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91700000041

第41章 答《青年作家》记者问

1、什么东西第一次激动了你从事写作?

当作家是我少年时代的美好理想。犹如卧石观云,感到很神秘也很遥远。但没有真情实感。写什么?鬼知道。年龄渐大,对社会和人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才渐渐有了写作的真情,并作了将近十年的准备。真正产生创作冲动和激情,还是在文化革命以后。那时作品很多,但反映农民生活的太少。我这个农家出身的人,看了便很生气。后来,我又劝自己,别生气呀,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哪能强人所难呢?嫌少就自己写嘛!像阿Q划圆圈,一次不成,再画一次。于是,我就写了。这时,是出于强烈的责任感,当作家的事反倒忘了。

2、第一次发表作品前,曾经有过失败吗?发表处女作时的年龄,处女作的名称,发表在何处?

正式发表作品前,有过三次失败。我的处女作《卖驴》发表在一九八一年《钟山》第二期。时年三十二岁。

3、你是怎样积累素材的?平时作观察笔记或速写吗?

平时我不大作观察笔记和速写,一般只写几个字作为提示。我比较信任和重用大脑。它是过滤器,好的东西忘不了,忘的不是好东西。但看来这认识也不无偏执,生活中常有瞬间的感受,稍纵即逝。在大街上产生的,跑到家就忘了。大脑也有失职的时候,但不好责怪它,更不能弃置不用。如果主要靠笔记,久而久之,大脑便会消沉、懒惰、僵化。还是要团结它,调动积极性,养成勤思的习惯。

4、一般取用什么材料写作(自传的,亲身经历的,看见的)?作品中的人物都有模特儿吗?

有自传和亲身经历的,也有听来看到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有模特儿,也有的没有。

5、每次作品完成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作品写完,如果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不等划上句号,我就会“腾”地站起来,长舒一口气,很轻松。但如果是一个悲剧结局,我会久久地坐在那里,很伤心。中篇《古黄河滩上》写完后,我凝坐在桌前,掉了泪。最后破口大骂清政府:“混蛋!”——那是半夜里的事。

我初学写作,没有特别满意的作品。比较欢喜一点的是《卖驴》和《“狐仙”择偶记》、《古黄河滩上》。

6、写作之前拟提纲吗?动笔前同朋友或亲属讨论过作品构思吗?写作中提纲或构思有变更否?

构思成熟了才动笔,一般不拟提纲。写前我爱和几个朋友谈,请他们提意见。有时我爱人也提意见,而且常把某一点贬得一文不值:“我看,不咋样!”写起来以后,和最初的设想不同的事常有,但大的方面变化不大。

7、通常在白天或夜里写作?每天最大的写作量多少?有写不出来的时候吗?你觉得哪一部分下笔最难:作品的开始?结尾?中间?

因为是业余创作,通常在晚间九点以后开始写。这时,谈天的朋友走了,孩子睡了。满好。不是天天写。最多时一晚上可以写七千字。有时为一句话一个字憋几天,光想发脾气。最难的是开头,但本事在结尾。

8、习惯什么写作工具:圆珠笔、钢笔或毛笔?稿子誉写几次?写作时是一气呵成还是不断删改?

以前用铅笔,现在用钢笔。喜欢一气呵成,头一遍相当潦草,有时连自己也认不得。第二遍字斟句酌,从容修改。一般两遍定稿,有时三遍。有一篇小说写过七遍,结果报废了。好的作品好像不费劲,费劲的不是好作品。

9、喜欢读哪些作家(古今中外)的作品?最敬佩或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

我土生土长,除了家乡饭,对外地饭菜几乎深恶痛绝。但对文学作品却有较好的胃口。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我都敬仰,他们的名篇我都爱读。尽管风格不同,流派不同,但既存在并得以流传,那就必定有它的长处。当然比较起来,我还是更爱我们民族的东西。不大愿读的是那些有长篇哲理性对话和议论,写的是中国小说、中国人物,却让他们满嘴都在引用外国人语录的那些作品。文学是反映生活的,生活中的哲学最丰富。如果忠于生活,客观地反映出来,一切都有了。当然,这很难。

10、对批评家的意见重视或感兴趣吗?受过影响没有?

感兴趣。而且很感谢他们。

积累·发掘·构思——回顾《卖驴》的形成过程

《卖驴》发表以后,先后收到各地一百多封来信,许多热情的读者要我谈谈这篇小说是怎么形成的。我愿就此作一点回顾,并向读者致谢致歉,恕我不能一一回信。

构筑《卖驴》最主要的情节实际上只有两个,一是孙三老汉误入火葬场,二是老兽医王老尚的“神鬼鞭”。这两个东西是作者面壁虚构,凭空杜撰的吗?不。都是从原始素材中发掘出来的。

八九年前,在一次闲聊中,我听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某地有一个老汉在拉脚回来的路上,因困倦在平板车上睡着了。毛驴拉着他往回返,半路上恰遇一辆驴车拉着死人去火化。拉着老汉的毛驴贪恋同族,也一路尾随入了火葬场。老人惊醒后,气恼之下,把毛驴暴打一顿,被人劝住。在他重新收拾缰套准备回家时,不提防被惊惧的毛驴一下踢在额上,当场死去,结果真的被火化了。这便是孙三老汉误入火葬场的原始素材。

当时,这个奇特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极深,感到它是很好的文学素材,但却一时不知道它的用途何在。就像雕刻匠人发现了一块璞玉,确认它是一块好料子,却暂时没有把握应该雕刻一件什么样的艺术品,只好搁置起来,慢慢地玩味,揣摩,发掘它的真正价值。此后多年,每逢我在路上看见一辆毛驴车,就像条件反射一样,立刻想起这个故事,引起一串思索。

兽医王老尚的那一鞭,则是取材于另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九七七年,我被抽调城北一个公社蹲点,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老兽医。此人出身富农家庭,解放前家里养过不少骡马。牲畜病了,他喜欢细细观察,向懂行的人讨教,然后自己摸索治疗,久而久之,积累了许多医术。解放后专门行医,以后到公社兽医站任站长,在当地颇有名望,性情也十分开朗。他的医术多是从实践中来的,有许多独到之处,治牲畜脱胯即是一例。马骡驴一类牲畜如果脱胯,他既不用针药,也不用推拿,而是站在斜前方,只需突然一鞭,就能治好。这诀窍是打一鞭使牲畜惊跳起来,重心后压,借助它自身的力量使腿骨自行复位。这一招传得很神奇,引起我很大的兴趣,便随手记了下来。

上面两件事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我在咀嚼素材时,发现它们有两个共同的地方,一是奇特,二是都和牲畜有关。但仅仅这样,仍然不能构成小说,必得一个有机的东西把它们串起来,因为小说总要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以及表现一点什么意思。

一九八〇年夏秋,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传言,说政策又要变。多年来,农民最头疼的就是这一条,政策朝令夕改,让人动辄得咎,不知怎么做才对。现在政策放宽,农民谋生的领域开阔了许多,这是一件得人心的事,但大家又担心好政策不久长。我接触了不少农民,他们都有这种顾虑。我想应当反映一下农民的呼声。本来,从我打谱搞文艺创作,就立志着意反映农民的生活、情趣、愿望等,因此这念头一经产生,便十分强烈。

那么,这算不算主题先行呢?我说不清。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这观点不是主观臆想的,而是从实际中产生的,反映了农民的心声。当然,这心声必须通过形象来表达,因为毕竟是在写小说。

有几天,我正在紧张地构思中。一天中午,我和一位同志去街上买东西,刚出店门,迎面看见一辆毛驴车,那个误入火葬场的故事又马上映现出来,并立刻和脑海里转游了几天的念头撞出火花。农民怕变的疑虑,和故事中老汉误入火葬场后产生的不吉祥感一拍即合,眼前一下子亮了。自然,原故事要经过改造,把踢死变成踢伤,不然主角一死,下面就没有戏了。另外,再加上老汉以前因拉脚受过批判的背景,误入火葬场就不再是一件孤立的奇事,而成了孙三老汉卖驴的导火线,原本僵死的故事一下子活了起来,人物也就有了。

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展,如果接下去让孙三老汉把驴卖掉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已经反映了农民怕变的思想。但我联系这些天和农民的接触,深感他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没有对党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他们骂过“歪嘴和尚”,但绝不骂共产党。因为共产党使他们翻了身,生活一步步改善。尽管目前农民的生活仍旧十分困难,却比解放前要好得多,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他们相信事实,也就相信共产党。因此,如果让孙三老汉把驴卖掉,就不符合这个思想的主流。

但不卖掉又要有不卖掉的原因,光靠讲道理是苍白无力的,农民相信的是事实。你说裤子里有大腿,他要摸一摸才放心。根据农民的心理特点,于是产生了柳镇庙会上一系列的镜头,最后把老兽医的事情移植过来,不仅医好了驴腿,而且最终“医”好了孙三老汉的“恐变症”,完成了从卖到不卖的思想转变。小说这样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不然就不符合孙三性格发展的逻辑。因为他不仅纯朴善良,而且老于谋算,是个既有创伤又有觉悟的农民形象。这样结局也使作品出现了波澜,增加了亮色。但鉴于作者的笔力,想象和作品之间还是有差距的。不管怎么说,以上两个原始素材,分别经过八九年和四五年的深入发掘,终于找到了它们的归宿,用在这篇小说里,也算没有屈料吧!

从《卖驴》的创作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两条。

第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生动的原始素材广采博记,多多益善。原始素材和文艺创作的关系,很有点像数字的组合。如果你手里只有阿拉伯数字1,那么翻来覆去便只是1;如果有1,还有2,那么就可以组成12和21两个数;如果还有3,就能够组成123、132、213、231、312、321等六个数。如此类推,基数越多,组合也越多。素材也是如此。占有的素材越多,它们之间相碰结合的可能性也越大,越可能构成更多的小说雏形。到了一定的时候,有关的素材会争着向你报到:“用我吧!”“我怎么样?”……还真有点闹闹嚷嚷的。这时,你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尽可以拣中意的挑了。《卖驴》中除了那个故事,牲口市上的情景则是我不知见过多少遍的。我从小喜欢赶乡间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庙会。我家的那个村子赵集就是一个古老的庙会,每年七个会,分布在麦前和腊月里,在这三省交界的地方,远近闻名。我们村的孩子从小就会唱一首儿歌:“初七,十八,二十五,赶会买包子……”庙会前几天就睡不好觉了,到了会日,小伙伴们相邀着到处钻,看说书卖唱的,看“撂圈砸宝”的,看“玩活人头”的,看斗羊,看牲口市上的高大骡马,真是开心透了。牲口市上的景象,我闭着眼也可以想出来,甚至能从回忆中依稀嗅出牲畜粪尿的腥臊味儿,真是太熟悉了。后来年龄大了,特别有心搞创作以后,每到哪个公社,总爱去牲口市上转一转,这时对牲口市上各种人的脸谱和表演的体察,就比童年的记忆要深刻多了。由于上述原因,我在写《卖驴》中孙三老汉入牲口市以后的情节时,真叫得心应手,几乎没费多大劲。整篇小说的初稿,仅用六个晚上合计不到二十个小时就写出来了。

第二,不要轻易放掉一个素材。在众多的原始素材中,有些是无用的,有些是有用的,写的时候当然要选择取舍。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又常常一时分辨不清,怎么办呢?我的体会是,凡是一个原始素材最初曾经打动过你,这个东西就可能是有用的。也许你一时弄不清打动你的是什么,但既然你动了心,被感染了,就说明必定有一个潜在的意义尚未被认识清楚。暂时看不准也不要丢,放下来慢慢想,终有一天,受到什么启发,脑子便会豁然开朗,找到它的生命所在。如果可以把小说主题的形象化比喻为“借尸还魂”,那么,原始素材的复活则可以叫做“借魂活尸”。就像孙三老汉在火葬场“炸尸”一样,他本来就没有死,是一个沉睡的活体,一旦受到外界的惊扰,便突然翻身坐起来,让人大吃一惊!从而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以上都是写后感,不过村夫俚语而已。但我决不敢撒谎,说《卖驴》是妙笔生花所得。八年怀胎,一朝分娩,可谓苦矣!而且我这作品的“第一胎,还多亏省出版社和《钟山》编辑部的帮助,才得以问世的。我愿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1981.12.19

同类推荐
  • 黄河东流去

    黄河东流去

    《黄河东流去》是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全书结构紧凑,笔调深沉而又幽默诙谐,读来亲切感人,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

    这是一部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也是莫言在艺术上向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鸿篇巨制。《生死疲劳》是莫言以寓言的方式观照历史、借荒诞的想象书写现实,从而讲述一个农民家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悲欢离合、兴衰演变的长篇巨著。在小说中,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经历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终又转世为一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每一世的离奇经历。小说通过六道轮回的想象跨越生与死,悲悯着历史变迁之中无常的命运,也歌颂着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世代相继、生生不息的执着生命力。亚洲周刊“2006年十大好书”,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
  • 向往岛

    向往岛

    一个痛失女友后自我治疗的忧郁男人和一个因失恋而去寻找初恋回忆的女孩,在一个大雪纷扬的冬天相遇。演绎一段故事……
  • 红线还魂:诡案迷踪

    红线还魂:诡案迷踪

    糖衣古典、公输然鼎力推荐!安平镇上的媒人接连死亡,知县上官凛的妹妹上官紫燕,在追查凶手踪迹时,与青翊不打不相识,这对欢喜冤家最终携手,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一桩桩案件的真相……隐藏在青翊背后,似乎有着难言的身份。太子莫名失踪,相关人物一一毙命,和青翊有什么关联?知道了真相的上官紫燕,会选择忍痛放手,抑或生死相随。案中有案,人后有人,悬中有悬,路后有路。
  • 地下三尺

    地下三尺

    做一个善人,上可以通神,下可以通鬼,因为三界之中共用的语言就是善;人们常常讲因果关系,也就是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善是一颗万能种子,如果你处处行善,世界就会变着样子回报你,你的福气就来了,你的运气就特别的好。收入《小说选刊》双年奖、陕西青年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中国小说学会评定的年度排行榜两部上榜作品。是悬浮人生中难能可贵的暖心之作,告诉世界我们在善意地生活。
热门推荐
  • 从符界崛起

    从符界崛起

    通告所有敌人:你们不能睡觉,不能上茅厕,就是忍不住想上茅厕,也要用神功护体,包得严实,不然……后果很严重。
  • 道天之殇

    道天之殇

    大千世界,宇宙洪荒,天地运转。世间本没有穿越,但穿越却出现了。违背天地运转,必将受到惩罚。本人新书,必将全力以待,但码字太慢,望多多包涵。这里没有无敌,没有yy,只有作者君满满的诚意。这是我心中的修仙世界。
  • 古逸丛书书目

    古逸丛书书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煮酒忘忧

    煮酒忘忧

    世间纷扰,行人匆匆,何处为家,终是无家…忘忧酒馆,每晚亥时饮业,只等待一个客人,一个故事…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篆刻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篆刻

    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由于印文主要用篆书,工艺流程又是先写后刻,故称“篆刻”。其成品的功用在于“盖印”,故又称“玺印”或“印章”。专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称为“篆刻学”或“印学”。
  • 虎噬星辰

    虎噬星辰

    星系级灵气大爆发,天空降下一百零八道光束。整个银河系中,数千万颗生命星球,被一束束金光照耀。一束金光,代表一个名额,一个通向万族汇聚之地的名额。一百零八位强者,承载的人类这个种族的全部希望,恍若石子投入瀚海,直达那片上古战场!万万亿生灵,种族尖端的碰撞。长达千年的厮杀,谁能将其终止?!
  • 昭昭是大佬呀

    昭昭是大佬呀

    昭昭是一个拥有惊人天赋的山村女孩,八岁之前,她无忧无虑。十岁之前,她在师门为非作歹。她本应快乐的过完这一生,可是一次意外,让她笑颜不在绽放。………“爹爹…”一声饱含痛苦的稚嫩低吼,让失去意识的男人,睫毛微颤。昭昭……
  • 惜风寒落月

    惜风寒落月

    谁料青梅弄竹马,红颜易逝水东流。九州一弃风雷起,情到深处最无情。惜风怎舍寒落月,碧落黄泉随卿游。只是离人莫惹泪,三千青丝伴你眠。
  • 轮回吧,少年

    轮回吧,少年

    一个腹黑的平凡宅男在轮回中寻求自身,体会感情,救赎世界的老套故事。为什么要变强?只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起个高端大气的名字真难。
  • 浅夏淡末

    浅夏淡末

    流年总是美好的,你是否还在梦里等待着,却又等不到心爱的她。当初遇走到了再见,是不是只能转身说着抱歉,当你深爱你的人不得已的离去时,还有谁,能与你在月下谈论着未来,浅夏,爱从那里生根发芽,注定要在那里结束。欢迎阅读流年的悲歌——浅夏淡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