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儿童是幸福的专家,成年人每每羡慕他们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我们成年人为什么不能像儿童那样,虽然无法天真,但却可以选择无邪、无忧、无虑,如果我们能学会儿童这种特有的幸福感,我们的精神就不会衰老、迟钝或疲倦,我们就会永葆幸福。
消除悲观消极的思想
如果有一群蚊子闯入你的家中,你肯定要想尽办法驱除它们。绝对不会同意它们与你同住,吸你的血,骚扰你的安宁。消极思想如悲观、恐惧、忧虑、憎恨等虚幻的心理如同蚊子,必须从你的大脑中驱除,你才会感到舒适、幸福。
当你被忧虑、恐惧、憎恨所包围时,不妨换一个角度,你可以这样想:其实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这只不过是一只纸老虎;其实他也有好的一面。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好多了。
美国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每遇压力,就以打高尔夫球来松弛紧张的情绪。
著名画家摩西婆婆活了100多岁,她在80多岁时才决定以绘画作为消遣。
做事可以令你感到快乐——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且不是为了获取别人的称赞才这样做。没有人能够告诉你做什么,只有你自己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不要让不实际的忧虑侵蚀了你。当消极思想侵入你脑中时,即刻向它们宣战。问问你自己,为什么拥有天赋幸福权利的你,却必须在清醒时刻受到恐惧、忧虑与怨恨的苦恼。向这些狡诈的邪恶思想宣战,并要战胜它们。
强化你的自我心像,想像自己正处于最佳的状态中,并对自己稍加赞赏。同时想想你以前的快乐时光与引以自豪之处。幻想将来愉快的成功,重视你自己。
喜欢你自己
史迈利·布兰敦在一本书中写道:“适当程度的‘自爱’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布兰敦医师讲得很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你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不是的。这应该是意味着“自我接受”——一种清醒的、实际的、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拥有爱心的人,生活总像晴朗的天空,而厌恶别人的人,只能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烦恼。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发人深省的著作《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中提到,现今有一种观念极为流行,就是“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认为:“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等。但其采取的行动是否成功,则须看其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其成长过程当中,要具有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我们很少人有勇气独具一格,或很清楚明了自己究竟拥护什么主张。我们的行为通常受社交或经济族群的影响,如衣、食、住或思考的方式,大概都与邻居差不多。假如周围环境与我们的个性格格不入,我们会变得神经质或不快乐,会感到失落和迷惑——会不喜欢我们自己。
为了学习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出面对自己缺点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水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这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包括我们自己——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荒唐的。
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是一种残酷的自我主义。它表示: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弄好;我们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傲视群雄的地位。
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就算是伟人也会犯错,所以,因为自己的过错或缺点而厌恶自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习喜欢自己。
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道:“人们惯常在晚上休息时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单独冥想的习惯,显然是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的好方法。”
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在一起。
切勿失掉本色
真正地做你自己,必须克服模仿的行为!这也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后期的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越,而格希文还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请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柏林的忠告,并凭着自己的特色成为美国著名的作曲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作曲家路。
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经学到这个教训,而且多数人得先付出代价。
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成为他自己,才渐渐成大事。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以前有许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红。
当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不能成大事。直到她还自己以本来面目——一位由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
吉瑞·奥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他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只招致别人背后的讪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才奠定了他在影片及广播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地位。
崇拜别人、不辨是非的模仿别人就会失掉自己的特色,甚至因此犯错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永远也不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成大事者,都不会模仿别人,模仿别人的人也不会成大事。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爱迪斯·阿尔雷德是一个极为敏感、羞怯且胖乎乎的女孩,她的母亲非常古板,认为她把衣服穿得太漂亮是一种愚蠢,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正因为如此,阿尔雷德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上学后,她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运动项目也不加入。原因是,她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长大后,她嫁了一位比她大几岁的先生,但她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她丈夫的家是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她想要像他们那样,但就是做不到。她努力模仿他们,也总是不能如愿。她丈夫几次尝试帮她突破自己,却总是适得其反,她越来越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甚至一听到门铃声都会惊慌!后来她彻底地失败了。她害怕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她都尽量显得开心,甚至装得过了头。最后她竟然想到自杀。
但她终于没有自杀,而是很好地活了下来。
那么是什么原因改变了这位几乎自杀的妇人呢?只是一句偶然的话。
有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到自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阿尔雷德的脑际,她发现所有的不幸都起源于她把自己套入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模式中去了。
一夜之间她变了!她开始保持自我本色。她首先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她开始学会怎样配色与选择衣服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味。她也开始主动交结朋友,并加入一个团体——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她主持某项活动时,她刚开始很害怕。但是通过每次上台,她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气。尽管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现在她比过去快乐很多。
保持自我本色是每个人都应重视的,模仿别人就会失掉自己的个性,变得平凡无奇。很多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威廉·詹姆士曾说过:
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还有一半以上是未醒着。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如果你能开发自己的潜能,你就能让别人刮目相看。你是你父母的结晶,当父母把你生下时就给了你与众不同的特色,你所拥有的每一个基因都不能改变你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你我都是独一无二的。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爱孕育了你,也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机会有一个跟你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换句话说,即使你有三百万亿个手足,他们也都跟你不同。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科学的事实。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读读这方面的书。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崭新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归根到底,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一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