全部变成罪业。因为是罪业,就会形成障碍。由于形成障碍,道就不能开拓,结果有了执着所以执障罪业就如此连续起来。

5止持与作持

要求弟子们的,就是止观,或叫止做。消极上说,停止我们所作所为,叫做夏那达行。积极前进者叫做作持,属于匹帕夏那达行。要求弟子们的生活态度,有止持与作持两种。当然,对弟子们也有其他各种要求,只是止持与作持才是最根本的要求。

尤其,在止作方面,把重点放在止观的观上。反正人们都有一个习性,那就是极少会冷静地观察自己,整天糊里糊涂,紧紧张张,始终不能静下来好好反省自己,这岂不是我们的真面目吗?

佛不断要求众生在观字上下功夫,找出自觉的时间,冷静地反省或观察自己。

有些人更喜欢一天到晚穷忙碌、穷紧张,如果问他干什么呢?回答不外是忙于工作。倒不是别人有事来找,而是自己四处奔波,做这个干那个,疲于奔命。所以,止与观可让我们充分体会自己的精神生活。

总之,对一般的要求是,每天能在树下静观,即上午工作,下午照样可在树下静观。

目前,印度人也是如此,上午拚命工作,十一点半吃午饭,然后有两、三个小时在树下静静地找寻自己,利用这个机会真正地看看自己的真面目。坐在树荫下,面对着树,找寻自己,好好认识自己到底在哪里?心又在哪里?二千五百年来,印度人仍有这种习惯,甚至许多人在树下静观百日左右。

不仅印度人如此,连缅甸一带,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民众,都习惯做这项止观的功夫。印度比哈鲁州州长阿盎卡每天都有静坐习惯。

这是佛的理想,他教导弟子、信徒和众生要把握自己,好好观察自己。总之,了解自己,或确实掌握自己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人总习惯观察别人,而不爱观察自己。所以,不懂自己的一切。世上许多人总爱批评别人,而不爱批评自己,这是不可以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批评自己的所作所为,实在很有必要。我们都过正常的人类生活,难免都有许多缺点。可是,世人不想自己缺点,反而喜欢批评别人的缺点,这是世人的极大弱点。

从凡夫修行成佛,共有五十二个阶段,那就是借把握自己的程度,来划分五十二阶段。例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那么,我们处在第几个阶段呢?位于十信或十住?还是处在等觉或妙觉的地位?关于把握自己或了解自己方面,佛提示许多方便法门。藉其程度来决定自己修行的阶段,因此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或弥勒菩萨等人,正好位于第四十八阶段。

佛经上说,像罗汉等人也必须要步入这个阶段,最后,罗汉全都踏上菩萨阶段,以至成为菩萨了。由此可知,逐渐完成自己,并能拯救别人,才是最要紧的。

同类推荐
  •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

    《禅学指归》收录了胡适论述中国佛教及禅宗的文章。胡适本人不信任何宗教。然而,说到对佛教和禅宗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大学者,胡适先生的通彻见解,是无人能出其右的。他的开创之功,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研究佛教禅宗的学者们。全书对于佛教禅宗的传播、流布,以及对于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严谨细致的研究。
  • 太阳,我的心

    太阳,我的心

    一本关于提升自我认识,化解各种负面情绪的心灵成长励志书。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各种问题而卷入到情绪的漩涡中,一不小心就沦为了悲伤、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奴隶”。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各种负面情绪的产生其实都是源于“我执”。我们只有通过自我观照、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才会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实现心灵成长。在书中,一行禅师处处播撒和平与希望的种子。他认为净化人心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本书主要教大家怎样照顾、处理自己的情绪,摆脱“我执”的惯性思维,化解各种负面情绪,进而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和、宁静。
  •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如何淡定(禅·心灵·灵性)

    本书通过佛教史上一些僧人学佛求法的故事,和作者对佛教经典的感悟,结合当代人面对的世风日下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比如“小悦悦”问题折射出的社会失德问题。感召人们向善,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 藏传佛教认识论

    藏传佛教认识论

    量学因明视为打开佛教教理宝库的金钥匙,是证明佛与佛法正确可信的有力理论武器,将量学因明作为佛学的基础课,正式列为显学五部之首。宗喀巴大师就用因明学这只明察秋毫的“世间”慧眼和“打开教理宝库的金钥匙”,重新全面审视了印藏学者的一切经论学说,拨开了重重迷雾,打开了一个个症结,对那些被缺乏精细理性思辨素质的历代的解经者们搞得乱无头绪、错误百出、违经背理的学说观点,一一做了纠正,一个更合乎理性的、新的显密佛教理论体系,被创建了起来。
  • 伊斯兰文化新论

    伊斯兰文化新论

    本书综合运用文化学、宗教学、社会学、哲学的相关理论,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法和别具一格的表述语言,将伊斯兰文化放在一个广阔的人类文化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并且在分析其特点时往往与其他文化如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等做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学术风格。本书在相对意义上构建了伊斯兰文化研究的新框架和新体系,拓展了我国宗教学的领域,丰富了我国宗教学的内涵;同时在伊斯兰经济文化、法文化、伦理文化、教育文化、生态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等领域,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热门推荐
  • 没什么是我买不到的

    没什么是我买不到的

    买买买,买买买!所有统统都要买,买死人复生,买世界和平,买宇宙无敌,买位面最强……你记住,没有什么是我买不到的!只有一个问题。老纸没钱!————————本书又名《明明我这么穷,你却偏拿好东西来引诱我》、《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你给我钱解决不了的》、《带货我是认真的》、《无所不能的二道贩子》
  • 下雨天不打雷就好

    下雨天不打雷就好

    他喜欢在雨里奔跑,哪怕手里拎着雨伞,喜欢在雨天睡觉,因为可以做个好梦。他喜欢傍晚琳琳细雨,因为可以想起心爱的人,不管她身在何处,至少我在想她。一场“大病”让他再不能接近女色,为人温暖,追求者无数。他受到神的诅咒,注定孤独终老,永生不能拥有爱情。
  • 人性禁岛3:八大杀手

    人性禁岛3:八大杀手

    杰森约迪用大船上四十个女人的性命为筹码,要挟追马去索马里替他完成一项绝密任务。混乱的非洲丛林里,追马发现了丑陋的阎罗工厂,遇到了顶级杀手九命悬鸦、恋囚童等人。留尼汪岛遮天蔽日的种植园内,杀机如同人脚下的日影,步步紧随。为了活命,追马和九命悬鸦联合,耐心地消灭着威胁他们的生命的敌人。随着杀戮的不断扩大,追马逐渐发现,他似乎又走进了另一个可怕的迷局之中。一个恐怖的、高等级的杀手世界正对他露出狰狞的微笑……
  • 忧郁小帅哥

    忧郁小帅哥

    在高中初恋,高三前分手,此时的他幡然醒悟,一年时间,林阳会巅峰吗,江城和他结局呢。不疯魔不成活,那就巅峰,林阳是个怪人亦是奇才,暴躁是他,温润如玉是他,疯狂是他,他只记得,无论以后你做什么,哪怕你受死累死,就是不能犯罪。一年他能超神吗,你会找到答案。送给那些迷茫的追梦在路上的学子。
  • 落峰之凡劫

    落峰之凡劫

    猎人出身的凌云为自由和守护落峰山寨而在,加入到一统落峰大陆的战争洪流之中。在坚定的建立落峰山寨联盟的同时,与云英结为夫妻,在兄弟们的鼎力相助之下,与晋阳结盟,和天龙全力相抗。就在战争之劫落下帷幕之后,没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落峰大陆山河震动,发生真正的凡间之劫。
  • 我从崩坏开始就无敌了

    我从崩坏开始就无敌了

    “穿越了!这就是穿越了吧!这是在哪里啊!”方雨一觉醒来,发现陌生的天花板,陌生的房间,陌生的窗外!脑海中多出来的莫名的记忆无不证明他穿越了……“叮,你的系统已到账……叮,它睡着了。”方雨:“……”“叮,系统发放的无敌礼包已到账,请宿主签收。”
  •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十九年冬到天津,时其地甫由天津特别市改为天津市。行至街上,时见平顶砖檐、铁门圆窗之洋楼,高鼻蓝眼、狐裘貂帽乘车招摇者,亦不绝于路。甫至之时,寒冷无比,如苏武漠北,时时搓手;而夏季至初秋则又极热,如羲和汤谷,整日流汗。从初夏至初秋,晚饭后与杨映斗骑车至运河边游泳,顺便过天后宫,买得小说数种,中有《牛郎织女》一册。
  • 乔木向阳

    乔木向阳

    若时光待你眉眼如初,邀岁月与你细数流年。猫有九命,唯有一心。我们都逃不开占有欲和疑心病的左右,几经波折,站在你身后的是否还会是那个人。“你说北方有我,却向着南走。”如果最后注定不能相爱,请你别再转身给我一丝一毫的希望。哪怕是一眼,都注定了年少的刻骨铭心。“你只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而已。”记得那是很久以后,岁月流年。也许是记忆作祟,我觉得,那就是爱情。或许是在匆匆照面时失去了爱情,或许是在苍苍人海中迷失了自己。人生只不过,是茫茫无际的旅途。我几乎用一生来接近你,仅仅换来你的一句“我喜欢你,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如此。“下辈子,我要做你的心脏。”“就算我死了,你也活不成。”
  • 初恋少女微微甜

    初恋少女微微甜

    第一次,甄柠和严恪见面。甄柠说:“严恪同学,我,我想追求你。”严恪冷眼看着:“我不跟数学低于150的人谈恋爱。”甄柠:“……数学满分多少?”严恪漂亮锋利的薄唇微张,无情地吐槽:“150。”后来,甄柠哭丧着小脸找到严恪:“我真的很努力了,连教导主任都劝我了,数学150太难了,太难了。”严恪低眉看了她一会,拿起她的卷子,笔走龙蛇地帮她把错题改正,并潇洒地在分数框里填了个“150”甄柠:“嗯?”严恪:“家里有一个数学好的就行。”
  • 大盗朝仙

    大盗朝仙

    我是谁?我是大帝之子?不,我是个可怜的穿越者,开局连条狗没有!我想修行,可十五年来,我不得不以偷盗为生。为了活下去,我坑蒙拐骗,可以丧心病狂,也可以丧尽天良……终于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仙人,我偷了他的经书,我要发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