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46300000175

第175章 新闻超越论(4)

在《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一文中,记者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熟稔如菜价、房改、挤车……体现出文章是经过大量实践调查的。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上的大讨论,普通百姓和理论工作者都参与进来,可见作者对理论和现实的把握是到位的。要做到这点还必须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研究新闻报道。“第五代记者”不仅是深度报道实践的大家,也可以说是深度报道理论研究的佼佼者。如张建伟收在《深呼吸》一书中的几篇论文《深度报道浅谈》《思想的季节》等,这些论文是他不同时期写的,从中可以看出“经过自己的思考将实践经验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是他经常性的工作,从而使他的作品更具有生命力。记者也只有像这样不停止思考和探索,才能永远不落伍于时代。

第三,他们具有现代系统思维方式,因而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学者型的而不是经验型的。长期以来,新闻界只满足于低层次的方法论的研究与使用,局限于怎样采访、写作、编排这些常识与技巧之中,缺乏对社会和自然(新闻工作的对象)、对人类实践活动(新闻工作主体)、对新闻传播过程(新闻工作方法)的一种系统的、宏观的认识和控制,使大量的新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而建立系统思维就是突破以往这种思维方式的好办法。就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他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他所面对的社会又是更为复杂的各种大小系统所组成的。从系统角度考察问题,所得到的信息必然是多层次的,多侧面的,能全面反映一事物,有效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

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有一个渐变、积累的过程,这与记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如张建伟,他在大学的专业虽然是新闻,但是他几乎把所有的听课时间给了历史和哲学,他认为,一个记者或作家不可或缺的知识结构里,历史和哲学是必需的,文、史、哲才构成完整的社会科学。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历史的纵深、思想的鲜明与深刻,这就是历史与哲学知识在起作用。知识不是目的,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形成现代思维打下基础。张建伟的实践经验无疑是丰富的。在当记者的十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实践加强了他的现实观念,使他用现代人的思想来思考现实生活,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观察现代生活,具有了现代思维的意味,也就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覃艳最后指出,深度报道的灵魂就是其思想的深刻性,记者不仅报道事实,还要对此进行解释,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深入新闻事实中,这种新的观念和思想也成为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分割。深度报道的难点也在于这一点,它需要记者经过自己的对社会生活的实践,进行艰苦的独立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和症结。这是只有成为学者型记者才能达到的高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学者型记者与“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相比,更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因为,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媒体充满真知灼见的个性化对新闻事实的背景提供与分析,永远是必要的,哪怕受众不尽同意记者的分析,但他也从此有了一个在他看来相对最为有效的思考的蓝本、参照和批判的基础,而这种蓝本、参照往往是人的思维所必须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学者型记者是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这也是依托于深度报道而成名的记者们给我们的启示。

覃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尚是广西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文章所提出的问题不仅深刻,而且至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可以说,这是学界为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惭愧的是,作为新闻人,对这一要求尚缺乏积极主动的追求。

记者的职业化之痛

在网上一篇题为《记者的出路》的文章中,为记者指出了多条“出路”。(作者为《世纪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章敬,载西祠胡同社区,http://www.xici.net/d32393882.html)

其一曰:记者的出路之做教授,做学者。文章指出:日本的大学从来没有开设过新闻院系的偏执固然令人沮丧,美国的新闻学院没当过记者不能做教授的传闻,加之中国300余新闻专业师资匮乏的现实,令疲惫于新闻事务的中国记者,看到了一条备受尊重的出路。

2005年春夏之交,原中国新闻社记者高钢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7年前,高的同事,原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徐弘,先行走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嗣后以博导的身份,前往北京大学筹办新闻传播学院。

展江欣赏他们俩在教学上的成就。给学生做一次报告,与给学生教授一门专业课,是难度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展江惊讶地发现只有本科学历的徐弘做的很好。

从记者到教授的路,展江走的比较早。1980年转业回老家扬州的展江,分配至《扬州日报》,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促使审美疲劳的展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戴上博士帽后,觉得自己过了年岁的他,不太情愿地迈进了“当时男人都不太看得上”的象牙塔。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他把《美国新闻史》以及西方新闻记者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开拓了一代新闻人的视野。

同样由军人而记者而教授的,还有《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刚。2000年从《南方周末》撤出之后,钱落脚于上海大学。《解放军报》的名记者,《三联生活周刊》的创办者,《南方周末》辉煌时代的主事者,香港大学的访问学者,最终将钱钢铸造成一名学者。

中国大学的新闻院系,记者出身的教授并不罕见。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武汉大学的罗以澄,都得过官方的新闻奖。中国文凭高消费浪潮中,野草般疯长的新闻院系,频频向新闻界的资深人士发出英雄帖。

在美国,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普利策特稿奖获奖记者中,《凯丽太太的妖怪》的作者乔恩·弗兰克林去了俄勒冈大学做创造课教授,《策普的最后一站》的作者马德琳·布莱斯去了马萨诸塞大学做新闻学教授。

可以预见,将有为数不少的中国记者,会在未来进入大学新闻院系,尤其是胡泳那样攻读博士学位的记者。

不是所有在新闻研究上有所成就的记者,都去新闻学院做学者。2005年秋天,原《南风窗》编辑张念,就应上海交通大学之邀,任教于该校人文学院哲学系。年逾而立的张,自中山大学毕业后,一边做记者,一边创作小说,一边撰写文学人类学评论,终于在自觉“老得跑不动”的时候,搬进大学的公寓。

由记者而商人而作家的王志纲,表示日后不仅要作学者作教授,还在构思办一所岳麓书院那样的私人学院,不依附于任何大学,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出身于记者,出名于学者,并不局限于新闻学领域。自命为民间智囊的经济学者仲大军,是从新华社大院走出来的。创建乡村建设学院的著名哲学家、******的座上宾梁漱溟,也在当年的京华干过采集传播新闻的记者。

其实,从记者到学者的门槛并非不可跨越。仅就方法论而言,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自以为首创的访问法,费孝通在江南乡村的田野调查,与新闻记者的采访有什么手段和本质的区别吗?

文章提出一个沉重的话题——记者职业化之痛。

10年前,王志纲说过,记者是走向其他任何理想职业的最佳通道。向每个受访的有成就的人物学习一句有用的话,就能成为人精的新闻记者,正成为10%毕业生企盼的职业,尽管凌志军认为,在中国,记者的名声已大不如从前了。

中国记者职业化的议题,本世纪初一度被提出,但新闻业的门槛没有像先贤们预期的那样变高,反而与克朗凯特嘲弄美国1980年前“认字就能当记者”的情势异常接近。王志纲说,这么浮躁的新闻业,怎么职业化?

考虑到新闻记者的开阔视野,纵横人脉,一些年轻的记者甚至以此作为跻身企业、政府的敲门砖。这样的念想无所谓好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撰稿人班底中,有一个持哈佛文凭的华人女孩,干过一年记者后,为第一夫人撰写了5年的演讲稿。她相信白宫履历,对她的从政生涯将助益多多。

从政、经商、治学、写作,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自由人的自由选择。一定意义上,记者出路的广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记者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然而,从政和经商的记者多于教授和作家,却是中国新闻记者职业化进程中一个并不美丽的投影。深入探究,中国记者职业化的水平与新闻管理体制、不成熟的传媒市场息息相关。近年以来,传统媒体的新闻人,陆续被劝导进了百度、网易等广义上的传媒业,关键之一就在于后者是完全商业化的公司,薪酬待遇和股权设计都不似传统媒体那么僵化。

无论如何,中国教授和政论作家的起步,已喻示中国新闻记者职业化的锚起帆扬,尽管它刚刚迈出一小步,还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

记者的出路之做作家。

100多年来的美国文学史,总是与美国新闻史纠缠在一起。马克·吐温、海明威、埃德加·斯诺、李普曼——一个多世纪以后,新闻记者的名字,次第登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随着时间的由远及近,非虚构作品,几乎成为新闻记者专属的作品类别。

抛却一度中断的三四十年,就起点和终点而言,中国新闻史与文学史的关联,类同于美利坚。中国记者的出路,也因此多出了畅销书作家这一条。

从梁启超开文人论政风尚,到《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2002年出版风靡两岸的《变化》,像小说一样生动的政论,予记录时代的记者以政论作家的荣耀。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范长江在延安窑洞与******的彻夜畅谈,助他采写了一时洛阳纸贵的《中国的西北角》,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交相辉映。

1950年以后,新闻记者的政论作品中断了将近40年,尽管党报系统中时有新闻作品集问世,较之近百年前王韬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新闻作品集,大多数著作的价值,莫过于评职称或证明自己当过记者。

1998年,《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和凌志军联袂推出的《交锋》,加上盗版在内,超过100万册的发行量,惊呆了小说家。最近几年,原《南风窗》总编辑秦朔催生了他的《大变局》,原新华社记者胡宏伟写出了《温州悬念》,尽管发行量不能与《交锋》等量齐观,被作家遗忘许多年的新闻人,再度和畅销书打成结。

“让新闻成为历史,又能让历史像散文一样美丽”,凌志军写作政论的心愿,激发了跃跃欲试的记者中的新青年。曾经立志“做中国的李普曼”的王志纲下海了,比他晚一辈的许知远,依旧吐露出一样的心愿。没等时间的河流将稍纵即逝的细枝末节淘汰干净,不甘心做历史学家仆人的记者们,急匆匆跳出前台,向读者比划中国和世界可能的变化。

1999年,秦朔的同学,原新华社名记者吴晓波,以一本发行量30万册的《大败局》,刺激了中国商业财经记者做财经商业作家的梦想。2000年从瑞士拿到MBA学位的新闻学硕士胡泳,以《海尔中国造》《张瑞敏如是说》开启了严肃商业写作的大门,提升了商业作家的专业化水准。

西方商业写作火红的过去,把沉浸文学或者报告文学写作中的记者,与时俱进地拉回商业史的写作。以《大国寡民》闻名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赶上了《新东方马车》,从《我与金庸的战争》中退出的迟宇宙,搅进了《联想局》。

当下,一拨从一线隐退的中年记者依旧蜗居在杂乱的新闻编辑室,内心却多了一份做作家、做历史记录者的冷静。他们知道,像萧乾那样被后人同时写进新闻史和文学史的机会微乎其微,像金庸那样由于小说家的光芒,让人忽略他就是报人查良镛,似乎也不太可能。他们只是隐隐觉得,当一个非虚构作家,未尝不是得不到普利策奖的聊以自慰的心理补偿。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也常常为我们队伍之中的佼佼者有广泛的出路而感到欣慰。但是,有时候我也会为它们流入“新闻之外”而陷入另一种思绪:这些优秀新闻人的“外流”,对我们的新闻学来说,究竟带来了多大的损失?这种优秀人才的流失,对新闻学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当然,我也批判自己:不要太狭隘、太本位主义了,优秀人才流动到什么领域,都是人家的自由,也是社会的需要,也会为时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可是,有一个现实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新闻学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佼佼者。

同类推荐
  • 印度精神的召唤: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

    印度精神的召唤:作为政治理想主义者的泰戈尔研究

    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以俄罗斯的巴赫金、英国的奥斯汀、法国的福柯、德国的哈贝马斯等四位在20世纪西方理论上有显著影响的理论家为研究对象,以理论发展的“语言学转向”为背景,从四位理论家纷繁复杂的思想中梳理和勾勒出他们的话语理论,分析了他们话语理论产生的文化动因,聚焦的主要问题以及给20世纪西方理论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和现实意义。本书对于学界系统了20世纪西方话语理论的多维性和多面性,揭示20世纪西方理论发展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真正的关怀、鼓励和赞美学生,并且尽可能多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机会,以增进师生的关系。有些话语或行为适宜私底下进行,有些教师会和同学约定特定的时间,和学生一一单独地谈话,这样既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也增加了师生间沟通的渠道和情感。可借由联络簿或写信给学生,聊聊班上的学习近况及教师的期望。班级活动或班级比赛,是凝聚班级师生向心力、和谐融洽班级气氛的绝佳机会。教师一定要主动参加,以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关心。
  •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家战略中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理论、模式与实践》从城市战略发展的视角出发,根据特大城市特点(多圈层、国际化、广辐射等),分层构筑、分步研究。在理论层面,对上海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不同空间主体包括创新城市、创新城区、创新新城(智慧新城)、创新都市区(创新城市—区域)发展的经验与规律;在应用层面,主要研究上海多层级空间体系(创新城市—中心城—新城—都市区)在多领域(社会—经济—建设—管理)的创新发展任务,提出上海创新驱动在各空间层面的发展思路和应用决策,最终形成一个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完整框架。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形象的塑造,运用的手段是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技巧,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最终目的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与剑桥听讲座

    《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内容简介:牛津和剑桥是莘莘学子心中神圣的殿堂,这不仅在于它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更在于它们沉淀下来的那些引人深思的智慧。如今,就让我们走进这两卒思想的殿堂,聆听智慧流淌的声音!?无论你是在校的莘莘学子,还是社会上的“打拼”一族,抑或是经历丰富的成功人士,阅读《从牛津讲坛到三一学院: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汉英对照)》,将会提升你的品位,启迪你的心智,陶冶你的性情。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农家图书馆

    农家图书馆

    重生到一个莫名的时代,这不科学,不科学,不科学啊!更悲痛的是,她悲哀发现,她成了一名即将被撵出家门的弃妇!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她顽强的在这落后的时代生活下去!吃饭、活命、赚钱是她生命中最要紧的三件事,至于渣男什么的,见惯不怪了,有啥稀奇的?靠天靠地靠丈夫都不如靠自己啊!天下兴亡不及一碗薄粥在手,皇权更替不比一个馒头实在。发家致富才是王道!有了桃花树,一样能引来傲娇凤啊!
  • 犹商的智慧

    犹商的智慧

    犹太人的民族历史是一部辉煌灿烂的文化与文明的演进史。在遥远的中世纪时期,犹太人就开始被指控具有神秘的图谋。因此,被君主和权贵们的剥削、驱逐就成了他们的必然命运,并受到了纳粹恐怖主义的极端迫害。在经历了18世纪后,启蒙运动为犹太人带来新宗教制度的希望。与宗教迷信不同,这一标志着人类新纪元的运动将强调的重点放在人类理性的力量和科学方法上。最为重要的是这一点被赋予了人权思想。
  • 反叛

    反叛

    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13岁少女珊,无意中发现自己拥有超能力——意念,末世爆发前被科学狂人吴博士抓去当试验品,与她同去的人中94%的人变异失败,成为了变异丧尸。博士的助手剑决定放走珊,珊被感动,带着剑一起走了,可是,故乡的热土已经被变异的丧尸占据,自己遭到军队的通缉追捕,她到底要何去何从?
  • 快乐星球艾克传奇

    快乐星球艾克传奇

    《艾克传奇》一部大型少儿科幻文学,是以校园和家庭生活开展开的神秘魔幻冒险,小英雄哪吒从宇宙深处的另一个世界回归,以艾克化名身份来到地球小学校园读书,再次演绎了一部跨越古今时空的神秘传奇,
  • 无我天魔

    无我天魔

    乱世天下,百国争锋,胡入以人肉为食,提刀斩血染黄沙。千奇世界,奇珍异兽,妖魔鬼怪笑谈间,持神兵教魔为宠。海外有陆,天外有天,脚踏人间大地蹦,登入天界再有天。鸿蒙初辟,混沌终明,星辰孵化之秘辛,坐落花间再一天。
  • 邪帝狂妃:腹黑大小姐

    邪帝狂妃:腹黑大小姐

    前世的缘,剪不断的情。背叛,穿越,看她如何在这异世大陆风声水起。炼丹,契神兽,虐渣男,斗渣女。身边美男一大堆,不为所动。可,这一个厚脸皮的,让她伤透脑筋。【休闲写文,入坑慎重】
  • 蝴蝶谷传奇

    蝴蝶谷传奇

    《蝴蝶谷传奇》这部小说讲述了蝴蝶谷一户豪门望族的几代女子婚恋的故事,其中记叙了以天资聪颖善良的蝶飞儿为主的几个小姐妹的不断成长成熟,美丽蜕变的励志经历……后来,她终于以另外一种崭新的正能量的身份……进入被易主的蝴蝶别苑里……于此同时,她们又遇到了几个欣赏青睐她们的人儿,或雅痞或枭商或英雄或导师或蓝颜……三姐妹几经周折,阅尽人间家常里短,富贵荣华,成功失败,颠簸潦倒,生离死别,尔虞我诈,人情冷暖……在亲情,爱情,友情之间,历练沧桑,魅力内敛的她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也终于不辜负家族的厚望,蝶飞儿真正成为新一代护蝶主的传奇故事。
  • 我的世界之mod创造者

    我的世界之mod创造者

    一部垃圾小说,还太监的,别看了,一个小学生写的
  • 十翼血天使

    十翼血天使

    一个21世纪的流氓青年重生成变异血天使,且看他如何一步步的携美走上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