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502000000038

第38章 【历法】(3)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400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夏小正》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礼记·礼运》载:“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日: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可见《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

《大衍历》是何人何时所作?

大衍历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为僧一行编制。僧一行,原名张遂,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后出家做了和尚。唐玄宗即位后,被召为朝廷的天文学顾问。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坐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而且,他发现了恒星是运动的,推翻了前任恒星不动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张遂还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成为世界测量子午线的第一人。

张遂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大衍历》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张遂不仅在中国天文学上成就巨大,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大明历》是指明朝的法律吗?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地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中。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差误。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冲之编制成了《大明历》。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能采用,直到梁武帝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颁布施行。

《大明历》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 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在《大明历》中,祖冲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根据新的闰周和朔望月长度,我们可以求出《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 2428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也就是说一年只差46秒,这是非常精确的资料了。冬至点是制定历法的起算点,因此测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于编算历法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在祖冲之之前,历算家们一直认为冬至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历法制定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差。为此祖冲之把岁差概念引进历法中之后,大大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

《授时历》是何人何时所作?

郭守敬(1231~1316年),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定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郭守敬和其他的天文学家们艰苦奋斗、精确计算了四年,运用了弧矢割圆术来进行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数值之间的换算,以二次内插法解决了由于太阳运行速度不匀造成的历法不准确问题,终于在1280年编成了这部历史上空前精确、空前先进的历法。忽必烈根据古书上“授民以时”的命意,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主要是确定了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 2425日,一朔望月的长度为29. 530593日,摒弃了沿用几百年的上元积年法,以至正十七年(1280年)冬至作为历元(就是与天文学所列数据、图表相对应的时刻)。它的精确度只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差了26秒,和现在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一年的长度一模一样,但是它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年。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的星晷定时仪可能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这些仪器在古代中国也是很有成就的发明。

为何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

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习惯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

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以上解释中可见,正月的“正”为“改正”的正。那么为何又读“长征”的“征”音呢?这是因为到了秦朝,秦始皇名赢政,为了避名讳,就把“正月”读作“正(征)月”。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朔、望、晦指的是什么?

农历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朔月。朔月是新月,农历每月初一时,月亮正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能被太阳光照到的地方正好位于月亮的背面,加之它和太阳一同升降,因此在地球上都看不见。

农历每月十五是望日,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望月又称满月,月影呈圆形。此时月亮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尔雅·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满月阶段,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是晦日,这天的月亮称晦月。月终之日。许慎《说文》:“月尽也。”从每,许慎《说文》释每:“草盛上出也。”每与萌同声相借,萌芽欲出但未显。又每与昧字声同。

人们把每月朔月、望月这样循环的变化过程称为朔望月。

何谓上弦月,何谓下弦月?

上弦月上半夜出来,在西面出来,月面朝西。在农历的每月初一,为“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叫“望月”或“满月”。

望月之后,月亮继续东移,月亮上升的时刻一天比一天迟,同时月亮的明亮部分也一天比一天少,到了望月后七八天,月亮又以明亮半球和黑暗半球各一半朝向地球,又成了半圆的形状,这叫做“下弦”。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

月亮从新月位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 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 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人们所谓“一轮明月”指阴历十五六前后,月圆如轮。“月如弓”指上弦下弦(弦谓弓弦)。月上缺如弓弦向上,此即上弦。月下缺似弓弦朝下,此为下弦。“弯弯”、“如眉”、“如钩”、“如镰”,或平或竖,为新月、残月。

“小时”是如何来的?

古时候,在汉朝以前,“时”是指季节,“一时”相当于现在的一季。一年有四季,当然一年也就有“四时”了。直到现在,有些书中仍有用“四时,,来表示一年的说法。

汉朝以后,“时”不再表示季节,而是用来表示每天计算时间的单位了。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在《红楼梦》、《水浒传》这些古典小说中,“时辰”这两个字跟现在的说法不一样,那里面的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小时。一更到二更,二更到三更都是相隔两个小时的时间。

后来,人们有把每天平均分成24份,每份仍用“时”来表示。由于这时的“一时”,只相当于汉代以后的“一时”即“一个时辰”的一半,所指的时间缩短了,为了区别于以前的“时”,所以就把现在的“时”成为“小时”了。接着,人们又把一小时的时间划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分;每分的时间又分成60等份,每份叫1秒。时、分、秒就这样确定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时、分、秒。

另外,既然有“小时”,古代也有“大时”。“小时”也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人们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后,钟表传人到我国。人们就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古代计时法主要有几种?

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是时、更、点、刻。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地支纪时法。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

更和点个指的是什么?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

一夜分为五更,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因为夜有长有短,所以,作为夜间的计时单位,也就随之而变化了。但无论怎样变,作为夜半的三更天,永远是五更的中段,也就是俗话说的“子夜”、“三更半夜”。“鸡鸣五更”就是“五更”天,就是拂晓时分。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古人又将一更分为五点,古代的1点合现代的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的“三更二点”,就是指夜间11时48分。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鸣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

人们为什么把十五分钟称作一刻钟?

15分钟为一刻,这是人所皆知的。一刻钟的称法源于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铜壶滴漏。早在汉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最原始的人造钟——铜壶滴漏。首先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钟表,二十四小时等于一百刻,一刻即14.4分钟,因此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来代表四分之一小时。

滴漏计时器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很久。近代西方自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自动机械钟表计时的十五分钟,正好相当于滴漏蓄水壶上滴出一刻度水的时间。后来,人们便逐渐把十五分钟称作一刻钟了。

同类推荐
  •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生肖文化:腾蛇乘雾

    本书研讨了生肖蛇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中国古文明

    中国古文明

    《探索与发现》以“勇于探索,还原本质”为理念,探索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介绍和诠释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探求和发现宇宙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和文化内涵。本书为丛书之《中国古文明》分册,由张新国主编。《中国古文明》共分二章,内容包括:寻觅遥远的古文明、追寻中国古文明。
  • 援疆干部看哈密

    援疆干部看哈密

    如同候鸟,如同大雁,在共和国的版图上,以哈密为原点,一批批广东、河南援疆干部从南方,从中原,落脚在东天山脚下。从1998年开始,十五年间,换了无数的队员,但以哈密为终点的雁行,从未中断;以哈密发展为己任的援疆工作,接力向前。人过留名。如今的哈密大地,随处可见援疆的丰碑;哈密的各族群众,正在品尝着援疆事业结出的硕果。雁过留声。结集在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是援疆干部在援疆事业之余,写下的喜怒哀乐,唱出的游子心声。援疆干部的散文,或高亢,或婉转;或热情澎湃,或哲思缜密,所倾诉的对象只有一个——哈密!
  • 汉民族发展史

    汉民族发展史

    本书以研究汉民族发展源流为对象,对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文化进行了全方位审视,综合了几十年来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并有不少创见,填补了民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可供学者、大学生和关心改革与民族前途的读者研究、参考。
  • 山水佳迹对联(上)

    山水佳迹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地方的关于山、水的对联,如“双剑峰瀑布(庐山)”、“普照寺筛月亭(泰山)”、“萍河(徐水)”、“秦淮河(南京)”等等。
热门推荐
  • 台北春宴系列之陆小岚

    台北春宴系列之陆小岚

    台北言情小说之陆小岚是一部经典之作,其剧情温柔缠绵,细腻传神。
  • 轮回斗

    轮回斗

    当灵魂开始背叛,则六道颠覆,三界混乱。凡夫俗子身怀暗黑之力,当逃脱凡尘之力,成就一身不死魂魄。欲救苍生,必登九天而破苍穹。苍穹之上,轮回之始,愿再活万年。
  • 暮从碧山下

    暮从碧山下

    有月色朗朗,照人影一双,自此孤影暮色?否!自有山月随人归罢了。
  • 亲爱的我是你的软糖

    亲爱的我是你的软糖

    在“七荤八素”的爱情大趋向下保留一点点可爱透明小心性
  • 旋风少女——燃烧的青春

    旋风少女——燃烧的青春

    这部作品写的是旋风少女1的续写,讲的是青春里的酸甜苦辣,为梦想而拼搏
  • 快穿之滴水之恩

    快穿之滴水之恩

    514绑定了一个宿主,名叫咏绻,本以为就是普普通通的书店收银员,结果是个笑里藏刀的大佬!文案:就是到各个世界为许愿人报恩还愿的小故事,在每个世界里也正好遇上一个小可怜,她与他有滴水之恩,他涌泉相报,以身相许的故事。女主:咏绻。男主:帝恩。
  • 西汉会要

    西汉会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夜色星空

    夜色星空

    在另一个世界中,各个可居住的星球星系得到开发,如:工业星系、学院星系、住宅星系......当然,也有很多危险系数极高或低、不宜居住的星球星系,如:炎月之星、落禾星系、异兽星域......因此,也多出了一些特殊的职业和所属公会,如:星际漂流者(公会:漂流者联盟)、星标狩猎者(公会:狩猎者联盟)、器械士(公会:武器公会)、药师(公会:落禾公会)、飞行者(公会:飞行联会)、寻矿人(公会:能源盟会)。星际漂流者熟知各个星球星系的状况,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因为星际漂流者不但需要从书籍上了解各大星球星系,还需要自己亲身去探寻星球星系的地理情况、生物状况,而其中不乏一些危险系数(亲,字数限制,看文文吧)
  • 情敌说要跟我抢老公

    情敌说要跟我抢老公

    惊闻傅家的新婚太太结婚当日与人私奔,又狠遭渣男抛弃。劈腿,滥交,狠起心来连自己都敢捅刀子。重活一世,她惩花心渣男,虐白莲心机婊,翻身逆袭。传闻傅少高冷禁欲,媒体眼中清心寡欲的正人君子,私底下却是个妥妥的妻奴。
  • 男主他亲叔明恋我

    男主他亲叔明恋我

    苏雅言死后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狗血玛丽苏文内无辜背锅的恶毒炮灰女配。意外重生,苏雅言毅然踹开渣男小三,紧抱住前世错过的那条金大腿。帝都上流圈人人都知道霍家小叔是个冷酷无情,六亲不认的冷血暴君。直到有一天,他忘记披马甲,顶着高清无码LED大号跑到自家媳妇直播间滚动表白。“我家言言做的饭天下第一好吃,不接受反驳!”“我家言言又美又飒还有才,是直播界最靓的崽!”“我家言言……”(以下省略一万字彩虹屁)苏雅言:“……”老公,你是吃可爱多长大的吗?围观群众:“……”说好的冷酷无情,六亲不认呢?大佬,你崩人设了!排雷:男主是老来子,只比女主大四岁。书中背景架空未来,非现代,勿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