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12300000017

第17章 谢冰莹情书(2)

名人婚恋

谢冰莹与符号

1926年,在随北伐军进军途中,谢冰莹结识了中央独立师特务连的符号。符号是黄埔五期学员,他们同为黄埔校友,彼此印象极好,日久天长,产生恋情。北伐失败后,中央独立师解散,谢冰莹回到家乡湖南,符号留在家乡湖北仙桃。可是,谢冰莹到家后,她母亲就给她操持结婚。谢冰莹的心早已被符号所占据,设法逃出家乡,到湖北与符号结为伴侣。他们没有工作,没有生活来源。为了生计,他们走上海,闯北平,下天津,找工作糊口,但都没有如愿,只能依靠微薄的稿费维持生活。1929年他们的女儿小号兵(符冰)来到这个世界,为人父母的责任感,更促使符号去找个赖以为生的工作。他经朋友介绍到天津北方书店工作,不料刚踏进书店门,就被特务们逮捕了。原来这个书店是****在天津的一个秘密联络站,被敌人查获,符号被当作****地下联络员,判处五年徒刑。谢冰莹带着女儿去探监时,符号考虑到这五年时间对年轻的谢冰莹来说是很残酷的,对她说:“五年的刑期不短,你采取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你的自由。”谢冰莹哭着说:“你怎么这样说呢,我带着女儿回家去,和母亲一起生活等你。”于是,从天津探监回来后,谢冰莹带着女儿回到湖北符号的家。符号家里有位年迈的母亲和一个年幼的妹妹,生活十分拮据。谢冰莹不愿意给婆母增加负担,就想回老家湖南。可是婆母担心她不再回来,追到火车站,要回了自家的孙女小号兵。谢冰莹失去了女儿,没有心思回家,索性登上东下的轮船,去上海独自谋生。

等到符号刑满五年出狱后,家里只剩下寡母和女儿小号兵。他们相依为命地生活了几年,始终不见谢冰莹的踪影,符号只得再婚另娶。

名人故事

中国第一女兵

谢冰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

谢冰莹极像《红楼梦》里的史湘云。史湘云豪爽义气,男装打扮,我行我素,割腥啖膻,大吃大嚼,好不痛快。谢冰莹则是少年参军,直率真纯,四度逃婚,四度入狱,提枪打仗,飞扬恣肆。

因为北伐的需要,中华民国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兵。1926年11月25日下午,谢冰莹正式入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革命(或者说是参军)挽救了冰莹的人生。革命,使得冰莹有借口从封建的家庭中逃脱出来——1926年冬天,母亲要强迫她出嫁,要逃脱这个难关,就必须离开长沙,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孩子,身无分文,带着一颗从小就受到创伤的心,能往何处去?她二哥同情她,极力怂恿她去当兵——从这时起,她才开拓出了自己的人生。

谢冰莹自己也说:我相信,那时女同学去当兵的动机,十有八九是为了想脱离封建家庭的压迫和找寻自己的出路的。可是等到穿上军服,拿着枪杆,思想又不同了,那时谁不以完成国民革命,建立富强的中国的担子,放在自己的肩上呢?

冰莹笔下,自己那一段段直率天真而不失可爱的女兵日记始一出现,便受到了男人们的追捧,冰莹自己也凭借几篇稿件,一跃成为文坛新星。平心而论,冰莹早年的文字,其实并无超妙之处,有的地方,甚至粗朴到简陋。可正是这种原生态的东西,引起了林语堂的赞扬:这些《从军日记》里头,找不出“起承转合”的文章体例,也没有吮笔濡墨,惨淡经营的痕迹;我们读这些文章时,只看见一位年轻女子,身穿军装,足着草鞋,在晨光熹微的沙场上,拿一支自来水笔,靠着膝上振笔直书,不暇改窜,戎马倥偬,束装待发的情景……这种少不更事,气宇轩昂,抱着一手改造宇宙决心的女子所写的,自然也值得一读……

冰莹笔下的女兵形象,多少满足了人们(尤其是男人们)的好奇心。女子与沙场的碰撞,让文人心中那条花木兰——穆桂英线索,得以复苏。于是,民国时代的兵,就因为一个女兵的添加,便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女兵被社会引为奇观。女兵形象的出现,是在原本只有男人胜任的战争领域,打开一道光鲜的门,那触目的光彩,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所以,当行军途中的冰莹,把自己的稿件寄往《中央日报》副刊的时候,报社的编辑,一下子便发现了她。

不光是国内的男性们欣赏这种有豪气的女性,就连法国文豪罗曼·罗兰,在看到了法文版的《从军日记》后,也都要给冰莹写上一封鼓励的信。

如果说文人圈对于民国时代冰莹式的女兵,有着一种欣赏加把玩的态度。那么普通百姓眼里的女兵,更是了不起的奇观:女兵不裹脚,女兵剪短发,女兵扛长枪,女兵骑大马。女兵很先锋,领导时代潮流。所以,当冰莹独自一人骑马走到一个小镇探查落脚点的时候,就引来了二三百人的围观,有人叫她老总的,有叫女先生的,有叫女长官的,还有个小孩叫她女司令官。女兵仿佛成了动物园的一种新奇动物,让人们啧啧称奇,镇上店里的小孩,不怕男兵,却十分害怕女兵。那时代的女兵,在孩童眼里,是新奇事物。乡村里的老婆婆,竟也会在同一桌吃饭的时候,突然向女兵发问:谁是你丈夫?

在战争中,冰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打量着旧中国的一切,她的笔触里,有一种发现的快乐,有一种改天换地的豪情,可是战争终归要结束。一个月零四天的战事,牺牲了七十多个同学,但是冰莹们还是高奏凯歌回来了。

一个月零四天的战事,对于冰莹的逃避旧式婚姻,也不过是扬汤止沸。很快,她回到了家乡,被母亲逼着去结婚,很不情愿地走进木兰的老道里去。

冰莹要逃婚!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她终于在做了新娘子之后,成功地从婆家逃了出去。从冰莹的记述看,她的婆婆,对她似乎并不坏,甚至可以说是蛮疼爱她。土匪来的时候,冰莹帮婆婆煮鸡蛋,更是让老太太既兴奋又感动。

冰莹逃了出去,并最终解除了婚约。她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突破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回乡结婚的老路。可是,未来的路,又在哪里呢?以冰莹独立的个性,万水千山,她似乎并不常有同盟者,刚逃出来的时候,她曾在小学教过书,但是很快就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受到同事的排挤。她去了上海,吃苦、受穷、读书,后来又去北平的女师大读书,1931年,她用自己几部畅销书的稿酬,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冰莹因为拒绝出迎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而被日本特务逮捕。在狱中,她遭到酷刑:不给饭吃,被大圆棍子打中前脑,被竹杠夹断了手指,被施以电刑,昏迷不醒,然而她还是坚贞不屈。残酷的战争,在冰莹身上留下了永远的痕迹——她那被击中的头部留下了后遗症。

被遣送回国后,冰莹在1935年再度改名换姓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抗战爆发后,她返回祖国,立志为抗战服务。从上一次的参军到彼时,冰莹的女兵生涯中间已经隔断了十年。十年生死,颠沛流离,冰莹接受了生活的考验。如果说第一次的入伍,多少有着逃避封建家庭、逃避封建婚姻的因素;那么第二次她走上沙场,则完全是对于民族解放的热望。她抱着“救一伤兵,就是杀一敌人”的信念,在长沙组织“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亲自挑旗,率领女兵上前线,抢救伤员。

抗战时期的冰莹,更加坚决地摒弃一切女儿做派,显露出一派雄强作风。喝脏水、睡湿地、吃硬饭、嚼冷菜、穿单衣。战争的强大覆盖力,已经超越了性别,没有女人男人,只有战士和敌人。经历过的恋爱的困扰、人世的苦痛、敌人的折磨,冰莹彻底蜕变成为一名女战士。

谢冰莹作品精选

爱晚亭

萧索的微风,吹动沙沙的树叶,潺潺的溪水,和着婉转的鸟声。这是一曲多么美的自然音乐呵!

枝头的鸣蝉,大概有点疲倦了?不然,何以它们的声音这样断续而凄楚呢?

溪水总是这样穿过沙石,流过小草轻软地响着,它大概是日夜不停的吧?

翩翩的蝶儿已停止了它们底工作躺在丛丛的草间去了。惟有无数的蚊儿还在绕着树枝一去一来地乱飞。

浅蓝的云里映出从东方刚射出来的半边新月,她好似在凝视着我,睁着眼睛紧紧地盯望着我──望着在这溪水之前,绿树之下,爱晚亭旁之我──我的狂态。

我乘着风起时大声呼啸,有时也蓬头乱发地跳跃着。哦哦,多么有趣哟!当我左手提着绸裙,右臂举起轻舞时,那一副天真娇戆而又惹人笑的狂态完全照在清澄的水里。于是我对着溪水中舞着的影儿笑了,她也笑了!我笑得更厉害,她也越笑得起劲。于是我又望着她哭,她也皱着眉张开口向我哭。我真的流起泪来了,然而她也掉了泪。她的泪和我的泪竟一样多,一样地快慢掉在水里。

有时我跟着虾蟆跳,它跳入草里,我也跳入草里,它跳在石上蹲着,我也蹲在石的上面,可是它洞然一声跳进溪水里,我只得怅惘地痴望着它很自由地游行罢了。

更有时鸟唱歌,我也唱歌;但是我的嗓子干了,声音嘶了。它还在很得意很快活似的唱着。

最后,我这样用了左手撑持着全身,两眼斜视着衬在蔚蓝的云里的那几片白絮似的柔云,和向我微笑的淡月。

我望久了,眼帘中像有无限的针刺着一般,我倦极了,倒在绿茸茸的嫩草上悠悠地睡了。和煦的春风,婉转的鸟声,一阵阵地,一声声地竟送我入了沉睡之乡。

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祖母很和蔼地在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清醒了,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然而当我斜倚石栏,倾听枫声,睨视流水,回忆过去一切甜蜜而幸福的生活时,不觉又是“清泪斑斑襟上垂”了。

但是,清风吹干了泪痕,散发罩住着面庞的时候,我又拾起头来望着行云和流水,青山和飞鸟微微地苦笑了一声。

唉!

我愿以我这死灰、黯淡、枯燥、无聊的人生,换条欣欣向荣,生气蓬勃的新生命,我愿以我这烦闷而急躁的心灵,变成和月姊那样恬淡,那样幽闲,我愿所有的过去和未来的泪珠,都付之流水!

我愿将满腔的忧愤,诉之于春风!

我愿将凄切的悲歌,给与林间鸣鸟!

我愿以绵绵的情丝,挂之于树梢!

我愿以热烈的一颗赤心,浮之于太空!

我愿我所有的一切,都化归乌有,化归乌有呵!

淡淡的阳光,穿过丛密的树林,穿过天顶,渐渐地往西边的角上移去,归鸦掠过我的头顶,呜呀呜呀地叫了几声;蝉声也嘈杂起来,流水的声音似乎也宏大了,林间的晚风也开始了它们的工作,我忽而打了一个寒噤,觉得有些凉意了,站起来整理了衣裙,低头望望我坐着的青草,已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了。

“春风吹来,露珠润了之后,它该能恢复原状吧?”我很悲伤地叹息着说。

我提起裙子,走下亭来,一个正在锄土的农夫,忽然伸了伸腰,回转头来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一直到我拐弯之后,他才收了视线。

一九二六年春于麓山之昆涛亭

同类推荐
  • 不寄的信

    不寄的信

    倪匡绝版经典散文集《不寄的信》一直来,不但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和电影剧本,也写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散文和杂文,但是像「不寄的信」那样性质的散文,着重于个人的感受,和男女之间的爱情,关係,却是这两年才开始的。大都发展在一些周刊上,久而久之,也可以汇集成册了。《不寄的信》,是「随想」和「不寄的信」两个散文专栏的结合,发表以来,反应不一,有的对文中的观点,大表赞同,有的,强烈反对。赞成或反对,并不重要,世上没有一种意见,是得到完全赞同的。而这批散文之中,所表达的是个人的想法,几乎对每一件事的看法,都和传统的「道德」的观念相反,但却绝不是有意的反叛,而确确实实,是自己的想法。
  •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汪剑钊诗选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汪剑钊诗选

    《汪剑钊诗选》是《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的其中一册,语言冷峻。作者忧患意识强烈,针对现实问题勇于发出时代强音,不仅重建了诗歌的艺术秩序,还让读者从黑暗中看到美好人性的存在。
  • 中国的眸子

    中国的眸子

    在一个新时期开始的时候,无论是处境还是心境,我们这代人是中国土地上一批最复杂、最独特的人——一边为祖国与民族的新生唱着赞歌,一边为自己作了那个时代陪葬的青春唱起挽歌;回忆噩梦般的过去,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双份的勇气;走向曙色中的未来,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几倍的辛劳。毛泽东的两句话,那意思还真是说对了。收在本书中的几篇作品,肯定与读者已经见得太多的浅吟自斟、杯水微澜以及具有某种装饰性、仅有动物性的作品迥然不同,除了命运使然外,还因为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现实,以及这现实中总有披裹斑斓神话的历史暗度陈仓,让我常常有捕捉它们并解读它们的强烈冲动。
  • 曾阅散文集

    曾阅散文集

    《曾阅散文集》共分为六卷,主要内容包括:遥远的认识、走山、岁末水仙录、我是蔡其矫、罗兰印象、闲游记微、我与诗人同种花等。
  • 酱香随笔集

    酱香随笔集

    全书从六个方面“人文仰望、文章测绘、书香近嗅、书画遥感、汉语CT、人生标高”对人文,书籍、汉语等有感而发。话题广泛、识见挺拔、文字雅洁,表述活泼,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如酱香型白酒般馥郁,令人寻味且回味。
热门推荐
  • 语增篇

    语增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快穿之反派难做

    快穿之反派难做

    我的处女作,不喜勿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希望大家支持
  • 首席之吻:罂粟绽放

    首席之吻:罂粟绽放

    罂粟花,花语“死亡之恋”,美丽而有致命,就好像爱情!等待百年,就为与你轰轰烈烈的爱一次。恰是初春的罂粟花,因为有爱情的滋润,妖艳而狂热的展示着她的美艳!爱情受了伤,薄如蝉翼的花瓣,微微的颤抖,有一种动人心弦,令人怜惜!高贵、华丽、傲骨,逃脱不了命运的束缚,静静地盛开,静静地逝去!那片花海,有你陪伴,即使孤立,也不再孤独!
  • 不良臣

    不良臣

    双开新书《折宦》,戳作家主页可见~时光倒流前,舒如绰把自己活成了一句话——生的高贵,活的憋屈。时光倒流之后,舒如绰想肆意潇洒,想不善不良,结果怎么浪都是别人眼中的菩萨心肠……抢个劫?众人:劫富济贫!怼个人?众人:能言善辩!偷个物?众人:他人诬陷!舒如绰:不良难,难于上青天!某位不良臣:(摊手.jpg)ps:本书无穿越,无重生,而是时光倒着流!
  • 残余伤爱

    残余伤爱

    在青春的年华里,他却在不对的时间遇上对的她,可惜的是,最美的遇见却成为最痛的伤害,一切都还没发生,爱也被代替,当曾经的美好却已经开始逐渐走向灭亡…………多年后的命运又会怎么样呢?爱能否回到身边?
  • 重生之惜花天王

    重生之惜花天王

    驻唱歌手顾惜偶然重生于异时空的十七岁自己的身上,本想安静唱唱歌,演演戏,竟引得众美环绕。哎,谁叫我名为顾惜呢?只能全部收了。
  • 寻找英雄

    寻找英雄

    本书收入作家王培静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六十四篇。不少篇幅都是军旅题材,是读者了解军营生活和军人情感世界的一个窗口,更是军人英雄情结的真实写照,军人内心世界的独特表白。语言风趣幽默,主题深刻,思想性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是陈祖芬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讲述的是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50年代初抛家别妻,带着3个孩子,从德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德国特务”,备受折磨,但他忍辱负重,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祖国争得了权益和荣誉。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上的跳跃和看似零散的内容巧妙地结构为完整的一体。
  • 诸法本无经

    诸法本无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那些年的青涩,往后余留的温存

    那些年的青涩,往后余留的温存

    高中时代的回忆往事,最真实最贴合生活的故事,高中毕业后,能不能上大学,在大学相遇,还是说直接立业于社会,职场相遇,过去发生的故事,以后拿出来讲,会不会有所共鸣?都是回忆