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14400000029

第29章 中卷(13)

【注释】

①罗整庵: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明代着名理学家,对陆王、程朱均有所批评。少宰,次长,明清时侍郎一职的别称。正德十五年(1520年)夏,罗整庵请假住在老家,听说时任江西巡抚的王阳明将溯赣江至赣州,就写了《与王阳明书》,在阳明经过泰和时交给他。此信即是阳明对该信的答复。

②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意为不修养品德,不讲求学问。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阳明顿首谨启:

昨天幸蒙您关于《大学》的教诲,因匆匆上船,未能一一作答。趁早上在船上稍有时间,再把您的信取出来拜读了一遍。我担心到了江西之后,各种人事又如往常一样繁杂,因此先简略地回复您,请您指教。

您在信中教诲我道:“认识圣道固然很难,而体悟圣道则更难了。圣道确实不容易弄明白,但是学问也不能不讲。恐怕不能安于自己已有的见识,就把它当作学问的最高准则吧?”

不胜荣幸!我在哪里还能听到这样的教诲呢?我怎么敢自以为见识已经达到了顶点而满足于自己的见识呢?我正想要借助天下的有学之士来阐明圣道呢。然而多年来,听到我的学说的,嘲笑的有,非议的有,谩骂的有,置之不理、认为不屑一顾的也有,他们怎么肯教导我呢?又怎么肯为了教导我而反复设喻、心存忧虑唯恐来不及纠正我呢?所以,天下关爱我的人中,本来就没有谁会像您这样执着而深切,我应该怎么感谢您呢!“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尚且为此深感忧虑,而后世的学者稍微能够传习经文训诂经典,便都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学问,不再讲求学问,真是可悲呀!圣道必须先体悟才能后认识,而并不是先认识了圣道之后才下体悟圣道的功夫;圣道必须先学习之后才能明白,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而世间讲学的人有两类,有用身心来讲学的人,有用口耳来讲学的人。用口耳讲学的,其揣摩猜测,讲的是捕风捉影的东西;而用身心讲学的,其行为与着述、学习与观察,都是确确实实求之于自己的良知。明白这一点,就懂得了孔子的学说了。

【原文】

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

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功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误,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译文】

您在来信中教诲我说“《大学》旧本的恢复,是因为我提倡做学问应当探求于心内,而程、朱的格物学说却不免探求于心外,于是我废弃了朱熹分章的做法,并且删除了他增补的传注”。

我不敢这样。学习难道还会有内外的区分吗?《大学》古本是孔门流传下来的旧本,朱熹怀疑这其中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便加以改正补充。在我看来,旧本里本来就没有遗漏和错误的地方,所以全部遵照旧本而已。我的过失在于过分相信孔子,并不是故意废弃朱子的分章并且删掉他所做的传注。做学问,最重要的是用心体悟。即使是孔子所说的话,用心体悟了,觉得不对,也不敢就把它当作是正确的,更何况对那些不如孔子的人所说的话呢?用心体悟后认为正确,那么即使是普通人说出来的话,也不敢认为是错误的,更何况是孔子说的话呢?况且《大学》旧本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如今来阅读它的词语句子,仍觉得明白通顺,而其中的功夫,既简易又可行。又有什么依据能断定这段一定是在这里,那段一定是在那里,这里怎么有了缺漏,那里怎么有了错误,于是对它加以改正增补呢?这难道不是把背离朱熹看得过重,而把违逆孔子看得过轻了吗?

【原文】

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功夫也?”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唯其功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①“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②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

“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功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凡执事所以致疑于“格物”之说者,必谓其是内而非外也;必谓其专事于反观内省之为,而遗弃其讲习讨论之功也;必谓其一意于纲领本原之约,而脱略于支条节目之详也;必谓其沉溺于枯槁虚寂之偏,而不尽于物理人事之变也。审如是,岂但获罪于圣门,获罪于朱子?是邪说诬民,叛道乱正,人得而诛之也,而况于执事之正直哉?审如是,世之稍明训诂、闻先哲之绪论者,皆知其非也,而况执事之高明哉?凡某之所谓“格物”,其于朱子九条③之说,皆包罗统括于其中。但为之有要,作用不同,正所谓毫厘之差耳。然毫厘之差而千里之谬,实起于此,不可不辨。

【注释】

①“精义入神”四句:语出《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意为精研义理达到神妙的境界,便可以运用;运用所学而安身,可以提高品德修养。

②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意为这是天赋的德性,内则成己,外则成物,是综合内外的规律。语出《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③朱子九条:朱熹在《大学或问》中提出的关于格物致知功夫的九条方法。

【译文】

您在来信中说:“如果觉得学问不需要去心外得求,要专心致力于自己身上反省体察,那么‘正心’‘诚意’这四个字,不就已经够了吗?何必在入门的时候,便用‘格物’的功夫来使人困惑呢?”

确实是这样!如果说到学问的关键,“修身”两个字便已经足够了,何必再说“正心”呢?“正心”两个字也已经足够了,何必又说“诚意”呢?“诚意”两个字也已经足够了,何必又说“致知”?又说“格物”?之所以会这样,只是因为做学问的功夫详细周密,然而,概括起来也只是一件事,这才是所谓的“精一”的学问,这里正是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的地方。天理没有内外之分、人性没有内外之分,因此学问也没有内外之分。讲习讨论,未尝不是内;反观自省,未尝就把外遗弃了。如果说学问一定要在心外求得,那就是认为人性也有外的部分,就是“义外”“用智”;如果说反观内省是在自己的心内寻求,那就是认为人性还有内的部分了,就是“有我”“自私”,这都是因为不明白人性是不分内外的。所以说“精研义理到了神妙的境界,就可以安身立命;利用安身立命,来修养品德”;“性之德,合内外之道”。这样就可以知道“格物”的学说了。

“格物”,是《大学》指出的切实下手的地方,从头到尾,从初学者到圣人,都是这个功夫,而不仅仅是在刚入门的阶段才有这个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都是用来“修身”的,而“格物”,则是所用的功夫里每天都能看得见的地方。所以“格物”,就是格心中的物,格意念中的物,格见识中的物;“正心”,就是纠正待物之心;“诚意”,就是精诚待物之意;“致知”,就是获得待物的知识。这难道有内外彼此的区别吗?天理只有一个,从天理的凝聚方面来说叫作性,从天理凝聚的主宰方面来说叫作心,从天理主宰的发动方面来说叫作意,从天理发动时的明澈感悟方面来说叫作知,从天理的明澈感悟的感应对象来说就是物。所以从事物上说天理需格,从知识上说天理需致,从意念上说天理需诚,从心内心来说天理需正。正,就是正天理;诚,就是诚天理;致,就是致天理;格,就是格天理,都是所谓的穷尽天理以尽性。天下没有本性之外的理,也没有本性之外的物。圣学之所以不能昌明于天下,都是由于后世儒生把天理和事物当作本性之外的东西,而不知道孟子曾经批判过“义外”的学说,以至重蹈了覆辙而没有觉悟,这里不是也有似是而非、难以弄明白的地方吗?所以不能不体察呀!

您之所以对我的格物学说有些怀疑,一定是觉得我肯定内心而否定向外寻求;一定是因为我放弃了讲习讨论的功夫,而专心在反观内省上用功;一定认为我执意在简洁的纲领本原上,而忽视了细枝末节的详细内容;一定是认为我沉溺在偏执的枯槁虚寂中,而不能够穷尽物理人事的变化。如果真是这样,我哪里是仅仅对圣门、对朱熹先生犯了错误?这是用异端邪说来欺骗百姓,离经叛道,人人得而诛之,更何况是像您这样正直的人呢?如果真是这样,世上稍微懂得训诂的人、知道一点先哲学说的人,都会知道我的错误,更何况像您这样高明的人呢?我所讲的“格物”学说,已经将朱熹的九条学说统统包括了。只是我的格物学说有一以贯之的中心,与朱熹先生的九条学说相比,作用不同,正是所谓的毫厘之差。然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起源于这里,所以不能不辨明。

【原文】

孟子辟杨、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则比于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

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于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

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①盖不忍抵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抵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②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③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注释】

①“知我者”两句:语出《诗经·王风·黍离》。意为了解我的人明白我是在担忧,不了解我的人还以为我有什么个人目的。

同类推荐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的一部通俗哲学经典,开哲学大众化之一代风气。该书主要收录了艾思奇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担任编辑时,为回答读者提问所发表的文章,旨在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文章中他从“生活”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从而让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苏菲的哲学课

    苏菲的哲学课

    这是一本哲学家为中学生编写的入门书。贾尼科是颇负盛名的法国哲学家,他女儿苏菲中学时开始接触哲学,他觉得市面上的哲学书都太深奥、枯燥了,于是决定亲手为女儿写一本哲学入门书。一天一堂课,总共30堂,每堂15分钟,用假期里的30天掌握哲学常识。本书篇幅虽然不长,却遍布着思考的轨迹。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哲学,只要跟着贾尼科的脚步,一步步慢慢思考,都会发现哲学的乐趣与价值!懂点哲学,换个角度,未来的道路或许大有不同。
热门推荐
  • 魔鬼总裁:无良小妻子

    魔鬼总裁:无良小妻子

    “女人,你找死是吗?”,男人一脸愤怒的对着女人说,欧阳樊帝,欧阳集团的总裁,如果让底下的员工知道他现在这个样子,肯定又是爆炸新闻,平常冷冰冰的老板竟然愤怒了,还是为了一个小女人。当冰山总裁遇到无良小秘书,冰山变火山,爆发了??、?
  • 孝笑

    孝笑

    本书写的是我大学毕业后,在求职的道路上经历所写的,其中包括对家庭的爱、对社会的感恩以及自己的一些所见所感。
  • 盛世危情:征服亿万赌王

    盛世危情:征服亿万赌王

    为救亲人,她闯入了“大世界”赌场,挑衅了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赌王——荣家四爷,荣琛。“跟我赌?五万大洋的筹码,你有?”男人眯起眼睛打量一身寒酸的她。“没有。我赌命。”顾小贝的表情视死如归。“赌命?凭什么认为你的命值五万大洋?”男人嘴角泛起嘲讽的冷意。“我命贱,不值钱!但荣四爷的命绝对是万金难抵!难道四爷怕输给我?”一场没有赢家的豪赌,她输了自由,他却输了爱情。三十年代初的上海滩,华灯未灭,战火已起。
  • 网球王子之网球系统

    网球王子之网球系统

    一个重生在网球王子世界的网球动漫爱好者,凭着系统最终站在世界巅峰的故事
  • 月华满江

    月华满江

    那一年的风,吹得温柔缱绻。女子不经意间一个微笑,温润了年华,倾倒了众生。他在懵懂间,已成了她最锋利的刀剑。奈何人生身不由己,相濡以沫的江湖竟也只是奢望。不如归去,不如杀去。将这乱世,还诸天下。——————————书友群:332675823欢迎来扯皮和催更~
  • 睡前故事冰雪女王

    睡前故事冰雪女王

    这是一部适合睡前看的小说,很短不过也很精致,希望你喜欢。
  • 南街北巷小野猫哪

    南街北巷小野猫哪

    这是一本青春校园小说,他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坎坷,挫折···在学业上,在爱情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惊天动地的大事,如芝麻粒般的小事,都在其中···他们快乐过,伤心流泪过,吵过闹过,但从没有放弃过···让我们一起见证他们的故事话不多说了,请大家多支持我的小说,谢谢!
  • 初级弟子c

    初级弟子c

    侠肝义胆沈剑心同世界的脑洞文,沈剑心我看了五遍,太有感慨,于是把初级弟子c写了出来。第二部,《月然》开始连载
  • 重生之影音帝国

    重生之影音帝国

    那年1993,他十六岁,在申城魔都,从一个牙膏送货工做起,一步步往上爬,他喜欢广告片,想当导演,在未来他有一个朋友帮忙,虽然有系统,可也没有什么卵用,怎么主宰这个时代,实现自己的帝国梦想呢?刘医生亲自穿越告诉你,历史如同尘埃,美丽又可悲可叹!
  • 神绝天下

    神绝天下

    拳掌山河,剑断天下,奥义无双,称者为王,凌世云霄,绝世天下,一个武者,在血雨腥风中成长,蝼蚁,杀伐,至尊,看他如何逆天而行,绝神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