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24900000016

第16章 小不忍则乱大谋:小忍才能大成(1)

忍不仅是一种境界,而且是一种心态。别说忍让是一种懦弱的表现,恰恰相反,因为懂得忍让,很多人得到了他们不能得到的。也有许多人,因为忍让达到了他们本无法达到的境界。忍让过后,你会发现,忍让会给自己带来更多。

常胜之道曰柔,忍是一种境界

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苦恼,因为师兄弟们总是说他的闲话。

无所不在的闲话,让他无所适从。

念经的时候,他的心却不在经上,而是在想师兄弟们说的闲话,愈想愈生气,于是跑去向师父告状:“师父,他们总说我的闲话。”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说了一句:“是你自己总说闲话。”

小和尚不服:“他们瞎操闲心。”

师父说:“不是他们瞎操闲心,瞎操闲心的是你自己。”

小和尚说:“他们多管闲事。”

师父说:“不是他们多管闲事,是你自己多管闲事。”

小和尚说:“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师父说:“操闲心、说闲话、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他们说他们的,与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经,总想着他们操闲心,结果反而是你在操闲心;你总说他们说你闲话,你跟我说他们的事情,岂不是你也在说闲话吗?你想管他们说你闲话的事,难道不也是你在管闲事吗……”话未说完,小和尚茅塞顿开。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谣言止于智者,闲言止于忍者。你只需活出自己的精彩,不必去介意别人的诽谤与误解。爱说闲言碎语是某些庸人的陋习。如果对这些闲话认真对待,不仅费时、费力亦费心,与其弄得自己身心俱疲,不如置之不理。

忍,是一种境界,它在处理日常的矛盾和纠纷上也常常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隐忍,人们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了解隐忍的内涵,首先要明白它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智慧的象征。

古代有位老禅师,平日里有散步思索的习惯。有一天晚上,禅师照例在禅院里散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寺院的墙角边有一张椅子,禅师知道肯定是寺院里的出家人违犯了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发现了这件事情,老禅师没有声张,只是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了那把椅子,然后就地而蹲。

没过多久,溜出去的人玩够了回来了,禅师猜得没错,果真有一个小和尚翻墙入院,黑暗中小和尚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但是当小和尚双脚着地的时候,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父。知道自己犯了寺规,而且被当场捉住,小和尚顿时惊恐万分,张口结舌,他料想一顿责罚是免不了的了。但是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一种平和的语气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别感冒了。”后来老禅师再也没有提过此事。而从此以后,小和尚越墙出去闲逛的事也再也没有发生过。

做人要有博大的胸襟,善于隐忍才能一往无前;发生口角,得饶人处且饶人,要像大肚弥勒佛一样“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面对尘世中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去做一名额上能跑马的将军,肚里能撑船的宰相,这样方可快乐一世。

把自己看低一些,才能离成功近一些

有一位修为极高的武术大师隐居在深山丛林之中,人们听闻他的名声之后,风尘仆仆地不远万里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习武术方面的窍门。

人们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这位大师,发现他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但是按照人们的想象,像他这样的大师,应该能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笑着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听完这句话,众人心中更加疑惑。

大师见众人还不能理解,就让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从山谷里打来两满桶水。

只见那人挑得非常吃力,左摇右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上。木桶里的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大师说:“水洒了,岂不是还得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更少吗?”

众人就问:“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你要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上画着的线了吗?这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了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刚开始需要画一条线,但挑的次数多了就用不着看这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就是在提醒我们,凡事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好高骛远就会得不偿失。”

众人又问:“那底线应定多低呢?”

大师说:“通常是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而人也不会因为受过多的挫折而失去勇气,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人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自身力量,选准正确的方向,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自以为是和好高骛远只能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让自己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远。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面对领导或那些在成就上比我们高很多的人时,心中总会产生一些嫉妒和不满,认为拥有能力、才学的自己假如坐到那个位置,所能取得的成就必定比别人强千倍百倍,于是抱怨丛生,甚至不考虑后果地去做事情,最终只能失败而归。

有一个对自己的老师深感失望的年轻人,他不远万里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禅师说:“大师,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直至今日也没有寻到一位令我满意的老师,很多人都是徒有虚名,虽被世人尊称为丹青大师,但有些人的画技还不如我呢。”

释圆禅师听了淡淡一笑,说:“老衲虽然不懂丹青,但平时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字画。既然施主说自己画技不比那些丹青名家逊色,就烦劳施主为老衲留下一幅墨宝吧。”

年轻人没有推辞,而是问道:“大师想要我画什么呢?”

释圆禅师说:“我平日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古朴典雅的茶具,不如就请你为我画一幅茶杯与茶壶吧。”

年轻人二话不说,铺开宣纸,挥毫而下,只寥寥数笔,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只造型典雅的茶杯就画成了。这幅画栩栩如生,画中的水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杯中。

年轻人得意地问:“大师,这幅画你可满意?”

没想到释圆禅师只是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年轻人,你画得是不错,只是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弄颠倒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啊!”

年轻人听后,禁不住笑道:“大师缘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释圆禅师说:“施主,这个道理原来你懂啊。你既然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却为何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壶还高,那名家香茗又怎么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自低,才得一脉清泉,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为人处世和做学问都应该如此啊!”

年轻人翻然醒悟。

人生的境遇有时就像是水里的茶一样,起起伏伏。然而最终能让人明白人生真谛的,往往也是这些起起伏伏的过程。有本领的人,要学着把自己看得低一些;失意的人,要学会忍耐寂寞,努力地沉淀自己,这样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看透浮华,安身而退

世人常说,对名利权势而言,进一步容易,退一步很难。大多数人成功时,都不能或不愿全身而退,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看透人性的本质,看清浮华背后的虚无,然后安然而退。

万山耸立的青翠山巅,有一座巍峨的百年庙宇,寺庙的住持是一位得道高僧,但因年事已高,就想在有慧根的弟子中寻找接班人。一日,他将自己最得意的两位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住持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二人谁能凭自己的本事,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就做我的接班人。”

于是,慧明和尘元就一同来到住持说的悬崖下,二人抬头一看,这可真是一面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也没有藤蔓可以依附。慧明平日就勤练身体,所以略显健壮的他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刚爬了一小段,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已经非常小心,不急不躁地往上爬去,但还是从陡峭的山坡上滚落到原地。再次跌落下来的慧明稍事休息后又开始攀爬,尽管一次又一次地摔得鼻青脸肿,他也没说放弃的话。

很长时间过去了,让人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此时的慧明依然没有放弃,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了半山腰,但因气力已尽,四处又无歇息之地,一不小心重重地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住持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攀爬悬崖了,他一开始也和慧明一样,也是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但同样屡爬屡摔。尘元艰难地爬了一段距离,努力蹬在崖壁上凸出的一块石头上,准备积攒一些力气继续往上爬。就在这时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突然又回到了崖底,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头也不回地向着山下走去。旁观的众人都十分纳闷,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住持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只见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潺潺小溪顺水而上,穿过茂密的树林,越过狭窄的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众人看到尘元重新站到住持面前时,都还以为住持会痛骂他胆小怯弱,贪生怕死,甚至会将他逐出师门。谁知住持却微笑着当众宣布尘元为新一任寺庙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这时,尘元向众人解释道理:“寺庙后山的这座峭壁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在山腰处低头向下看,便清晰可见一条蜿蜒上山之路。师父常教导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意思就是要我们知道伸缩退变的道理啊。”

住持听完尘元的解释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世人若为名利诱,心便只有眼前崖。天不设牢,而人自心中设牢。名利笼内,徒劳苦争,轻者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甚者粉身碎骨。”然后住持就将衣钵锡杖传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众人说:“攀爬悬崖,意在考验你们的心境,不入名利牢笼,便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古人言“功成身退”,颇有一种归隐山林田园的意味,是对高隐之士的赞誉。其实,它是人们对待功名的一种态度,一种至高的道德修养。

满罐水不响,才是大智慧

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是相同的,那些集大成者多数喜欢平凡,不喜欢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才华,炫耀自己的富贵,而是乐于做一个最普通的人。这样的人才不浮躁、不张扬、不惹人厌恶。

有一个虔信佛法的门徒问慧海禅师:“您是远近闻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回答说:“有。”门徒赶紧问他:“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说:“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歇息。”

门徒不解地说:“大师,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世人皆是如此,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禅师回答说:“当然是不一样的!”

门徒又问:“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禅师微微一笑,说:“他们吃饭的时候心中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去想;我睡觉时也从不做梦,所以睡得很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世人很难做到专心、专一,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千般妄想’和‘种种思量’。很多时候,他们选择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就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因此他们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世人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做学问,都要精通,假如你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没有精通或者不懂得运用,或者根本没有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那么你只能是“半罐水响叮当”,得到的永远比失去的要多。

佛陀有个生性鲁钝的徒弟叫般特,为了能让他早日开悟,佛陀曾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但都无功而返。于是佛陀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陀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般特,你不要以为这首偈稀松平常,只要你认真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般特虽然鲁钝,但却很有耐心,于是他按照佛祖的要求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首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后,佛祖就派他去给附近的信徒讲经说法。

那些信徒早就听闻般特是一个愚笨的人,所以心中都对他不服气,他们暗想:“这样愚钝的人也会讲经说法?真是太可笑了!”当然,他们虽然心中这样想,但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佛家礼节对待般特。

般特毕竟是第一次给别人讲经说法,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天性有些愚笨,所以他怀着一颗惭愧而谦虚的心对众人说:“我生来愚钝,在佛陀身边只学会了一首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接着他便缓缓念道,“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谁知,他话音刚落,众人就哄笑起来,嘲弄道:“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哪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没有被众人嘲笑的话语影响,而是不动声色,从容不迫地讲了下去,而且旁征博引,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迭出。众人惊诧极了,没想到一首这么普通的佛偈,竟然被般特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同类推荐
  • 西点军校22条军规

    西点军校22条军规

    西点军校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素有“美国摇篮”之称。它是打造精英男人的五星军校,是全世界男人膜拜和向往的精神殿堂,是艾森豪威尔、罗斯福、丘吉尔、爱伦·坡等最推崇的顶级军校。现如今,西点精神和行为准则已经融入社会的各行各业,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西点军校的影响力已经不仅局限在美国,它的规则已成为全世界成功人士的共识,它的每一条理念都蕴含着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省的人生道理。本书以西点军规为主线,结合经典事例予以详细阐述,深入揭示了从普通人走向精英阶层的奥秘,进而成为精英团队的领袖。
  •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心静了,世界就静了

    本书就是一本让你宁心静气的“日历”,它围绕爱自己、微笑、选择与放弃、真诚、美德、付出、好心态、求实与创新、放松心情、放开怀抱等生活主题,让你在涤荡自己的心灵,使之纯净、宁静的同时,给生命以慰藉,给生活以关怀,在轻松愉快、潜移默化中逐渐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变得乐观积极起来,对他人、对世界充满爱心,对生活充满热情。
  • 怎样一眼把人看透

    怎样一眼把人看透

    从别人的举手投足之间看透其心意,从别人的小习惯、小细节中识别其才干和为人,从眼神和话语中判断出隐含的动机。本书教会你如何看人、识人,还告诉你如何随机应变,相机行事,让有才能的人为你所用,并可轻松绕过人生路上的陷阱。
  • 心态的力量

    心态的力量

    “有了快乐的思想,也就有了快乐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古代哲人们遗留下来的关于“内心世界”的最确切的诠释吧。
  •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情商与生产率:给管理者的心理课(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管理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决定着组织的工作氛围、文化和心理资本。六堂课带你明白管理者的“心理学”!各类管理者在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时,也能获得内心安宁与幸福。
热门推荐
  • 失踪之谜

    失踪之谜

    一天我的助手找到了躲藏已久的我,说有事情需要我出手。我万般无奈答应下来,却没有想到这一件事情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件事。灵异火车站、无处不在的陷阱、神秘的小镇、废弃的矿井……他到底在哪里看着我们?
  • 你说众生皆醉

    你说众生皆醉

    最深情的爱,如鱼欢水,一段长达十九年的爱情。说来只有酸甜,“爱作”女主两次三番地抛弃某可怜的男主,忠犬型,霸道,腹黑,深情男主表示我要翻身农奴把歌唱!多年后重逢,女主一步一步踏入男主的陷阱,最终整个人都搭进去。某女:“你好!我是南宫知酒!”某男:“抱歉,认错人了吧!我不认识你!”某女吐血三升“你老不认识我,总认识你娃吧!你瞅!”某男:“长得这么帅,不像我的基因可以造出来的。”
  • 欧皇为啥要修仙

    欧皇为啥要修仙

    没错,我被车撞了,但是我没死,反而得到了无上欧气,不是我想修仙,各种大佬带我飞,路上功法随便捡,偶尔非的时候,不小心摔进上古传承圣地,我想做个学生不行吗
  • 春夜寓直凤阁怀群公

    春夜寓直凤阁怀群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库全书精华(第二卷)

    四库全书精华(第二卷)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该书选取四库全书中的精彩篇章,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
  • 长恨歌者

    长恨歌者

    历史轮回,报应不休。杀戮、复仇、饮恨、奸诈...
  • 幸福的根源

    幸福的根源

    不幸的药方无从抓起,幸福则是一种抓不着的感觉,它不能生产,无法继承,从一定程度上说,它也不可能像某些文人们说的那样,轻轻松松地立地生根,顺顺利利地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幸福与不幸,有时只需一秒就能完成转换,让人猝不及防,甚至非人力可以改变。正因此,幸福也就更加难以言说。罗芬芬编著的《幸福的根源》主要从快乐生活、修剪欲望、降低需求、低调处事等几个方面从内到外阐述了幸福的本质以及幸福生活的秘诀。
  • 落关山

    落关山

    林宁:‘’轮回,前世的因,后世的果,今世的你我!佛家的六道轮回,道教的因果循环,终逃不过这天道的束缚,但我有何曾惧过。我不属于这片天地,可却存在于这片天地。““可有谁能告诉我,为何我现在如此了?我是惧了?还是累了?”“我不可能会惧,我绝对是累了!对,是累了!”......
  • 傲叼九爷:兵痞闹洞房

    傲叼九爷:兵痞闹洞房

    “啊!你这是干什么!”某男惊恐“你大爷的,老子好心救你瞧你那怂样。”某痞白眼“救..救人..也..也不用..脱...脱衣服吧”变结巴男了“也不知道啥东西,晚上一直嗖嗖嗖的叫冷”“......”“啊,这什么东西啊”某男看这俩圆壳子“强身健体的,怎的有意见啊”叼的一脸血“那你给我穿干嘛?”疑惑中“好看啊,咋了,不穿就滚别跟着我”睥睨着某个有不良企图的白包子“...”明知自己不想走,明知这是女人的东西,还得受着欺负......“
  • 漫漫八月

    漫漫八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