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780700000003

第3章 自我意识(2)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和自己坐一会儿》,文章写于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转型时期。谁要和自己“坐一会儿”?当然是自己。一个人产生了“自己和自己坐一会儿”的愿望,主要是源于现代社会的压力和对未来的迷茫。实际上,随着社会转型节奏的加快,贫富分化加剧,生活中不确定因素增大,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也充满了困惑。周国平先生也写过类似的文章,名为《做自己的忠实朋友》,强烈地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两个自我,当然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有自己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他说:

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我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好动,什么都要尝试,什么都想经历。另一个喜静,对一切加以审视和消化。这另一个自我,仿佛是他把我派遣到人世间活动,同时又始终关切地把我置于他的视野之内,随时准备把我召回他的身边。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惨的灾难和失败,只要记得返回他的途径,我就不会全军覆没。他是我的守护神,为我守护着一个永远的家园,使我不至于无家可归。

(周国平《做自己的忠实朋友》,《读者》2006年6期)

可见,对人一身而同时有两个自我的复杂感受,从古人到现代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三、“丢车咏叹调”与所有物自我

“丢车”,已经成为遍及南北的中国社会景观。写作本文时,用“我的自行车丢了”为关键词在“谷歌”上一搜,竟然约有438000项符合查询结果。据悉,在太原市,说起丢自行车,几乎每个市民都有过类似经历。在省外文书店背后居民楼租住的刘先生,隔三差五就丢一辆自行车,平均每两三个月就丢一辆。他告诉记者,有时候中午懒一下不搬回家里,吃完饭就发现自行车飞了。刘先生在那儿住了3年,丢了十几辆自行车。太原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的一位民警告诉记者,他家住的警官小区管理还算比较严,但小区里照样丢自行车,在过去3年时间里,他家就丢了两辆自行车。不仅社会上自行车被盗现象严重,省城高校的学生们也成了一个庞大的丢车族。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小李说,她的同学、朋友都有过丢自行车的经历,有的同学一个学期能丢两三辆。有同学曾这样描述校园里丢自行车的普遍性:“如果你不想要自行车了,就放在宿舍楼下。”由于市民丢了车不报案、公安部门打击有难度等原因,已经使社会上形成了“买车—丢车—买车”的恶性循环。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居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一种不大不小但又很重要的私有财产。书到用时方觉少,车到骑时方恨无。如正欲出门碰巧发现车没了,其内心感受可想而知:再买一辆?来不及了;坐公交车去?很不方便;打的去?又心有不甘……唉,刚才还在那儿,就这么一会儿……

近来,不断从各地晚报上看到关于丢车的感慨。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作者性格不同,气质各异,所以抒发丢车感慨的方式也不一样。概而论之,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平淡描述型,一为幽默调侃型,一为痛心疾首型。

第一种如一位复旦大学的日本留学生奥寺淳的描述:

11月的一天,我在我公寓的一楼呆呆地站着,昨天刚刚买的新自行车丢了。从晚上7点到9点半的两个半小时,在公寓里面,而且有保安站在外面,我的自行车竟然被偷了!我不能相信,因为两天前我的另外一辆自行车刚修好以后就被偷了,我只好买新的车。由于第一辆自行车很便宜而且常常坏,所以第二辆车我选了450元的。被偷前,我的日本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在中国又贵又好看的自行车一定会被偷的,有可能不到一个月吧!”可是现实是不到一天。我找了两个小时,然后打电话给中国朋友,要抱怨这个事情。没想到她说:“这样的事没办法,在中国常常发生,我的朋友已经被偷了5辆自行车。你下次不要买新的,也不要买贵的!”不过我觉得比较奇怪,买好看的新自行车有问题吗?

第二种如《楼下有贼》,作者誓与偷车贼周旋斗争到底,结果是“18年了,我在与偷车贼的交锋中彻底地败下阵来,结局是一共丢了32辆车”。最有意思的是为防偷车贼,作者把新车搬到三楼,几天以后又丢了,墙上还写着两个字:太低。于是作者又换了一辆,把车搬到了六楼,几天以后还是丢了,墙上又换了两个字:还低。结尾作者不无调侃地说:“这楼一共就六层,你总不能让我把车放在楼顶上吧,我这可是自行车,又不是直升机!”

第三种如《我的车子丢了》,行文凝练,语调沉痛,试看:

城市,白天,一座最高的大楼下面,我的车子丢了。

这是新千年后我丢的第三辆车,一个三口之家丢的第七辆车了。车龄不到100天,备了两套锁,一套插锁,一套链锁,它还是丢了。我的车子丢了。

生活,从什么时候起,丢自行车成了正常?在我住的那个楼栋里,家家都丢过车。说起丢车的事,城里人人一片哀,有人甚至自嘲:买车就是为丢的。由是我更加不可名状地愤恨,气恼,我的车子丢了……

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心态,实际上涉及了心理学中所说的“所有物自我”的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人类行为因果联系的解释,其所关心的问题背后都有或深或浅的心理学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native psychologist)。以本文为例,丢车人的感慨实际上涉及“所有物自我”这一心理学问题。被誉为“现代自我研究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在20世纪初首次对“自我”进行了科学分类:①“物质自我”,也叫“物理自我”或“躯体自我”,即真实的、物理意义上的自我存在。②“社会自我”,也叫作“经验自我”、“外部自我”,即在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或自我对他人评价的感知与知觉。③“精神自我”,也叫作“心理自我”、“内部自我”,即我们的内部自我或我们的心理自我。我们所能感知到的能力、态度、情绪、兴趣、动机、意见、特质,以及愿望都是精神自我的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主观体验——我们对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上文所提到的丢车感慨主要与詹姆斯所说的“物质自我”有关。詹姆斯认为物质自我可以分为“躯体自我”与“躯体外自我”。“躯体自我”是自我认知的起点,是我们对自己身体真实存在的感知,如体重、身高、形态、肤色、镜子中的自我形象等。正是由于躯体自我的存在,我们才能感知世界,而在感知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感知自身。“躯体外自我”,是“躯体自我”向外的、自然的物质延伸。人类对于自我的感知不只限于身体,还可以延伸到环绕他周围的物质环境。

恰如詹姆斯所说:“从最广泛的可能性上看……个体的自我是他所能称为他的(his)的总和,不仅限于他的身体和他的心理力量,还包括他的衣服和他的房子,他的妻子和儿女,他的祖先和朋友,他的名声和成果,它的土地和马匹、游艇和账户。所有这些都赋予他相同的情感。如果它们都非常好,那么他会有成就感;如果它们不怎么好,那他会感到沮丧——虽然对每件事而言程度未必相同,但总的趋势是不变的。”那些物,不仅仅是对于个人历史和记忆的见证,它们就是“我”的一部分。丢弃这些所有物的举动往往昭示着对过去经历的割裂——例如烧掉旧日恋人的情书——而这种举动割裂的不仅仅是历史,同时也是蔓生的自我,如同割裂手脚与躯干。“我”的灵魂,弥散开来,超越躯体的界限,附着在一切属于“我”的实体上。当躯体腐朽,那些人或物会继承我们的灵魂与生命。这样一来,衣冠冢并不仅仅是聊寄哀思,而博物馆静静躺着的藏品上,也隐藏着些许旧日的灵魂的呼唤。于是,当人们描述他们自己时,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提及他们的所有物。人们也热衷于聚敛所有物,例如,年幼儿童就是积极的收集者。他们收集瓶盖、石头、贝壳等。收藏这些东西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物质价值(它们往往没有什么价值);相反,它们代表了自我的重要方面。把所有物当作自我的一部分的趋势将贯穿我们的一生,也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很不舍得丢弃旧衣服或早已没有用处的东西。

有一种说法认为,躯体之外的事物都属于“身外之物”。表面上看,这样不差,但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由于有些“身外之物”已经成为我们心理感知的构成部分,所以,实际上,凡带有我们心理烙印的“身外之物”都具有“身内之物”的意义。例如,当人们判断他们对于不同字母的愉悦程度时,他们表现出对于构成他们名字,尤其是词首大写字母的偏爱,这种“人名字母效应”为詹姆斯所提出的“躯体外自我”提供了有力证据。换言之,物质自我并非只限于自身的肉体。例如,某位女士也许有一个她最喜欢的挎包。挎包本身并不是她身体的一部分,但在句子“我最喜欢的挎包”中,却表达了一种自我心理的延伸。

1992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根(Beggan)做了一系列关于所有物是延伸自我的实验,他展示给被试者大量不昂贵的物品(如钥匙环、塑料梳子、纸牌),从中选取一样,要求他们保管。后来,被试者对于他们保管的东西的评价要高于其他的东西。接下来的调查发现,这种趋势先前在无关测试中失败的被试者身上显得尤为明显。对于这种“纯粹所有者效应”(mere ownership effect)有多种解释,而一种可能性是,一旦所有物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我们就会赋予其价值并利用其来提升积极的自尊感。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丢失了钱包的个体往往会比丢失了一张照片更感到痛苦。同样,许多车主会为汽车的损坏而感到极度愤怒,哪怕那只不过是很轻微的损伤。最后,许多因自然灾害而损失财产的人会体验到与失去他们心爱的人一样的悲痛体验。

物质自我的延伸目标可以是任何物质对象,当然也包括本文的议题:自行车。试看作者那痛心疾首的描述:

我丢的那辆车子打了钢号,紫色的,直把,线闸,才买一个月时因为质量,前后轴、前后胎都换了,而且配了座套,装了筐。它不是我爱,却是我出行的必用必需。我的车子丢了。我是公民,我没犯法,我是按指定位置放车的;我的口袋向所有规定打开,从有收入那天起,该缴纳的税费都缴了,可是苍天在我需要他时服了安定,我的车子丢了。

在此,车子已经打上了强烈的自我烙印,它已经由所谓的“身外之物”变成了标准的“身内之物”——所有物自我,即躯体自我的合理延伸。在生活中,这些“所有物自我”实际上已经成了“身内之物”,如果它们安全、状态好,那么当事的自我本人就会有好心情及成就感;反之,他会感到沮丧——虽然对每件事而言程度未必相同,但总的趋势是不变的。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段文字的内涵:

连续三天,我在丢车的地方,拿着两把无用的钥匙,不停地转走,喊说。我崇仰法,信奉真,逐着天上的日月光,被感动中国的人物感动着,但是,我的车子丢了。

我不会为丢一辆自行车变神经的,只希望魂的丢失得到灵的安慰,能碰到一个人对我说,以后这类事不会再发生了(哪怕就一个),但是宽阔笔直的街道就那么平躺着,所有繁华的高楼都孤寂地站在一边。我的车子白丢了,所有的车子都白丢了。

总听有人讲,我们有了应该有的;没见有人说,我们丢了不应该丢掉的。可怕在,一个自称有钥匙可以开启经济洞天的年代,锁失去了意义。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也丢过车子,也曾在丢失地点徘徊、寻觅,希望再看到它的身影,所以特别容易产生共鸣。但在此,要意识到:令我们所惆怅不已的,是物质自我的延伸,一种打上我们生命印记的所有物自我。

四、“镜子先生”,“镜中我”及其他

从报纸上曾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是关于老师教育学生的。不过,这位“老师”不是血肉之躯,而是一面光可鉴人的“镜子先生”。文章名为《镜子改变了什么?》它本是中学一节数学课的题目,其大意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物体放在镜子面前,在镜子中都能找出它相对于镜面的轴对称图形,当物体正对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左右方向;当物体垂直于镜面摆放时,镜面会改变它的上下方向。通过现场实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同类推荐
  • 墨菲学.2

    墨菲学.2

    墨菲学又译为墨菲定律,也有人诙谐地称它为“倒霉定律”。墨菲定律是以一个叫爱德华·A.墨菲的人命名的。1949年,他到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参与美国空军的MX981火箭减速超重实验。他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实验,以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一个实验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在受试者上方,而不可思议的是,负责装配的同事把这16个加速度计全都装反了!沮丧的墨菲不经意间开了这个同事一个玩笑:“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很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会有人按这种方法去做。”这句话被称为“墨菲定律”,并被表述为:“如果一件事有可能出错,它就一定会出错。”从此,墨菲定律迅速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并演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后来,“墨菲定律”被收入《韦氏国际词典》,与“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一起被称为20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Ⅰ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Ⅰ

    由张卉妍编著的《心理学与口才技巧.Ⅰ》全面系统地揭示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比如,怎样赞美别人而不显阿谀奉承;怎样拒绝别人而不和对方交恶;怎样说好难说的话,应对尴尬场面;怎样打动别人,让别人按你说的做;怎样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等等,指导读者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和与人开玩笑的分寸,把握好调解纠纷时和激励他人时的说话分寸,懂得怎样问别人才会说、怎样说别人才会听。
  •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2019年全新出版,汲取所有版本的精华,一部真正讲透、讲懂、简单有趣、实际运用的墨菲定律全本,一部启迪智慧,破除心理“魔咒”,改变命运的奇书!
  • 心理学与微反应

    心理学与微反应

    "与口头语言相比,身体语言是更古老,也更诚实的语言。它通过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因而比口头语言更加可信。当你与人交流时,会下意识地留意对方的身体语言——表情、身体姿势等,这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可靠渠道。 读懂别人的身体语言,可以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他人的心理,减少工作和生活中的摩擦,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翻开本书吧,它会让你成为像FBI特工一样的识人高手!"
  • 心理暗示力

    心理暗示力

    心理暗示是人类心理方面的一个正常活动,主要是指在无对抗和批判的情况下,通过感官给予自己或他人心理暗示或刺激。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心理暗示只有转变成自我暗示之后才起作用。因为自我暗示是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的行动部分之间的沟通的媒介,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能支配和影响你的行为,使你相信自己能感知到未知之事。柯尔博士将教会你,如何正确利用才能使这种天赋的武器更有威力。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觉知,实践和改变的智能书。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雪舞霓虹

    雪舞霓虹

    一对闺蜜,明争暗斗间,分分合合,樯橹灰飞烟灭;两位同学,都市挣扎中,沉沉浮浮,慨叹人生虚无,尽在《雪舞霓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 鼎天利地

    鼎天利地

    无财无权,生活在社会的最底端,备受欺凌。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庸碌无为,他毅然背井离乡,立誓出人头地,衣锦还乡。历经数劫,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成长为一个叱咤纷风云的杰出商人,从此名扬四海!
  • 流动的盛宴(海明威文集)

    流动的盛宴(海明威文集)

    海明威诞辰120周年纪念版。海明威脍炙人口的非虚构作品之一,关于巴黎的独特记忆,经典中的经典。翻译大家汤永宽名家名译,译文有口皆碑。包含1920、1930年代的巴黎珍贵黑白影像,海明威笔下的人、事、物在不一样的视觉文本中经典再现。“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不计其数,海明威笔下这席“流动的盛宴”或许是其中最令人流连、唏嘘的。1920年代,海明威偕新婚妻子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本书记录的正是这段旅居记忆。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三十多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那些人、物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个人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正所谓,“巴黎永远没个完”。
  • 折戟沉沙

    折戟沉沙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物离乡贵,人离乡贱,更何况是穿越?别人穿越都是虎躯一震,王霸之气一测漏,美女江山尽入囊中,再不济也有漫天神仙指点,最差也送神器什么的。主角王焕,穿越之后没有虎躯,也没有王霸之气,而是穿越到汉末,变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婴儿,重走人生路。作为一个艺术生,穿越重生在汉末,白手起家造豪车,招兵买马征战天下。
  • 总是婆婆

    总是婆婆

    人生就是一个课堂,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了永无休止的学习,在这人生大课堂里,家成了必修课题,而这一课题的重中难点则是历史以来最难解的婆媳关系。安阳一个小城平家女,从努力攀爬出母亲肚腹的那一刻开始到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一路跌跌撞撞的蹒跚而行,她的故事里有父母、兄弟、朋友,一个小城市里的小家故事。
  • 乌鸦爱美人

    乌鸦爱美人

    若轻云似微风,翩翩女儿游红尘。恰逢命运如纸薄、却待雾尽花已红。爱一场恨一场,悲去喜来又若何。俏丫头,今生只为他来活......
  • 大自然的故事

    大自然的故事

    涂滢编著的《大自然的故事》是阅读中成长系列之一,《大自然的故事》讲述了大自然中的神奇与美好,包罗趣味的科普知识,丰富了青少年课外阅读的视野。大自然赐予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是美好的,一年四季,鸟语花香;但是大自然又是变化莫测的,时而风雨雷电,时而冰雪交加。让我们聆听大自然的华美乐章,揭露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 最爱读国学系列:资治通鉴

    最爱读国学系列:资治通鉴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史学巨著。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为止,即“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354卷,约300多万字。其中尤以隋唐五代为重心,占了全书内容的五分之二,是书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 下一站说爱你

    下一站说爱你

    她,孟言心,一直在问自己,她到底是被上天遗忘了,还是遗弃了。一出生便没了母亲,连亲生父亲也离她而去,相依为命的奶奶也在她十五岁那年,撒手人寰,她这辈子注定无依无靠,孤独终老。若真如此,她此生当真别无所求,离去就离去吧,总好过一个人的天荒地老。可是,老天爷竟然让她遇到了他——穆之恒,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想到他的名字,她的心里就会激荡起一阵暖流,是那样的美好。只是,她的一生都在漂泊流浪,她终究到不了他的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