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21800000096

第96章 中国革命中的民粹主义(29)

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求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而斗争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曾号召“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彻底揭露那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所谓‘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反动立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同时批判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人民日报》1967年5月17日。紧接着,林彪在1966年5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又呼吁“要提高警惕,要斗争,不能存有和平幻想。斗争就是生活,你不斗他,他斗你嘛!你不打他,他要打你,你不杀他,他要杀你。丧失这种警惕性,不团结起来斗争,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于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错误的指导下,全党全国批彭罗陆杨,炮打以刘少奇为首的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红卫兵破“四旧”,造反打斗,全面夺权,打倒刘邓陶、批所谓“二月逆流”。林彪倒台后,又借“批林批孔”影射周恩来,进一步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这一连串运动,延续整整10年,使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干部遭到诬陷批判,无数人民群众受到残酷迫害,把党和国家搞乱了套,将国民经济引向了崩溃的边缘。

像“文化大革命”这种不断夸大阶级斗争,把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大搞批判斗争的做法,和民粹主义那种教条主义的偏执和将批判斗争绝对化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巴枯宁说:“破坏的激情同时也就是创造的激情”!转引自(俄)弗兰克著,徐凤林译:《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在巴枯宁这句话里,“同时”二字实际上变成了“等同”。这意味着在民粹主义这里,破坏和创造是不可分割的,甚至破坏就是创造。俄国哲学家弗兰克认为,破坏对巴枯宁来说,不仅是“创造的手段之一,而且是一般地等同于创造,或者更确切地说,完全占据了创造的地位”。弗兰克说,在这里我们正可以听到“这样一种卢梭主义的回声,它使罗伯斯庇尔产生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无情地消灭祖国的敌人就可以建立起理想的王国。”同上。这里,实际上把破坏的价值绝对化,导致了对破坏、暴力、斗争、批判的崇尚,以批判、斗争代替了创造,而一旦用批判斗争代替创造,就会带来道德的消亡。弗兰克还说,“无论在哪里,斗争即使是必要的,也不直接是人类活动的生产形式,不是善,而是不可避免的恶,如果它取代了真正的生产劳动,则将导致相应的生活领域的贫困和衰落。”这位深刻的哲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民粹主义的“革命主义的基本的道德……哲学错误就是把斗争因素绝对化并因而忽视了最高的、普遍的生产因素”。(俄)弗兰克著,徐凤林译:《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4—65页。

“文化大革命”的深刻的哲学错误正在于此。

(二)“崇尚人民”,信奉群众运动,把民众和群众运动理想化、绝对化各种各样的民粹派,在信仰和崇尚人民这一点上是他们最大的共性。他们认为,“人民的生活本身总是合理的”,《俄国民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页。“人民是真理的支柱”,“在人民中保存着真正生活的秘密”,“潜藏着社会真理”。(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02页。

由信仰和相信人民,发展到信奉民众运动,这是民粹主义的理论逻辑。因此,革命民粹主义者在19世纪70年代上半期曾发起了一个颇具声势的“到民间去”运动。他们穿着农民的衣服、留着农民的发式,到民间宣传群众、动员群众,试图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普遍发起暴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在这方面,毛泽东受到民粹主义的思想影响由来已久。早在1925年,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对群众运动有绝对肯定的倾向,在讲到农民打土豪分土地的运动时曾说:“农民的眼睛,全然没有错的。谁个劣,谁个不劣……农民都有极明白的计算”,“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毛泽东选集》(4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17、21页。在当时有人对农民运动大加指责的时候,肯定湖南农民运动是完全正确的;但应该说,农民的眼睛基本没有错,他们的革命大方向也基本上是对的。不过,毛泽东在这里用的是“全然”、“极”和“始终”几个最高级别的词,把问题完全绝对化了:实际上是说群众运动全然没错,它的方向始终正确。还提倡,“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毛泽东选集》(4卷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17页。众所周知,在关键的理论问题上失之毫厘,在重大政策实践中就会差之千里。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文化大革命”中是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之一,他论述群众运动的这些句语录,是运动初期大会小会上,特别是“红卫兵”每会必读的“最高指示”,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至理名言,所以,其威力之大,影响之深,是空前绝后的。林彪在此基础上又一步加以发挥,提出“群众运动是天然合理的。”这样,就把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的破“四旧”运动、斗争牛鬼蛇神、炮打“司令部”、大串联、武斗、上山下乡运动,等等,推到了极致,搞得全国大乱,甚至到了动用枪炮、坦克,包括军队在内,各地各派大打内战的地步。可见,毛泽东早期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透露出来的某些民粹主义思想色彩,对“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实际上,毛泽东为了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又采取多方面措施,发动了群众运动。1966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主持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关键步骤。该《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将决定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命运”,“党中央对各级党委的要求,就是要坚持正确的领导,‘敢’字当头,放手发动群众,改变那种处于软弱无能的状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能是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办代替的办法”,“要信任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去掉‘怕’字。不要怕出乱子。毛主席经常告诉我们,革命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要让群众在这个大革命运动中,自己教育自己,去识别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那些做法是正确的,那些做法是不正确的。”《人民日报》1967年8月9日。

毛泽东把敢不敢发动群众运动当作是决定“文化大革命”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运动中对发动群众以高度重视,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毛泽东在1967年2月8日同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过去我们搞了农村的斗争,工厂的斗争,文化界的斗争,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但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没有找到一种形式,一种方式,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页。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文化大革命”,才找到了这种充分发动群众的最适合的形式。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特别把广大的青年学生看作是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突击力量,因而给予红卫兵运动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毛泽东在看到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贴出的《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和《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后,认为红卫兵的言行完全符合自己“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及“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叶永烈:《陈伯达其人》,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的愿望。因此,1966年8月1日,毛泽东在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的信中,对他们“造反有理”的行动表示“热烈的支持”,这对红卫兵组织和红卫兵运动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毛泽东还先后8次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总计达1100万人次,使红卫兵运动在全国更如火如荼地大规模开展起来。而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他们通过破“四旧”、大串连、抄家批斗、造反夺权等方式,使“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迅猛开展起来,原先对“文化大革命”不理解、不积极的那部分人在他们的冲击下,也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进来,投入到“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在后来的一次讲话中说:这个文化大革命,前几个月,1、2、3、4、5月用那么多文章,中央又发了通知,可是并没有引起多么大注意。还是大字报红卫兵这么一冲,不注意不行了。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来了。”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美国的莫里斯·迈斯纳教授则认为:“红卫兵不过是被选择来实现毛所颁布的各种‘指示’和‘教导’的工具。”(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2页。实际上,这样推崇、倡导“群众运动”,鼓励群众的“造反精神”,也是把“群众”当成了“运动”的工具。

在红卫兵运动把“文化大革命”的烈火迅速点旺以后,各地造反派又四处夺权,到1968年9月,全国除台湾、港、澳地区之外,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造反派掌权的革命委员会,实现了“全国山河一片红”。

“文化大革命”虽有亿万群众参加,规模巨大,但它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场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都“不是少数几个人活动的结果,而是人民的要求和需要的自发的不可遏止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1页。因此,看一场运动是否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主要的不是看有多少人参加,而是看他们为什么参加以及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参加的。其实“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当时,全国人民的根本意愿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不是成天搞阶级斗争,四处造反夺权,弄得天下大乱,经济萧条,文化凋零,民不聊生。“文化大革命”中之所以有这么多群众被卷进去,并最终走上完全和群众意愿相反的道路,有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既有党和毛泽东“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惯性推动力,也有人民群众对党和毛泽东具有深厚朴素感情而响应号召的因素,就是所谓“毛主席指示我照办,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盲目响应;这既有运动中巨大的社会压力,就是谁对“文化大革命”不支持、不积极,谁就会被批判斗争,甚至坐牢砍头,同时也同受俄国民粹主义那种“崇尚人民”,迷信群众运动的影响有关。

同类推荐
  •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 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每年开展的市直机关干部读书活动即将开始。过去的岁月里,机关干部集中学习了党建理论、社会管理、经济工作与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大家读书、思考、笔耕结合,形成了爱读书、多读书、勤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文以载道、书如智友,今年大家要学些什么?这确实给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的同志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党建工作实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中国人权教育研究

    中国人权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作者阐释了人权教育的内涵、基本理念以及人权教育与政治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的关系,回顾了我国人权教育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人权教育兴起的国内外社会背景,总结了我国人权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我国人权教育的内容、原则和实践创新等问题。
  • 新常态·新动力

    新常态·新动力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
热门推荐
  • 天怜星

    天怜星

    作品简介:杨商重生后,意外获得秘宝,竟然一出手就将天下第一修仙者打成了重伤?虽拥有通天神功,但睡觉就会忘记?天下间看似道貌凛然的修炼者,背后都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等待杨商去挖掘?一切精彩内容尽在——《天怜星》
  • 我抗拒(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

    我抗拒(挪威现当代文学译丛)

    帕慕克之后最受瞩目的国际都柏林IMPAC文学奖得主,多家欧美权威媒体年度好书;内核坚硬,层次丰富,如同一块岩石般沉进读者的内心。佩尔·帕特森(1952-),挪威当代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曾当过图书馆馆员、印刷工,做过书商,也从事翻译的工作。198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后逐渐崭露头角。一对童年时代的好友在秋日的晨曦中偶然重逢,勾起了三十五年前两人共同的回忆。汤米的母亲突然离家出走,父亲不久也弃他们而去,汤米因此被迫与妹妹们分开,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他的好友吉姆和虔诚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汤米和吉姆相互陪伴扶持,度过了艰难却单纯的少年时代,又在升入高中后渐行渐远,直到命运的不同际遇侵蚀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如今,吉姆独自在桥上垂钓,而汤米开着一辆崭新的跑车经过他的身旁。追随着两个男人在这一天之中的遭际,混杂着往事与回忆的创痛,我们眼看着他们的命运再度奔向新的现实。本书是佩尔·帕特森展现其写作深度的又一力作,以富有感召力的笔法,为读者在熙攘喧嚣的世界中构筑了一个冷冽寂静的避世之所。
  • 地下城与勇士的旅程

    地下城与勇士的旅程

    喜欢DNF吗?来吧。武功高强的红眼,攻高防低的元素,攻高防高的枪炮师,还有身手敏捷的我,我们的世界,地下城的世界。我们自己创造一段游戏里没有的故事!
  • 最后的龙影族

    最后的龙影族

    它们诞生于虚无,坚如磐石。它们翱翔于苍穹,迅猛灵巧。它们曾是世界的霸主,用实力和烈焰炙烤目里所及的一切。而如今早已濒临灭绝。它们就是龙族,曾经的万物统治者。有龙族血脉的龙影族用最后的怒吼,向所有人展示着昔日的英姿和荣耀。什么荣耀?如果世界毁灭了!人类也好,神族也罢,精灵族也好,魔族也罢。都被那时空尽头的聚集地里扭曲着,在那最底层环印城废墟只有浩浩汤汤的黄沙。但是在那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却站着龙影族龙颜寒的化身,在那神明般的躯体有神龙的意志。只要他还在,他们就永远不死。虚假的不死,直到世界尽头。虚假的永生,或者说每一次死亡,都是新生。
  • 我家总裁画风不对

    我家总裁画风不对

    写的是两个不对付年轻人,在疫情期间互相伤害,最后互相喜欢的故事,比较日常清新脱俗文,男主三观巨正,不高冷智商在线。女主性格大大咧咧但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情绪。
  • 绝封神

    绝封神

    天之骄子的主角,打破修真界的枷锁,一人力夺成仙契机,偏偏却不肯踏足仙界,硬是喜欢在下界吓唬老头,打劫门派,引得三界人神共愤
  • 百花小说-你是我的影子

    百花小说-你是我的影子

    百花文学的源头当有二:“一是汉初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游侠、刺客列传;二是魏晋、六朝间盛行的‘杂记体’神异、志怪小说。”如果说先秦两汉乃至魏晋志怪,为武侠小说的产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为之前奏;那么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一领风骚时,武侠小说即真正开始萌芽。
  • 渊海子平

    渊海子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运命之谜

    运命之谜

    本书蕴藏了世界主要宗教、哲学、心理学领域以及具有极高意识层次的世界级大师作品中的精华,同时也是过去十年来作者的关于个人发展和转变的演讲实践以及研讨会的经验总结。展示了一张人生蓝图,指导读者绘出自己的非凡人生。
  • Small Catechism

    Small Catechism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