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114400000032

第32章 中卷(16)

【原文】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着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故说格、致、诚、正,则不必更说个忘助。孟子说忘助,亦就告子得病处立方。告子强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专说助长之害。告子助长,亦是他以义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义”,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又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弊乎?孟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之功,尤极精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

【译文】

“必有事焉”,其实只是“集义”,“集义”,则只是致良知。说“集义”,一时还抓不住关键,而说致良知,当下就有切实的地方可以着手用功。所以我专门说致良知。随时在事上致良知,便是“格物”;切切实实地致良知,便是“诚意”;切切实实地致良知,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主观臆断、片面绝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就是“正心”。切切实实地致良知,就自然不会有“忘”的毛病了;也不会有“助”的毛病。所以,说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不用再说“勿忘勿助”。孟子说“勿忘勿助”,也是针对告子的病症所开的药方。告子主张强制人心,犯了“助”的毛病,所以孟子专门解说“助”的危害。告子会犯“助”的错误,也是因为他把义当作心外之物,不懂得在心中“集义”,在“必有事焉”上用功。如果时刻在心上“集义”,那么良知的本体自然会洞然明朗,自然是非毕露,又怎么会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弊病呢?孟子“集义”“养气”的学说,固然对后世的学者大有功劳,然而因为也只是对症下药,只说了个大概,所以不如《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非常精简容易,上下连贯通达,永无弊病。

【原文】

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而要其功夫头脑,若合符节。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功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才须搀和兼搭而说,即是自己功夫未明彻也。

近时有谓“集义”之功,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则是“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也。“集义”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致良知之累而已矣。谓致良知之功,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则是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若此者,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功夫上体验,是以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

文蔚之论,其于“大本达道”既已沛然无疑,至于“致知”“穷理”及“忘助”等说,时亦有搀和兼搭处,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到得功夫熟后,自将释然矣。

【译文】

圣人们讲学,往往都是按照时事就事论事,虽然每个人的说法好像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关键宗旨,都是相吻合的。因为天地之间,原本就只有一个人性,只有一个天理,只有一个良知,只是这一件事而已。所以凡是就古人论学方面讲的功夫,根本不需要掺杂搭配地讲解,自然地没有不吻合贯通的。如果有人认为需要掺杂搭配来讲说,便是他自己的功夫尚未明彻。

近来,有人认为“集义”的功夫,必须掺杂着致良知的功夫才会完备,那是因为他“集义”的功夫尚未明了透彻罢了。“集义”的功夫尚未明彻,便刚好成了致良知的阻碍。而认为致良知的功夫必须搭配“勿忘勿助”的功夫才能完备的,也是因为致良知的功夫尚未明了透彻。致良知的功夫尚未明彻,便刚好是“勿忘勿助”的牵累。像这样,都只是在字义上穿凿附会,以求融会贯通,还未曾就自己实在的功夫上体悟,所以说得越精细,就会相差得越远。

你的论述,在“大本达道”上已经毫无问题了,但对于“致知”“穷理”以及“勿忘勿助”等学说,还时时会有掺杂搭配的地方,这正是我所说的已经在康庄大道上了,但有时会有歪斜迁曲的情况,等你的功夫纯熟后,自然就没有了。

【原文】

文蔚谓“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者,此段最见近来真切笃实之功。但以此自为不妨,自有得力处;以此遂为定说教人,却未免又有因药发病之患,亦不可不一讲也。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若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即是事亲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即是从兄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怛矣。故致得事君的良知,便是致却从兄的良知;致得从兄的良知,便是致却事亲的良知。不是事君的良知不能致,却须又从事亲的良知上去扩充将来。如此,又是脱却本原,着在支节上求了。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见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来,不须假借。然其发见流行处,却自有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者,所谓“天然自有之中”也。虽则轻重厚薄毫发不容增减,而原又只是一个。虽则只是一个,而其间轻重厚薄又毫发不容增减。若可得增减,若须假借,即已非其真诚恻怛之本体矣。此良知之妙用,所以无方体,无穷尽,“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①者也。

【注释】

①“语大”二句:语出《中庸》:“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意为君子讲到道的广大,即使是天地无边无际也装载不了它;讲到道的精微,天下任何东西也破碎不了它。

【译文】

你说的“致知之说,求之事亲、从兄之间,便觉有所持循”,最能看出你近来所下的真切笃实的功夫。你自己无妨从这里用功,自然会有感觉得力的地方;但如果用这些作为定论去教导别人,就未免会有用药不当反而得病的担忧,所以我在这里不能不提一提。

良知原本就只是一个天理。它自然明觉显现的地方,只是一个真诚恻隐,就是良知的本体。所以用致良知的真诚恻隐来侍奉父母就是孝,用致良知的真诚恻隐来尊敬兄长就是悌,用致良知的真诚恻隐来侍奉君王就是忠。这里只有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隐。如果尊敬兄长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也就是侍奉父母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如果侍奉君王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也就是尊敬兄长的良知不能致其真诚恻隐。所以致侍奉君王的良知,就是致尊敬兄长的良知;致尊敬兄长的良知,就是致侍奉父母的良知。不是说侍奉君王的良知不能致,就必须从侍奉父母的良知上去扩展延伸出侍奉君王的良知来。如果这样,就又是脱离了本原,只在细枝末节上探求了。良知只有一个,随着良知的呈现和流传,自然就会完备,不用再去寻求,也不需假借于外。但是它呈现流传的地方,自然有轻重厚薄,但丝毫不容增减,这就是所谓的“天然自有之中”。尽管它的轻重厚薄,丝毫不容增减,但它的本原也只是一个。也就是说,良知只是一个,它的轻重厚薄是丝毫不容增减的。如果可以增减,如果需要向外假借,就不会再是真诚恻隐的本体了。良知的妙用,之所以没有固形,没有穷尽,是因为“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

【原文】

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皆只是致他那一念事亲从兄真诚恻怛的良知,即自然无不是道。盖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至于不可穷诘,而但唯致此事亲从兄一念真诚恻怛之良知以应之,则更无有遗缺渗漏者,正谓其只有此一个良知故也。事亲从兄一念良知之外,更无有良知可致得者,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所以为“惟精惟一”之学,放之四海而皆准,“施诸后世而无朝夕”①者也。

文蔚云:“欲于事亲、从兄之间,而求所谓良知之学。”就自己用功得力处如此说,亦无不可。若曰“致其良知之真诚恻怛,以求尽夫事亲、从兄之道焉”,亦无不可也。明道云:“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②”其说是矣。

【注释】

①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意为后世要一直施行它,一朝一夕都不可以例外。语出《礼记·祭义》。

②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此段是程颐所言,见《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意为孝悌是行仁的根本,但不能说它是仁的根本。

【译文】

孟子所说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它是就人的良知最真切笃实、不被蒙蔽的地方提醒人,使人在侍奉君王、结交朋友、仁爱百民、关爱万物时,以至一切行动、静止、说话、沉默之间,都只是致他那一心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如果真是这样,自然之间,就无处不是圣道了。天下的事情虽然千变万化,以至于无法穷尽,但只需用致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真诚恻隐的良知去应对,就再不会有什么遗漏缺失,这正是因为当中只有一个良知的缘故。除了一心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良知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良知可以致了,所以孟子才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这正是“惟精惟一”的学说,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是“施诸后世而无朝夕”了。

你说:“想在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过程中求得所谓致良知的学问。”从自己着手用功这方面说,没什么不可。如果说“用良知的真诚恻隐,来探求侍奉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也没什么不可。程颐先生说:“施行仁义从孝悌开始,孝悌是仁义中的一件,说它是行仁的根本可以,但说它是仁的根本就不可以了。”他的说法很对。

【原文】

“臆”“逆”“先觉”之说,文蔚谓“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间有搀搭处,则前已言之矣。唯浚之言亦未为不是。在文蔚须有取于唯浚之言而后尽,在唯浚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不然,则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舜察迩言而询刍荛①,非是以迩言当察,刍尧当询而后如此。乃良知之发见流行,光明圆莹,更无罣碍遮隔处。此所以谓之大知。才有执着意必,其知便小矣。讲学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实用功夫,却须如此方是。

【注释】

①刍荛:刍,草;荛,柴草。引申为打柴的人。

【译文】

针对“不臆不信”“不逆诈”“先觉”等论说,你说“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非常正确!偶尔会有掺杂搭配的地方,前面我已经谈到过了。唯浚的说法也不是不对。对你来说,需要采取唯浚的说法才能够做到详尽,而对唯浚来说,则需要采取你的说法之后才能更明白。不然的话,你们都难免会有一些偏执。舜喜欢体察浅近的话,并向打柴的人请教,并不是浅近的话值得去思考,而是舜认为应当向樵夫请教,所以他就去请教。这是良知的呈现流传,光明透彻,更没有任何障碍蒙蔽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大智。如果有了执着和意、必,他的智就变小了。讲学时自然会有一些分辨取舍,但若要在心里切实地用功,就必须这样才行。

【原文】

“尽心”三节,区区曾有生知、学知、困知之说,颇已明白,无可疑者。盖尽心、知性、知天者,不必说存心、养性、事天,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存心、养性与“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存心、养性、事天者,虽未到得尽心、知天的地位,然已是在那里做个求到尽心、知天的功夫,更不必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功,已在其中矣。

譬之行路,尽心、知天者,如年力壮健之人,既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也;存心、事天者,如童稚之年,使之学习步趋于庭院之间者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者,如襁褓之孩,方使之扶墙傍壁,而渐学起立移步者也。既已能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间者,则不必更使之于庭除之间而学步趋,而步趋于庭除之间自无弗能矣;既已能步趋于庭除之间,则不必更使之扶墙傍壁而学起立移步,而起立移步自无弗能矣。然学起立移步,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学步趋庭除,便是学奔走往来于数千里之基。固非有二事,但其功夫之难易,则相去悬绝矣。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故及其知之成功则一。然而三者人品力量自有阶级,不可躐等而能也。细观文蔚之论,其意以恐尽心、知天者,废却存心、修身之功,而反为尽心、知天之病。是盖为圣人忧功夫之或间断,而不知为自己忧功夫之未真切也。吾侪①用功,却须专心致志在“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上做,只此便是做尽心、知天功夫之始。正如学起立移步,便是学奔走千里之始。吾方自虑其不能起立移步,而岂遽其不能奔走千里?又况为奔走千里者,而虑其或遗忘于起立移步之习哉?

同类推荐
  •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

    本书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蔡元培卷

    本书所遴选的是六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其中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者和中国现代美学、文艺学的拓荒者,他们引进西方学术思想资源,努力与中国国情结合,筚路蓝缕,拉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帷幕;而宗白华、朱光潜、丰子恺则是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艺学的推进者、建设者和实践者,他们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播撒和培育现代美学和文艺学的种子,立下汗马功劳。“文丛”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合流时这几位美学大家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对此次基础文献的整理,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根与源,展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初创与发轫期的面貌。
  • 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说禅事,讲禅理,禅里禅外话人生。本书将通过讲述一个个禅理小故事,为你禅释生活大道理。当你疲倦时,当你内心迷茫时,在本书中畅游一番,就会感到有一个风月无边的广大天地。你心中的迷茫便如拨云见雾一般消散开来,啊!原来一切如梦亦如幻!请不要执著,速速把心清净下来!不要让尘境污染你的纯真心,不要让世情剥掠你的爱心,赶快埋弃一切妄想是非,就此泅出生命的苦海,恢复你内心和谐光明的理想世界!
  •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热门推荐
  • 都市之修神

    都市之修神

    “你是什么东西?”“我不是东西,不对,我是东西!啊呸!我tm是神!”“神是什么东西,能吃么?”“神不是东西!”某神直接烟消云散了!一个熊道士被一块破镜子砸晕过去后发生的奇葩秒事!
  • 史上最任性主神

    史上最任性主神

    一个和美女有交流障碍还很闷骚的主神,却有一个好色如命的系统!一个懒惰又宅的游戏迷,却有一个野心勃勃的系统!但主神却是权限狗,系统为了自己的性福和野心只能……主神任性地将一个个世界游戏化!主神:我的主业是GM,兼职新手村村长,偶尔客串一下boss,欺负欺负玩家们……
  • 中华谜语大全

    中华谜语大全

    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普及性谜语书,分为三个部分,即谜语知识、趣谜荟萃和谜语故事。“谜语知识”引导初学者进入迷宫大门,掌握猜谜技巧;“趣谜荟萃”让读者领悟谜语的魅力;“谜语故事”引人入胜,给读者趣味享受。
  • 修妖成仙

    修妖成仙

    村落之中,作为祭品的清秀少年,困于祭坛之上,看着眼前朝夕相处之人,心中之苦无可比拟。繁华地带,出身阔绰的傲气公子,藏身暗洞之中,盯着熊熊燃起的家门,恨意深厚难以平息。两名少年在这妖兽为上的残酷世界里,皆踏入修仙之界,势要踏破乾坤,成仙换命,可不知这仙路难走,修真不易,一路而去坎坷无数,命运未卜。有道是:“世人皆愿修成仙,尽是不知此路难。吃尽百苦飘零命,不如饮酒好逍遥。”
  • 红线一牵乱你心

    红线一牵乱你心

    【轻松短文1V1】千心一直想成为正式的姻缘仙子不过可惜的是苦苦考了几百年却一直没有通过,因此得了一个任务而下凡,只不过当天晚上就遇到‘英雄救美’当然这个英雄是她......随便看一眼还能救着个美人,顺便还能完成任务,何乐而不为呢?某人:随你喜欢,你开心就好。接着后面发现就是几个神仙在下面玩的事情!
  • 步事生非

    步事生非

    一个女人从山村走来,在城市里扑着,辛苦而艰难,越过越把自己丢了,最后找不到自己。
  • 荒莽路

    荒莽路

    成也荒莽,败也荒莽。无数人趋之若鹜的荒莽森林存在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于天地灵石中诞生,定要将这沉寂万年的荒莽掀起万丈惊涛……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销售三绝: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

    销售三绝: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

    本书立足销售工作中客户难找、与客户沟通困难、销售人员付出十足努力却收效甚微这一现状,以“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为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销售工作中的三大利器,给销售人员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让销售人员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同时提供了许多销售建议、实用技巧、方法和策略。让销售人员清醒地避开弯路、找到方向、找到智慧,在销售这条神秘而充满诱惑的大道上顺利打造自己的美好“钱”途。
  • 绯色爱恋:回忆是一生的污点

    绯色爱恋:回忆是一生的污点

    或许回忆是可怕的,或许是悲伤的,是快乐的但对她而言,回忆是一生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