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西周至春秋《诗经·廊风·相鼠》涧鼠喧藤蔓,山禽窜石丛。白云当岭雨,黄叶绕阶风。
——唐·常衮(一说卢纶。或岑参)
《和考功员外杪秋忆终南旧宅之作》
生活中的老鼠面目可憎,人人讨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然而,民俗文化中的鼠却似乎特别可爱,很多文化名人都喜欢民俗中的鼠,如鲁迅就收藏有滩头年画《老鼠娶亲》。还有一些文化名人专门为鼠写文章,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写了一篇寓言,描写一个子年出生的人,“鼠,子神也,因爱鼠”。
另有一则与柳宗元寓言中人物相类的例子,见《清稗类抄》:“盐城有何姓,其家主人自以为本命肖鼠也,乃不畜猫,见鼠,辄禁人捕。久之,鼠大蕃息,日跳梁出入,不畏人。”
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在仪式或节日期间隆祀厚祭,祈求鼠祖先的保护。所以,从古到今,关于鼠生肖,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老鼠娶亲的传说
说到老鼠和鼠生肖,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老鼠的特性,而是首先想到《老鼠娶亲》的传说,想到鲁迅曾收藏的《老鼠娶亲》年画。
《老鼠娶亲》是桃花坞年画、漳州年画、滩头年画、绵竹年画等地年画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各地年画中表现较多的题材之一,也是各门艺术形式表现最多的民间传说题材之一,包括各地戏剧、剪纸、国画、版画、瓷器,甚至动画片等,都曾以《老鼠娶亲》予以艺术表现。
《老鼠娶亲》的民间传说,在我国十分流行。但是,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各地“老鼠娶亲”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且习俗方式相异。也许正因为如此,各地《老鼠娶亲》年画的构图和风格也不尽相同。
《老鼠娶亲》的艺术样式多样,而关于老鼠的传说故事也有多种版本。最常见的传说版本有四个。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样描述的一一老鼠为了讨好猫,而将女儿嫁给猫,希望猫不要吃老鼠。猫心想,等老鼠把女儿嫁过来,再将其吃掉,因此嫁女儿当天,猫将老鼠一网打尽。
故事作者和受众的心理是:老鼠被吃光,就不会糟蹋粮食,就大丰收了,因此该故事和年画有喜庆丰收的意思。
第二个传说故事流行于邵阳滩头一带的民间——
“老鼠嫁女,嫁到哪里?嫁到猫公的肚子里。”邵阳滩头传说,老鼠欲将女儿嫁一有权势者,开始认为太阳最好,但太阳说自己会被乌云遮挡,那就嫁给乌云吧!但乌云说自己会被风吹走,那就嫁给风吧!但风说自己会被高墙挡住,那就嫁给高墙吧!但高墙说自己最怕被老鼠打洞,而老鼠又怕猫,那就干脆嫁给猫!
于是,吹吹打打送女出阁,最后全部被猫吞食……
在邵阳滩头有《老鼠娶亲》年画,年画用线条和色彩将这个民间故事渲染得热烈隆重,又恰如其分。
第三个传说故事和第二个
故事情节差不多,但结果不同。
其细节是这样的——
老鼠看见自己美丽的女儿已经长得亭亭玉立,就想为它找个理想的丈夫。老鼠心想:
“我们老鼠虽然在十二生肖之
中排行第一,但一见到猫就吓得要死。我一定要为女儿找一个本领胜过猫的丈夫。”
老鼠抬头看见阳光灿烂耀眼,觉得太阳力量强大,最适合做自己的女婿。于是便上山找太阳去。
“我哪是最强呢?只要乌云一来,就把我的光芒完全掩盖。乌云比我强多了。”太阳说。
老鼠去找乌云,说明来意。“我虽然能挡住阳光,但被风一吹,就消散得无影无踪。风比我强多了。”乌云说。
老鼠又去找风。“我?我并不是最了不起啊!我一遇到墙,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老鼠又去找墙。“我不怕太阳不怕强风,就最怕老鼠。老鼠在我身上打洞,不停进进出出,我也奈何它们不得!我看天下最强的就是你们老鼠了。”
老鼠寻寻觅觅,到头来竟然发觉自己原来也很了不起。世上根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多强的也有弱点,多弱的也有优点,自己没理由看不起自己的族群啊。
于是,老鼠在族中选了一只品德优秀积极上进的年轻老鼠做女婿。正月初三,就是这对新人结婚的好日子。
为了不妨碍老鼠办喜事,人们决定在正月初三那天,夜不点灯,提早上床。反正,经过初一初二两天的热闹忙碌后,大家也乐得在这天早点休息呢!
第四个《老鼠嫁女》的传说流行于佛山民问一一
谚云:“大年除夕夜,老鼠嫁女时。”在佛山民间,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就在墙角、路口、门旁,点亮一盏盏油灯,给送亲的老鼠照路。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所住宅里有一只馋嘴的老猫,因为偷吃了主人的两条鲮鱼,被主人痛打了一顿。于是,它痛下决心,要趁老鼠嫁女的时候,一显威风,把老鼠来个“一锅端”。除夕越来越近,鼠哥探听到老猫的打算,便告知众鼠。消息在鼠族中一传开,个个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快当新娘子的鼠姑娘,它才不担心哩!整天高兴得又是跳又是笑,乐呵呵的,一点都不着急!
鼠老爹埋怨起女儿了:“女儿呀女儿,再过两天就是除夕了,你怎么一点儿也不操心?”
鼠姑娘『曼条斯理地说:“俗话说,哪个猫儿不吃腥?到那天,我们想办法找几条鱼和几瓶酒,送到老猫的家门,它不迷糊?”
除夕这一天,鱼偷来了,酒偷来了,鼠们找了个空儿,趁老猫不在,把那些鱼呀酒呀,通通转到老猫的窝边。
大年除夕,刚入夜,鼠哥就回来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老猫正在津津有味地吃鱼喝酒哩!
于是,老鼠嫁女送亲的队伍出发了,像长蛇一样,可热闹啦!灯笼开路,罗伞领先,锣鼓响,笛箫鸣,新娘的轿子在正中,大鼠小鼠走后面,吹吹打打,鞭炮不绝,一片欢乐景象。送亲的队伍,经过老猫面前,老猫那只半开半闭的眼睛,醉意迷迷……
不知什么时候,佛山的木版年画艺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幅木版年画《老鼠嫁女》:一队老鼠,从画的右上方向左下方走来,队伍的前面,有吹笛子的,有打锣鼓的,有提灯笼的,有举罗伞的。
队伍的中间是一乘小轿子,里面坐着戴着凤冠的鼠新娘,由四只小鼠抬着走。还有一批大大小小送亲的老鼠,跟在轿子后面。整个队伍,吹吹打打,大模大样,热闹得不亦乐乎。
而画的左上角,有一只老猫,两眼忽开忽闭地看着老鼠送亲的队伍,津津有味地抓着一个鱼头在死命地啃吃……真是寓意深长、妙趣横生。
滩头《老鼠娶亲》年画因鲁迅收藏而更出名。1926年2月21日,鲁迅先生在一篇题为《狗·猫·鼠》的文章中写道:“……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这里所说的“花纸”就是年画。
“老鼠娶亲”的习俗
老鼠是人类又恨又爱的动物。“老鼠娶亲”是旧时民间的一种民俗,是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
各地崇鼠风俗很盛,自古就有老鼠娶亲或老鼠嫁女节,但各地“老鼠娶亲”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除夕,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元宵节之夜,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等等。如苏北在夏历正月十六,苏南在正月初一,湖南在二月初四,四川在除夕等。全国各地不仅“老鼠娶亲”的日期不一,形式也不一样。
以下对主要日期和形式作一简介。
生肖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赋比兴文学手法的巧妙应用。了解十二生肖文化,有助于我们进入中国民俗文化的玄妙之门。愿沈泓编著的《生肖物语》这本趣味盎然的书带着你走进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彩世界。
一是正月十七日。
湖南宁远以正月十七日为“老鼠嫁女”日。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化妆打扮助兴。第二天早晨,将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二是除夕之夜。有的地方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这一天晚上,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在江南一带的民间传说中,说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旧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确保来年平安吉祥。
江南很多地方在老鼠嫁女日前夕,除了炒芝麻糖,还有爆米花的。是日晚,孩子们将糖果、糕饼、米花等置于暗处或老鼠出入的地方,拿出锅盖、簸箕等类,大敲大打,为老鼠催妆,称为“老鼠嫁女”,其俗来源于对老鼠咬啮衣物的讨厌,故有该夜“遣嫁出门,以求吉利”之俗。
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称“老鼠嫁女”日为“鼠添箱”。这一天,家家要将插上花的面饼放在暗处,禁止舂米、磨面。大人小孩不准喧哗,如果惊动了老鼠,来年就会捣乱。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资兴一带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旧时除夕之夜,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民间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三是元宵节之夜。元宵晚上,很多地区家家户户悬灯结彩闹花灯,人们在这晚喜气洋洋闹过花灯,逐渐进入睡乡后,就是老鼠要嫁女的时刻了。
时近子夜,不敲锣鼓,不放鞭炮(怕惊动老鼠),由—人在屋里屋外墙角落和黑暗处,插上一支支点燃的蜡烛,让老鼠嫁女。
为了不让老鼠在本家繁殖后代,才点燃许多蜡烛,为老鼠照明方向,引导老鼠静悄悄地抬着花轿将女儿嫁到室外远方去。
传说这时老鼠会学着人们嫁女的仪式:撑着高脚灯笼,扛着大红彩旗,抬着精致花轿,吹吹打打送新娘。四是初三晚上。老北京人认为,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地上床休息,把灯熄了,还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给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顶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听到顶棚上有老鼠跑来跑去,老奶奶就会说是老鼠娶亲了。
中国台湾地区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台湾民间年画、剪纸中的“老鼠娶亲”就是这种信仰的反映,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些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
广东梅县客家地区的风俗则恰恰相反,在农历正月初三晚,有点长明灯的传统习惯。当地说这一天晚上是老鼠出嫁的日子,入夜以后,要在厨房、谷仓、厅房各处点亮长明灯,让老鼠出嫁好走路。五是正月初十。根据河南风俗,正月初十日称为石头节,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石头节,应该与原始人类的大山及石头崇拜有着源流关系。石头节定在初十日,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祭祀石头,包括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也称“石不动”、“十不动”。这一日,河南人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
在山东郓城等地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我估计,石头节来历是因为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的缘故,所以正月初十日,民间传说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六是正月二十五晚上。在北方有些地区,老鼠娶亲不是初三,也不是初十,而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
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点灯,全家人坐在炕头上,一声不响,只是摸黑吃着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
不点灯、不出声的意思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惊扰了娶亲喜事,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
吃“老鼠爪爪”表示人们期望老鼠的爪子发痒,好早些起来行动;吃“蝎子尾巴”即是为了老鼠嫁女出洞时不会受到蝎子伤害;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
北方还有一些地区于老鼠娶亲日很早就上床睡觉,只是为了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七是正月十六。上海郊区说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炒芝麻糖,就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
旧时上海一带有避老鼠落空的习俗。老鼠外出觅食,失足落地,称为“老鼠落空”,据说见者多为不吉利,非病即灭,必须禳解。其方法是沿街乞讨白米,谓百家米,回家用以煮饭,食后便可化解。
有些地区没有明确说明老鼠娶亲,但也有类似习俗。如农历正月第一个子日,朝鲜族在这一天要进行熏鼠火民俗活动。农家的孩子们在田埂上撒下稻草并点燃,以达到烧除杂草并驱赶田鼠的目的。这一项民俗活动,有利于灭鼠、灭虫,草木灰还可以肥田。
子日属鼠,在这一天燃一把熏鼠火,其象征性使人们得到了心理上满足。
在青海的一些地区有“蒸瞎老鼠”的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家家用面捏成十二只老鼠,不捏眼睛,然后用蒸笼蒸熟,待元宵节时摆上供桌,并点上灯烧香,乞求老鼠只食草根,勿伤庄稼,以保当年丰收。为何会有“老鼠娶亲”这一民俗?这是因为老鼠是人类的天敌,它们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平时到处成群结队偷粮米,咬啮家具、衣物,并且传播鼠疫,危害极大。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医药不发达,人类对老鼠束手无策。
人们惧怕老鼠,除设法捕杀老鼠外,在民俗心理上,又采取媚鼠法,产生了_一种祀鼠民俗——老鼠嫁女。这一旧时汉族的信仰民俗,也称“鼠纳妇”。
鼠是灵性动物
鼠与人类的生活千丝万缕地纠缠在一起,鼠文化自然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加掩饰地呈现出来,使鼠变得越来越可爱。
鼠是灵性动物,包括它的机灵和性能通灵两个方面。
鼠嗅觉敏感,胆小多疑,警惕性高,加上它的身体十分灵巧,穿墙越壁,奔行如飞,而且它还兼有另两项突出的本领:可从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楼顶落到地上,翻转身,喘息—下便像没事一样,绝对没有粉身碎骨的性命之忧;它虽说不是水生动物,也没有超强的游泳本领,然而窄沟浅水池塘是挡不住它的,为了求生,它可以一口气在水底钻好几米远,自己则毫发无损。所以要摔死或淹死老鼠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