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016800000005

第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曹操怎样挟天子以令诸侯?

15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到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并将许县改名为许都。曹操不换皇帝,利用这个现成的皇帝,而且把这个皇帝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从这以后,曹操利用皇帝这张牌来号令天下、号召诸侯,掌握了巨大的政治优势。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纵观曹操的一生,他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在一条通往帝王的道路上前进的,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他在形式上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唯一没有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那他为什么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去完成,自己至死也不称帝呢?原因之一是,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孙权煞费苦心劝他称帝,却被曹操看清意图,不肯轻易上当。原因之二是,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原因之三是,至少从建安十五年(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对自己的名誉名节必然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原因之四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此外,建安二十四年(217年),曹操已经59岁,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世,这也是他不愿称帝的原因。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个周密而明智的谋虑。

“屯田制”的生产方式为何被历代所沿袭?

从奴隶社会直到封建社会,西北的先民们除了实行人类早期共同的生产组织形式,如氏族村社所有制、初期阶级社会私有制,以及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实行的封建地主所有制等诸生产形式外,还最早创立了“屯田”这一国家经营形式。“屯田”是一种具有边疆特点的生产制度,始创于西汉,始现于西北。屯田亦称屯垦,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士兵、利用犯人或招募百姓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士兵及其家属进行垦种,民屯则以民户为主体进行有组织之屯垦,其中也有利用犯人者。此外,明代还有商屯。西汉文帝、武帝、宣帝时都组织过屯田,有民屯,也有军屯。东汉末,曹操组织的屯田为民屯,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后,历代多沿此制,唐以后又称营田,元、明、清一般仍称屯田。各代均设专门机构管理之,具体名称、制度或有不同。

“屯田制”一建立,就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并成为一种固定的生产方式。“屯田制”可以保证在特殊环境下有效地进行生产。因此,在增加边储、加强边防、减轻中原内地人民赋役等方面,起了其他生产经营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什么是租调制?

在实行屯田制的同时,曹操于建安九年(208年)在《收田租令》中颁布了新的租调制,规定的田租是每亩每年纳粟四升;户调是平均每户每年纳绢二匹、绵二斤,具体实行时根据民户的资产划分等差进行征收。这种征收实物的户调制,实际上自东汉后期以来就已经开始,曹操把它正式确定下来,并以此取代繁重的口赋和算赋。这对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巩固了曹魏政权,使它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据有了实力上的优势。租调制也是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代的赋税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中曹军为何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北方逐渐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幽、冀、青、并四州;曹操占有兖、豫二州,并在建安元年(156年)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双方都企图独霸天下。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组织10万大军,进驻黎阳,发动了对曹操的进攻。曹操用以迎敌的军队仅有二三万人。袁绍分兵包围了屯驻白马的曹军,曹操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大败袁军。初战获胜后,曹操退守官渡,两军对阵相持。接着,曹操又派兵偷袭乌巢,焚烧袁军的粮草辎重,并乘袁绍军心动摇之机挥兵猛进,歼灭袁军8万余人。袁绍父子带着700名残兵逃回北方,两年后袁绍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相对袁绍的劣势局面,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扭转困局计谋之一: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操军心动摇。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扭转困局计谋之二: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不下,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大破袁军。

扭转困局计谋之三:建安五年(200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魏王指的是谁?

自从曹操统一了北方以后,便加快了取代汉室的步伐。他首先清除了倾向于东汉王朝的力量,又于208年废三公官制,自封为丞相,总揽军政大权。217年,汉献帝被迫封曹操为魏王。虽然曹操始终没有正式称帝,但他已经为曹氏代汉称帝做好了准备。“魏王”是一个封号,并不是指国家。汉献帝时曹操手握大权,封为魏王,操纵天下。曹丕建国后,以魏为号就是因为其父生前的封号。因此,魏的国号也是从曹操的魏王的封号来的。

司马氏如何趁高平陵事变掌握曹魏大权?

高平陵事变是曹魏后期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曹魏中后期,世族大地主代表人物司马懿的地位日益显要,明帝时官至太尉。238年,魏明帝病死,即位的齐王曹芳只有8岁,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为了独揽大权,将司马懿改任太傅,剥夺兵权,又安排心腹何晏、丁谧等人执掌机要,竭力排斥司马懿在朝中的势力。司马懿装病不起,有意麻痹曹爽,暗中谋划。正始十年(259)正月,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明帝高平陵(在洛阳南)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武库,派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自己和太尉蒋济出屯洛水浮桥,断绝曹爽归路。又迫郭太后(明帝后)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先声夺人。接着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曹爽犹豫不决,最终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权,以侯还第。数日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族诛曹爽兄弟及亲信何晏、丁谧、毕轨等人。自此以后,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

司马昭为何杀曹髦?

259年,司马师废掉魏国皇帝曹芳,12岁的曹髦被立为帝,改元“正元”。270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自封为晋公,曹髦年幼,只是一个傀儡,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司马昭专横跋扈,朝政腐败,国势衰弱,魏国国内一片黑暗,时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语。

随着小皇上的长大,曹髦日渐对司马昭产生不满。不久他写了一首《黄龙歌》,被司马昭发现,对他也有了戒备之心。魏甘露五年(270年)四月,曹髦召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他不顾郭太后及众臣的反对,率领宫人三百余人讨伐。王沈与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在南阙下率军迎战曹髦,贾充命令成济杀曹髦,成济一剑从曹髦胸部刺穿,曹髦立即死在车上,年仅20岁。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司马昭立曹奂为曹魏皇帝。

曹丕为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

220年,曹操病逝,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当了魏王,当年就将汉献帝废了,自己做了魏文帝。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总想寻找机会将他除掉。一天,有人告发曹植喝醉了酒,傲慢地污辱威胁朝廷的使者。曹丕就将曹植抓来,预备治他死罪,曹丕的母亲大惊,立刻召见曹丕求情,曹丕不敢违抗母亲,只得打消杀曹植的念头。曹母走后,曹丕将曹植叫来,限他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吟完了,还没有跨出七步。曹丕听了受到触动,禁不住流下眼泪,于是将曹植从临淄王贬为安乡侯。

曹冲如何称得大象重量?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小的时候聪明敏慧,智力超群。当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追问群臣,无人能答,曹冲回答:“把大象放在船上,刻下船的吃水线,再把其他物品放到船上,直到同样吃水线,再称这些物品,就可以知道它的重量了。”曹操听了,十分欢喜,命令手下依此照办,称得大象重量。

魏晋时期的玄学具有哪些特点?

玄学就是玄虚之学,强调“以无为本”,主张“无为”和“自然”。玄学家们将《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所以说玄学糅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来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着颇浓的道家思想氛围。但其学术精神,又表现出受董仲舒以来儒学理论架构的影响的特点,同时,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与佛学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契合与相通。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已呈现出圆融三教的迹象,其主体风貌与两汉经学大不相同,其文化指归也迥异。玄学虽是以仙气十足的道教、因果报应的佛教以及神学化的儒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却已剔除了其迷信的糟粕(当然是不完全的),表现出理性的文化个性。它在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上,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庄子学说中的人格理想,将那种轻人事、鄙事功、任自然的价值观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铸造出摆脱儒学伦理特性的审美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玄学具有“清谈”的特色。

宗族制度为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强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组织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从结构上看,分为皇室宗族、士族宗族、寒门宗族三种类型。皇室宗族拥有最大的政治经济特权,但是由于皇权的更替不断使他们的影响受到限制。寒门宗族由于缺乏政治权势,影响较小。而士族宗族拥有强盛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处于社会的支配地位。在宗族制度的影响下,社会上呈现重门第轻才德、重宗族轻个人、重孝悌尚复仇的观念。

五石散是怎样流行起来的?

魏晋人喜好服食养生,一般以服五石散为主。五石散出自汉代,但当时很少有人用,直到三国曹魏尚书何晏服用了之后,获得神效,然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服用后全身发热,必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所以五石散又称“寒食散”。长期服用会有副作用,内心烦躁,当药力发作时,常常要出外散步以求散去药力,称为“行散”。魏晋的何晏、王弼、嵇康、王羲之等都曾服用五石散。

蜀汉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刘备是如何请诸葛亮出山的?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诸葛亮的茅庐中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身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斋戒三天,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认为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造访诸葛亮。到达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为刘备制定了发展战略,也由此开始了辅佐刘备的生涯。《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刘备是如何步步称帝的?

刘备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灵帝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随关东各州郡起兵平定义军。但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备尝寄人篱下、流离奔走之苦,后得到诸葛亮的佐助决定联吴抗曹。208年赤壁一役,吴蜀联军败曹后,刘备得以立足荆州,不久占益州、取汉中后,刘备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赤壁战后,三国分立已成大势,但由于汉献帝刘协正统名分的存在,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在十余年间,都没有公开称帝。220年,曹丕代汉后,谣传汉献帝已死于曹丕之手,于是蜀中文臣武将纷纷上表,进劝刘备早即皇位,以继汉统。于是次年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继续以“汉”为国号,建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封吴氏为皇后,立刘禅为太子。222年,孙权也称王江东,228年正式称帝。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马谡为何失守街亭?

蜀后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并令王平辅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刚愎自用,又不听王平谏言,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大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马谡不遵诸葛亮将令,失守街亭,与王平回营请罪。诸葛亮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马谡被斩。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关羽如何巧施妙计水淹曹军?

刘备从刘璋手里取得益州后,又从曹操手里夺得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关羽想乘曹操在汉中失败、士气低落之机进攻襄阳和樊城。他将这一计划报告了刘备。

217年,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并令他们随时做好后勤供应工作,就亲自带着关平等将军,率领人马攻打樊城。

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带领七队人马赶到樊城增援樊城守将曹仁。曹仁令于禁、庞德屯兵樊北,互相支援。关羽渡过襄江,围住樊城。曹仁与于禁约好,内外夹击关羽,被关羽打得大败。曹仁再也不敢出城,只在城内坚守。蜀军也没法攻破城池。

关羽经过观察,发现于禁营寨建在山谷里,又时逢八月雨季,决定采用水攻。关羽令将士们赶紧准备大小船只和木筏,并派人堵住上游水口。果然,下起了大雨,一连下了很多天。一天夜里,关羽令掘开事先堵住的河口。

庞德在帐中听到帐外波涛怒吼,战鼓隆隆。他出帐一看,滔滔洪水从四面八方淹没营寨。人马被洪水卷走者不计其数。

关羽、关平等将领坐着大船,其余将士们划着小船,摇旗呐喊,冲向于禁和庞德避水的小山。于禁举手投降;庞德被活捉,因不肯投降而被杀。

关羽水淹曹军,震动了整个中原大地。曹操打算放弃许都,暂避锋芒。这时,谋士司马懿献计说,关羽与孙权为荆州事面合心不合,可派人去游说孙权,约他从背后攻击关羽,这样,樊城之围可解,许都也就没有危险了。果然,孙权派兵偷袭了关羽后路,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孙权擒杀了关羽,夺得了荆州,而曹操也解了樊城之围。

白帝托孤为何被称为历史上君臣相知的一段佳话?

关羽被杀后,刘备不顾诸葛亮及文武群臣的劝阻,于221年七月令诸葛亮守成都,自率倾国之兵,前去为关羽报仇。一举攻破巫山、秭归,次年初攻占彝陵(今湖北宜昌),并在彝陵东虢亭建立大本营。孙权重用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陆逊面对蜀强吴弱的军事形势,采用“拖延”战术,令部将坚守不出,避免与刘备交锋。六月天气非常炎热,蜀兵难以忍受,刘备过于愤怒而犯了兵家大忌,竟然不经谋划,令部队转移驻扎在沿山树林茂密处,连营扎寨以避酷暑。陆逊便率吴军水陆并进,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势加重,自知不能治愈,遣使至成都召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城永安宫(今奉节师范学校内)接受遗命。诸葛亮领刘永、梁王刘理等赶到奉节时,刘备已多日卧床不起,病情日甚一日,于是召诸葛亮托付后事。无才而年幼的太子刘禅,尚不稳定的蜀汉形势,都令刘备放心不下。他叮嘱诸葛亮:如果太子可以辅政,以亮的才能佐太子,定能成就国家;如果太子实在不行,请自代刘禅为帝,以拯救国家。诸葛亮动情地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白帝托孤后,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逝,享年83岁。之后刘禅即位,是为蜀后主,改元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无巨细,皆出于亮。

白帝托孤,刘备深深信赖诸葛亮;日后辅政,诸葛亮不负先主。这的确是历史上君臣相知的一段佳话。

邓艾逼城讨伐促使了蜀汉灭亡吗?

蜀汉后期,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政治日益腐败。28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讨伐蜀汉。曹将邓艾很快直逼成都。刘禅经过与群臣会商,决定投降曹魏,接着就被带到了洛阳,蜀汉就此灭亡了。

成语“乐不思蜀”源于何处?

蜀汉炎兴元年(283年),魏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出降。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极力主战,反对投降。在苦谏刘禅不听的情况下,哭倒于昭烈庙,杀死妻儿后自杀身亡。刘禅仍不为所动,又派太仆蒋显下诏令姜维投降钟会。姜维无奈暂诈降钟会,伺机而动。至此,蜀汉宣告灭亡。

刘禅则被迁至洛阳,封为安乐公。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席间演出蜀地歌舞,在座的蜀国人都触景伤情,而刘禅却嬉笑自若。司马昭于是感叹道:“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令全,况姜维邪!”并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成语“乐不思蜀”即源于此。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孙策是如何统一江东的?

孙策率领数千兵马于156年前往江东,击溃了扬州刺史刘繇,成功地在江东壮大了自己的势力。156年,孙策攻下会稽(今浙江绍兴),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又先后削平了当地的割据势力,大体上统一了江东。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但他为弟弟孙权在江南建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什么说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曹操统一北方后,欲南下完成统一大业。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水陆大军由江陵(今属湖北)顺江而下。诸葛亮奉刘备之命,联络江东,与孙权联兵抗曹,遂与曹军相遇于赤壁(今湖北嘉鱼东北,一说今湖北蒲圻西北)。曹军初战不利,将军队撤回长江北岸。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骄傲轻敌、不习水战、瘟疫流行之机,派黄盖诈降,采用火攻战法突袭曹军。曹军大乱,夺岸纷逃。孙权军大将周瑜与刘备主力军,随即水陆并进,追击堵截曹操,曹军全线溃败。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再战,率残兵逃回江陵,命曹仁驻守江陵,乐进守襄阳。曹操本人退回北方。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同时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军是因夷陵之战再无力攻吴的吗?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俘杀蜀将关羽,出兵攻占荆州(今湖北襄阳)。章武元年(221年),蜀汉刘备为夺回荆州,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亲率大军数十万东下攻吴。孙权派大将陆逊率兵8万迎敌。蜀军连战连捷,攻入吴境五六百里,自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同时得到武陵蛮的支持,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刘备沿江设置几十个军营。陆逊以逸待劳,坚守不出。次年,蜀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陆逊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与蜀军决战。吴军利用火攻,大破蜀军70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狼狈逃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蜀军主力严重受挫。刘备于次年忧愤病故。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夷陵之战后,蜀军再无力攻吴,吴亦无力西进,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稳定。

西晋

(公元265年~公元317年)

司马炎是如何迫使魏帝让位从而自己称帝的?

司马昭杀曹髦之后,立曹奂为魏帝,这就是魏国最后一个皇帝魏元帝。魏元帝咸熙元年(259年)三月,司马昭晋封为晋王,戴上了天子的冠冕,穿上了赤舃,享用了皇帝才许用的礼仪,他离自己做皇帝只差一步了。不过司马昭终究没有做成皇帝。259年,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命令魏的文武大臣都改任晋官。同年十二月,司马炎示意家臣胁迫魏君曹奂禅位,正式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短命的魏王朝从曹丕称帝,到259年灭亡,只传了四代,历时59年,就这样彻底完结了。

门阀政治是如何形成的?

门阀世族的根源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东汉以来,地主田庄崛起,世家大族在经济上占据了有利的地位,控制了朝廷选官的途径,就形成了累世公卿的显赫家族。九品中正制更加巩固了世族的地位。魏末司马氏靠世家大族的支持,夺取了曹魏政权,因此整个西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势力进一步膨胀,门阀世族制度就这样确立了。从此以后,地主阶级中的士、庶之别更加严格,门阀世族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极力地扩大和寒门庶族的差异,他们独自把持政权,完全支配了国家的权力,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在整个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都十分稳定。

石王斗富是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的导火索吗?

西晋的统治阶级享有政治、经济等特权,夸富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士族官僚们斗豪斗富,以奢靡相互攀比,竞相炫耀。在贵族官僚竞斗奢侈的事例中,最为典型的是晋武帝的舅父王恺和荆州刺史石崇,他们经常以斗富为乐,浪费了大量的财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王恺用紫丝布筑步障70里,石崇则做锦步障70里以敌之;石崇用香料涂墙,王恺则用赤石脂;王恺以晋武帝所赐珊瑚树当众炫耀,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自己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株都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石崇、王恺之流在争豪中不仅视珍宝如瓦砾粪土,而且视人命如草芥。王恺举行宴会,客人如果饮酒不尽,就下令把劝酒的奴婢杀死。石崇如法仿效,一次竟接连杀死三个美女。西晋的门阀士族糜烂腐化,从而使得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并造成了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

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

西晋太熙元年(270年),惠帝司马衷继位,由外戚杨骏辅政。权欲极强的皇后贾南风于元康元年(281年)矫诏诛杀了杨骏。杨骏死后朝政由汝南王司马亮和太保卫瓘主持,贾后又指使楚王司马玮杀掉二人,然后否认曾下过密诏,以“擅杀”大臣的罪名处死了司马玮。永康元年(300年)贾后又杀死了对她不满的太子司马遹。贾氏乱政滥杀引起了诸王和朝臣的怨恨,赵王司马伦以替太子报仇为名率兵入宫,鸩杀贾后并消灭其党羽,随即控制朝政,迁惠帝为太上皇,自称皇帝。第二年,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顒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伦。此后,这一场争权夺利的战争由京城波及地方,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武装混战。直到光熙元年(308年)才宣告结束。八王之乱持续了17年之久,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同时也削弱了西晋政权的统治力量。

“永嘉之乱”形成了怎样的乱局?

八王之乱中,北方少数民族贵族乘机反晋。建武元年(308年)匈奴贵族刘渊称大单于,永嘉二年(308年)称帝,迁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王弥和石勒都来归附。永嘉四年(310年)刘渊卒,其子刘聪杀兄夺位,命刘曜和王弥、石勒攻取洛阳。东海王司马越率晋军主力弃洛阳而奔许昌。永嘉五年(311年)三月司马越病死军中,太尉王衍率军行至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郸城东北)时被石勒追及。石勒纵骑围射,晋军十余万人全部被歼。东海王司马越的儿子和晋宗室59位王自洛阳出逃,也尽被石勒杀害。同年六月,刘曜、王弥陷洛阳,晋百官士庶死者3万余人,城市变为废墟。晋怀帝被俘,后被杀害。

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但这时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到了317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而实际上,永嘉之乱早已决定了西晋覆灭的命运。从武帝篡魏,到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81年。西晋表面上虽是亡于胡人之手,其实自西晋建立以来,其施政缺失甚多,政局混乱,内战不休,速亡乃自然不过的事。

八王世系指的是哪八王?

从八王之乱中可以看到,八王都是西晋近亲宗室,但是为了通向最高权力,骨肉相残,孤注一掷地发动战争,八王几乎都曾经在被杀之前先杀过别人,也都有过风光一时的大权独揽,但是仅仅为了享受血酬的利益,而根本没有治国安邦之道,为了争权夺利,满足私欲,不惜发动内战,把锦绣山河沦为一片血海,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更可耻的,是他们竟然置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不顾,公然勾引胡族为羽党,为其冲锋陷阵,残杀同胞。

八王之乱中的八王世系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四子;楚王司马玮——司马炎五子;赵王司马伦——司马懿九子;齐王司马冏——司马炎弟司马攸之子;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六子;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十六子;河间王司马顒——司马懿侄太原烈王司马瑰子;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侄高密王司马泰子。

西晋为什么实行分封制?

西晋汲取曹魏集权被异姓篡位的教训,实行分封制。泰始元年(259年),分封宗室28个王:1个叔祖父,8个亲叔叔,3个亲兄弟,17个同族的叔伯和兄弟。几年以后,又陆续增封。前后共有59个王。诸王以郡为国,规定大国有民户2万,置上中下三军,共7000人;次国民户1万,置上下二军,共3000人;小国民户7000以下,置一军,1700人。同时大封功臣和异姓世家大族为公侯,一次就封700多人。这些人在西晋形成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阶层。

陈寿如何撰成《三国志》?

陈寿(233~259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自幼好学,曾受教于谯周。八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太康元年(270年)晋灭吴后,他搜集魏、蜀、吴史料,终于撰成《三国志》。《三国志》是纪传体三国史,共59卷,分魏、蜀、吴三志。其中《魏志》30卷、《蜀志》17卷、《吴志》20卷。只有纪、传而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志》、《吴志》有传无纪。《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于全书之首,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八纪中;而对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八传中。在中国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三国志》取材严谨,文笔精炼,记事比较真实。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影响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有所记载。此外也记录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但由于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语焉不详,甚至遗漏。另外,《三国志》没有关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是其一大缺憾。由于《三国志》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作补注。

“洛阳纸贵”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左思是西晋时期的作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每篇文章都要反复修改、推敲,所以文章质量很高。他计划写《三都赋》(描写魏、蜀、吴三国都城的景况),整天苦心构思,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这篇文章。他在书房外的走廊里、院子里,甚至厕所里都挂上纸笔,每想出一个好句子,便立刻记录下来。这样努力了10年,终于写成了这篇《三都赋》。

最初文章写成后,人们并不看重它,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后来有几个有影响的大学问家都给这篇文章写序言、作解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艺术价值非常高。这时洛阳城里有地位的人纷纷争先恐后地买纸抄这篇文章,以至于当时洛阳城里的纸都不够用了,纸价上涨了好多。后来人们用“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形容文章风行一时,人们都想先睹为快。

“杯弓蛇影”典出何故?

晋朝乐广是有名的清谈家,他有个好朋友已经有许多日子不到乐广家里来访谈了。有一次乐广在路上遇见了他,问他长久不来的原因。那人答道:“上一次在您家,承蒙您请我喝酒,我正想喝,忽然见杯中有一条蛇,害怕极了,喝完回家后就生了一场大病,所以不敢再来。”乐广知道后,就再次请他,在同一座位上让他喝酒。然后问道:“你在酒中还见到了蛇吗?”客人答:“仍见到蛇,和以前一样。”乐广告诉他,这是因为屋角上挂了一张弓,它的影子照在杯子上的缘故。客人知道了事实真相,心情豁然开朗,病也就好了。后来人们就把“杯弓蛇影”比喻成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东晋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王与马,共天下”源于何处?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袭封琅琊王。其封国紧临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时,他追随司马越,并受命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后因下邳难以守御,得司马越同意,于永嘉元年(308年),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移镇建业(今江苏南京,改称建康)。司马睿与琅琊著名士族王导交好。司马睿初镇江东,南方士族心存疑虑,态度冷淡。王导帮他拉拢南方士族,于荣任命名士顾荣为军司马,散骑常侍;贺循为吴国内史。以此吸引南方氏族归附司马睿。此后多数南方士族对司马睿的态度由观望转为支持。王导又极力周旋其间,终使南北士族政治联合。建武元年(317年),得知晋愍帝投降后,司马睿自称晋王,次年称帝,定都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司马睿即是晋元帝。王导因为有辅佐皇帝再造晋室之功,深得司马睿的信任。王导身为宰相,掌握中央的行政大权,哥哥王敦手握重兵,掌握军事大权。其他重要的官职,也被王家人所占有。在东晋王朝,王家几乎和司马氏平起平坐,所以当时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王导和司马睿共同掌握天下。

东晋北伐之举中影响较大是哪几次行动?

东晋北伐中原,影响较大的是祖逖和桓温北伐。

东晋建国前,祖逖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仅给他1000人和3000匹布。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百余部曲渡江,在江阴(今属江苏)打造武器,招募士兵。在北方广大汉族人民支持下,很快收复黄河以南的全部失地。正当祖逖满怀信心,继续北进时,司马睿派南方大族戴渊为征西将军,司兖、豫、并、雍、冀、梁六州诸军事,以钳制祖逖。祖逖处处受制,忧愤成疾,于大兴四年(321年)病故。河南之地旋又为石勒所据,北伐成果被断送。

东晋中期,桓温为捞取政治资本和抢夺军权,先后三次北伐中原。第一次攻打前秦,直抵关中,进军灞上(今属陕西),由于决心不大,遭前秦反击而失败;第二次攻打羌族姚襄,一举攻克洛阳(今属河南),但不久被前燕收回;第三次打前燕,直抵枋头(今属河南),由于坐失战机,给养供应不足,最后也被迫撤兵。

淝水之战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急欲进攻东晋,统一全国。前秦建元十八年(383年),苻坚与其弟苻融率70万大军南下攻晋,自以为投鞭于江,足可断流,灭晋易如反掌。东晋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等率北府兵8万迎战。谢玄派名将刘牢之率精兵7000人偷渡洛涧(即洛河,位今安徽淮南),败苻坚军前锋,继而挺进淝水,与秦军对峙。苻坚登寿阳城(今安徽寿县),见晋军齐整,又见八公山(今安徽凤台东南)上草木森然,皆以为晋军,心生疑悸。谢玄派使者要求前秦军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欲待晋军半渡反击之,遂下令稍退。前秦军方退即大乱,晋军乘机渡水奋击,大败秦军。苻融战死,苻坚带伤逃归。淝水之战,使南方免于战祸,江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战后,北方分裂,南北方进入对峙状态。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许多有意义的历史掌故和历史遗迹。

桓玄如何制造战乱自立为帝?

东晋末年,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专权,359年,桓温之子桓玄等人相继起兵反抗。桓玄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自称占有东晋领土的三分之二。702年,桓玄打败了司马氏的军队,控制了朝政大权,次年,桓玄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不久,北府兵将领刘裕赶走桓玄,恢复了晋安帝的皇位,乱事遂平。

刘裕北伐收复了哪些地区?

刘裕平定了桓玄之乱以后,逐渐掌握了东晋政权。708年,北方南燕政权出兵攻打东晋,刘裕为了建立个人威望,率军北伐南燕,于第二年灭了南燕,收服了青州和兖州地区。817年,刘裕再次北伐后秦,于次年八月攻陷长安,灭亡了后秦,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地区。

谢玄北府兵为何威名大振?

东晋徐州都督府位于都城建康的东北,号为北府。东晋初,郗鉴出任徐州刺史、都督,组建北府兵,兵源来自广陵、京口(今江苏镇江)及其左近定居及不断南来的北方流民和流民师。后北府移镇京口,是拱卫建康、稳定政局的一支重要武装。太元二年(359年),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宰相谢安举从子谢玄为兖州刺史、监江东诸军事,镇广陵。太元四年(359年),谢玄兼领徐州刺史,所部就称为北府兵。谢玄率领北府兵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北府兵亦由此威名大振。

士族与庶族如何区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了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而士族泛指世代为大官高爵的家族,又称世族、高门,往往是高贵的,以严格区别于庶族。这便有了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说法。士族出身的子弟,不管其能力如何,他们的前途总是一片光明;而庶族子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所作为,那就只有听天由命,看际遇如何了,要么指望能在乱世中一显英雄本色,要么指望遇上个用人唯才是举的明君。可是庶族出身的人,无论他多么努力,做到多大的官,在他的心中,仍然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被士族排除在外,始终无法融入社会的主流中去。虽然到了南朝后期,庶族出身者逐渐掌管机要,但士族的社会影响直至唐初仍未衰落。

火药最早起源于哪里?

火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最早的火药是东晋的黑火药。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592年)首创了硫黄伏火法,把硫黄、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一起炼烧。唐宪宗元和三年(7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黄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最初并非在军事上使用,而是用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时,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到神奇迷离之效!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发明火药的国家,却把火药使用在烟花等民间娱乐领域,后来才应用于抵抗外来侵略。外国在得到火药的配方后,全部使用在了军事侵略上。火药的发明虽然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同时也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十六国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什么?

五胡是指东晋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地区的8个少数民族。即:匈奴、鲜卑、羯、氐、羌。西晋末年,这些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北部地区。自永安元年(308年)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838年)的38年间,这8个民族先后建立了17个割据政权,即: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和夏。故称“五胡十六国”。另有冉魏、西燕和北魏的前身代国,也都是同时出现的割据政权,但这三国一般不列入十六国之内。

刘渊如何起兵称帝的?

刘渊是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社会动荡,匈奴贵族认为这是恢复匈奴的好机会,于是共推刘渊为大单于,于308年率众起兵,定都左国城(今山西离石),改称汉王,国号为汉。308年,刘渊改称皇帝,迁都平阳。310年,刘渊病死,其子刘聪继位。

胡汉分治的实质何在?

胡汉分治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分治政策。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设单于左辅、右辅,专治理胡人。所谓胡人即泛指北方诸少数民族。其子刘聪继位后,进一步健全胡汉分治制度,以子刘粲为大单于,设左右辅,各管六夷10万落,每万落置一都尉;另设左右司隶,专治理汉人,各管20余万户,每万户置一内史,共83个内史。其实质是依靠和利用匈奴及其他胡人贵族压迫汉人。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也设内史专门治理汉人,另置大单于镇抚百蛮。后赵抬高羯族地位,称为“国人”。严禁称“胡”,凡胡物都改名。虽然石勒严禁胡人欺凌汉族官僚地主,但实际并无收效,有时汉族高官也不能幸免。鲜卑贵族建立的后燕政权在后期也实行胡汉分治政策。这种政策加剧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王猛怎样开创出前秦路不拾遗的局面?

王猛自小好读兵书,十分博学。桓温北伐入关时,王猛前来求见,两人谈起天下大势,王猛边谈边捉身上的虱子,旁若无人。桓温撤兵时,请王猛一同南下,王猛却坚持留在北方。后来,他受到前秦王苻坚的赏识,入前秦做官并成为卓越的政治家。他明刑峻法,打击豪强,政绩显著,使前秦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局面。

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刘裕如何即位称帝的?

刘裕本是东晋北府兵的将领,在708年平定桓玄之乱后而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逐渐掌握东晋王朝的军权。东晋义熙六年(810年),刘裕统率大军将南燕平定后,升任为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权。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除。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义熙十四年(817年)受封为相国、宋公。此时,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晋元熙二年(820年),手下之人拟好禅位诏,献于刘裕,他拿到晋恭帝处让其抄录,恭帝欣然操笔,书赤纸为“诏”。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宋武帝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第二年六月,又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至此,历时108年共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元嘉之治”为何被称为清明的统治时期?

刘裕建宋以后,大力革新内政,推行改革。他死后,长子刘义符继位,整日耽于游乐,不理朝政,不久便被废掉。第三子刘义隆即位,是为宋文帝。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继承前代的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整顿吏治,加强对于地方官的考察监督,同时放宽刑罚,诏求贤才;在经济上,他兴修水利,奖励耕织,减免赋税,积极开展赈灾活动;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上,他大力发展教育。这样,刘宋王朝就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宋文帝的年号是元嘉,因此历史上把这段清明的统治时期称为“元嘉之治”。

萧梁政权是如何建立的?

萧衍灭南齐即位以后,改国号为梁,历史上称为“萧梁”(702~598年)。萧衍博学多才,与当时的杰出文人沈约、谢脁等齐名。他在位时,努力调和国内的矛盾,选贤才,重农业,但是他不断加重刑罚,同时大力提倡佛教,意在用两手巩固自己的统治。萧衍晚年时,朝政黑暗。河南王侯景作乱,攻入建康,饿死萧衍,立萧纲为帝,自己做了丞相,不久又废帝另立。591年,侯景干脆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汉,次年即被王僧辩和陈霸先等人打败。侯景败后,梁朝的宗室诸王相继拥兵自重,割据一方。陈霸先杀掉王僧辩,控制了萧梁政权。598年,陈霸先废梁自立,建国号为陈。

梁武帝萧衍几次上演“出家”闹剧?

萧衍(598~598年)在702年即皇帝位前,对百姓和士兵尚且关心,当了皇帝后,就换了一副面孔。他对皇亲、国戚及大臣们的贪得无厌格外宽容,对百姓却极尽搜刮掠夺之能事。

萧衍晚年开始崇信佛教,并借佛教名义愚弄百姓,搜刮钱财。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同泰寺为自己诵经拜佛之用。828年,他到同泰寺“舍身”出家做和尚,一时国中无主,大臣们急忙到寺中劝他回宫。他做了83天和尚,被大臣们用钱把他从同泰寺中赎了出来。这种闹剧共演了四次,大臣们为他花了高额的赎身钱。梁朝就这样被梁武帝折腾得日趋衰弱。

“侯景之乱”为何成为南朝历史的转折点?

598年,十六国东魏的大将侯景向梁投降。梁武帝派萧渊明率大军接应,结果萧渊明在与东魏交战时战败被俘。不久,东魏表示愿与梁重新通好,于是梁武帝答应以侯景交换萧渊明。侯景走投无路,于598年八月起兵反梁,攻下了建康城,并在次年三月攻入梁武帝居住的台城。五月,梁武帝饿死于台城,侯景立武帝太子为帝,即简文帝。这次变乱造成门阀士族许多人物被乱兵所杀,而且丧失了长江以北的土地,使江南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成为南朝历史的转折点。

《玉树后庭花》为什么被称为“亡国之音”?

陈后主是南北朝时南方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名叔宝。他做了皇帝不久,就迷上了女人,立张丽华为贵妃,宠幸王美人、季美人等8个美女,整天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此外,他还大兴土木,建造临春阁、结绮阁和望仙阁,镶金嵌玉,精心装饰,使其光彩夺目,香飘数里。每天在阁上宴饮时,陈后主还与张贵妃、王美人、季美人、女学士、狎客等一同赋诗赠答。

祯明元年(598年),陈后主作了一首新词《玉树后庭花》,词意悲凉哀怨,其中有两句道:“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陈后主十分喜欢,让千名美女到宫内练唱习舞,表演给他看。结果朝政大权落在张贵妃手里,大臣官吏也为非作歹,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这时,北方的隋朝看到南方的陈朝国君昏庸,国力衰弱,就率大军渡江进攻陈朝。陈后主却根本不在意,依然沉湎于声色,自认为有长江天险阻隔,牢不可破。598年,隋兵攻入陈朝国都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自杀未遂,做了隋军的俘虏。他作的《玉树后庭花》被人当做亡国的预兆,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刘义庆如何编撰《世说新语》?

宋文帝时,宋文帝的侄子刘义庆召集文士何长瑜、鲍照等人,在《语林》、《郭子》等书的基础上,编成《世说新语》10卷。全书将东汉至东晋士族人物的逸闻轶事按类编录,分为言语、德行、文学等38门,反映了士族地主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世说新语》文字简洁精练,叙事生动真切,是研究魏晋时期社会情况的重要资料,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玉台新咏》是一部专咏妇女的诗集吗?

《玉台新咏》是南朝陈时期的徐陵所编。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好作艳诗,令徐陵选录自汉至梁有关妇女及男女恋情的诗,编成《玉台新咏》10卷。将专咏妇女的诗编集成册,是编诗集的一种新形式。许多诗篇赖此诗集得以保存,从中可见封建社会妇女的生活状况。如西晋傅玄《苦相篇》叙述男女间不平等,妇女在父家、夫家身受的苦痛,表明作者对妇女的同情。名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被收入卷一中。所录诗多为《文选》所不载。但此书多数诗篇为“宫体诗”,即宫廷中描绘声色,反映统治阶级荒淫生活的艳丽诗篇。

《文心雕龙》为何被称为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598~820年),是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是文学评论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70篇,分上下两编,各28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论四部分,论述了各种文体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探讨了创作和批评的原则与方法。《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前代文学现象,把文学理论批评推向了新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何说《诗品》缔造了诗歌的高峰?

梁钟嵘所撰的《诗品》,是一部对汉魏以来的五言诗带总结性的文学批评著作。它把从汉至梁的122位作者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8人,下品82人,对每位作家都给以扼要的评语,直书褒贬。

钟嵘认为评价诗的标准必须兼有充实的内容和华美的文采,耐人玩味,受到感染,这才是诗歌的高峰。他反对贵族文坛的诗歌一味追求声律,滥用典故,违反了自然的真美与和谐,认为真正好的诗歌必须有真实的感情。

《诗品》首先肯定了《诗经》以来的赋比兴等诗歌创作方法的艺术审美价值,还注重诗人的个性气质对诗创作的重要性。“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强调诗应具有形象思维才能取得艺术审美感和艺术感染力的理论观念;“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等观点从诗与自然景物之关系出发,初步提出了诗的形象、意境等美学范畴,阐明自然景物对诗的境界、情调的影响作用,从一个侧面强调诗要接触现实生活。

《神灭论》为何被称为“无神论著作”?

范缜(约870~810年),南朝齐梁间唯物主义哲学家。南朝时佛教盛行,针对佛教宣扬的“神灵不灭”,范缜写成无神论著作《神灭论》。全书用问答体写成,共计31组问答,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相结合、相统一的,肉体是本质,精神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灭。《神灭论》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也超越了前人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南朝民歌主要指哪些民歌?

南朝的乐府民歌主要是指吴声和西曲。吴声现存300多首,产生在以建康为中心的吴地。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的荆州、襄阳一带。南朝民歌大多数都是情歌,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喜用双关语。

和尚为什么吃素?

在佛教初创时期,信徒不一定非要吃素。印度的佛教徒托着钵,当时四处乞食,根本没有选择素食的余地。因此,佛祖虽然说过避免吃肉,不要杀生,但在律书《十诵律》里也还是规定可以吃“三净肉”,即自己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和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动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

一直到南朝梁武帝时期,僧人们才渐渐只吃素。梁武帝萧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认为食肉就是杀生,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戒条。他发誓断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荤,杀害生灵,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将堕落到阿鼻地狱;他又规定宗庙祭祀用面粉替代牲畜。梁武帝严格遵守誓言,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脚穿草鞋,每天只吃豆羹粗饭。僧人们在梁武帝的带动下,也严格吃素食,并以素食招待客人。时间一长,吃素就成了僧人们的习惯,而且逐渐成了寺院里的一种必须遵守的戒律。

南朝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南朝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蛮、僚、俚、巴、蜀、越、傒等,而以蛮、僚、俚为主。蛮有百万人以上,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淮河、汝水一带和长江以南湖南一带。以农业为主,穿布衣,赤足,勇敢善射,兵器以金银装饰。僚有百万人左右,分布在四川和陕西南部。僚人无名字,儿女以长幼次序称呼,以农业为主,善于捕鱼,能在水底用刀刺鱼,买卖奴隶之风很盛。俚有数十万人,为黎族先民之一,主要聚居在湖南南部、广东和广西东南部,其住房为干栏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逐渐融合。

北朝

(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哪些历史意义?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期,在各种有利改革的形势下,孝文帝与冯太后共同推行了改革。改革的第一个阶段始于太和八年(598年),主要是变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阶段始于太和十八年(598年),着重变革鲜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整顿吏治、颁布均田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并实行三长制、实行定额的租调制、迁都洛阳、提倡胡汉通婚、改变官制和刑律、尊孔尊儒还有兴复礼乐。

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先进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

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具体内容有哪些?

北魏太和九年(598年)十月,北魏推行均田制。均田制的具体内容是: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7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7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备轮种。桑田为永业田,不需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8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

均田制是北魏政权在奴隶制残余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补充形式。同时,均田制使游离的劳动力重新和士地结合起来,扩大了自耕农的数量和政府的纳税面,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北魏太武帝为何灭佛?

南北朝时佛教在北方极其盛行,僧尼人数激增,寺院占有大量的土地,僧人与地主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838年)下诏,凡是7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598年,北魏太武帝采纳崔浩等人的建议,下令禁止私自出家,并且没收寺院财产,焚毁佛经和佛像,后来甚至发展到全国僧人无论长幼一律坑杀。这对佛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府兵制是如何设置的?

府兵制源于鲜卑部落兵制,西魏大统年间(838~591年)丞相宇文泰初建府兵制。府兵的地位比较高,不是边防军而是禁军。军士另立户籍,府兵不承担赋役。府兵每月上半月守卫宫廷,昼夜巡查,下半月由军官教习作战。府兵的核心是入关中的六镇鲜卑军人,随孝武帝入关的北魏宿卫禁旅等。府兵最高统帅称八柱国,除宇文泰和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外,其他六柱国为六个集团军,各督两个大将军,大将军督两个开府将军,共二十四个开府,每一开府统一军,共二十四军,此为兵农分离之贵族兵制。北周武帝招募许多汉人参加府兵,又把府兵改称为“侍官”,入军籍后不编入地方户籍,免除赋役。此为大体兵农合一的华夏兵制。府兵直辖于君主,加强了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

冯太后如何助推改革?

冯太后,汉族人,原北魏文成帝拓跋珪皇后,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延兴元年(591年)孝文帝即帝位时被尊为太皇太后。孝文帝时年8岁,冯太后临朝称制,从此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直到太和十四年(870年)九月病逝为止。冯氏当政之初,阶级矛盾愈演愈烈。官吏无俸,贪赃纳贿成风;大族豪强肆意兼并土地,私役依附农民;水旱蝗灾不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魏政治已到了非改弦更张不可的时候。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

首先是实行均田制。太和九年(598年)颁布均田令,用以均田授受的土地是国家掌握的荒地和无主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地主还可以通过奴婢、耕牛受田多占土地。国家以均田地将自耕小农固定在小块土地上,加强控制,保障租调收入和徭役征发。贫苦农民受田多不足数,但在有荒地之处,国家还是尽可能分给农民,使无地少地农民的境况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实行三长制。太和十年(598年),决定重新建立乡官系统,取代宗主督护制,规定8家立1邻长,8邻立1里长,8里立1党长,是为“三长”。三长的职责是负责检查户口,催督赋税徭役。这一制度有利于抑制豪强大族隐匿人口,有利于增加自耕农的数量,它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再次是实行俸禄制。北魏前期以掠夺战争为事,官吏瓜分掳掠的人口财物,而没有俸禄。这种落后的办法导致贪官成群,吏治败坏。太和九年始制定官吏俸禄,规定官吏贪赃满1匹者处以死刑。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由于平城地处边鄙,物资匮乏,鲜卑旧俗严重,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太和十七年(593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往洛阳。同时,他采用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十九年(598年),下令禁止鲜卑服装,改穿汉服;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洛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改鲜卑旧姓为音或义相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元氏、丘穆陵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陆氏、贺赖氏改贺氏、独孤氏改刘氏等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冯太后由此成为孝文帝改革前期的实际决策者。

北朝众帝后为何出家?

在北朝的中后期,大概100多年之中,仅历魏、齐、周11帝,竟然有17位帝后出宫为尼,实在是世所罕见。那么,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呢?有人从中国佛教传说来分析,用帝后佞佛来解释,认为这是媚佛、迷信佛的结果。然而,另外一些人从北朝17位帝后为尼的背景出发,仔细加以比较,认为佞佛并不是帝后出家的真正原因,而是另有其因。一是健康的缘故,寺庵的环境有利于染病在身的帝后的康复;其次是有的帝后在争宠的角逐中,由于失宠而被逐出宫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易代而沦为牺牲品,入尼庵是最好的去处;第四是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的失败者为尼;最后则是入寺寻求政治避难的。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应该从当时寺院经济的特殊地位来探讨分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北朝中后期,由于政治阶级的扶持,寺院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实际的物质生活上与宫中并无差别,成为了供帝后享乐的另一处别宫。

《颜氏家训》具体内容是什么?

《颜氏家训》共有20篇,北齐颜之推著。内容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主张“学贵能行”,反对高谈阔论,不务实际。对当时的家庭教育理论作了综合概括,并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南北朝时期的不良社会风气。

北朝书法与“魏碑”渊源何在?

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深受钟繇和王羲之等人的影响,并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敦煌石室发现的十六国和北朝写的佛经中,虽多微掺隶法,但字迹工整,颇有笔力,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近百年来,出土了许多北朝的墓志、墓碑、造像题记等,其书体虽各有不同,但大多结体扁方、构架紧密、方笔折角、骨力雄劲,这就是“魏碑”的字体。由于用笔厚实,字形稳健有力,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感。

同类推荐
  • 纨绔的三国

    纨绔的三国

    莫名来到三国,本想出人头地,结果现实让自己不得不去当一条咸鱼,就算是咸鱼也要做最咸的那条鱼
  • 尹霍后继有人

    尹霍后继有人

    横死的高开穿越到了东汉桓帝中期,可他一点也开心不起来。“我是造了什么孽。前世不说,穿越的对象竟是个凉州人!”面对即将再次爆发的凉州羌乱,高开只能抓紧时间往上爬。
  • 明末第一贼

    明末第一贼

    他是一个快递小哥,因为没有了工作而造反。他造反的时机很好,比位面之子刘秀的机会都好。他很容易便打下了紫禁城,容易的让人眼红。他很容易便失败了,最后被山民割了首级。穿越成了他,平生的志愿就是灭掉后金鞑子,重现我汉人荣光!
  • 崇祯——千古一帝

    崇祯——千古一帝

    工科男重生为崇祯,看他如何在明末乱世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当他消灭了流寇、建奴和贪官后,一个无敌的大明朝再一次站立在了东方之巅,而他也成为了真真的千古一帝。
  • 攻取天下

    攻取天下

    这里不属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这是一个山河碎裂的大争之世,列国争霸,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荒凉苦寒之地,内有郡守鱼肉百姓,外有蛮邦肆意掠夺,三万守军盔歪甲斜。值此之时,一个普通到和所有人一样的年轻人,来到了这个最弱小的国家,行走在这个随时都会一命呜呼的恶劣边城,任职边城守将。天下纷乱,必有雄主出。
热门推荐
  •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白羊座

    唐立淇2013星座运程-白羊座

    不爽,是2012年白羊内心的呐喊!没有惊喜的两性关系,没有赞叹的事业成就,有时候还会遭到很多人的压制、欺负……白羊开始本能地自我保护,拒绝某些圈子、某个领域,关闭心门,企图排除内心的不舒服。2013年一开始,白羊就要处理钱的相关课题,包括债务、遗产、投资,若没有好好面对,就会有“无以立足”的麻烦。干脆在1~3月间决断吧,当断则断、当舍则舍,宁可重新开始。当你甩掉沉重包袱,变得比过去轻松一些,你会发现连环境都变得友善了,这就是良性循环。
  • 落幕:青春不落幕

    落幕:青春不落幕

    生活不会每天都新鲜可能你遇见的人和事都是重复的但安稳比什么都难得
  • 天龙猎星

    天龙猎星

    桃源仙境走出的懵懂少年,身具天灵之体入世修行。藏神功扮猪吃虎装低调,玩暧昧仙法打动美女芳心。本是游戏人间玩转红尘,不想都市暗潮激涌危机四起。
  • 末世英雄金在云

    末世英雄金在云

    3年前,金在云成为了末世里一个传奇的神话,也成了人类心中的末世英雄。他手上的“逆刃”和“战魂”是屠戮了无数的僵尸,保护了无数人的性命。而他的信念和逆态度带领着人类在末世中生存下去,勇往直前!
  • 蔷薇花开

    蔷薇花开

    一个被收养两次的女孩,十三年后在曾经生活的城市遇到了那个对她念念不忘的同桌,从此粉色爱情上演。同时,另一个女孩的出现与家庭的门第观念让这段感情遇到了障碍。未曾预料,一场意外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但蜜月却让年轻帅气的男孩成了残疾。命运就像一个魔鬼,没有让这对年轻人在婚姻中享受到甜蜜。女孩隔海的网上情感,被男孩所知,而追求他的女孩则变成了情人…
  • 火舞龙腾:废物大小姐

    火舞龙腾:废物大小姐

    一朝醒来,迎接她的是一场华丽丽的穿越。没爹没娘,只有一个极疼自己的爷爷和一个孤零零的小弟。这也就算了,可是……这位大爷,你好歹是当今圣上的皇弟啊,这么缠着我真的好吗?他眉毛一挑:“怎么?本王喜欢!”
  • 一寸春秋

    一寸春秋

    一寸世界,如同万里江河,谁能安生立命,谁有又能扭转乾坤!
  • 穿书之许愿系统

    穿书之许愿系统

    一场实验室事故,让实验员林苏,穿越进了一本女主重生到七十年代的书中,成了女主的女儿。林苏本想抱紧女主金大腿,走向人生巅峰。但是,看着女主看向她时,有一些仇视的眼神。林苏觉得,不能低调下去了!是时候展示真正的能力了!“许愿系统为您服务!您许愿,我实现!您的愿望,由我守护!”
  • 我在女学混日子

    我在女学混日子

    一个半路出家非典型世家的土著民在穿越女影响下的世界生活的故事。“听说了吗,吏部尚书居然有后了,听说有一女自幼身体不好,在外调养,今日才入京”“听说了吗,太后下旨创办女学,选各项优异者入校,由长公主担任院长呢。”“听说了吗,据传闻各府为了这名额大打出手,你可知昨日这陈府和池府为哪位千金武艺更高大打出手。”“听说了吗,皇上下令太学、岳学、女学三校进行比试。”自此,女学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坊间的巨大反响,也给这个世界女子带来了不同的色彩。
  • 小缘

    小缘

    本作讲述了一名男高中生历经各种困难,最终战胜自我,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的故事。改编自真实高中生校园经历,表现青春期少年心理变化,解读青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