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3200000024

第24章 被内外势力逼到绝境的慈禧进退失据(1)

调董军出城

6月10日,慈禧颁布上谕,命端郡王载漪管理总理衙门,启秀(端王集团大将)、工部右侍郎溥兴、礼部侍郎衔那桐均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上行走,并且命令对于新差事所有人都不许推辞。第二天(11日),慈禧将比较“亲洋”的礼部汉尚书廖寿恒撤销在总理衙门的职务,并且告诉大家:我已经任命端王管理总理衙门了,即使端王因为“公务繁忙”,不能去总理衙门坐班,但凡你们有涉及洋人的事务,也要去找他商量(“该郡王差务繁重,未能常川进署,如该衙门遇有紧要事件,仍着随时会商”)。

我们知道,管理总理衙门的原来是庆亲王奕匡,慈禧并没有撤掉奕匡的职务,却把端王给升了上来。但很显然,慈禧已经把管理总理衙门的权力交给端王了,并且端王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看来,慈禧已经“倒向”了端王集团。

不错,在洋人一再苦苦相逼面前,在西摩尔大军即将进入北京的巨大压力面前,慈禧确实是已经“倒向”了端王集团。不过,如果说慈禧从此就与端王集团一条心穿同一条裤子,接下来就是“众志成城抗洋”了,那就是太不了解慈禧,也太不了解大臣了。

1884年,朝廷和法国关系紧张,李鸿章大人又搬出了他的老一套——主和。而一帮清流言官自然是要激烈反对的,这些人上奏折的上奏折,请愿的请愿,积极主战,这其中包括署理左副都御史张佩纶。慈禧也是不胜其烦,于是她做了一个当时很多人看不懂的决定——把张佩纶等一帮言官通通派到东南海防前线,让他们去“会办军务”。一群连洋枪洋炮都还没有真正见识过的人去带兵,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张佩纶保了一条命灰溜溜地回来了,受到朝廷严惩。而经过这一段经历后,张佩纶似乎思想大变,他后来进入李鸿章的幕府,成为李鸿章的女婿,生了个儿子取名提摩太·C.张——他生的女儿就叫张爱玲。

慈禧在用同样的方法对付载漪。对于这帮王爷,她是太了解他们了,虽然他们平常时刻嚷嚷着要“抗洋”,平常也在朝堂之上慷慨激昂,但那还是离与洋人作战很遥远,离战场还很遥远。他们的“抗洋”从来就是让别人去抗(比如义和拳),而他们自己躲在后方,一旦真正发生危险,战争逼近,他们会跑得比兔子还快,几十年来的情况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现在,在洋人兵临北京城下之际,在她自己遭受极大的威胁之际,慈禧需要把几个人推到前台,把他们放到火上去烤。而与此同时,把当前最重要的部门总理衙门的实权给端王,其实也是为了稳住他,因为慈禧接下来要做另外两件事情。

这就是慈禧的“倒向”,不仅是“别有用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恶毒,她确实是“倒向”了你,但“倒向”了你也是站在她的角度来衡量和考虑一切问题,不是需要拿你来当枪头,就是需要你成为她的替罪羊、牺牲品,去替她挡子弹。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朝廷中总会有那么一群遇到事情就缩回去、每天打哈哈、尸位素餐的大臣(比如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就从来没见他表过态),他们才是真正的明白人,他们很懂得“韬光养晦”“低调做人”,我打我的哈哈,我过我的好日子,千万不要引起太后的注意,她一注意你,麻烦就大了!

6月10日,在擢升端王的同时,慈禧已经开始实际行动了,毕竟阻截西摩尔大军需要的是真刀真枪,必须立即派一支军队去北京火车站周边布防!而她的手中有一支现成的军队:前一天刚刚护卫她回宫的董福祥军。这就是慈禧要做的另外两件事情之一——调董军出城!

6月11日清晨,董福祥率军出城,来到北京火车站周边(即马家堡火车站,位于外城永定门外约3公里处)。董军在这里紧张地布置军事防线,严阵以待西摩尔大军的到来!

而与此同时,使馆区也在前一天接到了西摩尔已经出发的报告,他们也在6月11日清晨,先后派出了几批人前去火车站迎接。人群中有意大利公使萨瓦戈,还有日本公使馆三等书记员——杉山彬。

杉山彬被董军刺死

等到中午,他们也没有发现西摩尔军专列的到来,萨瓦戈可能有点饿了,他可能想回使馆去吃碗意大利面。于是,他带着一行人开始打道回府,而杉山彬决定由他一个人单独再等一等。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告诉我们: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在火车站周边逗留太久,因为——可能会有意外。

旁边的董军士兵正在高度紧张地建立军事防线,而他们看到使馆区洋人一批接一批地前来迎接“敌军”,很多人都是怒火中烧。萨瓦戈回去之时,士兵就对他进行了盘查,并要动手,多亏萨瓦戈身边带着保安,他自己就先逃了。而这一切,仍然在火车站单独等待的杉山彬是不知道的。

等到下午,杉山彬还是没有发现西摩尔军有到来的迹象,于是他也准备回去了。

当他往回走的时候,被巡逻士兵喝令站住,验明身份,士兵发现他不是公使,只是迎接西摩尔军的“书记生小官”,众兵大哗!

杉山彬顿感大事不妙,他立即提出要见“大帅”(董福祥),或者请董福祥去日本公使馆,由日本公使向他谢罪。

“吾大帅乃天上人,岂汝倭矮子所能见!”士兵们喝道。于是众人“已抽刀向前,直刺其腹,杉山彬遂死”。

这就是《西巡回銮始末记》记载的杉山彬之死的详细过程。《西巡》虽然不是官方正史,但据证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而萨瓦戈和杉山彬虽然确实刺激了军纪不好的董军,但群起动刀杀死一个洋人也是比较严重的事件,这些人真的是动怒?有没有被人收买?《西巡》接下来是这么记载的:

事闻太后(报告给慈禧),召董责之,且欲派员查办(有没有士兵被收买),董力辩其无,并谓:“即果有之,斩奴才无妨,如斩甘军一人,定然生变!”后闻奏,默然良久?董至端王府,端抚其背,并伸拇指而赞美之曰:“汝真好汉!各大帅能尽如尔胆量,洋人不足平矣!”董大喜,益自夸不已。

看来,董福祥这个“老粗”也不是“死忠”于慈禧的,局势大乱,前景不明,谁都会给自己留条路,即使董福祥他自己是清白的,也不能保证他的士兵就是清白的。慈禧无法调查董军,只好在两天后(6月13日)命令“各有关部门”(“各该衙门”)限期破案,如果限期不能破,“定行严加惩处!”,又派荣禄代表她本人去日本公使馆致歉。

但令人惊奇的是,一贯嚣张的日本人这次在自己的外交人员死了之后却表现得相当“克制”,日本公使(西德二郎)只是冷静地要回了杉山彬的尸体,对朝廷“追查”的下文也没有去过问了。

日本人也不是白种人,死个非白种人,那些欧洲国家的公使也不是那么义愤填膺的,既然日本人要故意低调(原因后详),那么他们就更懒得去过问了,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根据时任军机章京王彦威在《西巡大事记》中记录,后来,光绪皇帝就杉山彬之死向睦仁写了一封道歉信,信中提到死因是双方“口舌细故”,日方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也就是说,杉山彬的死因是个历史之谜。他有死于谋杀的可能,但缺乏证据,我们只能确认这是一起双方事故,单纯指责董军的“暴行”或者日本外交人员的“蛮横”都是有失偏颇的,“双方事故”的说法在当时就得到了清日两国政府的认可。

而此时的慈禧最关注的也是城外西摩尔大军到来的情况,可是,又等了一日,大军仍然是杳无踪影,似乎是要跟大家捉迷藏。既然西摩尔军还没有来到北京,还在京津之间,那么正好令裕禄等天津方面的军队一起阻截。

6月13日,慈禧发布上谕:“着裕禄迅将聂士成一军,全数调回天津附近铁路地方(此前聂士成军在津芦线上保护铁路),扼要驻扎,傥有各国兵队欲乘火车北行,责成裕禄实力禁阻(如洋人一意进京,可以开火),并着聂士成整齐队伍,备豫不虞。其大沽口防务,并着督(裕禄)饬罗荣光一体戒严,以防不测(大沽口外还有洋人的军舰),如有外兵阑入畿辅,定惟裕禄、聂士成、罗荣光等是问!将此由五百里各谕令知之。”

这是慈禧给裕禄的明确授权可以动武的命令,对于这位裕禄大人,慈禧是非常了解的,你不给他一道可以动武的明确上谕,就算洋人骑到他头上了,他一定没什么脾气。现在,有了一道给他壮胆的上谕,估计他也能够为阻截西摩尔军进入北京尽点力了。

然而,就在命令裕禄武力阻截西摩尔军的同时,慈禧又调山海关的武卫军左军前来“剿匪”——“近来畿辅一带拳匪滋事,扰及京城地面?着宋庆督饬马玉崑(宋庆年纪太大了)克日带队驰赴近京一带,沿途实力剿捕,仍以严拿首犯解散胁从为要义!”

在过去很多的书中,慈禧的这道命令是很让人看不懂的,刚刚命令武力阻截西摩尔军,又要去“剿匪”,难道慈禧是想两面受敌?或者老太太“玩弄权术,昏庸无道”,而慈禧的秘密其实从下一个举动中就可以看出来。

慈禧又同时派出总理衙门的大臣许景澄、那桐(这两位比较“亲洋”)以及刚刚从直隶出差回京的军机大臣、刑部尚书赵舒翘等,分头前往各国公使馆,希望能够劝说和请求他们令西摩尔“退兵”——很显然,西摩尔军是公使叫来的,能退兵的也是公使。

这就是慈禧的秘密,她虽然责成裕禄等人,做好了“武力抗洋”的准备,但对于慈禧来说,这是万不得已时才能进行的,是被逼上梁山的。裕禄的“动武”也只是万不得已的情况,在慈禧内心的最深处,她还是不希望与洋人动武,她在尽最后一丝努力避免与洋人开战,抓住最后一丝避战的希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调武卫军左军进京是一种两手准备:如果真的与洋人闹翻了,那就作为天津方面的援军;如果与洋人的关系又好转了,就去清剿义和拳——反正是看需要指哪打哪。而正因为是一种两手准备,不是调过来立即与洋人干仗的,调左军的上谕就只能以“剿匪”的名义发布,这里面涉及一个极小的细节。

给裕禄的命令和给宋庆(马玉崑)的命令是不同的,裕禄原本就在天津,如果洋人进犯,让他率军抵抗就是,而马玉崑需要的是把军队从山海关外开进北京,如此大张旗鼓地调军,极有可能会引起洋人的注意,而慈禧又没有铁下心来与洋人开战,所以上谕中就只能是“剿匪”的名义,将来总理衙门或者马玉崑本人还可以拿这道谕旨给洋人看啊。

老太太,莫非您也知道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

在6月13日,在等了两天还没见西摩尔大军到来的时候,慈禧在应对西摩尔军入京问题上拿出了最为强硬的态度,因为她对洋人的恐惧也达到了顶峰,但吸取了上一次顾此失彼的教训,慈禧这一次并没有只把眼睛盯着洋人这一方面,她也顾及到城内的义和拳。

现在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北京城内拳民的情况,虽然他们已经入城并且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但这都集中在外城。内城城门虽然也是禁旅八旗在把守,但九门的守卫毕竟不同于外城,它更加严格,更何况慈禧之前已经多次严令九门戒严巡查——于是,外城的骚乱也一时无法波及内城,内城只有少量已经混进去的拳民或者本来就在内城的拳民。慈禧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拳民突进使馆区所在的内城,于是6月13日,慈禧再次发布上谕,特别严令了九门加强守卫(“至城门稽查,本有专责,不得稍涉疏纵!”)。

然后,慈禧开始做那两件事情里的第二件——撤换北京市市长,加强对京城的实际掌控(“以内阁侍读学士陈夔龙为顺天府府丞并署顺天府府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原来的顺天府府尹是偏向端王集团的何乃莹(没有他的配合,八旗军也不会那么方便“放水”),而陈夔龙是荣禄的心腹。

对于这一天,慈禧等得太久了,既然端王集团想要掌控京城,那么她自然就要审时度势绝地反击,而不是坐以待毙。既然禁旅八旗里面烂泥一堆、外面铁板一块,只能通过新扶植的武卫军去制衡,那么可以先从京城的行政官员下手,找时机撤换。6月10日,表面上是给端王升了职,实际上是把他放到火上去烤,并且对慈禧的人荣禄所掌握的实权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总理衙门表面上是权力中心,实际上是有权相当于无权,反正涉及洋人的事情大家都搞不定。一句话:以端王入主总理衙门的虚荣换来对北京的实际掌控,值!

但是,慈禧远远想不到的是,她这个时候动手,似乎有点太晚了。

义和拳突进内城!

端王集团是一群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形势、利用形势的人,这“形势”不仅包括洋人对朝廷的举动,也包括慈禧本人的反应——也就是说,他们是躲在暗处,后发出招,而他们手上还有一个目前慈禧完全无法掌控的力量——拳民。

6月10日,在“被升职”之后,端王并没有高高兴兴地去总理衙门坐班,他似乎也很精,看穿了慈禧的意图。端王大人估计是猫在家里和心腹们“观察形势”。

他们只知道,洋兵大队又要进京了,太后又被吓到了,朝廷对于义和拳的清剿又不会像以前那样严厉了,朝廷的政治环境也有利于义和拳和“抗洋”了,更何况——原本调进来震慑他们的董军又被调出去了。好嘛,机会!这是将拳民继续引到内城的机会!

但是,进九门毕竟不像进外城七门,慈禧也已经多次给步军统领衙门下过严令了,崇礼也只听慈禧的。也就是说,端王集团又需要“趁火打劫”,把拳民引进内城还需要一个导火索,一个既能造成大规模骚乱又不会被追责的导火索。

端王集团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导火索很快就来了,而且是洋人送上的。

6月12日,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出现在了内城使馆区外的道路上,他们头戴红头巾,带着马刀——这是使馆区周边第一次出现如此装束的人。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并不是如此装束的人都是拳民,在义和拳进城后,头戴红头巾、携带武器已经成为了北京普通百姓一种自保的措施或者时髦的打扮,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这是非常流行的。所以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拳民,也很可能不是,但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他们实在不该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使馆区附近。

此时的使馆区有“使馆卫队”守卫,也正在等待西摩尔大军的到来,两抹红光突然出现在周边,有一个人正好发现了这一幕。

同类推荐
  • 华人皇帝

    华人皇帝

    高中生茅杰在去美国留学的途中遭遇空难,大难不死后发现自己穿越到了一九一五年。凭着茅杰的足智多谋,和他保留下来的手机中的百科全书软件的优势,他慢慢地靠着商业手段,人际人脉及“先知先觉”的开挂技能,在接下来的美国禁酒令期间,经济大萧条时期,赚取了令人镇惊的财富。拥有财富的同时也增加了他的实力,为了全体华人的福利。茅杰被举荐到华人大佬司徒美堂麾下,利用“百科全书”茅杰成为了罗斯福总统的秘密经济顾问,联合美国黑手党家族甚至控制了美国地下经济的半壁江山!因此茅杰迅速成为华人移民的影子领袖,使华人移民群体,走向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舞台。本书群号496《808》918,欢迎广大书友前来讨论!
  • 心灵帝国:尤里的复仇

    心灵帝国:尤里的复仇

    四五年底,苏联开展一项神秘计划,所有试图刺探情报的间谍无一生还,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何会说“无形的力量扼住了喉咙”?苏联总理发动政变,仅几个月后便突然发动对整个北约的全面战争,他是在自取灭亡还是为神秘计划收集试验品?该计划的负责人尤里突然失踪并卷走大批资料,但随后几个月内死亡。这是他杀吗?一个惊天阴谋正在悄然浮出水面,整个世界竟处在已死的尤里掌控之下!“飞行的碟子”?盟军为何对此讳莫如深?希特勒已死?月球背面竟有无法探测的区域?种种证据表明尤里与纳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自称是另一个试验品的女孩突然出现在尤里的眼中,她是谁?怀着疑虑,尤里踏上了复仇之路,他要寻找真正的答案。
  • 历史快餐.前三世纪:统一旋律

    历史快餐.前三世纪:统一旋律

    公元前3世纪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世纪,整个世界都在进行统一的行动。东方的华夏民族开始了有史以来规模和范围最大的统一历程。秦国作为当时最庞大的军事集团,运用倾国之力,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终于将华夏民族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虽然在昙花一现后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淹没了,但很快就进入了新的统一序曲,汉帝国迅速崛起,开始了新的王朝世纪。他们的邻居印度也开始了新的统一历程,孔雀王朝开创了印度历史上又一个天下统一的帝国。
  • 紧急救援

    紧急救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白衣天使再次成为战士,全国所有人成为志愿者。
  • 热血边军一小兵

    热血边军一小兵

    卫国战争箭魂再现,少年握劍美人相伴,馬革裹尸沙场征战,惩奸除恶力挽狂澜。
热门推荐
  • 一片光

    一片光

    宇宙中以星舰文明形式存在的黑曜石帝国文明发现太阳系地球的存在,发起了第一次星际战争,黑曜石帝国元首与人类太空军司令苏锐同时阵亡,但是人类世界侥幸获胜。几十年后,原人类太空军司令苏锐的孩子苏雨竟然也成为了太空军司令,而原黑曜石帝国元首的儿子也成为元首,苏雨发起第二次星际战争复仇,第二代人又一次卷入了战争,仿佛陷入了相似的轮回,最终由谁结束这一切?只希望一切化作一道光,给人温暖,却又触之不及。
  • 强秦弱楚——张仪

    强秦弱楚——张仪

    《强秦弱楚:张仪》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医妃媚骨

    医妃媚骨

    她,白书竹,二十二世纪天才法医,爆炸现场意外死亡?不慌,摇身一变胖妃子。貌美如花?不存在的。后宫独宠?不存在的。初来驾到?悬案欢迎。受人欺凌?白眼伺候。青铜到王者?soeasy。一边身材管理,一边指点江山。皇上,还喜欢哪宫的妃子?本宫都依你!
  • 你惊艳过我的时光

    你惊艳过我的时光

    一个女人离开一个男人需要走多少步?其实两步就够了,第一步,心如死灰世界崩塌,第二步,将那个男人排斥在外,重新建立一个没有他的世界。简弯弯爱过,疯过,最后终于明白,爱情不是一往情深就会得偿所愿的。
  • 杨凌传

    杨凌传

    天界崩塌,诸神陨落,万千生灵岌岌可危。还有谁能拯救这个即将毁灭的世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道法三千,均源自天道,世人无不妄图证道而成神。杨凌偏要逆天而行,面对天压地拘,他该何去何从?前行之路如此艰辛,就看他如何撕开这天,踏破这地,成就万世伟业!
  • 妖孽世子:征服穿越妃

    妖孽世子:征服穿越妃

    "你真是做最奇怪的事,放最变态的世子!"华惜挽骂道。"还有啊。"血荣淡笑,"要最喜欢的女人。""我不习惯和别人一起睡。"华惜挽拒绝道。血荣伏在她耳边,一字一句道:"那,我非要你习惯不可。"
  • 邪王纵妻携手风云

    邪王纵妻携手风云

    帝都的他和她叱咤风云,人尽皆知,只不过她是全都城老老少少的废柴笑料,而他则是全都城女子的梦中情人,当穿越而来的她和他相遇在一起,又是怎样的一道风景。笑看他们如何携手风云……迷惘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在等着他们。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薄少的替嫁前妻

    薄少的替嫁前妻

    薄凉城这个人一如他的姓氏一样,孤傲,凉薄,寡情,可是周甘微并不在乎,她要的……从来都不是他的靡靡深情!
  • 水法圆明镜揽瓷香

    水法圆明镜揽瓷香

    2013最世文化扛鼎小生哲蛮新作,——水法圆明——系列第一季,镜揽瓷香,剥离红袖,起点风云再起,百万点击,名家推荐,云中书城震撼出版,一成不变的治愈系,借古鉴今的屈辱历史,架空与幻想并存的真实故事,文艺青年的最高荟萃,尽在这里。水法·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