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16岁即帝位。武帝自幼勤奋好学,知识渊博,胆量魄力超群,视野开阔,思想锐敏,洞察能力很强。当太子时目睹朝廷每年向匈奴纳贡,奉送汉朝公主为单于之妻等状,极为不满,曾在陪读学生中引起争论。老师把冒顿单于给吕太后的信让刘彻看,信中说:“孤偾(fèn,毁坏)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高后怒,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①他愤愤不平地说:“这是大汉朝的极大耻辱”。从此,在他心中留下了复仇的信念。
刘彻一即位,对西汉兴建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驱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②残酷掠夺的暴行,给汉朝边地人民造成重大灾难的现状强烈不满。他决心发奋图强,并积极着手从历史、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作好反击匈奴侵略的筹备工作。
汉武帝从匈奴民族历史发展的源头上了解到:匈奴人,其先祖乃夏后氏之苗裔也。殷曰:獯粥;西周曰:猃狁;东周曰:山戎;秦曰:“匈奴”。居住在今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之地。
匈奴和其他民族一样,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由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是不稳定的,时大时小,时分时合。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正如《史记·匈奴列传》,第7页记载:“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联盟首领是从各氏族头目中推选出来的。这个联盟首领,就是匈奴人早期奴隶社会制度的领导人,匈奴人称为单于(chányú单于)。释为“广大”之意,是最高首领的称号。联盟第一任领导是头曼单于(公元前?——前209年),以后还有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年——前174年),稽粥号老上单于(公元前174年——前161年),军臣单于(公元前161年——前126年)和伊稚斜单于(公元前126年——前114年)。其社会制度的特点:一是奴隶和牛羊为私有,牧场为公有;二是行政与军事结为一体的游牧军事政权;三是依靠强大的骑兵优势不断地向外发动侵略战争,掠夺其他民族的财物、强掳其他民族的百姓为其奴隶。因此,匈奴人靠掠夺其他国家的财产为生活目的,所以,最富有侵略的特点。
匈奴在冒顿单于、老上单于执政时期,依靠匈奴强大的骑兵向东发动侵略,并吞了东胡,占领了广阔富饶的辽河地区。辽河平原盛产大豆、玉米、高粱、谷和麦。匈奴人在此得到了粮、草及其它的物资,逐渐强盛起来。
侵略乌桓国“秦时被匈奴击破后、部分迁乌桓山,因以得名,居上谷、渔阳、辽西、右北平”。③匈奴单于率领骑兵、占领了乌桓人的全部领土。把乌桓人变成了匈奴的附庸,定期要向匈奴人进贡、不纳贡者就强迫乌桓人当奴隶。
向西侵占大月氏国的领土,抢夺大月氏人民的财物,劫走大月氏人当奴隶。老上单于还杀了大月氏国王,把国王的颅骨做成了匈奴单于的饮酒器。大月氏国的王后含着泪水带领大月氏国的全族人民离开故地敦煌、祁连山一带,向西迁徙,在大夏国的妫水以北定居。
匈奴单于率领骑兵攻打乌孙国,乌孙国败而西奔。匈奴人侵占了乌孙人的牧场,抢夺乌孙人的牛、马、羊等财物,强迫乌孙人为其当奴隶。占领了河西走廊的广大地区。这里有水草茂盛的绿洲,谷、麦丰富的粮仓,养肥了匈奴的牛、羊和战马,使匈奴人的骑兵不断地壮大强盛起来。
匈奴单于侵占蒲类国(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汉名蒲类海附近)。④强掳6000多人给匈奴贵族做苦役。逼迫蒲类人从天山的疏榆谷迁到匈奴的阿恶地,后来称为阿恶国。
匈奴单于侵占了西嗕人等民族,在被征服的西域各国领土内,建立了僮仆都尉。它是匈奴的一个军政相结合的组织。通过僮仆都尉,在被征服的地区内巡逻,防止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反抗,掠夺西域各国人民的财产,充实匈奴人的国库,强征西域各族青壮年入伍,充当匈奴的骑兵。
匈奴骑兵壮大后,向南占领了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带,水源充沛的黄河两岸有草木丛生的绿洲,有盛产谷、麦的宝地,却都成为匈奴的粮、草供应基地。粮草丰足的匈奴骑兵具有随时出兵侵略邻国的能力。
“冒顿(mòdú)单于”⑤趁西汉初建政权,面临连年战争下农民逃亡、土地荒芜、生产遭受破坏,社会秩序紊乱,国库空虚的局面,了解到西汉军队尚未休整,士气不振,无力抵抗外来入侵的状况,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集结40万骑兵围攻马邑(今山西朔州市),进而占领太原和晋阳(太原西南)。他们大肆掠夺汉朝人民的财物、烧毁民房、杀害无辜百姓。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为了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亲率30万步骑兵,奔赴平城(今白登山)。汉高祖“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刘邦)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大也)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史记·索隐》羸,力为反,瘠,音稷,瘠,瘦也;汉书作胔音渍,胔肉也,恐非。)此必欲见短,伏骑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史记·正义》句注山,在代州雁门县西北三十里。)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迺(乃)妄言沮(止)吾军。机系敬(刘敬)广武,遂往,至平城”。⑥匈奴“冒顿单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高帝乃使使闲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⑦史称“白登之围”。“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围平城,吾皆以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迺(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彊,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曰”⑧刘敬分析了汉、匈双方的情况后,对刘邦说,汉朝初建,干戈才停,士卒疲惫不堪,人民缺衣少食,处于极其困难时期”。而匈奴正处于强盛时期,不可以用武力征服。冒顿杀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崇尚武力,不可能用“仁义”说服。冒顿单于喜欢汉朝公主,安抚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和亲,把汉朝公主嫁给单于为阏氏。冒顿单于必然立公主为阏氏,生子必然是太子。冒顿活着是陛下的女婿,死后,陛下的外孙继位单于,外孙不敢与外祖父分庭抗礼吧!刘邦也想,汉、匈双方力量对比,汉弱匈强,成败未可知。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暂时缓和民族矛盾,争取时间,整顿朝纲、休整军队,增强国力。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社会才能安定。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于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⑨到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郎中韩辽持汉文帝书曰,“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以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⑩孝景帝即位,“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匈奴,遣公主如故约”。从史书上记载和亲盟约的内容看,开放关市相互买卖,交流物资,促进了汉人与西域各族人民的往来,使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交流,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西汉朝廷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盟约。匈奴人不用一弓一箭,就占领了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盟约还规定了每年向匈奴军事贵族进贡。刘邦也知道这是一个屈辱的盟约、只是为了暂时缓和矛盾,不得已而为之。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右贤王出兵侵略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老上单于派十四万骑兵,进攻朝那、萧关(均在宁夏固原东南)、杀死汉朝北地都尉邛(《史记·集解》徐广曰、姓孙、其子单、封为缾(Pínɡ)侯)。索隐邛(qiónɡ)掠夺大批人畜财物、并进至彭阳(今甘肃安定县镇原东南),烧毁汉朝的回中宫(今陕西陇县西北)。匈奴的侦察骑兵、甚至逼近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洛河、泾河中上游都成了匈奴战马随意游牧的地带。战争的气氛一时笼罩着长安,严重地威胁着汉朝中央政权的安全,给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威胁。
这时,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在位,即令周舍、张武两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以迎胡寇。拜卢卿、魏速、周竈、张相如、董赤五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汉军出塞,匈奴已退去。
“和亲盟约”未能换取真正的和平,招致而来的是匈奴“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的得意和猖狂,他们掠夺汉民财物,烧毁民房,肆无忌惮地杀害汉人或劫驱汉人为奴,致使边民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无家可归,过着悲惨的生活。
汉武帝刘彻面对现状,总结出了一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秦王朝执政期间,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在苛政、严刑的统治下,中原地区长期受到战争的冲击,人口减少,田地荒芜,生产停滞、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贫苦,军事力量极其衰弱,达到“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地步。面对匈奴强大的骑兵,汉朝只能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避免了较大的武装冲突,赢得了暂时的安定。同时,汉王朝还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劝民农桑的政策,使人民得以安居生产,发展经济,恢复了战争创伤,才迎来了文、景之治的全盛时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之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音:zì字)牝(音:bīn宾:母马)者摈而不得会聚”。这是西汉前期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所取得的重大经济成果,也是汉武帝对待匈奴政策改弦更张的物质基础。这时汉武帝就着手筹谋出兵反击匈奴,洗雪60多年来“和亲盟约”的耻辱。恰在这时,汉武帝从匈奴俘虏那里得到了大月氏(月,音ròu肉;氏,音zhī支)人,“原居敦煌祁连间”,是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经常侵犯匈奴,素来轻视匈奴。冒顿单于小时候就在大月氏当“人质”。后来匈奴人强大了,头曼单于急击大月氏,大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亡归。冒顿长大后,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冒顿单于死后,老上单于即位,杀了月氏王。“汉文帝时,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贵族的奴役和凌辱,于公元前179年左右,从敦煌、祁连间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其迤(yí)西一带。到公元前161年(汉文帝后元三年)大月氏遭乌孙攻击,又西迁大夏国”而居。“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的消息,正和汉武帝“欲事灭胡”的意见一致。于是汉武帝就要寻找大月氏国与其联合共击匈奴,西行结友,共对匈奴的国策从此确定。
汉武帝立即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派人去联络大月氏国从西边反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汉朝从东边进击匈奴,形成东西两面夹击之势。此即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伐交是用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敌人的兵力,巩固自己的联盟而孤立敌人。汉武帝采用这个战略,要使匈奴形成两个战场,分散匈奴的兵力,从而打败匈奴,大臣们听后无人反对,只是想到路途遥远,道径不熟,语言不通,要派人去联合大月氏国的希望太渺茫了。当时对西域的状况,一概不知,只是有一些传说。《穆天子传》记载:“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后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人们揣测西域有的只能是陡峭的高山,冰雪朔风的草原,杳无人烟的浩瀚沙漠是夷狄蛮族杂居的地方。此时,若要派汉使前往西域,必须经过浑邪王、休屠王控制的咽喉地带——河西走廊。汉使一旦入境,如被发现就会被拦阻或扣留。同时还得横穿举目荒旷的沙漠,荆棘丛生的塔里木盆地,翻越白雪覆盖的天山,攀登悬崖绝壁的葱岭(帕米尔高原),那就更加困难了。然而汉武帝为了消灭胡奴,安定中原,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乃募能使者”,就下诏选拔人才。地位低微的张骞看到布告,心潮翻滚,难以平静,他想了解西域的真相,探索西王母在瑶池上的神秘传说,实现它横穿沙漠,跨越天山、葱岭,联络西域,抗击匈奴,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同时,张骞也不甘心一生“掌守门户,出充车骑”。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便勇敢地站出来,当机立断辞去郎官,把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前去应募,要求承担出使西域的历史重任。因为张骞体魄健壮,机智英勇,聪明能干,胆识过人,能言善辩,做事认真负责,此前亦经常追随于汉武帝车前马后。汉武帝知道张骞胸怀大志,忠贞可信,是一个文武皆备,精明能干的优秀人才,于是便选定他为出使大月氏国的使臣,把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国共同抗击匈奴的重任交给了张骞。
注:
①《史记·匈奴列传》第9页。
②《汉书·爰盎晁错传》第2278页。
③《辞海》第74页。
④《辞海》第606页。
⑤《汉书·匈奴传》第3749页。载:头曼单于太子冒顿,后有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少子。乃使冒顿质月氏,冒顿既质,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亡归。头曼以为壮,令万骑……从其父头曼猎,以鸣镝射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不听众者,于是冒顿自立为单于。
⑥《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7页。6页载:“于是上曰(刘邦)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赐姓刘氏”。
⑦《史记·匈奴列传》第9页。
⑧《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7页。
⑨《史记·匈奴列传》第9页。
⑩《史记·匈奴列传》第13页。
《史记·匈奴列传》第14页。
《汉书·文帝纪》第125页。
《汉书·匈奴列传》第3762页。
《史记·平准书》第35页。
《汉书·食货志上》第1135页。
《辞海》第627页。
《史记·大宛列传》第53页、第50页。
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谋攻篇》,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上古时代的中外交通》第92页,张星烺编著,京城印书局,1928年版。
《辞海》第1757页载:《穆天子传》是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旧题晋郭璞注。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或以为其中保有若干古代中国交通史料,后一卷记盛姬之死及其丧仪,文辞质朴。其中记穆王与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部分,较有小说意味。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第2687页。
西域,《汉书·西域传》记载: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都在内。《辞海》第18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