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00300000004

第4章 风云际会(3)

彭蕴章江苏长洲人,出身书香门第、高官富豪之家。其高祖父彭定求为康熙十五年状元;曾祖父彭启丰为雍正五年状元,官至侍郎。本人在官场中混迹甚久,受那种不黑不白、无是无非的习气熏染甚深。早在道光十五年考取进士之前,彭蕴章即由举人捐官内阁中书,充任军机章京。考取进士后授工部主事,仍留值军机处,充任章京。此后累次迁官,位至卿贰,咸丰元年以工部侍郎充任军机大臣。咸丰六年十一月原领班军机大臣文庆去世,彭蕴章以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顺序递升为领班军机大臣。在其担任军机大臣的十年间,尤其位至领班军机大臣的四五年间,清政府真是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人民大起义方兴未艾,战意方酣,直欲取清王朝而代之;而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则气势汹汹地打了进来,蓄意侵夺中国的主权,逼迫清政府低头,从广州一直打到北京,不达目的,决不停止进攻。面对如此危局,清政府有多少大事亟需处理,而有不少问题处理当与不当,则又关乎着清朝的存亡。咸丰帝面对一个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捉襟见肘,狼狈不堪。这时他才痛切感到得力助手的重要。无奈彭“蕴章在枢府日,唯阿取容,从无建白,外间戏以彭葫芦称之”,(章士钊:《热河密札疏证补》,《文史》第2辑,第94页。)根本不可能担当此任。薛福成《书宰相有学无识》一文所讽刺的两位宰相,就是祁寯藻与彭蕴章。不过,当时皇帝身边,除军机大臣外,还有一种少为人知的御前大臣。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清代官制上的一大发明。清王朝“鉴明弊政,不许寺人干政”,“内廷事务,特设御前大臣,皆以内廷勋戚诸臣充之,无定员,凡乾清门内之侍卫、司员,命其统辖。每上出宫巡幸,皆橐鞬扈从,代宣王言。名位尤重,仿两汉大将军制,而亲谊过之。初尚命军机大臣代摄”,“后特分析,体制尤正”(《啸亭杂录》,第1卷,第4页。),但从此不再办理政务。如今形势严峻,亟须代谋之人,咸丰帝遂将其两种职能合并起来,由御前大臣“代摄”军机大臣之责。也就是说,咸丰帝失望之余,不得不改弦更张,将军机大臣弃置一旁,任用满族亲贵,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及其同父异母弟肃顺等御前大臣,遂得以用事。于是,御前会议渐渐取军机处而代之,而其权势则尤过之。章士钊曾引用李慈铭《日记》以说明这一权力转移过程。“比国事日亟,上知宰执无能为,颇任宗王及御前大臣,枢密之权渐替。……或谓长洲在枢府,时御前某大臣骄甚,凡枢臣拟旨,径取笔涂抹之。长洲虽不敢违,然默然自守,不肯曲附。而同官如匡公源、穆公荫、杜公翰、文公祥,尤恭谨承顺恐后。于是,枢柄尽移于御前诸贵,而长洲终以不为所喜,受其排挤云。”章士钊解释说:“御前某大臣者肃顺也。宗王及诸贵,则统郑、怡王言之。”(章士钊:《热河密札疏证补》,《文史》第2辑,第94页。)不过,这里还应补充一句,所谓“长洲”者,彭蕴章也。至于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章士钊则采取客观叙述的方式,将三条成因中的一、二两条(形势紧张、军机大臣无能)与第三条(肃顺跋扈)相提并论,且似有非此即彼之意。而事实上,恐怕三条原因都有,也不会没有主次之分。肃顺专横跋扈,凌轹同僚,原因不外有三:一是政见不同;一是有权有势,身份高贵;一是个人性格,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者也。第一点留待后议,现仅就后两条做点分析。论出身肃顺不过是闲散宗室,曾长期四处游荡,无所事事,给他做个散秩大臣、奉宸苑卿之类,也只是为了照顾他的衣食,无论如何也没有欺压军机大臣的资格。至于权势,则全是咸丰所授予。而军机大臣本是皇帝的亲信,并非肃顺的家奴,他欲行欺压,也要看咸丰的态度。所以,这些原因都是次要的,派生的,由咸丰皇帝的态度决定的。正是由于国势危急,咸丰帝极需助手,欲行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人,所以才弃军机大臣如敝履,放纵肃顺如虎狼。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详述。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肃顺的地位已凌驾于军机大臣之上,握有国相的实权,成为事实上的丞相。无怪乎章士钊在讲完上述情况之后,会从中得出结论说:“观此,当时朝政机枢,盖全掌于肃顺一人之手。”(《热河密札疏证补》,《文史》第2辑,第94页。)薛福成亦称,载垣、端华、肃顺三人盘结,“同干大政,而军机处之权渐移,军机大臣皆拱手听命,伴食而已。”还说怡、郑“二王实皆庸愦无能,其揽权窃柄一以肃顺为主谋”(薛福成:《庸庵笔记》,上海埽叶山房民国十一年石印版,第1卷,第12页。)。

肃顺字雨(又豫)亭,宗室远支,郑亲王端华异母弟,行六。道光中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咸丰帝即位,擢内阁学士,兼护军统领等职。以其敢于任事,渐受重用。咸丰四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历任礼部、户部侍郎。咸丰七年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兼都统,渐与廷议。怡亲王载垣与郑亲王端华虽地位显赫、同被重用,但办事能力不大,遇事也拿不出什么主意。而肃顺为人机敏、刚毅,虽属不学无术,但却遇事果断,敢作敢为,具有一定社会经验与办事才能。尤其长期生活与接近社会下层,洞悉社会弊端,痛恨官场的昏庸腐败,嫉之如仇,受命之先,即于咸丰召见时提出“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的主张,“皆当上意”(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崇文书局1918年版,上册,第75页。)。也就是很合咸丰的口味。当时,“内忧外患”,形势严重,整个清王朝岌岌可危。而清政府各级官员,从中央到地方,除少数警觉、振奋者外,绝大多数贪污纳贿,依然故我。咸丰帝心急如焚,极欲从政治上扭转清政府的危机局面,遂大刀阔斧,严刑峻法,对吏治严加整顿,接连兴起几个大狱。当时主要有议约违旨案、顺天乡试舞弊案、户部宝钞处贪污案,元老重臣耆英、柏葰或赐死,或处斩,涉案官员株连甚众。主管户部的大学士翁心存几被科以重罪,被迫休致。据当时的记载和后人的研究,对于清政府数年之间所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肃顺从中起了很大作用。《清史稿》载:咸丰八年“英法联军犯天津,起前大学士耆英随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往议约。耆英不候旨回京,下狱议罪,拟绞监候,肃顺独具疏请立予正法,上虽斥其言过当,即赐耆英自尽。大学士柏葰典顺天乡试,以纵容家人舞弊,命肃顺会同刑部鞠讯,谳大辟,上念柏葰旧臣,狱情可原,欲宽之;肃顺力争,遂命斩。”户部为裕饷,印行纸币,铸行当百、当五百大钱,设置宝钞处、官钱总局分管其事。“肃顺察宝钞处所列‘宇’字五号欠款与官钱总局存档不符,奏请究治,得朦混状,褫司员台裴音等职,与商人并论罪,籍没者数十家。又劾官票所官吏交通,褫关防员外郎景雯等职,籍没官吏亦数十家。”(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册,第11699、11670页。)一时朝野震惊,秩序肃然,风气大为好转,直到肃顺被处死之前,再没有发生过考场舞弊案件。可见,当时对吏治的整顿还是取得一定成效的。其实,当时对犯罪大臣的处置,并未超出清朝的法律规定,尚不如顺治年间同类案犯所受惩办之重。只是由于那拉氏、奕政变之后肃顺被杀,诸多事实遭到歪曲,(参见《清代全史》第7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259页,309—323页。)不少问题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细察肃顺所为,虽难免挟嫌报复、杀人树威的成分,也显得有些感情用事,急于求成,但其主旨是与咸丰皇帝相同的,亦不失为对症下药,整顿清朝吏治的良方。所谓久玩之后,振之以猛,正是诸葛亮治蜀的指导思想,若能长此以往,清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所以,当有人批评咸丰帝“求治太锐,不免操之已蹙;除弊太急,不无过为已甚”时,他立刻下诏予以反驳,称“联执两用中,毫无偏倚。近来诸事苟且,即如现办户部钞票局一案,弊端迭出,若不严惩,何以肃法?徒持宽大,尚未平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日。)然而,肃顺毕竟不学无术,亦非丞相之才。为相者不仅为皇帝制定并具体执行国家方针大计,还须统率群僚、和衷共事,故有所谓“是非不可太清、爱憎不可太明”之说,以使人敢于接近自己。而肃顺心胸偏狭,作风霸道,行事狠戾,刻人宽己,有似酷吏行径,殊非丞相所宜。加以当时满朝文武贪渎成性、因循苟且,他的所作所为也就不仅惊世骇俗,简直可以说人人自危了。不过,我们仍能从中看出,肃顺当时“独被信任”、凌轹群僚的特殊地位,亦隐然一当朝宰相、政府首脑了,说他实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似亦不算过分。尤为重要的是,当他的意见与咸丰皇帝发生分歧时,敢于坚持己见,起而抗争,更是多年来从未有过的。自从明初朱元璋兼夺相权、建立廷杖制度以来,尤其鳌拜、和珅被杀之后,极少有人敢跟皇帝相争。故肃顺所行之事、所处之位、所执之权,与明初以前的丞相颇为相似,而与明、清各朝的成例大不相同。因而,不少论者不明就里,将这一特殊历史现象的成因,或者归之于肃顺的强梁、咸丰的懒惰,或者视肃顺为非法篡权,惊其连军机大臣都不是,何以竟有那么大的权力?有人甚至把肃顺看成怪物,用一般成见解释其所作所为,以论证那拉氏、奕发动政变的合理性。他们面对晚清历史上这一难解之谜,所以不能做出恰当解释,其主要原因还是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皇帝一人难以独支危局,不得不倚任强有力的宰辅。这样,在中央政权的实际运作中,就不能不容忍与默许相权的存在,非如此则不能发挥其作用。

那拉氏、奕政变上台之后,虽然取消了大臣赞襄政务制度,实行垂帘听政,但中央政权的这种权力结构却并未改变,相权不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惟那拉氏取代咸丰,奕取代肃顺而已。

从个人地位来说,奕原本是道光帝遗诏特封的恭亲王,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又是同治皇帝的亲叔,那拉氏的小叔子,可以说既亲且贵。政变之后,那拉氏又酬其拥戴之功,封其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主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个人关系来说,留任新任军机大臣桂良、文祥、宝鋆等人,不是他的岳父,就是亲信、死党,遇事看其眼色,再加上议政王头衔,更使奕名正言顺地成为政府首脑,当朝宰相。同时,那拉氏虽掌握最后决定权,但却没有治国才能与经验,遇有国家大事拿不出什么主张,在这方面尚不如咸丰帝,只是阴狠毒辣,善弄权术而已。再者,她靠奕的力量政变上台,满朝文武多属奕一党,遇有分歧不能不容忍退让,只是明辨君臣之份,使其安于臣位、不敢作非分之想而已(参看《清代全史》第7卷,第324—325页。)。这样,自咸丰十一年政变上台至同治四年取消议政王称号的五年之间,清朝中央政府就形成了垂帘听政与亲王议政的联合体制,出现帝、相并存的局面。整个朝政的制定与实施,无不出于奕之手。遇有重大事项,总是先由奕提出主张,经那拉氏照准,再交由奕具体执行。其地位之煊赫与实际上所起作用之大,则都超过肃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相。其议政王的头衔尤非一般。满清贵族入关之前,虽曾有过八王议政制度,康熙初立亦有过四大臣辅政之事,但究非一人专任可比。八人、四人尚有相互之间的牵制,而一人专任则国家诸大政,事事处处皆可参与议定,其情形同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有些类似,较之古时丞相权位尤重。正像有人说的那样,“军机仅事承宣,久无实权,唯恭忠亲王议政时略可专断。”(金梁:《光宣小纪》,1933年版,第55页。)当时虽行垂帘听政之体制,但“两宫初政,春秋甚富,骤遇盘错,何能过问?”所以,“所承之旨,即军机之旨,所出之谕,即军机之谕”,一时形成太后听政其名、亲王议政其实的局面。有人还进一步解释说:“两宫垂帘听政,则军机必以亲王领班,下以数大臣辅之,所谓军机大臣是也。凡事由亲王作主,商之大臣而定。每日上班,必由领班之亲王开口请旨。所请何旨?即未上班时所商定者,虽偶有更动,亦罕矣。”(何刚德:《客座偶谈》,1934年线装本,第1卷,第9页、第1页。)

那拉氏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其内心深处,对于这种权力分配方式是很不满意的。只缘当时自己根基尚未稳固,羽翼尚未丰满,尤其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大起义还没有镇压下去,尚需借重恭亲王的力量。所以,她表面上对奕处处迁就,事事容让,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而实际上则无时无刻不以警惕的目光看着恭亲王的一举一动,一旦时机成熟,就可迅速出击,剥夺其特殊地位,兼并其手中的相权,以重新恢复旧制,做一个独断专行的女皇。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就是同治四年的春天。这时,太平天国革命已被镇压下去,湘军首领曾国藩也被收拾得服服贴贴,再没有什么外部力量足以构成对清廷的威胁,于是,就开始动手解决恭亲王奕的问题了。

早在辛酉政变取得胜利之初,即处死肃顺的第二天,那拉氏就发布上谕,借题发挥,对奕等提出警告:“王、公、内外文武大臣均受皇考大行皇帝深恩,特备任使”,“倘敢纳贿招权,营私舞弊”,“载垣等前车具在”。“嗣后倘有如载垣等专擅不臣者,尔王、大臣等以及科、道即行参奏”,“倘仍前缄默”,“联不能宽宥也!”(《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辑,第117—118页。)奕一看便知这主要是针对自己的,遂于次日急急上奏,表示要“尽心竭力,一秉公忠,与在廷诸臣认真办理,以期仰慰先帝在天之灵,用酬委畀深恩于万一。”并请求“明降谕旨,饬下中外大小臣工,嗣后于朝廷用人行政贤否是非,务当各抒己见,据实胪陈,以求折中至当。而臣得借以多方历练,庶不致有陨越之虞矣!”(《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辑,第121页。)实际上,奕与那拉氏较量的第一个回合就落在下风,臣服于慈禧太后的脚下,但却并未从中看透那拉氏的为人,也没有接受应有的教训。他生长深宫之中,自幼处于尊宠的地位,加以性情虚浮,社会阅历甚少,实际经验尚不如自幼生长民间的那拉氏。赵烈文说他“聪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身当姬旦之地,无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势极而虑不出庭户。”(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台北学生书局,同治六年七月初九日。)其智囊宝鋆也说:“恭王虽甚漂亮,然究系王子,生于深宫之中,外事终多隔膜,遇有疑难之事,还是我们几个人帮忙。”(《客座偶谈》,第1卷,第9页。)所以,对于政变上台后他与那拉氏的关系,并没有看透,虽然垂帘听政之初,那拉氏曾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但稍过即忘,不知自警,很快忘乎所以,恃功骄盈之态难以自掩,从而为那拉氏重新兼夺相权提供了可乘之机。只是恭亲王在朝臣中有一定威望,又有统兵在外的胜保为其军事支柱,故动手之前必须先除掉胜保。

同类推荐
  • 三国之绝世神级系统

    三国之绝世神级系统

    穿越成袁术之子袁耀,此时便宜老爸袁术已死,要啥没啥,没名望没地盘没人马,处处还召人不待见,处境艰难。没关系,我有绝世神级系统,召唤历史名将谋士,为我所用。你有虎痴许褚天下无双,我就召个冉闵,一较高下。你有诸葛亮多智近妖,我就给你召个刘伯温,比比谁的智谋更胜一筹。西府赵王李元霸,梁山好汉鲁智深,南宋第一枪高宠,巾帼不让须眉的秦良玉,……各代名将,尽入我麾下。且看无名废材,如何逆天崛起,碾压三国,北逐蛮夷,踏平整个大陆,成就传奇霸业。
  • 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

    批判史学的批判--刘知几及其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刘知几述评”,包括“导论”、“刘知几生活的时代氛围”、“刘知几史学批评方法论:历史的批评”三部分内容。下卷为《史通》引用文献考证,按照四部分类法及时间顺序对《史通》引用文献逐一进行考证,具体体例是先列书名,次记引用条数,以便定量分析。
  • 激荡的百年史

    激荡的百年史

    本书以短小精悍的笔法,从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历史角度,深刻地记录了日本自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起到20世纪60年代的100年间日本所经历的波折起伏。作者吉田茂的政治领袖的视角,阐述了日本百年来所发生的,从明治维新的崛起到战败后的低谷,再到借助战后良好的发展机会重新站起来的历史。本书同时收录了百年间,外国人眼中的日本,以及作者在日本战后的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经济的论文和时事评论。总体而言,由字里行间更多流露出的并非是文学上的趣味,而是政治家所独有的理性、坚忍、实干和勇气。
  • 九龙夺帝

    九龙夺帝

    皇位真的比情感重吗,为了夺得帝位,九位人中之龙,竟成夺珠之势,无所不用其极,只为了那至高无上,最后即使能傲笑天下,可却都成为了失败者。
  • 楼兰遗梦

    楼兰遗梦

    一名驴友,在楼兰遗址遇险魂穿到了古代,先后被两位楼兰公主看上,但公主必须嫁给王子,他为了抱得美人归,只好奋发图强,打败一个个西域王子,驱逐一次次外族入侵……
热门推荐
  • 少侠过两招

    少侠过两招

    你们吃下这个便可有效,这时张天从腰包里拿出一包无敌究极加强版的泻药,旁边的人左嫖右望的看着说道:你滴!这个要可中。可中可中那肯定中吃了无效你找鹅!张天一脸自信。大家好我是新手作者,希望哪里不对的地方多多指点下嘿嘿嘿~
  • 再见最美祭礼

    再见最美祭礼

    很多时候,宁愿被误会,也不想去解释。信与不信,就在你一念之间。懂我的人,何必解释平时总是嘻嘻哈哈,什么都无所谓,可是转过头去,笑容里分明有几分无奈。其实,自己就是一个孩子,疼了会哭的孩子。不要等我流泪,你才明白我的悲伤。不要等我消失,你才知道我的存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下第一从自动寻路开始

    天下第一从自动寻路开始

    上古传承,蛮荒巨兽,重启洪荒。陆泽带着自动寻路来到这个世界上:千年灵草;万年朱果;天外陨铁;剑门仙女(划掉).......无处遁形。
  • 仙君:我们双修吧

    仙君:我们双修吧

    舒夏医德崇高,医术精湛,二师兄玄清与她纠缠不清,小师妹雪芝为此争风吃醋。都说女人在感情面前就是一白痴,小师妹为了维系自己的爱情,竟然心狠手辣的将舒夏推向悬崖!不料舒夏不但没有死去,反而却轮回到了六年前。在已经经历过的种种画面里,舒夏不断地修复着自己!
  • Tfboys之你是我的唯一

    Tfboys之你是我的唯一

    他们是星光,却让三个女生为他们而痴迷,在三个男生和三个女生之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哈佛凌晨五点半

    哈佛凌晨五点半

    《哈佛凌晨五点半》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哈佛大学的精髓教育理念和丰富的人生哲理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来,它更像是一本青少年的修身指南,它有“延伸阅读”让读者在领略哈佛大学的精髓理念之外感受大千世界和生活百态的故事和文化,也有“哈佛成功秘籍”,让读者朋友深入地学习和领悟以期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迈向成功,还有一些心理测试题和哈佛大学的面试题,让读者们测一测自己跟哈佛大学的学子和成功人士的差距在哪里。
  • 我真的不强啊

    我真的不强啊

    回到南天上域查明真相,不论是复仇还是毁灭,这是南宫夜的执念!没有人与事能阻挡少年的脚步。即使是龙族、古尸也得避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