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268800000040

第40章 40、天才的道德体系

尧帝继位后,帝挚被分封到尧帝原来被分封的唐地。而帝挚跟他的七位兄弟一起,有了一个新的合称——“八元”。“八元”在舜帝的时候被任命为道德使者,“布五教于四方”,宣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在前面已经说过。舜帝对“八元”的这种任用比较有意思。我的想法是,之所以舜帝要这样使用他们,正是因为他们平时对推行这种家庭伦理不遗余力。而“八元”之所以对于推行这种家庭伦理不遗余力,正是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这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道德以强大的光辉烛照了他们,他们再去烛照世人。帝喾和姜嫄以宽厚的心胸呵护了他们,让他们没有在众人面前背负道德的包袱,这让他们看到了道德的强大,并心甘情愿为这种强大的道德服务。

其实在写作三皇五帝故事的过程中,我一再接触到有关道德教化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是从前曾经知道的,有的则是现在通过查找资料才发现的。但有一点,就是这些资料总是给我带来震撼。黄帝列朝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异数,就算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异数。

跟西方历史相比,黄帝列朝作为中国道德发源期,这种道德从一开始就打上了鲜明的人的烙印。也就是说,黄帝列朝的新道德,从一开始就将道德作为“人”的道德而不是“神”的道德。黄帝列朝的君主都相信,人通过道德能够改变自己,能够改变人的命运,让人类生活得更好。这样,道德作为一种抽象的教义,既不会受到人的干扰,也同样不会受到神的干扰。神如果没有道德,在黄帝列朝的道德观看来,这样的神也得完蛋。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罕见的人文景观,当西方世界因为利益所驱逐步走向人性的自私的时候,中华道德却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善”的力量,中华先民在对利益的追逐中,无论道德曾经如何沦丧,最终道德都会重新回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人类的利益追逐做出调节。

跟印度历史相比,尽管印度文化对于“善”的追逐也是一以贯之的,但印度文化偏重于个人的修行,道德只是个人的事情,甚至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道德成了特定种族的专利,只是佛教出现之后,才出现了“普度众生”的“大善”。但佛教的“普度众生”跟中华文化的“人的道德”相比,依旧缺乏一种普世的实践的态度。佛教的修行方式是游离于普通人之外的,这跟印度文化中特定的修行方式有关。而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普世的道德实践方式。尤其是在黄帝列朝,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可以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被放逐到穷山恶水,也可以因为自己的道德修行重新回到众人之中。道德让一切变为可能。人之为道德,不是为神,而是为人,表面上是为了他人,其实是为了自己。

所以在世界的各个古国中,唯有中国可以称为“人文之国”。甚至现代源自于西方的人文精神,最初的源头也要上溯到中国文化。正是在中国文化中汲取了人文的养料,才有了西方流传至今的普世价值观。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成为人类人文精神的鼻祖?我想这又是一个“李约瑟难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华的人文基础,离不开道德先贤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就是说,从一开始,那些“脊梁”式的知识分子,就充分发掘了精神的力量,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道德水平,并逐步形成强大的合力,植根于最深层的文化土壤之中,从来就没有枯萎过。

这其中,神农氏是黄帝朝以前人文精神的代表。如果没有造福众人的精神,神农氏就不会以身试药,也就不会发展出中药学,并在上古时代将人类的寿命提高了尽可能长的地步。当时人类寿命的状况,一直到今天,在现代医学呵护下的人类,也最多能够比肩看齐。甚至因为现代医学对于生命科学的某些误读,加上现实压力的加重,今天人类的寿命还不如那时的水平。正如帝喾后来总结的,利益是对道德最好的催化剂。当西方人因为利益而自相残杀助长恶行的时候,中华先民在战争之外,通过道德获取了实打实的利益。这让中华先民从一开始就获取了正确的认识,道德是一切利益之源。首先人类必须通过道德来确定秩序,然后人类才可以在秩序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正如只有一个小出口的起火的房间内,只有一个一个鱼贯而出,才能最大限度地自救,如果一拥而上,那就谁也跑不掉。

但神农氏的“脊梁”精神,只是一种自发的“脊梁”精神。他的“脊梁”精神跟印度文化的修行观类似,道德还只是个人的事情,虽有辐射而效果并不显著。甚至跟西方世界一样,为了利益,战争依旧不可避免。神农朝以前的中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是比力气的。只有从黄帝朝开始,“道德”才真正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韩非子所说“上古竞于道德”,在神农朝以前,应该指私有制出现之前的时代。但以韩非子所处的时代来说,显然不可能追溯到那么远。那么他崇敬的上古应该就是黄帝列朝。只有在黄帝列朝,“竞于道德”才成为可能。

黄帝是一个道德的天才。正是在黄帝朝,道德深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孔。利益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又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只要你违反道德,你就千夫所指,无所遁形。只要你拥抱道德,你就所向披靡。

那么黄帝朝的道德为什么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首先,黄帝的道德观,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道德观。道德凌驾于一切之上,无论人还是神,只要你违反道德,你就狗屎不如。这就从人和神两个方向保证了道德不被践踏。其次,黄帝的道德观,是一种实践的道德观。他的道德观,跟此前的部落道德观截然不同,贵族不再享受特权,民众得到尊重。不合时宜的道德,一概丢弃;有利于民众的道德,得到张扬。由此也就有了第三点,黄帝的道德观,体现于对于大众文化的充分尊重,百姓需要什么,黄帝就干什么。百姓的需要就是道德的需要,违反百姓的利益,道德就失去市场。第四,黄帝朝的道德观,是一种在知识分子的道德加工中精益求精的道德观。道德不是僵硬的,道德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要道德永远符合规律,就必须有知识分子的不断完善。第五,黄帝朝的道德观,是一种知识分子在道德加工的时候必须适应大众文化的道德观。这种适应未必要去迎合,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大众的需要。当道德跟大众的生活脱节,这样的道德是毫无意义的,最终只能发展成自欺欺人的道德。第六,黄帝朝的道德观,是一种官方文化引领的道德观。首先必须有官方的讲道德,才能辐射到臣民。官方对道德的重视,是道德得到奉行的基础。第七,黄帝朝的道德观,官方的道德必须是一种切实奉行的道德,如果官方挂羊头卖狗肉,或者道德只约束百姓不约束自己,这样的道德照样形同虚设。第八,黄帝朝的道德观,在官方道德中充分重视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地位,不凭想当然确定道德,也不凭某一部分知识分子或者民众的好恶来确定道德,这样就保持了道德的稳定性,确保道德对于大多数人的保护。

这种体系的确立,使黄帝朝拥有了道德的中场发动机。当世界上还没有这种抽象的道德系统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想象其能量。而当人们真实地沐浴在这种道德体系之中时,才能够感受道德强大的力量。

黄帝这个天才的制度发明,不仅让他成为中华的人文始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世界性的人文始祖。

黄帝朝的道德体系,第一次让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文化、脊梁文化)和大众文化同时在道德体系中登场,并各自最大程度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尽管黄帝朝道德体系的内容未必完美,但仅就体系本身来说,却是堪称完美的。直到今天,各国的道德体系所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对黄帝发明的这个道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偷工减料。偷工减料的人自以为得计,其实道德体系已经得到了伤害。

从黄帝朝开始,由于官方文化的引领,道德从“自发”走向“自觉”。道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孔,知识分子和民众的道德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道德的研究成为一门风光的学问,并出现了颛顼帝、尧帝这样的道德知识分子和“蒲衣学派”这样的道德知识分子群体。

正是因为道德体系的存在,对利益的无限的追逐从而导致的恶行,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流。根深蒂固的道德文化,在对抗物质主义方面发挥了深远的积极作用。

同类推荐
  • 三国之我能无限作死

    三国之我能无限作死

    【轻松,搞笑,逗比】魂穿三国。成为汉献帝刘协。无限作死系统开启!【叮....恭喜宿主扇董卓作死成功,奖励:霸王之力!】【叮....恭喜宿主怒怼司徒王允作死成功,奖励:章邯及影密卫!】从此。刘协的心中只有一件事:作死!谁敢保护朕,朕就收拾谁!(ps:纯轻松,快乐文,考究党免入!)这不是正统三国,架空!架空!架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本书不会什么按照三国志去写,喜欢考究的大大请移步!多谢!
  • 宋时初

    宋时初

    重生成为户部尚书府不受待见的私生子,还被老爹拿来顶替兄长赘入商贾之家。据闻未来的妻子是个性情蛮横的女强人,宋玉表示压力山大。
  • 清史讲义

    清史讲义

    本书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最初为北大内部发给学生使用的教材,后被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整理出版,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看似极短,泛泛而谈,却是全篇总领;第二编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部分,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作者以《清实录》和《清史稿》为基础,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加以考订,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朝各个时期的诸多核心问题。全书内容充实、轮廓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 明末镖局

    明末镖局

    明末,一群人办镖局,裹挟在时代里的故事。
  • 大唐王侯

    大唐王侯

    梦回大唐,我不力改变历史的走向,我只想让百姓过的更好一点。
热门推荐
  • 柳三成的其他七成

    柳三成的其他七成

    柳三成从美食开启他的逆袭旅程,老套路,新情节!
  • 夜章

    夜章

    “……如果邪恶是华丽残酷的夜章,它的终章我会,亲手写上。晨曦的光风干最后一行忧伤,黑色的墨,染上安详。……”菲尔曼大神官听着游吟诗人的吟唱,轻啜着高脚杯里的萝尔酒,想着诗歌里的那个故事,那个由他亲手写下终章的故事。在那个千万年前的上一纪元,他的名字还不是菲尔曼,而是炎赫的时候,他见证了由一个人、一个精灵和一个人牵扯到神、人、魔三界以及那传说中的魂界而组成的故事。而他,便是那个精灵。那个故事啊,是那样的华丽、高昂,却又是那样的无奈、哀伤。但都消逝了,无论是上一个纪元,还是那样一个他,都消逝了。与之一起消失的,还有那亘古流传的预言——“金色的阳光,素白的月光,当它们相碰撞的刹那,将改变一切……”
  • 我的师父是只猫

    我的师父是只猫

    普通大学生方远,失恋之后一蹶不振,气得家中的猫说起人话来。自那以后,他的世界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曾经岁月很静

    曾经岁月很静

    记得当时年纪小,他爱谈天我爱笑,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地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有人说,有人说,80后不断创新,又不断陷于怀旧的伤感。我们曾经那样年轻,整天喊着80后,今天,最早的80后进入不惑,而80后的所有人都已而立。过去的人和事渐行渐远,当我们想起过去,总有种情感会让我们怀念。本书是描写80后所共同经历的一些随笔,一篇一事,包括曾经的春节、游戏、学习、生活等,这是80后的集体记忆。我力求用一种笔调描写出当时生活的画卷,曾经日子很慢,岁月很静。谨以此献给不断奋斗的我们,也献给自己。
  • 幸好遇见你时还年少

    幸好遇见你时还年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顾西爵也不知他和司筱的十年后会不会也是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却不识,尘满面,这多像他们的真实写照。
  • 重生之大娱乐

    重生之大娱乐

    圈里圈外,总是若有若无的存在着他得影子,经他捧红的明星不计其数,他才华出众!开始他被人戏称为才子,因为他崛起与网络白银时代,绽放于黄金时代!后来,他被人称为马甲哥,因为他马甲无数,被人扒下来,还有无数.最后,人们称他为大师,因为星光闪耀,他就是传说.
  • 幽冥苍生:遇见你这半生!

    幽冥苍生:遇见你这半生!

    在南城以南生存着一种同人一样的生物,他们叫做降。如同栾起的山脉蛰伏,在南城以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火红的夏花盛开,解救了一代的生命。“你是降的宿主,你是降的宿主……”那个声音一直蔓延于蔷薇的梦中,惊落了点点的夏花。而百年以后同样的惊起她的梦,宿主么?开始的无助少女,在人与降间徘徊,终于她成了站在人与降之上的王者。她站在俯视天下的王位上对他们说“我是你们的宿主,我主宰我的生命,还有你们的,不然就死。”,不是都要主宰我么,那让你们看看真正的主宰,她轻轻的带着王者的微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一剪璃

    一剪璃

    世人都知道倚天剑,屠龙刀,不知道还有长情鞭。深不见心的江湖从那一年开始成了她的路,他的命运,她,他,他们的转折。甄璃,魔教甄堂的千金,想去的是听说来的神奇的江湖形形色色的人,许许多多的际遇只做自己想做的,爱自己想爱的任何人都逃不过的爱,离,聚,守谁又是谁的开始……------------------求【评价】~『收藏』~或者『票票』~\(≧▽≦)/~谢谢(*^__^*)//
  • 第一长公主

    第一长公主

    她的心里,天下苍生第一、皇朝第二,他想,一生的努力能换来在她心里排上第三的位置,就很满足了,于是,诡异风云的前朝后宫,瞬息万变的战场以及嗜血的江湖,一起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