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14400000018

第18章 中卷(2)

【原文】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①。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夫心之体,性也;性之原,天也。能尽其心,是能尽其性矣。《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又云:“知天地之化育,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此唯圣人而后能然。故曰:此“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其心者,未能尽其心者也,故须加存之之功;必存之既久,不待于存而自无不存,然后可以进而言尽。盖“知天”之“知”,如“知州”“知县”之知。知州则一州之事皆己事也,知县则一县之事皆己事也,是与天为一者也。“事天”则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犹与天为二也。天之所以命于我者,心也,性也,吾但存之而不敢失,养之而不敢害,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②”者也。故曰:此“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至于“夭寿不贰”,则与存其心者又有间矣。存其心者虽未能尽其心,固已一心于为善,时有不存,则存之而已。今使之“夭寿不贰”,是犹以夭寿二其心者也。犹以夭寿二其心,是其为善之心犹未能一也,存之尚有所未可,而何尽之可云乎?今且使之不以夭寿二其为善之心,若曰死生夭寿皆有定命,吾但一心于为善,修吾之身以俟天命而已,是其平日尚未知有天命也。事天虽与天为二,然已真知天命之所在,但唯恭敬奉承之而已耳。若俟之云者,则尚未能真知天命之所在,犹有所俟者也,故曰:所以立命。立者“创立”之“立”,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之类③。凡言“立”者,皆是昔未尝有而今始建立之谓,孔子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者也。故曰:此“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④”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己者也。

【注释】

①“朱子”句:语出《中庸章句序》:“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

②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语出《礼记·祭仪》:“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意为父母把子女完好地生下来,子女要好好地保全身体发肤,等到死时完完整整地归还给父母,这才是孝。

③“立德”句: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讲做人的几种境界。

④率天下而路:语出《孟子·滕文公上》:“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意为对一个人来说,各种功匠的产品对他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每件东西都要自己制造出来才能用,这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译文】

来信说:“先生对《大学》旧本进行注释时讲,致知是对心的本体的认识,这固然与孟子‘尽心’的主旨相同,但朱熹先生也以虚灵知觉作为人心的本体。然而尽心是由于认识了天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这话是对的。但是据我推测,你之所以说这话,大概是还有不尚明白的地方。朱熹先生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将“存心、养性、事天”看成是诚意、正心、修身,而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看作是认识的极致、仁爱的巅峰,是圣人的事。若依我之见,则与朱熹先生恰好相反。“尽心、知性、知天”等,生而知之,并付诸实践的,只有圣人才能够做到;而“存心、养性、事天”等,通过学习才知道,并付诸实践的,是贤人们的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等,难以获得知识,勉强能够实践,这是学者们的事。哪里能轻易将“尽心知性”当作知,将“存心养性”当作行呢?你乍一听到我这话,一定又感到非常吃惊了。但这当中实在并无可疑之处,听我给你一一解释。心的本体就是性;性的本原就是天理。能尽其心,是能够将天性发挥到极致。《中庸》里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将他的天性充分发挥出来。”又说:“知道天地万物的化育,验之于鬼神而不怀疑,这是知天。”只有圣人才能如此,所以说:生而知之,并付诸实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存养本心的人,是没有能尽其本心,因此还须加个存养的功夫;存养久了,不用特意存养而无时不在存养,然后才能进一步谈到尽心。也许“知天”中的“知”,就如“知州”“知府”中的“知”一样,知州就是一州之事都是自己的事,知县就是一县之事都是自己的事,“知天”,是与天为一,融合一体。“事天”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大臣侍奉国君,与天还是分开为二了。上天赐予我们的,是心、是性,我们只能保留不能遗失,只能养护不能损害,犹如“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一般。所以说,“学知利行”,是贤人的事情。“夭寿不贰”,和存养本心的人又有区别。存养本心的人虽然不能尽心,但他本来就是一心向善的,有时会失却本心,只需再加以存养就行。如今要求人不管夭寿始终如一,这仍然是把夭寿一分为二。因为夭寿而分心,是因为他向善的心不能始终如一,还谈不上存养它,尽心又从何说起呢?现在要求人们不要因为夭寿而改变向善的心,犹如说生死夭寿自有天定,我只要一心向善,修养身心以待天命而已,这主要是因为他平时并不知道有天命。事天虽然是把人和天分而为二,但已知道有天命存在,只要恭恭敬敬地顺应天命就行了。说等待天命,其实是还没有认识天命,还在等待,所以孟子说:“所以立命。”“立”,即“创立”的“立”,就如“立德”“立言”“立功”“立名”中的“立”。大凡说“立”,就是从前没有,现在才建立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此:所谓“困知勉行”,那是学者的事情。如今将“尽心、知性、知天”看作格物、致知,让初学者不能不分心,就指责他不能像圣人一样生而知之并付诸实践,这纯粹是无中生有,使人不明就里,疲于奔命。现在,格物、致知的弊端很显然了。你说重视外在知识忽视内在修养,博学又不得要领,这难道不是它的弊端吗?这是做学问的关键之处,在此出错,就会无处不出差错了。这正是我之所以冒着天下人的非议、诽谤、诬陷,不顾身陷囹圄,仍说个不停的原因。

【原文】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①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②,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注释】

①即物穷理:意为通过接触事物来研究事物的道理。语出朱熹《大学章句》:“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②晚年定论:王阳明作《朱子晚年定论》,收录朱熹一些包含“厌繁就约”“涵养本原”等论点的书信,认为朱熹晚年改变了观点,与陆九渊的观点接近。此说遭到后世的非议。

【译文】

来信说:“听先生给学生讲过‘即物穷理就是玩物丧志’,还将朱熹先生晚年有关‘厌繁就约’‘涵养本原’学说的书信拿给学生看,我认为事实恐怕不是这样。”

朱熹所讲的格物,就是指在具体事物上穷究其理。即用心在具体事物上探求事物原本的理,如此就将心和理一分为二了。在具体事物上探求物理,就像在父母那里探求孝敬的道理。在父母那里探求孝的理,那孝的理在我们的心中呢,还是在父母那里呢?如果是在父母那里,那么,父母去世后,我们不能孝敬了,孝的理不就在我心中消失了吗?看见小孩将要落入水井,就会产生恻隐之心,这个理究竟是在孩子那里,抑或是在我们心中呢?或许不能跟着孩子跳入井中,或许能够伸手拉住小孩,这都是所说的理。这个理果真是在小孩那里,抑或果真出于我内心的良知呢?以此类推,万事万物的道理无不是这样,由此可知将心与理分而为二是错误的。将心与理一分为二,是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这是孟子曾严厉批判的。“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你既然已经明白了,为何还如此说呢?我说它是玩物丧志,难道你以为不可吗?我讲的格物致知,是将我心的良知推广到一切事物上去。我心的良知,就是天理,把我心的良知推广到一切事物上,一切事物就都能得到理了。推广我心的良知就是致知。一切事物得到这个理就是格物。这才算是将心与理合而为一。将心与理合而为一,那么,我前面所说的和我对于朱熹先生晚年定论的看法,就不言自明了。

【原文】

来书云:“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非学、问、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则善恶之机、真妄之辨不能自觉,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盖承沿旧说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①。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盖学之不能以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辨,辨即学也,即行也。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解其惑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说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以异于后世之说者,正在于是。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②,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伥伥然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毻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注释】

①操觚染翰:意为提笔作文。觚,古人书写时用的竹筒。翰,笔。

②人一己百:语出《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同类推荐
  •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吴光远主编的《哲学大师谈人生》立意在于聆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们讲人生哲理,包括四篇内容:《尼采:不做“好人”做强者》《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马基雅维里:我就是教你“恶”》《弗洛姆:有爱才有幸福》。尼采、弗洛伊德、弗洛姆、马基雅维里等思想大师的人生观由他们自身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未必全然适应今天的中国人,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哲学大师谈人生》,了解西方哲理时,务必带着自己的眼光,批判地吸收。
  •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

    《<哲学的贫困>导读》共四章,分别为“《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批判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哲学的贫困》第一章导读”、“批判蒲鲁东的哲学:《哲学的贫困》第二章导读”、“《哲学的贫困》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哲学的贫困>导读》以《哲学的贫困》写作背景和内容结构为切入点,引领读者对《哲学的贫困》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研读,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也有助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在。
  • 官道曾国藩

    官道曾国藩

    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誉之者称其为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完人”、“千古圣相”;毁之考’称其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是一个永远值得你去认识、了解的人物。官道亦为人道,人道成就官道,为官之道,学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素书全鉴(第2版)

    素书全鉴(第2版)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本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

    《陈来儒学思想录:时代的回应和思考》是陈来先生三十多年来儒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儒学与现当代、古典儒学新诠、论现代新儒家、国学论衡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文化观、儒学观和国学观,展现了新时代儒家思想在实践智慧方面作出的新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青春之恋曲

    青春之恋曲

    《青春之恋曲》是一部约九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以金丰、徐倩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的。然而它不仅仅是描写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式的小说。也围绕着丰、倩爱情主线,作品表现了这一世代富贵与贫寒之家的生活差别,以及少爷、小姐们的爱情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与之同时,以金丰周围朋友们的爱情为辅助,描写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及他们的生活经历,奋斗与追求的远大理想的目标,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长篇爱情小说还展现了这些年轻人,才子、佳人,在思想中对贫富之人平等相待,共同的愿望是宏济苍生,做出了可歌的丰功传奇,并引人入胜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他们的言语、行动的刻画、皆流畅机趣而富于个性特征。尤其是对话、心理描写部分切合人物的身份、教养、性格以及特定环境中的心理,他们天真憨厚,精明睿智,善处进退,善良懦弱,心地偏狭,泼皮无赖,个个独具面目,绝无雷同。如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并且活灵活现,跃然纸上。《青春之恋曲》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体现了极其平淡中,创造了耸人听闻的传奇,充分表扬了这一世代才子佳人们非凡的“创新思想”的功力,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深度性与广度性。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
  • 我的元素大陆

    我的元素大陆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少年,他天生不凡,他的诞生无疑改变了这片土地,紧张刺激的冒险等着他,他将带领伙伴们打败boss,拯救整片大陆。
  • 以辰

    以辰

    巨木参天万古穹,清虚洒地薄雾空。夜降霜落晨风起,散得九霄满天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日事日清:打造高效的执行模式

    日事日清:打造高效的执行模式

    请用以下标准衡量自己是否尽职尽责: 能否在规定期限的前一天完成忙务; 能否把每件普通的小事处理得漂亮至极; 能否犯上司交代的事情做得既周到又完美; 能否把一项趋于想像的重任做得恰到好处; 能否把那些别人可以做到合格的事情做到优秀,把别人可以做到优秀的事情做到卓越。 如果在以上内容中,你能做到不止一项“能”,那么你就成为了一个日事日清、能够担当重任的员工。如果还未能做到,请你阅读本书。
  • 不死先生和他的弟子们

    不死先生和他的弟子们

    没有人知道不死先生叫什么,也不知道他从哪一天开始便住在这里了,村里的人只知道,这位先生已经活了很久了,似乎,出生在这里的祖祖辈辈就没有不认识他的。他常年居住在一个方方正正的石洞里,人们管那里叫活死人墓,因为洞里就他一个人,洞外却是墓冢成片,也不知道是谁的…问他,他总是笑笑说:“王侯将相,布衣黔首,皆葬于此,要去辨认,让我如何辨清,岁月埋骨,历史长流,他们都已经被忘记在这里了啊…”但有时候在人们眼里他又是疯疯癫癫的,时常会指着一块块残破的石碑对人说,“喏,你瞧,那就是李白那家伙的墓碑,哦,还有他旁边那个是曹操的,稍靠里边得那个是骆宾王的……他们以前都是我的弟子啊,哈哈…”虽然,疯疯癫癫,人们却也不以为意,因为,先生还是很可爱的,他年轻英俊,幽默又不失风度,最重要要的的是先生会除邪斩妖的本事,护着我们这一方的平安。
  • 系统之盗取天道意志

    系统之盗取天道意志

    魂穿入异界的姜辰意外融合了天道意志的一部分,却发现天道正被蚕食,自己凭借一小部分天道无意中捕获游走于诸天的系统,于是,“叮!宿主成功吞噬天道意志,获得十万点贡献值!”“警告!天道意志本源暴动!建议宿主自我了断规避天罚!”
  • 那一抹蔚蓝

    那一抹蔚蓝

    我已经不再是我了。当我回头时无尽星空下那一抹蔚蓝色依旧那样的绚丽,那是心之所向
  • 重战三国

    重战三国

    本是毕业博士,可为救一个小男孩,而出车祸,导致穿越到了这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又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太平要术。发现了太平要术中的秘密。切看他如何创造出属于他的三国时代。
  • 幻世劫传

    幻世劫传

    一个天赋异禀的少年,面对着弱肉强食的幻世大陆,顽强地谱写着关于自己传说。魔界的尾追堵截,人界的肆意杀伐,遥远异族的贪婪觊觎,少年始终不忘内心深处的神秘召唤,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强者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