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313100000015

第15章 生活风俗(9)

除中堂外,灶也有灶神。后来人们把灶神作为一家之祖,腊月二十三要举行“祭灶”。《论语·八佾》中便有“媚奥媚灶”之说,可见祭灶之俗由来已久,应来源于原始先民对火塘的信仰。许多少数民族都崇拜火塘,有许多地方火堂在中堂中央,周围是公共活动场所,因而也是圣地。对于灶神有各种说法,有的甚至说是炎帝。可见灶神在人们观念中的至尊。门也有门神。最初为神荼郁垒,唐以后又有秦叔宝、尉迟敬德之说,其作用是镇鬼。古仪有五祀,《礼记·曲礼》里说天子祭五祀——五祀即户、灶、中留、门、行也。还有一种说法是;门、户、井、灶、中留也。可见古代五祀基本上都与房屋有关,而且是大祭。后世流传下来的只有祭灶。

房屋的被神化,使得房屋的建筑者也被神化。人们把房屋的起源归于传说中的有巢氏,甚至归于造人补天的创世大神女娲;把宫室之制归于华夏民族的先王——黄帝。历代能工巧匠则集体化身为家喻户晓的鲁班形象,鲁班仙师被称作为建筑业的祖师。传统的中国人对居住的信仰带有浓厚的原始万物有灵观的色彩,当我们走进一所建筑时,就犹如进入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居住与文化心理

在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观念中,住居与人事、社会和世界息息相通,并且可以合为一体,人事、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家”(房子)可以代表“夫”,“室”(房间)可以代表“妻”,“家室”之合为“夫妻”。“室人”、“内人”的称呼都来源于住居。“高堂”(高高的堂屋)可以代表父母,“廷”(院子)可以代表中央政权。“宇”(屋子的边缘)、“宙”(出入于屋宇),合起来就可以代表整个世界。这种观念与传统社会结构相吻合,从个人而家庭,从家庭而社会,从社会而天下,即所谓“夫妇、父子、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结构。总之中国的家庭社会原理都体现于其中。

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也同样体现于住居之中。本来,住居是自然与人类隔绝的界限。西方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注重实体,把建筑本身孤立地来欣赏。金字塔、神庙、城堡、教堂,都是个体孤立的建筑,用石块把人与自然完全隔开。中国的建筑强调空间,注意和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木构架的抬梁式建筑使这一特色得以充分发挥,通过镂空的窗门和外部自然沟通交流。典型的木构建筑几乎四面都是门窗。中国人通过这种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将宇宙容于一室之内。“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月临窗近,天河人户低”,“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说的都是这种意志。颐和园里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一个楼造成把所有景色尽收其中的境界。

中国民间从来都不是把生活中的建筑样式孤立出来作为艺术欣赏,因而中国的建筑也就未能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与此相应,中国的雕塑也不发达,因为雕塑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实体,也很难表达人与环境、神灵的有机联系。应该看到,人与自然和神灵的感应关系是观念上的,而不是实在的,这又是中华民族和欧洲民族在观念上的差别。西方民族的思想总是希求在实际上穷尽于无限,故而有一种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教堂的尖顶、苍穹顶、佛塔等等总是仿佛在向上探求天国的奥秘。近代科学中的火箭多么像尖顶房屋的延伸。中国人对于空间的关系总是表现在主观心灵上,“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凭观念可以达到任意的境界,故而,天坛凭数米之高的圆台便可以与上天发生联系。

中国人的人生观也同样体现于建筑之中。住居的窗子帘子既可以相隔,又可以沟通交流伸缩自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是中国式的艺术感受,古典诗词里面大量运用这个意境。与外界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以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去欣赏,这是中国人的审美观,也是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另一方面就是“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围观和幸灾乐祸。这种人生观使得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为了一个目标完全投身其中,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进退有余,“穷”、“达”自若。只要结一草庐,便可心远地偏与世隔绝。实际上这种隔绝与隔帘隔窗一样,并非完全隔绝,而是隔帘看人隔窗看世,是用欣赏的与己无关的眼光看待污浊的世界,而不是投入其中去改造。

中国式建筑几乎没有个体的建筑,简单的民居也以中庭天井为中心合成一个组群。个体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宫廷、宗庙等权威式建筑也不孤立突出个体。西方的教堂的尖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上帝的权威,美国国会大厦的高耸的苍穹顶象征着神圣尊严的法律。而中国至高无上的不是任何个体,而是整个系统,是神、人、自然的组合系统。因此权威的建筑更体现出整体组合的特点。另外,对称平衡是中国建筑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观念的一大特点。商代的饕餮纹、龙纹等纹样已表现出严格的对称。对称源于对偶,对偶的来源是阴阳观念。从这点出发才能明了为何我国传统建筑的间数为单数(似乎有失对称的原则)。实际上一明两暗的三间,中为阳,两旁为阴,是阴阳两性结合的极为对称的形式,因此成为我国传统住居的基本格局。此外的一切格局都是这个基本格局的推衍。后来阴阳观念从民间而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故而这种对称布局在宫廷、宗庙建筑上的反映最为严格。

一左一右为崇文门、宣武门,与周王城三门制类似;天安门居中,两边分左祖右社。整个城市以纵轴分为东单西单、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左右对称。这种对称平衡的布局是中国传统的中庸、不偏不倚的观念的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组群讲究曲折含蓄,民居院落也多设有照壁屏风,挡住人们的视线。园林亦多幽深委婉,连最为堂而皇之的宫殿面貌也要徐徐才能展现。北京故宫就好像是一个手卷画,以前门为序幕,天安门、午门为正场,以三大殿为高潮以景山为尾声,起承转合,决非一目可以了然一览可以无余。这是中国人内向含蓄的民族性格的体现。中原河南人建房切忌窗子高于门,老百姓说这是不知眉高眼低(不知高低,不知深浅)。由此可见,民族文化心理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少数民族居住风俗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巢穴风篱式——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简陋的住所。在地面上有风篱挡风,在地下有地穴,在树上有巢居的树屋。风篱是用树枝、树皮等搭建的近似于鞍形的窝棚。营建的这种挡风棚,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四五十年前的高山族山地支系中,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渔民中,以及在兴安岭的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看得到相类似的建筑。高山族的房屋多为茅草顶的木板房,有些地区的房屋,屋内地面要回下去数尺,地下铺板石或小石子,石上再铺木板,屋檐很低。赫哲族的地窨子是茅草盖顶,地面挖坑成半地穴,主要是为了防御风雪。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圆锥形仙人柱,是以木杆搭架,外覆树皮或兽皮构成,便于搬迁。

第二阶段是穹庐帐篷式——这是游牧民族的创造,有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帐篷,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等族的毡房。帐篷有坡面顶的,也有“人”字形的。蒙古包与毡房的下部是用条木结成网状圆壁,壁上留一木门框,挂门帘;蒙古包和毡房的上部是伞骨形圆顶,俗称穹庐顶,顶端留有可开合的天帘。估计在没有纺织和擀毡技术之前,蒙古包、毡房和帐篷都是用牛羊皮来蒙盖的,在会擀毡之后,便以毡或结实的篷布来覆盖,并用毛绳固定之。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使劳动者创造了这种便于迁移和搭建的住所。在定居之后的居民点上,当然是永久性更耐用的建筑越来越多。

第三阶段是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个阶段的住所建筑有墙壁和屋顶,越来越结实宽敞和美观。由于各地气候和经济条件不同,在建筑形制与风格上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总的来说固定于某地的永久性建筑,是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建筑分类

以使用功能作标准来划分,可笼统地分为世俗建筑与宗教建筑。世俗建筑中又可分为官用与民用。官用中又可分为宫廷与地方官府;民用中又可分民居和公共活动场所、陵墓、桥梁等。宗教建筑中可按不同的宗教种类来分,如伊斯兰教、佛教,佛教中还有大乘、小乘及藏传佛教(喇嘛教)之分,宗教建筑中还有灵塔、石窟寺等。按民族所属可划分为各个民族的;按历史阶段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的;按地区可分为南方、北方,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按城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按形制可分为平房、楼房、大屋顶、平顶等;按建筑材料可分为石头结构、木结构、竹结构、干打垒等等。这些划分法基本上是在建筑发展到有墙有顶的形制之后才能进行的。

这里以民居的建筑形式为主,进行大致分类。

北方草原民族民居主要包括内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和裕固等民族,以其牧业区的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西族,在放牧中常使用帐篷。藏族农区多土木石结构的平顶房,西南中甸的纳西族农民住房使用木料也比较多。

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东北和新疆都有分布)、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在定居之后,基本上都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朝鲜族的村落里各家新建房屋多成行排列,布局非常整齐,带有篱笆或栅栏围的院子。屋顶为“船”型或“宇、殿、阁”型,四个斜坡面。按平面图来看呈长方形的矩形房为基本形制。大部分房屋带前檐廊,有中廊房、偏廊房和全廊房三种。全廊房是房屋的前端或后端全部有通廊。屋内一铺大炕隔成数间,进屋即上炕,脱鞋于廊上。

西北地区民居如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房,有干打垒的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部分是四合院。过去房墙多为土坯垒外抹泥,现在乡镇有部分砖墙瓦顶房,但在农村里,多数仍是泥顶缓坡的(几乎是平的)土房,显得很敦实稳重,冬暖夏凉,抗风沙。以维吾尔族的民居为例,吐鲁番和喀什两地最典型。

吐鲁番的民居厚墙平顶,多有前廊和半地下的券顶居室以避酷暑,庭院中都搭有高大的葡萄架或凉棚,并有渠水引流通过院落,庭院为开放型有高大的门,壁上窗户少而小天窗较大。

喀什市的民居特点是为节省地皮而多建这类二至三层的楼房。聚居区的街道狭窄,且有许多过街骑楼。院中四面房屋的窗户皆向内开,庭院较小。北疆西部地区伊宁、塔城的建筑最有特色,住宅多为坡顶平房,砖木结构,门窗宽大,庭院绿化突出。住房人口常有小型门廊代替外廊。新建的住宅,门廊栏杆和柱子都油漆彩饰得很美观。吐鲁番地区各家的葡萄干景房用土坯搭垒而成,带有很多“窗孔”,阴凉通风独具特色。

青藏高原民居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门巴、络巴和部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主,有的依山势而建,一层的房顶是二层的平台院落,很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最独特的是羌族的石碉房和碉楼称之为“邓笼”。

西南山地民族民居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房,白族、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具有普米族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房),布依族的石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架房)等。彝族干打垒墙的木瓦房,是以木板作“瓦”引流雨水,覆盖屋顶的房子。木垒房是以圆木垒墙建筑的。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堪称民居建筑的艺术杰作。白族木石工匠早在南诏时期就以精湛的技艺饮誉周围地区。以大理市和剑川县为代表的民居,多采用卵石、块石和大理石为建筑材料,木构架的连接多用串枋和扣样,以加强整体性和防寒能力,用硬山石板挑檐的处理以防风,门窗、门楼、照壁等装饰得既华丽堂皇又典雅庄重,有浓郁的古典美和书香味。

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建筑的综合性使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就代表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看到它们就能联想到中华文明史和伟大的文化成就。金字塔能代表埃及,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能代表法兰西,自由女神像能代表美国,悉尼歌剧院能代表澳大利亚,克里姆林宫和彼得堡的彼得大帝塑像能代表俄罗斯,如此等等,都与建筑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关。

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普遍性,即每一个人从生到死都要时时事事与建筑打交道,在建筑物内、在建筑群内或建筑文化的氛围里生活;二是复合性,即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还得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需要。复合性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文化的综合表现。

在我国现实的民族建筑中,至今仍能看到窝棚式、帐篷式、窑洞式、干栏式、灯笼式、土墙瓦顶式的各种民居建筑,它们几乎包括了人类早期建筑的各种形态,并鲜明地勾勒出了建筑发展的轮廓。自秦砖汉瓦出现以后,不但大量的建筑物单体式样与形制得以确立,斗拱与梁柱的使用也成为基本定制,砖砌结构与石砌结构得到发展,中轴对称式的布局方式被熟练地广泛使用在建筑物组合中,中华建筑体系得到确立。从三国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使中华建筑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与艺术样式,并加以融合发展。

我国虽然是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但绝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都采用木构架的建筑体系。我国木构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是:木料是主要建筑材料,梁柱是主要承重构件,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安置自由灵活;外轮廓壮丽而有动感,大屋顶的屋脊、角梁、翼角、飞椽、檐口曲直相得,奇特美观;利用一切工艺手法把建筑物装饰得气象万千;总体布局符合传统道德礼仪规范,尊卑贵贱、长幼主从十分明确;重视建筑物的环境选择,强调“风水”,很注意正直空灵观念的体现。这些特点在许多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中都有表现,反映了中华建筑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同类推荐
  • 善文化宝典

    善文化宝典

    张刚忍编著的《善文化宝典》是善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关于“善”的名言一百句、“善”的故事一百篇,用这种方式来宣扬“善”,使更多的人通过图书了解“善”、认识“善”、践行“善”,对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

    本书是辜鸿铭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全书由作者1914年发表于英文报纸《中国评论》、以“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的系列英语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论述的主旨就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
  •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古代中国人是怎样看待传统中国文化圈以外的世界的?他们对外部世界所具有的文化心理,是在什么地理环境中形成,并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受到哪些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而进一步强化的?这些问题对于认识近代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挑战的消极的态度和反应,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就从考察这些问题开始。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
  • 巴人寻根

    巴人寻根

    有关巴人的历史和故事,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得虚无缥缈,人们翻阅故纸堆里的文字就像阅读神话传说,将信又将疑。然而,从20世纪中期以来,有关巴人和巴文化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使那些原本朦胧的史实逐渐清晰起来,那些远古的场景又开始浮现在现今人们的眼前。原来,二三千年前的巴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他们就在我们的脚下,就在这片富饶的巴渝大地,与我们仅相隔咫尺红土!透过肥沃的土壤,我们尚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
热门推荐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立志勤学(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立志勤学(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一别经年,初心不忘

    一别经年,初心不忘

    所有年少时的爱恨情仇,在重逢那刻被颤抖的心一一尘封在了逝去的七年的时光里。最痴缠的初心不忘!最懦弱的深情遥望!七年的时光,足够让一个阴郁的男人变成一个灼灼耀眼的大明星,也能让一个曾经看内心脆弱无助的女孩变得精明能干。在书店打工的柳陌认识了季晨,她离开后,留下的痕迹一天一天长大,重逢时,她哭得不声不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龙之女皇

    龙之女皇

    大龑帝国,天行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欧阳家族,帝国的皇族,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大龑帝国由欧阳家族的女性统治。据传,欧阳家的女子,都是龙女下凡,她们从十二岁开始,头上会生出龙角,因此是当之无愧的龙之女皇。
  • 武林客栈:星涟卷

    武林客栈:星涟卷

    《武林客栈》(星涟卷文化底蕴扑面,文字功底娴熟,以神韵走工尺,玩小兽若大虫,有举轻若重之概,兼好整以暇之雅。凌波人不见,江上一云轻。若持此为业,鸿程岂可量哉!
  • 给你一半

    给你一半

    终生未嫁,只为等他。他虽不在,却在心里。
  • 城市魅影

    城市魅影

    随着幽灵在这个城市出现,血案频频发生,是人为?是鬼魅?为了救崔歌,灵儿牺牲自己,又不慎给人间带来大劫,灵儿是生是死?谁又来解救人间大难?幽灵,恶鬼,貌若天仙心如蛇蝎,到底是情人可爱还是爱人可爱?在情欲中挣扎出来的崔歌最后又将如何选择?
  • 我的青春你不会懂

    我的青春你不会懂

    眼盯天花板,躺着床上的我,不禁想到: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的行动,我更有我的世界,我虽然......‘’赵小飞,你还上不上学了?‘’‘’妈,我马上起。‘’......
  • 爱情迷迭花香

    爱情迷迭花香

    谁没有过安静的青春,谁没在最年少的时候爱上一个安静的人。
  • 龙宫

    龙宫

    误打误撞,来到了龙宫,这里住着历代风云人物,又在不知不觉中练成了绝世神功,一个不知名的小伙子,大战历代顶尖高手,该如何面对?又是否能够战胜群雄而活着回到原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