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6000000003

第3章 孙家鼐:北大前身奠基人(2)

廷议得到慈禧与光绪的认可,9月1日,清政府颁布“预备仿行宪政”上谕,决定从改革官制入手,令载泽等编纂官制、孙家鼎与奕劻等总司核定。11月7日,孙家鼎等在上疏中说:“此次改革官制,即为预备立宪之基;自以所定官制与宪政相近为要义.按立宪国官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各有专属相辅而行,其意美法良。”并指出中国“今日积弊之难清实由于责成不定。推究厥故,殆有三端。一则权限之不分。……一则权职之不明。……一则名实之不副”。为改变上述积弊,他们提出三个办法。第一,“首分权以定限,立法、行政、司法三者,除立法当属议院,今日尚难实行,拟暂设资政院以预备外,行政之事则专属之内阁各部大臣、……司法之权则专属立法部,以大理院任审判,而法部监督之,均与行政官相对峙,而不为所节制。此三权分立之梗概也。”第二,“分职以专任。”建议将政府各部门分为外务、吏、民政、度支、礼、学、陆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院等11部,各设尚书一入,侍郎二人。并强调“专任之法,内阁各大臣同负责任”,除外务部外,“其余均不得兼充繁重差缺”。目的是“要使责有专归,官乡滥设。”第三“正名以核实”,将巡警归为民政部;户部更名为度支部(财政、税务并入);兵部更名陆军部(练兵处、太仆寺并入);刑部归于法部;商部改为农工商部;理藩院改为理藩部等等。他们认为,“若是者,责成既己明定,积弊庶可廓清”。这些主张得到慈禧与光绪帝的同意。1907年,中央设资政院,孙家鼐又奉旨与博伦等会同军机处拟订资政院院章。院章规定,资政院有议决国家预算、决算、税法、法典等方面的权力和“自行草具议案”的权力,各种国家大事首先要经它批准。

孙家鼐参与拟定的上述奏疏和院章当然有很大局限,但它毕竟改变了自隋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三省六部制,而且这一改革基本上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奏疏和院章不是由孙个人拟定的,但他作为拟定人之一,无疑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即君主立宪。虽然立宪之说在当时已是可以公开议论的政治话题,算不得先进,但较之那些抱住封建专制不放,认为君主立宪“有百害而无一利”,反对任何政治变革的顽固派,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开明得多。而且孙家鼐还认识到制定改革法案诚属不易,贯彻法案更为困难。他说:“制法固求其尽善,徒法不能以自行,必能有办事之精神,而后有改良功效”。只有“大小臣工顾名思义,视国如家,无自私自利之心;有任劳任怨之实,各修职事,共济时艰”,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这个看法是比较深刻的。

此外,孙家鼎还主张改革地方官制,并试行地方自治。他认为“设官分职,皆以治民,则视民之官尤为紧要,……欲改定官制以治今日之天下,当从州县起,……譬如筑室先从根基做起,逐渐加高,自然稳固。”为此,在核定中央官制之后,又与奕劻等受命续订各省宫制,并与督抚筹议预备地方自治。

在参与政治变革的同时,孙家鼐还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由于孙家鼎一家本是盐商出身,因而他本人不像一般封建士大夫把工商业视为末流。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孙多森与孙多鑫早在1896年就着手筹办上海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有资本白银30万两,1900年正式投产并不断获得发展,1906年孙家鼐和候选道马吉森在河南安阳联合创办广益纱厂。由于经营有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办厂仅仅一年,资本额便达近70万元,有纱锭22344枚。广益纱厂不但是1895年至1906年这一时期河南唯一商办棉纺厂,也是中原地区最主要的棉纺企业之一。它与当时在全国各地创办的12家纱厂,改变了过去棉纺业偏重织布的局面。而且,由于当时新设棉纺织厂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所以安阳广益纱厂的创办,对于推动棉纺织业由沿海向内地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可以看出,无论在戊戌变法时期或是变法失败之后,孙家鼐都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守旧分子。他是统治阶级中趋向进步、讲究改革实效而又脚踏实地的开明人物。他的业绩在维新运动史上应当占有一页。对于一个位尊却无实权、又处于最高统治阶层之间权力争夺十分激烈中的一个帝师来说,他的进步尤为可贵。

世代书香之家

孙家鼐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祖孙士谦曾任乾隆年间的刑部郎中,祖父孙克伟是贡生,父亲孙崇祖亦是池州府的教谕。排行最小的孙家鼐,理应最受宠爱,但他父亲治家极严,要5个儿子都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老太爷去世后,寡母则挑起全力培养儿子进学应举的重担。她常说:“朝内无人莫做官,家门无官莫经商。”皇天不负苦心人,她的5个儿子后来都成为朝廷所倚重的能吏,这就是寿州城内太傅第门上的对子“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出处。

古城寿州,自古文人辈出。过了几年,不知哪位酸秀才又在孙家门联上续了个“尾巴”:“一门三进士三不进士,五子四登科四未登科。”人们仔细一算,此话倒也不假。因为五兄弟中家泽、家铎、家鼐都是进士,而老三家怿不是进士,故云“三不进士”;老四家丞又未举孝廉,故云“四未登科”。但五兄弟中有四个侍郎,家泽是礼部侍郎,家铎是户部侍郎,家怿是工部侍郎,家丞是吏部侍郎,只有家鼐做到了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又是清末朝廷的第一任管学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朝廷恩赐他在家乡建造“太傅第”。如此的朝廷大红人,在当时的安徽寿州,真是威震千里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但孙家鼐一生没有大的坎坷,这与他谨小慎微、自奉简约有关。孙家鼐出任光绪帝老师的几十年间,正是清王朝走向没落、帝党和后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孙家鼐既是皇帝的老师,当然属于帝党,所以他积极赞同变法,主张“国家欲富强,首先要开办学堂”,赞同维新派关于“开民智”、“通下情”的呼吁,并参加了康有为等创立的强学会的活动,在“百日维新”中奉旨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但是,帝党的种种活动,无不处在慈禧太后的监视之下。孙家鼐深知自己只能在帝后两党中作些折中调和,所以他不像光绪皇帝的另一位老师翁同龢那样锋芒毕露,故而当“百日维新”失败,皇帝被囚瀛台,“新政”皆遭废除时,独独保留下了孙家鼐主持的京师大学堂。后来慈禧企图废除光绪帝,搞什么立储“大阿哥”,孙家鼐强谏不成,便称病辞官。此举不但没有引起慈禧的忌恨,反而在庚子事变之后,把他提升为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资政院总裁。

回头看看百年前那场朝廷内部的政治风暴,孙家鼐能身居帝党和后党之间而未伤毫发,足见他为官的谨慎和圆通。最能说明他为官精明的,莫过于他奉命查办“杨翠喜案”一事。杨翠喜本是天津著名的歌妓,被庆亲王奕劻的儿子载振看中,袁世凯手下红人段芝贵侦得这一情报,为了巴结庆亲王,就私下花巨资买下杨翠喜送入庆王府,段芝贵也就得到了黑龙江省巡抚一职。

此事在京津一带掀起轩然大波。御史赵启霖参上一本,说是“上年贝子载振往东三省,通过天津,段芝贵充当随员,逢迎载振无微不至,以一万二千金于天津大观园买歌妓杨翠喜,献之载振。其事为路人所知。复从天津商会王竹林借十万金,以为庆王奕劻寿礼……”慈禧见折后大怒,着派醇亲王载沣和大学士孙家鼐前去查办。庆王府闻讯后,急忙让杨翠喜化了妆,乘车从庆王府后门出去,辗转回到天津。载振和段芝贵为堵众人之口,又花巨资把杨翠喜嫁给了天津一富商。富商白捡一个名歌妓,何乐而不为?天津市民见杨翠喜已回了天津,议论也就渐渐平息下来。孙家鼐本来就觉得王府里的桃色新闻深究下去于朝廷不利,现在既然舆论已平息了,也就顺水推舟,回禀慈禧“查无实据”。说真话的御史赵启霖可惨了,以“奏劾不实”的罪名被革职。

孙家鼐对家人子弟要求则十分严格,流传了不少生动的传说。有一年孙家鼐省亲,按常规从北边来的人马均从北门入城,寿州县太爷及州府等地方官员早已鼓乐齐备,在北门等候。谁知孙家鼐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恐太张扬,连忙吩咐车马改道,从小路绕至东门悄悄入城。到家后,县太爷前来向他见礼,他不接受,说“在京城里我是官,在家里我是你的臣民”,执意要县太爷坐上首。亲戚朋友们有来道喜的,也有来诉苦的。他的亲侄子诉说,家口太多,生活困难,请老太爷在京城里为之谋一职。孙家鼐立即说:“我家在下塘集有一块地,大概有几百亩,你去收租吧。”

另一广为乡民称赞的,是孙家鼐家教极严,并且以身作则。他一生不纳妾,只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和两个孙女。儿孙都未做官而成良医,擅长疮科,常免费为穷人治病。他们住的北京旧帘子胡同1号的府第至今仍在,门脸就像普通的民居四合院,毫不起眼。

据说孙家鼐一次省亲回乡,曾独自微服回访一个长辈,出城门时迎面碰上一个挑粪担的壮汉。那壮汉走得太急,把粪溅在了孙家鼐的衣服上。孙只是看了他一眼,并未出声,而那壮汉却大声吆喝道:“我是状元家种田的,溅脏了你的衣服,你敢把我怎么样?”孙家鼐一字一板地说:“状元家种田的也要讲道理,不能仗势欺人呀!”后来人们告诉那壮汉,你碰到的那人正是孙状元。壮汉懊悔不迭。通过这件事,孙家鼐深感家风问题严重。一个状元家种田的就敢于在大街上任意撒泼,其他各房子弟、七大姑八大姨还能了得!于是严定家规,不许后代奢侈胡来。孙家老人至今仍记得家规上有:20岁之前不许穿丝绸,不许穿皮毛;举止须以《仪礼》为准则;如有偷、抢、奸等行为,族长有权给予严惩等等。

咸丰九年到十一年间,对于寿州孙家来说,实在非同寻常。这期间既有孙家鼐高中状元的大喜大庆,也遇上了地方武装势力苗沛霖破城屠戮的惨祸,致使孙氏家族百余老小一夜间惨遭毒手。此旦夕祸福所带来的升降播迁和人事沧桑,不能不在孙氏后人的感情上烙下深深的印记。那年头正是太平天国和捻军横扫全国的时候。寿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已经屡遭战火。孙家鼐在家乡无法静心读书,于是投奔在京城任内阁中书的大哥孙家泽,在大哥的帮助下,苦心研读,终于咸丰九年获取了封建科举场上的最高荣誉,成为寿州城空前绝后的唯一的状元。尽管是“烽火连三月”的日子,孙家鼐人还在北京,家乡已是贺客盈门,把他家在北过驿道上的老房子挤得水泄不通。那张报喜的喜报和咸丰皇帝的赐联,在门上贴了许多年。

寿州出了状元,淮南方圆百里为之轰动,城外亦有各路人马前来庆贺。其中最显赫的一支,竟是地方武装势力头子苗沛霖。这个苗沛霖,最兴旺的时候拥有10万人马,是个连地方大员也要让他几分的实力派。那时清廷被太平天国和捻军弄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这些地方武装,对其采取了尽量招抚的政策。苗沛霖便趁机游移于朝廷和捻军之间,在朝廷招抚的时候就假意投诚,要钱要粮,跟捻军打上一阵;转眼捻军得势了,他就又跟太平军和捻军连成一体,趁机占据税卡,封锁淮河航道,驱逐官员和税吏,加紧扩张自己的地盘。督办安徽军务的钦差大臣袁甲三(袁世凯叔祖父)和安徽巡抚翁同书(翁同騄的大哥,时驻守寿州)均屡受其欺骗,对其伤透了脑筋。较早看穿苗沛霖的孙家子弟孙家泰(孙家鼐的族兄,他们的祖父是亲兄弟),原本在京城当官,1853年太平军进攻安徽时奉旨回乡募集团练,也拥有一支强劲的武装。苗沛霖势力扩大后,一直视孙家泰等手中的寿州团练为眼中钉,屡次设法要将其吞并掉,而孙家泰不允,由此结下怨恨。如今这么一个“苗逆”要率百余骑入城贺喜,孙家人理所当然视之为“黄鼠狼给鸡拜年”,不仅不表示欢迎,反而传话将城门紧闭。

苗沛霖得知后大发雷霆,正想撒野的时候,他家乡的凤台县令姚临宾的“鸡毛信”也到了,说是庆贺孙家高中状元本是好事,但举措不当恐会激成事端,请他“减驺从以入”。苗氏见信更大怒,“手裂掷地,半道回下蔡(营地),移檄城中,痛诋孙氏,谓将屠寿州城,鸡犬不留!”时在北京城里正沉浸在夺魁之喜中的孙家鼐,怎能料到大喜之后还有大悲!两年后,苗沛霖更加得势,果真把孙家泰全家15口人,大到70多岁的老父孙赠祖,小到才3岁的孩子孙传值,以及当夜在城内的孙氏族人百余口全部杀害!这就是史学家眼里的“寿州事件”。孙家鼐为官一生始终诚惶诚恐,处处谨慎,想必与此大喜之后的大悲不无关系。

创办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始建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直接而优先的产物,并且又是戊戌维新失败后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产物。孙家鼐对开办京师大学堂起过重要作用,实为京师大学堂的“首办者”。

孙家鼐出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国家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大。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日甚一日。光绪皇帝不甘心为亡国之君,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影响与支持下,决心冲破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的阻力,积极变法图强。终于,他在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亲临天安门,向中外颁布实行变法维新的除旧布新之大计。

为了培养变法维新所亟需的大量人才,光绪在这一纲领性的谕旨中,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明文规定在京师成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光绪首创京师大学堂,是兴建京师大学堂的最高的决策者与最大的组织者。7月3日,光绪明令吏部尚书、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的“管学大臣”。稍后,礼部于8月24日,通知孙领取官印:“钦命管理大学堂事务之关防”。这充分表明,孙已正式成为大学堂的第一任校长了。(在当时,并兼管全国学务。)

孙家鼐之所以能荣任第一任大学堂的管理大臣,有一个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上文里所提到的他本是官书局的管理大臣。1896年6月12日,刑部左侍郎李端在《请推广学校折》中,首次明确提出:“请京师建设大学堂,系为扩充官书局。”这意味着,官书局是大学堂的基础;大学堂是官书局的发展。事实正是这样,光绪在委任孙为大学堂的管学大臣的同时,并下令将他原主管的“官书局,及新设之译书局,均著并入大学堂,由管学大臣督率办理。”而官书局则系由强学会改建而成。

同类推荐
  • 东方兵圣——孙武

    东方兵圣——孙武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旧中国的上海,十里洋场,风云变幻,灯红酒绿中酝酿着柔情,也潜藏着杀机。这里不仅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也是黑社会存在的沃土。旧上海不仅有外国势力控制下的租界,更有黑社会严密控制下的方方面面,在上海滩如果不与黑社会打交道,任何人都无法立足,杜月笙就是当时上海黑社会的。
  • 品康熙

    品康熙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全面、翔实地品评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与雄才大略。康熙帝在文化上,他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他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在治理国家中,他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他废止了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淮河运等水利工程,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施行“摊丁入亩”制度清王朝在康熙的治理下,由大乱走向大治,很快就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政治统一、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世界强国。可以说,也正是他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坚实基础。
  • 邓稼先:温文尔雅的坚守

    邓稼先:温文尔雅的坚守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事件发展为核心,将邓稼先堪称传奇的一生一一铺展开,以期让读者了解一个立体、真实的邓稼先。
  • 大唐灵州镇将

    大唐灵州镇将

    本书是有关唐代镇守边关灵州的大将的传记正文分60章记述了较有影响的60位大将。
热门推荐
  • 大危局

    大危局

    本书讲述马云、史玉柱、柳传志、黄光裕、宗庆后、王石、马化腾、王传福等9位中国著名企业家,在商战中历尽劫波、艰难生存下来的同时,又面临着怎样的危局。
  • 世界夺还

    世界夺还

    我告诉过世界,我终会归来,夺回我的一切。本书又名《吾家弟弟初长成》、《是天才,也是白痴》、《带着神明回老家复仇》、《你问女主角在哪》、《那就勉为其难给你们设定个姐姐吧》、《神明和姐姐的修罗场》。PS:节奏较慢,不是德国骨科,请放心食用。十二月一日,故事轻松开始。
  • 红尘有爱

    红尘有爱

    方思红,方思情,方思爱三姐妹外出打打工,靠和天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世雄的关系,孙思从一个舞女变为某集团公司的白领职员,孙思红因此爱上了李世雄,并结婚。孙思红的妹妹孙思情就职于一家机电公司,为了获取天雄集团有限公司巨额订单,该公司业务部主管邹忠昌(孙思情的男友)怂勇孙思红使用美人计接近李世雄,两人做出越轨之事,孙思红知情后,和孙思红大吵一架,姐妹成水火之势。孙思红带着身孕离开了李世雄。孙思红产下孩子后,生活非常紧张,不得不再入风尘,不想在按摩室遇到了邓柏松,而邓柏松偏是孙思红小妹孙思爱的男友,孙思红因此和小妹妹也闹得天怨人怒。万般无奈,孙思红只好下嫁给一个四五十多岁的男人。是什么使三姐妹闹得互相仇视?数年后,姐妹相逢,盘点感情,才发现,横隔在姐妹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感情,还有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钱。
  • 破山禅师语录

    破山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竹中湘凌萱

    竹中湘凌萱

    云羽之门,无恙矛盾,归于了羽裳。风瑾破,何以至灭,天下苍生,无一仁志。
  • 万古天尊

    万古天尊

    强者林凡,在上古遗迹中,得到上古琉璃金身决,被其他的至强者暗算,灵魂流落到天武大陆一废柴身上。从这一刻起,属于他的人生才真正的开始。天武大陆,强者如云,宗门林立,四大帝国,主宰一切。
  • 父母之命没什么不好

    父母之命没什么不好

    身为杏林世家独子的管贤宇从小就才智过人、无忧无虑,唯一的烦恼就是与他们管家世代相交的吴家独女吴清芝,顶着青梅竹马和指腹为婚的头衔天天跟在他身后转悠,还整天扬言长大以后要嫁给他,这让他从小就成为了同龄孩子的笑柄。身为吴教授的掌上明珠,吴清芝自小也是备受呵护,从未受过什么挫折,唯一的挫折就来自这个眼高于顶的管家少爷,她已故的母亲曾多次告诉她,她和管家少爷自小便有婚约,两家长辈也乐见其成,希望可以亲上加亲,乖巧懂事的吴清芝自然不想让两边的长辈失望,使出浑身解数想要抱得美男归。富家小姐俏公子,欢喜冤家究竟能否在一起呢?
  • 天梦归

    天梦归

    凭生身寄天涯,邀你共赏繁花雨下。杏蕊天之涯。双人舞剑,一人弹曲,逍遥少年郎,斜倚枝头,醉酒纵情豪话。在那个狼烟滚滚战火喧嚣的年代,他们纵情于天涯之间,明明脱离于纷繁诡谲的朝局斗争,却无形中卷入惊天骇浪。又有谁,能够在这旋涡内独善其身......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私立高中生的慵懒日常

    私立高中生的慵懒日常

    我们所经历的再平凡不过的日常,也许就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