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96800000015

第15章

第四約分者

謂相分等將約分別。先明諸部。及大乘師。立分同異。次約分明量。小乘諸部。除一切部。餘師十九。皆立見分。而無相分。除正量部。雖皆云境。即是一切所緣相分為行相。見分名事。彼立行相。准當大乘所立相分。然彼本計。屬能緣心所有行相。故成唯識論第二云。諸有達無離識境者。相分是所緣。見分為行相。自體名事。正量部計。心親取境。更無行相。然有釋云。除正量部。無能緣行相。餘十九部。皆立相分者。非善宗計故也。大乘之中。清辨菩薩。世俗諦中。有二無見。但有虗幻境相現在。何有其心。勝義諦中。及小乘一說部。見相俱無。一說釋云。一切諸法。但有假名。即無其體。清辨勝義。而一切皆空。故掌珍論云。真性有為空。如幻緣生故。無為無有實。不起似空華。若世親等。世俗勝義。俱有見相。即立二分。即相分為所量。見分為能量。即智為量果。故陳那菩薩。集量論中。即立三分。故彼頌云。似境相所量。即能量及果。謂相見自證。此三體無別。以境為所量。見分為能量。即應有量果。故立自證。如絹布等為所量。見等為能量。記彼數智為量果。若無能記。應不能憶過去之心。如不曾更。不能憶故。護法等菩薩。後立四分。加證自證分。此意如相分為所量。見為能量。自證為量果者。自證既以見分為所量。自證為能量。心分既同。如何無果。不可說見為第三果。以自證分。恒取現量。見分或時比非二量。如何得與唯現為果。若爾比非。何唯現量。答自證心之體。比非現為果。比非自體故。非現量果。問心分若同。必有量果。此第四分。復誰為果。答即第三分。為第四分果。能互相緣。俱現量故。更不立餘。諸廣分別。如成唯識論第二卷說。此即諸部。立分不同。次約分明量者。相分雖非是量。隨心而辨。通現比量。現比量因名現比量。見分通二五八見分。因果恒現。第七見分。定心唯現。故非二量。第六見分。若在定心。及假相成就。皆唯現量。欲等持心。假想二說。如前應知。若餘散心。及諸心所。見分同前。約識等明。餘之二分。一切皆現。

第五約分別明者

且約三七二類分別。以明二量。先且明三。謂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若准雜集第二。約六識明。唯在第六。五識皆無。若成唯識。及攝大乘。破第六識依色根中。皆云。意識應無隨念計度。不云應無自性分別。准此故許五識中有依色根故。若爾諸論。何故相違。答有二解。一云不許五識中。有自性分別。雜集論中。說第六識。由三引故。不言五有。彼云應無隨念計度二分別有者。且縱有自性。先破二分別。故不相違。非即許有。一云自性分別。有二不同。一尋伺為性。緣現在境。二即諸識。能起緣慮。取境自性。皆名自性分別。故成唯識第八卷云。有漏八識。皆名分別。從妄緣生。不稱實故。雜集約初。說唯第六。攝論等約後。故許五有。亦不相違。若計度一定無現量。雜集論云。計度分別者。謂於去來今。不現見事。思搆分別。既云不現見。思搆分別。明無現量。可有比量。隨念雖緣過去。不簡定散。二位通有。定心緣過去。可現量収。散心緣過去。或比量攝。自性若在第六識者。唯有現量。雜集論云。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分別。既言自相分別。明無比非量。緣境共相。比度妄計。比非量故。或亦有比量。自相即境體。比量之心。稱境知故。亦名自性。不唯局付自體之上。名為相。如境上無常。亦得名自相。體是無常故。然前解勝。緣自相行。合理門故。此據雜集。自性分別。唯識攝論。若設縱者。亦同雜集。若取自境。名自性者。即五八識。自性分別。唯是現量。第七唯非量。此皆據見分。不約後二分。後二分唯現量故。次約七明。瑜伽雜集說七各別。先明雜集七種分別。以明二量。七謂任運。有相。無相。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任運分別。唯是現量。論自說言。謂五身如所緣相。無異分別。於自境界。任運轉故。有相通現比。即自性隨念。二分別故。無相等五。皆無現量。可通比量。雜集說五。皆用計度。為自性故。瑜伽第七者。謂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然此七種。唯在第六。不通餘識。說是第六。不共八故。有相通現比。謂於先所受義。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別。不簡定散故。無相亦通現。謂隨先所引。及嬰兒等。不善名言者。所起分別。既言及嬰兒。明不唯先引。但不善名義。可不冥境體。又解不通。若其嬰兒。緣現得體。是任運収。非無相攝。故此唯說緣過去境。任運唯現量說。隨境力任運轉故。尋求伺察。可通現比。說於諸法觀察尋求。及以伺察。不簡定散故。定中亦復尋求伺察一切境故。染污通比。而不通現。緣去來世。與惑俱故。於緣現世。說執著故。不染分別。通現及比。通緣三世。不與染俱。或與信等俱。或復無記性。無記性中。有變化者。此既定果。非全散。全散心可是現量。廣分別此二七及三。如成唯識抄。

第六問答者

問出體中。色相五根。能所何収。

答是比現境。大乘因位。二乘凡夫。比知根有。唯獨如來。現量知故。成唯識論。第一卷云。由能發識。比知是有。據餘所知。非約佛說。或可大乘在其因位。通現量境。以互用故。其眼等識。既緣意境。不應但緣法處色故。

問五根若非能現量者。如何顯揚等云。問如是現量誰所有。

答言色根現量等。又釋云。色相五根所行境界。如前所說。現量體相。舉境為能有。所有即五根。若非現量。何須境有。答彼文意者。舉心所依。及根所取境。以為能有現量。若不爾者。亦云諸意根所行境。豈舉意境。而取意根。即第七及過去滅。第七唯非量。以恒執我故。過去意無。說誰為現。故但取心。

問約自共相能緣心。唯立二量。似比似現。何量所取。

答有二解。一云。皆比量攝。唯緣共相。非自相故。理門論云。非離此二。可有所量。為了知彼。更立餘量。然准入理。真似別解。理門論中。明能立破。故比量中不取二似。據實亦攝。一云現比二量攝。理門約理。能了於彼。故立二量。又為自悟。及以悟他。立於二量。量所知境。不越自共。故不立餘。似現似比。非能了彼自共相故。非能立破。非悟自他故。約量立二。彼非量故。若在比量。即諸經論。四道理中。比量立法不可定准。通非量故。立不正故。

問若二量攝心不盡。第七未轉依。恒是非量故。

答立二約理。不欲攝心。設若不盡。何違法相。或據見分。非二量収。約自證分。何心不盡。皆現量故。

問既約二相。以立。現比。其自共相。體性是何。復與經中二相同異。

答佛地論中有三師釋。一云。定心通緣自共二相。並是現量。而因明論中。約緣自共二種相者。據散心說。二云。定心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既諸共相所顯理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是法共相。或說真如二空所顯。非是共相。三云。如實義者。因明二相。與經少異。因明意云。諸法實義。若自若共。各附己體名自相。若分別散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華。名為共相。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為自相。並是現量。雖緣諸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但緣自相。真如體是諸法實性。亦自相攝。其後得智。雖緣名名及所詮義。然不執義。定帶於名。亦不謂名定屬於義。由照名義。各別體故。亦是自相。經意云。妙觀察智。緣諸法自相色聲等體。名緣自相。緣法差別常無常義。名緣共相。故不同也。准此即達自共相體。經論意別。

問此論共相。及定心緣。常無常等。所帶相分。百法何攝。

答一云。以無體故。百法不収。一云。法同分攝。今謂可通五蘊所攝。隨能變心。不可離心。判屬同分。同分依相似。辨多法立。而全無體。此之共相。若據緣所變相分。可言有體。親所緣緣。定應有故。亦不同餘相分體實。與見同種。義分所緣。若據本質。即是無體。定心所緣常無常等。但現觀心變。若比量心。所緣共相。但比量心。假所安立。若爾此比量心所緣共相。佛應不緣。佛地論說。佛智不緣比量共相。答作比量心。假立無異。佛智不緣。佛有遍智。緣彼有情比量之心。行解安立。所有共相。如達遍計所執。於理何失。

問現比量心。緣自共相。與名句詮二相何別。

答且比量言詮。即同非比量詮。二相少別。且如說聲是自相。異門說聲名差別。不要以心安立。貫通諸法之上。又現比智。通緣彼二。不爾如何云聞謂比量。於彼二相。為欲了知心想行解。貫比餘法。方名比量。所取共相。故彼差別與比量別。現約二。亦有同有別。若名句詮於色聲常無常等。現量亦緣。斯即可同。據不依名。而緣二相。此即少別實之。名詮自相。句詮差別。但依心變。無變體性。共相而轉。現量帶證。彼之二相。總名自相。即乃有別。又現量心。若起言說。所緣亦同。行解之心。名為假智。假智及詮。俱依諸法共相轉故。又現量心。尋彼名言所詮之法。雖不定計名屬義等。而作行解。亦與彼同。聲不及處。智不轉故。又復佛智。知彼體無。以遍緣故。亦與彼同。除前諸義。若五八識。在於因位。及於定心。緣於諸法。所帶相分。通有體無體。彼名句詮。所有共相。一向無體。及無分別。親證真如。如此等自相。並與彼別。准此名句所詮二相。與經所說自共二相。體亦有別。經約法體。名句所詮。所解心及想心安立。

問假名及詮所依共相。體性是無。如何現量得與彼薩。

答現量之心。亦緣無故。但不同散。以其名言定屬於義。義屬於言。故為現量。

問尋名言智。既依共相。共相無體。如何得有名言熏習。能生本體。

答尋名言智。相分非無。順行解心。能生本體。但於相上。作於色聲青黃等解。解心所緣。此之共相。體性是無。於自相上增益此故。

問詮依共相。佛智遍緣不。

答一云。不緣而起言說。詮依共相。佛地論說。佛智不緣此共相故。一云。佛智亦依共相。於後得智中。安立諸法。皆於法體增益相狀。不爾如何名方便智。宣說諸法。說不緣共。離於分別。假立貫通餘上方解。此之共相。不是一切皆悉不緣。不爾無常等。亦應不緣故。又若佛智。不作青等解。而說青等。便非聖言。言違想故。又不作解。及不變相。慮不假。及於無法。以彼體可直緣故。此解為勝。

問諸門中。第六意識。於一剎那。緣十八界。意識爾時。為現為比。

答有二解。一云通二。五識同緣。即現量心。緣五根邊。即是比量。不可五根發現智知。違論文故。

問如何二量同一心生。

答見分有多。成唯識論。第七卷云。見相俱有。種種相轉故。若現比二量得並生。斷常二見應但起。答二執堅猛相違。不並生。二量非執現比。得俱起。一云不定。隨五境勝。意隨彼引。縱緣五根。亦是現量。若意境雖。設五同緣。意唯比量。若二境齊。現量力勝。意隨現量。度殊不可同起。不同緣彼青黃等色。見相雖多。五同現比。故不相違。得多俱起。猶如二執境。俱執為有。故得俱起。或執無時。即唯法執。無二同起。若斷常境。執為有無。故不俱起。二解俱難。任意取捨。或緣十八界。獨頭意識緣。若與五俱。即不通慮。若獨緣者。皆是比量。即無前妨。既無文遮。此解為勝。

問如七分別。云何雜集與大論別。

答如成唯識抄。具廣和會。如是諸門。毛細有多。略舉一隅。餘可思准。

○十業道義林

十業道。以十門分別。一出體。二釋名。三辨相。四開合癈立。五三乘同異。六定散闕具。七界趣有無。八業道依處。九得果差殊。十問答料簡。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卿本佳肴

    卿本佳肴

    妖精成型艰难,植物系比动物系更难。作为一只植物系的半妖,还是女修,妖精把她当人类。而在人间,她既要担心被修士抓去当炉鼎,还要担心被炼丹师识破身份放血炼丹,更要担心那些吃货们把她当美食给烹了。对比之下以斩妖除魔为己任的太平门人似乎可爱多了。
  • 逆天莫尊

    逆天莫尊

    莫尊一怒惊天地,天下众生谁敢逆。神域巅峰高手莫尊主。遭遇暗算陨落,意外重生。纵使跌落凡尘,但神终归是神
  • 異生灵

    異生灵

    拥有着控制时间能力的苏陌,为了觉醒体内的能量,不断去往各个时空寻找时间源。一次次时空之旅,一段段旷世奇缘,见证悲欢离合,感叹人生百态,从悲伤到绝望,不禁让苏陌怀疑自己做的到底对不对……
  • 沐雨潇湘

    沐雨潇湘

    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强势、冷漠的父母,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艾莲,单纯、善良或者说是软弱。只因闺蜜一句求成全,便放弃了懵懂纯洁的情感;毕业季又放弃了曾经竭尽全力守护的初恋,孤身一人踏进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奇葩后,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猎人的故事......
  • 魔鬼恶少,你混蛋!

    魔鬼恶少,你混蛋!

    三位大小姐回国遇上了三位恶少,就因为胡丽丽.张梅人.李芬琪来破坏他们的感情,而恶少不相信他们了,她们决定会法国永远不会回来,三年了,他们会回来么,恶少放弃了他们的感情么?
  • 专家诊治胆囊炎、胆石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专家诊治胆囊炎、胆石症(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预防治疗胆囊炎、胆石症应该注意什么?《专家诊治胆囊炎、胆石症》介绍了该病的来龙去脉、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凡病人或家属可能之疑问,悉数详尽解述。
  • 快穿之她眼中有星辰

    快穿之她眼中有星辰

    因为一个意外,一些人们的命运受到更改,由管理司派出的“系统,作为补偿”让那些人们重新开始闪光的一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近身战神

    近身战神

    冷枫华夏国最精锐的安全部门第九行动处王牌特工。在一次执行任务时,牺牲前的老赵把自己的两个女儿托付给了他照顾。一晃而成超级大叔的冷枫,始终想弄清楚老赵牺牲前紧紧抓着他的手说的那句话:兔子……吃……窝边草?这老赵是不是少说了一个字?
  • 假道士

    假道士

    一个贫民窟出身的穷苦屌丝,得到一块神秘的玉佩,从而玩转都市,成为都市至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