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118700000025

第25章 杂譬喻经(旧署: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10)

觉悟就是觉醒了悟,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佛教所说的真理与作为科学术语的真理有很大不同。前者为“心印”,由心证明,不全凭文字进行逻辑推断,更不借助实验。后者则事事求物证,由于物是无常的,故所谓科学真理不过是一时之理罢了。

既然觉悟有觉醒了悟之意,那么觉醒什么?了悟什么呢?主要就是了悟生与死、实与空。学佛之后,能够更加热爱生命,就没有白学。

(二十四)必居一亿里喻

昔王舍城中,人民多丰饶。九品异居,不相杂错。别有一亿里①,有一亿财者,便入中。时有居士,规欲居中,便行治生,苦身节用,广诸方计,数十年中,九十万数②,未满一亿。得病甚笃,自知不济。有一子,年七八岁。嘱语其妻曰:“吾子小;大,付与财物,令广治生,使足满一亿,必居其中,全吾生存之愿矣!”言竟终亡。丧送事毕,将子入示其宝物:“父有遗教,须汝长大,具一十万足满一亿,居亿里中。”子报母言:“何必须大,便可付我早共居之。”母即付之。

于是童子以财物、珍宝供养三尊,施与贫乏者。半年之中财物尽了。其母愁恼,怪子所作。童子未几身得重病,遂便丧亡。其母既失物,子又幼丧,忧愁忆之。

中有最富者,八十居而无子姓。于是童子往生其家,为第一妇作子。满十月生,端正聪明,自识宿命。母自抱乳,确③不肯食。青衣抱养,亦复如是。儿前母闻生子如是,偶往看见,爱之,即抱呜噈④,开口求食。长者大喜,重雇其价,使养护子。长者便与夫人议曰:“吾少子姓,他人抱养,不肯饮食;此妇抱撮,儿辄欢喜。吾今欲往迎取,以为小妻,令养视吾子,为可尔不?”夫人听之,便以礼娉迎来,别作屋宅,分财给与,无所乏短。

儿便语母:“为相识不?”母大怖懅而言:“不相识。”儿白母言:“我是母之前子,取母九十万分用布施,今共来作八十亿主,不劳力而食,福为何如耶?”母闻是言,且悲且喜。其儿长大,化一亿里,为摩诃衍道。

故谓⑤正便亿千出之,一邑⑥里能为室舍。安诸施以道,菩萨我所入⑦如是。

[注释]

①里:古代居民居住区的名称。

②九十万数:古代以十万为亿,此“十”或为“千”之误,下文亦同。③确:刚强。

④呜噈(cù):亲吻。

⑤故谓:此下文字似有讹误脱漏。

⑥邑:应为“亿”。

⑦入:契证真理,解知事物。

[今译]

从前王舍城中,百姓都很富有。不同等级的人分开住,不相杂错。单有一个“一亿里”,有一亿财产的,可以入住其中。当时有一个居士,打算住进去,便努力经营家业,生活清苦,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在数十年间,积攒了九十万,未满一亿。他患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有一子,时年只有七八岁。他嘱咐妻子说:“我的儿子还小;等他大了,把财产交给他,让他好生治理家业,积攒到一亿家产,一定要住到‘一亿里’中去,以完成我平生之愿!”言罢死去。丧事过后,妻子带儿子去看家里的宝物,说:“你父有遗嘱,让你长大之后,攒够一亿财产,住进‘一亿里’。”儿子对母亲说:“何必等到长大,现在就交给我,我可以早些入住‘一亿里’。”母亲就把财产交给了他。

于是这个孩子用财物、珍宝供养佛、法、僧,施与贫乏者。半年之中,财物就花光了。他母亲又发愁又恼怒,责怪孩子的所作所为。孩子不久身患重病,随即死去。他母亲既失财物,又丧幼子,无比忧愁,时常怀念儿子。

“一亿里”中有位首富,八十岁,但没有儿子。于是那个孩子投生到他家,给他大夫人做儿子。怀胎满十月,生得一子,漂亮,聪明,知道自己的前世宿命。母亲抱起他来喂奶,他任性不吃。婢女喂他,也是如此。儿子前世母亲听说此事,无意中前往探视,一见就喜欢,刚抱起他亲吻,他就张口要吃奶。长者大喜,花大价钱雇用她,让她养育看护自己的儿子。长者便与夫人商量说:“我的小儿子是独苗,别人喂他,他不肯吃奶;此妇抱他,儿子就喜欢。现在我想把她娶到家中做妾,让她喂养照看我儿子,你看可以吗?”夫人同意,便下聘礼迎娶了她,另建宅所,分财产给她,生活上不让她匮乏。

儿子便对母亲说:“您认识我吗?”母亲大惊,说:“不认识。”儿告母说:“我是母亲以前的儿子,拿了母亲九十万,分开用来布施,现在一起来做八十亿财产的主人,不用劳动而得衣食,福分如何啊?”母亲闻听这话,且悲且喜。儿子长大,教化“一亿里”,行大乘佛法。

所以说,正因为施舍亿万钱财,才能安居乡里。按照佛法行布施,菩萨所证悟的就是如此。

[点评]

欲擒故纵。儿子因施舍亿万钱财而入住一亿里。

现在的人没有不想入“一亿里”的,却极少有人思考把钱用在什么地方。能挣钱不算本事,真正本事在于让钱用得其所。否则,作为富豪,你赞助出去的钱也许只能增加恶业。会花钱的人才是真正的驭钱高手。

(二十五)厨士强咽不净羹喻

昔外国有人多种白氎草①,若过时不取,失色不好。至时大雇客,晨夜兼功,略不得息。主人以作人勤苦,大为作好肉羹。故饭时羹欲熟,香气四闻。有一老鸱,当其上飞,爪攫②粪,正堕着羹中。厨士见之,即欲断取,即消散尽。厨人念曰:欲更作羹,时节已晚;欲持食人,中有不净;计此少粪,不足败味,可食人,但自当不啖耳。

客皆来,坐饭斟羹。客作③既厨且饥,食之其羹。客呼厨士,人取好肉以啖之。厨士知不净,恐失人意,强咽吞之,不以为味也。

佛借以为喻:三界众生,脱④美色欲,莫睹不净,展转惑沉,犹于饥夫食美羹者;菩萨大士⑤入生死⑥,教现受色⑦,具了⑧不净、不甘、不乐,若厨士强食其肉,吞而咽之,不味者矣。

[注释]

①白氎草:棉花。

②攫(ju?):原本作“擭”。禽兽用爪抓取。

③客作:客于他家作业之贱人。

④脱:连词,倘若,倘使。

⑤菩萨大士:(术语)大士,梵语摩诃萨埵之译,为菩萨之尊称。

⑥入生死:指变易生死。即三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等)改易三界内凡夫肉体之身(具有色形区别及寿期定限),而得三界外不可思议殊妙之身(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限制),称为变易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

⑦教现受色:教现,教导与示现(显示、显现,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之身)。受色,领纳、感受物质。

⑧具了:具,同“俱”;了,了悟,明了。

[今译]

从前外国有人种植很多棉花,如果过时不摘取,失去色泽,成色就不好了。收获季节雇了大量帮工,从早干到晚,一点不得休息。主人因帮工辛苦,做了好多香美的肉羹。所以做饭时,肉羹将熟,香气四溢。有一只老鹰正好在肉锅上面飞,爪子抓着粪,粪正好落到肉羹中。厨师看见,想取出粪,可是粪很快消散在锅中。厨师思忖:重新做肉羹,时候已晚;给帮工吃吧,明知有粪便不干净;估计这一点粪,不会使味道变坏吧,可以给人吃,只是自己不吃。

帮工都回来了,坐下吃饭又盛上肉羹。帮工吃完了,可厨师还饿着肚子呢,想让厨师也吃肉羹。帮工呼喊厨师,有人还拿来好肉让他吃。厨师知道不干净,又不好推却人家的好意,勉强吞咽吃了,不觉得有什么味道。

佛借这件事情作比喻:三界众生,如若喜欢色欲,而看不到不干净的东西,迷离恍惚、往复不定地奔波忙碌,就像饥饿的帮工吃肉羹;大菩萨变易生死,变化身形;应机缘显现身相,感受物质,让人们全面了解其不干净、不甘甜、不快乐(诸法皆空),就像厨师强食被污染的肉羹,吞咽下去,不品它是什么滋味。

[点评]

佛教中的神怪故事不同于一般寓言故事。佛教不认为有高于一切生灵的神存在,因此有人认为佛教是无神论宗教。那么为什么譬喻经中每每出现灵异事件呢——比如本篇中出现老鹰抓粪的场面。且不追问老鹰抓粪违反常理,单说它在高空中飞,能把粪准确地落在小小的锅里,就足够奇异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完全可以把老鹰的行为视为佛在示现威神之力,为的是通过一件事情令众生产生爱乐之心,从而得到开解。佛或菩萨应众生的机缘而化现种种的身相——或化作动物,或化作器物——利用活生生的事件引导众生。为的是方便说法。故不必追究故事合不合逻辑,是不是可信。

(二十六)鬼惑阿难喻

昔者阿难入城分卫,时蛊道①家女出行汲水,见阿难端正,有欲意向。还语母言:“外有瞿昙弟子,为我致之。”母便召所奉鬼,使惑阿难。

不觉忽到其家。时蛊道母语阿难曰:“今以女相施,不复得去也。”阿难报:“我不随其语。”蛊母作一火坑,谓阿难言:“宁就火焚?宁就我女?”阿难恐怖一心。佛即申手,遥摩阿难头。蛊道家鬼见佛手在空中来,威神无量,皆奔波走过,拨蛊母着火坑中,身体焦烂。既且然得济,阿难即时得还佛所。

后时,蛊道母还,召鬼神而责数:“汝等不能转瞿昙弟子使惑,何因推我着火坑中?”鬼神答曰:“吾昔与波旬②合八十亿众,诣贝多罗③树,欲坏菩萨④。菩萨以手指地,其手纤长⑤,合缦⑥掌内外;握千辐轮⑦,威神无量。八十亿众皆颠倒堕,不得复形。今复申来趣⑧,吾等实迮怖⑨,是以散走,不当住也。我等鬼神自常仪,若行中人不中,便自害。想亦久知,何所责吾?”蛊道母乃知佛为尊,即三自归,得须陀洹道。

[注释]

①蛊道:蛊,害人毒虫,一般指蛇;蛊道,用诅咒等邪术加害于人。

②波旬: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19}。魔王波旬常随逐佛及诸弟子,违逆佛与扰乱僧人。

③贝多罗:梵语pattra之音译,略称贝多;菩提树原称钵多(其果实称毕钵罗,故亦称毕钵罗树,释尊在此树下成道),又作贝多;此指佛陀修行处。

④菩萨:此指佛陀释迦牟尼,他在当时尚未成佛,是菩萨。

⑤手纤长:指佛三十二相之三。

⑥缦:原本作“鞔”。

⑦千辐轮:指法轮。千辐轮相系象征佛之转法轮,现于足下,表示游化诸处之转法轮;说法时,则显现于手掌上之转法轮印,用以指示种种事物;现于齿面,则表示佛说法所宣吐之教理。又自古即有礼拜佛足石之习惯。

⑧趣:通“取”。

⑨迮(z?)怖:迮,仓卒,逼迫;怖,恐惧。

[今译]

从前,阿难入城乞食,当时有蛊道之家的女儿出来打水,见阿难相貌端正,产生了爱慕之心。她回家对母亲说:“外面有一个释迦牟尼的弟子,请为我把他引来。”母亲便召来所供奉的鬼,让它们迷惑阿难。

阿难不知不觉就来到这家。这时蛊道母对阿难说:“现在我把女儿施舍给你,不要走了。”阿难说:“我不能按照你说的话做。”蛊母施法设了一个火坑,对阿难说:“你要下火坑呢?还是要我的女儿?”阿难恐怖,进入禅定。这时佛伸手远远抚摸阿难的头。蛊道家的鬼见佛的手在空中伸来,威德神力无限,都纷纷跑过去,把蛊母推进火坑,身体焦烂。阿难已得救,立即回到佛那里。

后来,蛊道母回来,召集鬼神责怪道:“你们不能迷惑佛的弟子,为什么把我推进火坑?”鬼神回答说:“我以前曾经与恶魔波旬纠集八十亿众,到贝多罗树下,想扰乱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以手指地,其手纤长,内外手指间如缦网;握着千辐法轮,威德神力无限。八十亿众魔都颠扑堕落,不能恢复原形。如今又伸出手索拿,我等实在害怕啊,所以四下逃走,不敢停留。鬼神有鬼神的规矩,若行法术不能命中人,就会害自己。想必你也早就知道,为什么还责怪我们?”蛊道母乃知佛最尊贵,即刻皈依佛、法、僧,悟得须陀洹道。

[点评]

阿难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眼如青莲花,其身光净如明镜,故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阿难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罪恶的势力再大,也斗不过正义,斗不过善与美的守护神。

(二十七)众猕猴溺死喻

昔者海边有树木数十里,中有猕猴五百余头。时海水上有聚沫①,高数十丈,像如雪山,随潮而来,住于岸边。诸猕猴见,自相与语:“吾等上是山头,东西游戏,不亦乐乎!”时一猕猴便上头,径下没水底。众猕猴见,怪久不出,谓沫山中快乐无极,是以不来,皆竞踊跳入沫聚中,一时溺死。

佛借以为喻:海者,谓生死海②也;沫山者,五阴身也;猕猴者,人神识③也。不知五阴无所有,爱欲痴着④,从是没生死海,莫有出期。故维摩诘⑤言:“是身如聚沫,澡浴强忍。”

[注释]

①聚沫:沫,水泡。聚沫,聚集之水泡,佛教经典中用以譬喻有为法之无常。《维摩经方便品》:“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②生死海: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

③神识:指有情灵妙,不可思议的心识,与现代所说的灵魂同义。

④着:谓心情缠绵于某事理而不舍离,如爱着、执着、贪着、痴着等。《法华经方便品》:“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⑤维摩诘:梵名vimalakīrti,菩萨名。为佛陀之在家弟子,中印度毗舍离城长者。略称维摩,其义为净名。净,清净无垢;名,名声远布。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即以此菩萨之名为其名字。尝称病,说其病是“以众生病,是故我病”,待佛陀令文殊菩萨等前往探病,即以种种问答,揭示空、无相等大乘深义。我国关于维摩与文殊问答情状之雕画颇多。

[今译]

从前,海边上树木延绵数十里,其中有五百多只猕猴。当时海水上积起聚沫,高数十丈,如同雪山,随着大潮而来,到岸边停止。猕猴们看见,互相议论:“我们爬到这个山头,各处游戏,多快乐啊!”当时一只猕猴便爬到聚沫上,一下子沉到海底。众猕猴看它久久不出来,很为奇怪,以为泡沫山中快乐无比,所以不回来,都争先恐后跳入聚沫中,立即全部淹死。

佛借此比喻:大海,就是生死轮回的苦海;聚沫,就是五蕴合成的人身;猕猴,就是人的灵魂。不知五蕴合和本无所有,贪恋俗欲,于是沉于生死苦海,再也出不来了。所以维摩诘居士说:“人的身体如同聚沫,在聚沫中沉浮,受其煎熬。”

[点评]

现实中的“聚沫”很多:金钱的聚沫、名利的聚沫、欲望的聚沫、权势的聚沫……沉迷于聚沫之中,免不了猕猴的下场。

(二十八)得米尽施喻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快不得

    快不得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十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凡人的禅心

    凡人的禅心

    本书告诉你的是,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是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张,不忘形。在禅意中能悟出人生的真道理。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热门推荐
  • 青少年成才攻略——升华诚信的魅力

    青少年成才攻略——升华诚信的魅力

    本书围绕诚信这个主题,通过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来启发广大青少年朋友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 绝世:宠妃无度

    绝世:宠妃无度

    “王爷不好了!王妃上街把人揍了!”某王爷蹙眉:“无碍。”“王爷不好了!王妃把公主殿下得罪了!”某王爷眯眸:“不怕。”“王爷不好了!王妃她要爬墙跑啦!”某王爷淡定:“不慌。”空气安静了几秒。然后——一阵疾风闪过。侍卫懵:“卧槽王爷不见了!”翌日,某王爷拽住王妃衣领,“我要你有什么用?成天打打杀杀惹是生非,嗯?”楚楚:“王爷负责貌美如花,王妃负责打打杀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小全集)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小全集)

    《朱自清小全集: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共收入“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本书站在现代立场来理解传统文艺,提出了许多精辟的引人深思的观点。讨论了诗歌的欣赏标准与差异化、传统对于自然与艺术的态度以及人物评论等内容。
  • 和反派BOSS谈恋爱

    和反派BOSS谈恋爱

    意外穿越到了游戏里,还和反派BOSS接下来梁子,本以为会gameover,没想到反派BOSS爱上我,从此开始外挂人生
  • 龙山的革命岁月

    龙山的革命岁月

    全书分7章,主要介绍了龙山革命的历史沿革、革命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战斗、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该地的爱国救亡事件等内容,还收录了龙山地区的相关烈士名录。
  • 封天悲帝

    封天悲帝

    一位不受家族认可之人,保受家族嘲笑,冷漠之人。虽为族长儿子,但是却被他亲手废掉修为,看他如何强势归来。
  • 突然成仙了怎么办

    突然成仙了怎么办

    (全网十万订作品,已完本,放心看。新书《我弟子明明超强却以德服人》希望大家关注)这天,林凡与圣女同时穿越,之后更是发现,他们可以无限互穿。随后,两人在不同时空,杠上了。直到某日,林凡穿越归来,却发现自己已经成仙!突然成仙了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群号:1005499845,静待朋友们加入)
  • 孪生姐妹之阴谋

    孪生姐妹之阴谋

    这篇文和其他鬼故事不一样,她们一开始没有信任,在表面看来她们是很好的姐妹,可背地里却各怀心思,直到一个人死,她们才知道信任,到最后的物非人非,她们究竟能坚持下来吗?一个以为全世界都背叛了她的人,一个甘愿为朋友付出,一个外冷内热,却默默的守护身边的人,但没有人懂她,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正在上演,四女三男,她们会碰出怎样的火花呢??
  • 苟苟更健康

    苟苟更健康

    我叫王苟,不叫王二狗!也不叫隔壁老王!不小心穿越,逆天超神我还没那自信,猥琐发育才是王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