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53200000010

第10章 春秋、战国时期(7)

战国时期,北面的燕国大部分时间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弱于其他国家。燕昭王当国君时,一心想改变这种局面,就放出话来说要招揽贤才治理国家,而天下人都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结果燕昭王很长时间都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

后来有个叫郭隗的智者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却发现马已经死了。可被派出去买马的人却用五百两黄金买来一匹死了的千里马。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

“当大家都知道大王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的千里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

“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知道后,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投奔您啊。”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便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华丽的住所,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经过大家的努力治理,燕国由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后来齐国与燕国交恶,燕昭王又让乐毅兴兵伐齐,乐毅果然能干,一连攻下齐七十余城,将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差点就灭国。此后一段时间内,再也没有其他国家敢小看燕国了。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士争凑燕”原意指人才争着来到燕国,人们多用来比喻人才汇集到某一个组织或地方。

揠苗助长。欲速不达

《孟子》一书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

拔苗助长浮雕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跑到自家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

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一听,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见于《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同时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沉得住气,这样才能有成熟的收获。揠苗助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也说拔苗助长。

商鞅“南门立木”树威信

在战国初期,西面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国求见秦孝公。他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这样朝廷就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并对大家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宣布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10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高到50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壮着胆子跑出来说:“我来试试。”说完便小心翼翼地把木头扛到北门去了。

商鞅便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灿灿的金子,一分也没少。大家看了既羡慕又吃惊,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成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知本思义

此故事详见于《商君书》,《史记》中也有记载,南门立木这个典故较少用到,一般只指法令的颁行要说到做到。

苏秦六国封相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洛阳人,家里不算太富,不过倒也有些资产。他曾在东方的齐国拜师学艺,他在外游历多年,走了好多地方,由于出身不好,人家都不肯用他。

他先是去拜见周显王,说明自己学过一些治国的本领,可是周王身边的大臣都嫌他出身寒微,看不起他,没有得到任用;后来苏秦到了秦国谋求发展,秦惠文王不喜欢任用外来的客卿,苏秦只好又离开了秦国;苏秦在外漂泊多年,衣服已破烂不堪,走了好些地方,却没有一处肯留用他,只好回到家里。

但回到家后,她的妻子不理他,嫂子视他为路人,父母也不想和他说话,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气馁,也不放弃追求,而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于是决心苦读。他相信只要学识丰富了,有了治国的本领,秦国不用我,自有用我的地方。

抱着这种自信和决心,苏秦日夜苦读,一年多以后,他把姜太公的兵书读通了,又读了一些医、农、经济的书。还把古代法令、诏诰等典籍方面的书也读了,然后又对各诸侯国的山川、河流、物产等情况,做了细心的研究,并着意揣摩天下大势。

由于苦读书籍,苏秦的知识日渐丰富。有一天,他想出了“合纵之策”。他认为当时国与国之间矛盾交错复杂,但有一层脉络清晰可见,那就是西方的秦国正在日益壮大,其趋势必然是吞并六国。东方六国要想摆脱被吞并的厄运,只有携起手来,签约合纵以抗暴秦。于是他就出游燕、赵、韩、魏、齐、楚诸国,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各国国君陈述。他从各国的山川险隘、兵员物产,说到秦国日益强盛,威胁各国统治,进而提出联合抗秦的具体措施,终于逐个说服了六国君主,使各国结成抗秦的统一战线。他本人也由此佩六国相印,一时名扬天下。

知本思义

苏秦六国封相的故事,史书和小说中也有很多记载,苏秦的成功,得益于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认准一个目标,以一种钉子般的强劲和韧劲,锲而不舍,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终于从草根走向社会名流。六国封相这个成语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但也会被用来形容某人坐拥高位,身兼数职。

苏秦、孙敬悬梁剌股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但都不受重视。不得已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为此他常常读书到深夜,身体很疲倦,总想睡觉,为了让自己能多学些东西,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他猛然间感到疼痛,大脑也清醒起来,便再坚持读书。

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孙敬也和苏秦差不多,开始当官时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学问。为多学东西,他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但读书时间长,劳累了,就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都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他马上就清醒了,便再继续读书学习。

知本思义

苏秦“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孙敬“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刻苦学习。

张仪巧舌妇簧

战国时的魏国人张仪是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他曾和苏秦一道跟从鬼谷子学艺,连苏秦自己都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在鬼谷子处把学业完成以后,张仪便去游说诸侯。有一次,他在楚相令尹那里赴宴饮酒。席散后,令尹发现自己身上佩戴的玉璧不见了,相府的幕客们都认为是张仪偷走了,他们说:“张仪这个人很穷,品德也不见得有多好,偷相国玉璧的一定是他!”

于是众人便捉住张仪,打了他几百竹板,但张仪是死活都不承认偷了玉璧,大家也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给放了。谁也不会想到,就是因为张仪挨打被羞辱这件事情,终使得楚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得安生。

张仪回到家里,他的老婆叹着气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又怎会遭到这般侮辱呢?”张仪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禁不住笑着回答他:“你的舌头当然还在啊。”张仪说这就够了,自己一定会飞黄腾达的。

当时张仪的学长苏秦已经说服赵王答应加入合纵盟约,与同盟各国结好相亲,但他又担心各国诸侯在秦的进攻下背弃盟约,从而招致盟约的破坏。他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苏秦派人去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就来到了苏秦这里,但来到之后苏秦却对他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了他。说他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如此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啊!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得到好处,谁知反而受到侮辱,他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想去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王见张仪极有智慧和辩才,就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才明白了,他感激地说:只要在苏先生当权之时,我绝对不打赵国的主意。况且如果苏先生当政,我张仪哪有这个能力呢!

知本思义

“巧言如簧”一语本出自《诗经·小雅》,其中有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上面的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史记》中也有记载,其本意为舌头灵巧,像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但多用来形容花言巧语,能言善辩。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战国时的纵横家张仪,曾在楚国受楚相令尹之辱,后来他做了秦的相国,记起了受辱的往事,就让人给楚相令尹说:过去我和你喝酒,根本没有偷你的什么破玉璧,可你却打了我。你给我记住,我回头真的要盗取你的城池等等。至此,张仪开始了他拆散合纵,推行连横的进程!

张仪在秦国连横的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拆散齐楚联盟,孤立这两个可以与秦国争霸的国家,他首先选择了魏国。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张仪去魏国当了相国。

张仪的计划是先让魏国先归附秦国,然后让其他各国仿效魏国的做法;但魏王不听张仪的意见。秦王愤怒之下,派兵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两城,同时暗中给张仪比过去更为丰厚的待遇。张仪在魏居留了四年后,一直没有什么业绩,直到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感到机会来了,又劝哀王归秦,哀王还是不听。于是张仪暗中指使秦国攻魏。魏起兵与秦作战,结果被秦打败。

第二年,齐国又起兵攻打魏国,并在观津战败了魏兵。这时,秦军又来攻打魏国,首先战败了韩申差率领的军队,斩首八万,使各国诸侯为之震惊。张仪心想时机成熟了,于是又劝说魏王道:“魏国的土地纵横不满1000里,士兵不到30万。地势四面平坦,与各国四通八达,没有高山大河的天险。从新郑(韩国首都)到大梁(魏国首都)不过200百多里路,不论战车或者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到达。”

魏国南与楚国交界,西与韩国接连,北与赵国靠近,东与齐国连界,四方都要派兵驻守,这样一算,光守卫边境的兵士就要在10万以上。再说了魏国的地势,自来就是战场。如果南边与楚交好而东边不与齐国交好,那齐国就会从东面进攻;和东方齐国友好而不和赵国亲善,那赵兵就会从北面进攻;与韩国不和,那韩兵就会攻魏的西面;与楚国不亲,那楚兵就会侵犯魏的南面。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格局啊。

“再说了,各国诸侯之所以合纵结盟,是想求得国家安全、巩固君王地位、增强军队力量、发扬本国声威。虽然现在各合纵国把天下当作一家,彼此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杀白马立誓为盟,以坚定彼此的意志。但是即使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之间,都会发生争夺钱财的事,更何况加入合纵的国家了。照这种形式看来,合纵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同类推荐
  • 四月十一日的爱

    四月十一日的爱

    四月十一日的一天,东方龙与欧阳鸿结为夫妻从中引出一段故事
  • 北齐春秋

    北齐春秋

    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一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灵魂重生为东魏权臣高欢之子,历史上北齐开国皇帝高洋。此时天下三分,乱世纷争,且看一代豪杰谁与争锋,结束南北乱象,开创大一统的华夏盛世,谱写出一部可歌可泣的春秋列传!
  • 战戟

    战戟

    在一次军火交易中,由于同伴的出卖,张龙的心脏被子弹击中。机缘巧合他回到了东汉末年吕布的身体中,从此吕布的命运改变了,白门楼再也不是他的终点。看我战戟在手,换一个太平天下。吕布的命运究竟如何,敬请期待!
  • 大良全才

    大良全才

    他是发明家?不,不全是;他是神探?不,不全是;那么,是神医?不,不全是;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也不全是。他丫的,是全才!大二学生,兼职图书管理员卫景轩不知怎的一下子穿越到了平行宇宙间另一个世界的所谓的“大良”朝,成为普通农家子弟。但他机缘巧合结实了不少朋友,并运用自己在21世纪知道的各种知识一步步成为大良全才!《大良全才》读者交流群:837712261
  • 大唐腾飞之路

    大唐腾飞之路

    唐朝,一个空前强大的王朝,灿烂绚丽的文化,万国来朝的盛况,儿女情长,英雄辈出,梦回大唐,长安的夜空是否依旧让我们着迷?且看一个来自现今社会的平凡青年,回到这个有欢笑有泪水的伟大时代,在这大唐的盛世里写下最华丽的篇章?如何以一己之力,推动整个唐朝的发展!
热门推荐
  • 控士

    控士

    在这个强者至上的世界,为了生存,他的生命开始了一次次的冒险!
  • 海贼之光环系统

    海贼之光环系统

    突然穿越到海贼世界?不要急,光环系统来帮你!“船长,快点站好!”“船长,拜托不要乱动好不好?”“船长,敌人这么不经打,什么时候找新的对手?”亚德:“......什么时候我才能上场输出?”一众船员:“船长你躺好。”
  • 愿与君度春

    愿与君度春

    叶婷一个现世界平凡女孩,因为一次机缘进入了一个不存在的朝代,从叶家二小姐,入宫成为当今皇帝的皇后,种种因缘和姻缘,让平凡变成了不平凡,如何才能立身于后宫,如何与他们斡旋,打开小说看后续发展。。。
  • 御剑江山

    御剑江山

    这是一个动荡的江湖世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有的只是战乱与刀剑的碰撞。莫羽,攻略计划的穿越者之一,而他的目的,便是将这个世界彻底攻略……
  • 乱世平民传

    乱世平民传

    一介平民,谱写传奇。(架空历史,争霸小说)
  • 訫殇

    訫殇

    JeanDurasa创作出Margarita的时候,Margarita就已经不在了。而白忻找到失去的一切时,那些早已拥有的,也不在了。
  • 立纪元

    立纪元

    地球已存在了45亿年之久,而反观人类最早起源的时间,可追溯至700万年前。人类所存在的时间相比起地球,是微乎其微的。难道,你认为,就只有这批人类生存发展过?主角张豪,平凡的一个大学生,只想平凡的与父亲过着日子,不想卷入任何纷争,也不往纷争靠近。但命运却不是他能掌控的,一天的事情,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感谢每位能够欣赏本书的朋友,愿在这本书的成长,能让我们彼此熟悉彼此,初来乍到,《立纪元》,有礼了!
  • 都市之混沌大帝

    都市之混沌大帝

    都市少年李潇捡漏得混沌圣宝混沌珠,混沌珠自带一无限升级空间,根据自身修炼进度解锁空间,帮助李潇一步一步走上无上混沌大帝
  • 柔弱女孩蜕变记

    柔弱女孩蜕变记

    我,好像是小女生,很怕受伤。因为他,因为出口恶气,我摇身一变。还等什么,商场职场我做主。对了,那位帅哥,是你伤害我的吗?好,你就是我的人了。
  • 吾乃帝狱君主

    吾乃帝狱君主

    【第一编辑组!霸道冷傲!心狠手辣!残暴藐视!唯我独尊爽文!】吾;帝狱君主!帝狱邪朝君上!当镇压世间一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